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有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必须设疑导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的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进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字:创设探究情境 创设实验操作情境 创设合作交流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学教学只是进行简单、枯燥、机械的数学知识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自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数学教材上的知识大多以静态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很难让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师要改变教教材的做法,实现用教材教的转变,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数学
荷兰著名的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在数学活动中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数学的创造乐趣。例如在教学“8加几”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群小学生去逛公园买门票的场景,其中男同学8人,女同学7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并列出算式:8+7,然后鼓励学生去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①一个一个的数8、9、10......15;②把7分成2和5,8和2凑成10,10+5=15;③把8分成5和3,7和3凑成10,10+5=15;④15可分成8和7,所以8+7=15;⑤8+7=15,因为我知道7+7=14,所以14+1=15;⑥8+7=15,因为我知道二七一十四,14+1=15;⑦有一些学生采用摆学具的方法算出结果。这样,学生面对的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再发现”、“再创造”。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提高了自己数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构建知识。
二、创设实验操作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是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在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那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并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然后要求学生口述:“我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后综上所述的认识,以形成对圆柱表面积的整体认识。这样,每个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口述、边分析推理,人人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清晰认识了圆柱的表面积求法;而且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并建立了牢固的知识表象,体验到了成功也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
三、创设合作交流情境,引导学生自助感悟数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的去处,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做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在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的分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与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师生174人去秋游,每辆面包车限乘18人,车费180元;每辆大客车限量46人,车费300元。可以怎样租车?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46×3=138人,18×2=36人,300×3+180×2=1260元;46×4=184人,300×4=1200元;46×2=92人,18×5=90人,300×2+180×5=1500元,在比较中可选择最佳方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深入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明他明白实际生活中面临的一些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娟;郭彬;;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J];林区教学;2008年12期
[2] 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7年03期
[3]徐万祥;;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J];学苑教育;2011年21期
[4]张润芳;;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才智;2009年10期
[5]王大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0期
关键字:创设探究情境 创设实验操作情境 创设合作交流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学教学只是进行简单、枯燥、机械的数学知识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自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数学教材上的知识大多以静态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很难让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师要改变教教材的做法,实现用教材教的转变,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数学
荷兰著名的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在数学活动中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数学的创造乐趣。例如在教学“8加几”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群小学生去逛公园买门票的场景,其中男同学8人,女同学7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并列出算式:8+7,然后鼓励学生去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①一个一个的数8、9、10......15;②把7分成2和5,8和2凑成10,10+5=15;③把8分成5和3,7和3凑成10,10+5=15;④15可分成8和7,所以8+7=15;⑤8+7=15,因为我知道7+7=14,所以14+1=15;⑥8+7=15,因为我知道二七一十四,14+1=15;⑦有一些学生采用摆学具的方法算出结果。这样,学生面对的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再发现”、“再创造”。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提高了自己数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构建知识。
二、创设实验操作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是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在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那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并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然后要求学生口述:“我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后综上所述的认识,以形成对圆柱表面积的整体认识。这样,每个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口述、边分析推理,人人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清晰认识了圆柱的表面积求法;而且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并建立了牢固的知识表象,体验到了成功也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
三、创设合作交流情境,引导学生自助感悟数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的去处,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做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在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的分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与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师生174人去秋游,每辆面包车限乘18人,车费180元;每辆大客车限量46人,车费300元。可以怎样租车?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46×3=138人,18×2=36人,300×3+180×2=1260元;46×4=184人,300×4=1200元;46×2=92人,18×5=90人,300×2+180×5=1500元,在比较中可选择最佳方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深入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明他明白实际生活中面临的一些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娟;郭彬;;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J];林区教学;2008年12期
[2] 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7年03期
[3]徐万祥;;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J];学苑教育;2011年21期
[4]张润芳;;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才智;2009年10期
[5]王大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