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载人航天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9月21日,中央专委会讨论通过了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并正式立项实施,因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开始就以“921”这一特殊的时间印记作为代号。当然,最初几年这一工程十分神秘,令外界猜测纷纭。直到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才对外公开了宣布了这一“惊天之举”。
“921”工程制定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在发射数艘无人飞船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载人飞船的天地往返飞行;第二步:突破载人出舱技术和载人飞船与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发射一个8吨级的小型空间实验室,解决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一个20吨级以上的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可以说,这些年来,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步子迈得非常稳健,一步一个脚印,一次实现一个目标,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反复,所有重大的关键技术都得到了攻克。
这次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就是“第二步”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建设大型空间站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目前正在大力推进。而海南岛发射场的设立,可以说,就是为了建设空间站而专门建造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的首次发射成功,预示着明年发射货运飞船的运载工具已经具备。今年晚些时候将实现首飞的真正意义的大运载长征五号的发射,未来将是我国建立大型空间站的主要运载工具。
因此,中国载人航天的精彩大戏值得期待。
保八争九,上海航天佳话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能有今天的辉煌,每一次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成功的背后凝聚着许多航天人的神圣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
“保八争九”,是20多年前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对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时间节点提出的严格要求,即力保在1998年间发射,争取在1999年间发射。也就是说,神舟一号的最后发射时间不能拖过1999年。因为1999年是建国50周年的大庆之年,要以神舟一号的成功向50岁的国庆献上一份厚礼。
1997年,当时主管载人航天工程的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中将到上海航天局检查飞船工作,他此行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求上海航天局对“保八争九”作出承诺。沈荣骏深深知道,“保八争九”的目标是否能实现,关键就在上海航天承担的电源分系统、推进分系统和图像话音分系统。
后墙不能倒。载人航天这一非常吃重的任务压在了上海航天人身上。上海航天虽然搞过火箭和卫星等航天产品,但飞船毕竟是第一次,其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难题比比皆是,有些关键技术涉及到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
如飞船上的电源分系统,因贯穿于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三个舱段中,是一个大的电源系统,并网技术难度相当大。国内过去搞的卫星都是单体,电源系统也只是在一个单体内循环。飞船三舱并网的大电源系统在国内还是第一次;飞船上的推进分系统有不少发动机采用的是双阻元燃料,而控制双阻元燃料流量的金属膜片贮箱这一关键件又成了飞船上的一道“瓶颈”;还有数字压缩图像和話音技术,即天地往返通信分系统,也是关系到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通信及地面指挥监控航天员的十分重要的系统。这些都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产品。这些系统都必须设计和制造一次成功。
电源分系统的难度主要在于:太阳帆板面积很大,是当时国内太空飞行器中展开面积最大的。而太空中的阴影区最低温度将近摄氏零下100度左右。如此低的温度,太阳帆板是否能准时打开锁定?如果这一关键环节有闪失的话,那么,整个飞船发射将前功尽弃。还有飞船上的推进分系统,也是一个性命攸关的系统。飞船发射升空后,飞船是否能稳定飞行,准确变轨,以及飞船返回时是否能按照地面的指令实施制动和返回,都由推进分系统决定。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上海航天局原副局长、神舟飞船领军人施金苗的一句口头禅。令箭在身,施金苗深感压力巨大。那段日子里他三天两头深入到科研第一线,与专家一起商量方案,探讨进度,寻求捷径。推进分系统最困难的是,所有产品都必须是百分之百货真价实的正样产品,一点也不能有问题。虽然经过了方案阶段和初样阶段的试验,但很不充分,心里没底。施金苗与厂所领导经过充分研究,反复商讨,认为提前完成可行。
801所承担着飞船上大大小小52台发动机及管路系统、气瓶、储箱、特种燃料加注等推进分系统任务,该所在老专家臧家亮的带领下,日夜奋战,经过充分的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805所电源分系统在主任设计师方国隆的主持下,终于攻克了太阳帆板在阴影低温区展开锁定的技术难关。这样,两家单位终于向施金苗作出了各自系统不误事和不误点的承诺。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神舟一号当时是在电性船基础上改进后发射的,这也不失为载人航天工程的一大创举。“保八争九” 的庄重承诺,成为载人航天工程中的一段佳话,并被记录在载人航天工程光荣史册上。
太空之“吻”,逐一攻克难题
当今世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只有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国家。而能够独立研制对接机构的只有俄罗斯,美国航天飞机上用于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对接机构,也都是向俄罗斯采购的。可以说,俄罗斯垄断了这一核心部件的资源。
早在我国上载人航天工程起步阶段,载人航天工程决策层就已经将交会对接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就这一关键技术到底是走引进成熟技术、购买现成产品的道路,还是主要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走独立自主研制的道路进行充分调研。当时通过摸底和寻价,得知俄罗斯方面的开价实在太高,而且还要搭售许多无关紧要的东西。
“921”工程制定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在发射数艘无人飞船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载人飞船的天地往返飞行;第二步:突破载人出舱技术和载人飞船与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发射一个8吨级的小型空间实验室,解决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一个20吨级以上的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可以说,这些年来,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步子迈得非常稳健,一步一个脚印,一次实现一个目标,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反复,所有重大的关键技术都得到了攻克。
这次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就是“第二步”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建设大型空间站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目前正在大力推进。而海南岛发射场的设立,可以说,就是为了建设空间站而专门建造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的首次发射成功,预示着明年发射货运飞船的运载工具已经具备。今年晚些时候将实现首飞的真正意义的大运载长征五号的发射,未来将是我国建立大型空间站的主要运载工具。
因此,中国载人航天的精彩大戏值得期待。
保八争九,上海航天佳话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能有今天的辉煌,每一次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成功的背后凝聚着许多航天人的神圣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
“保八争九”,是20多年前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对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时间节点提出的严格要求,即力保在1998年间发射,争取在1999年间发射。也就是说,神舟一号的最后发射时间不能拖过1999年。因为1999年是建国50周年的大庆之年,要以神舟一号的成功向50岁的国庆献上一份厚礼。
1997年,当时主管载人航天工程的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中将到上海航天局检查飞船工作,他此行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求上海航天局对“保八争九”作出承诺。沈荣骏深深知道,“保八争九”的目标是否能实现,关键就在上海航天承担的电源分系统、推进分系统和图像话音分系统。
后墙不能倒。载人航天这一非常吃重的任务压在了上海航天人身上。上海航天虽然搞过火箭和卫星等航天产品,但飞船毕竟是第一次,其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难题比比皆是,有些关键技术涉及到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
如飞船上的电源分系统,因贯穿于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三个舱段中,是一个大的电源系统,并网技术难度相当大。国内过去搞的卫星都是单体,电源系统也只是在一个单体内循环。飞船三舱并网的大电源系统在国内还是第一次;飞船上的推进分系统有不少发动机采用的是双阻元燃料,而控制双阻元燃料流量的金属膜片贮箱这一关键件又成了飞船上的一道“瓶颈”;还有数字压缩图像和話音技术,即天地往返通信分系统,也是关系到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通信及地面指挥监控航天员的十分重要的系统。这些都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产品。这些系统都必须设计和制造一次成功。
电源分系统的难度主要在于:太阳帆板面积很大,是当时国内太空飞行器中展开面积最大的。而太空中的阴影区最低温度将近摄氏零下100度左右。如此低的温度,太阳帆板是否能准时打开锁定?如果这一关键环节有闪失的话,那么,整个飞船发射将前功尽弃。还有飞船上的推进分系统,也是一个性命攸关的系统。飞船发射升空后,飞船是否能稳定飞行,准确变轨,以及飞船返回时是否能按照地面的指令实施制动和返回,都由推进分系统决定。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上海航天局原副局长、神舟飞船领军人施金苗的一句口头禅。令箭在身,施金苗深感压力巨大。那段日子里他三天两头深入到科研第一线,与专家一起商量方案,探讨进度,寻求捷径。推进分系统最困难的是,所有产品都必须是百分之百货真价实的正样产品,一点也不能有问题。虽然经过了方案阶段和初样阶段的试验,但很不充分,心里没底。施金苗与厂所领导经过充分研究,反复商讨,认为提前完成可行。
801所承担着飞船上大大小小52台发动机及管路系统、气瓶、储箱、特种燃料加注等推进分系统任务,该所在老专家臧家亮的带领下,日夜奋战,经过充分的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805所电源分系统在主任设计师方国隆的主持下,终于攻克了太阳帆板在阴影低温区展开锁定的技术难关。这样,两家单位终于向施金苗作出了各自系统不误事和不误点的承诺。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神舟一号当时是在电性船基础上改进后发射的,这也不失为载人航天工程的一大创举。“保八争九” 的庄重承诺,成为载人航天工程中的一段佳话,并被记录在载人航天工程光荣史册上。
太空之“吻”,逐一攻克难题
当今世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只有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国家。而能够独立研制对接机构的只有俄罗斯,美国航天飞机上用于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对接机构,也都是向俄罗斯采购的。可以说,俄罗斯垄断了这一核心部件的资源。
早在我国上载人航天工程起步阶段,载人航天工程决策层就已经将交会对接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就这一关键技术到底是走引进成熟技术、购买现成产品的道路,还是主要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走独立自主研制的道路进行充分调研。当时通过摸底和寻价,得知俄罗斯方面的开价实在太高,而且还要搭售许多无关紧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