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作亮相】
父亲的手
每个孩子都是在父亲手里长大的,哪怕再笨拙的父亲,也几乎都为孩子换过尿布。稍微长大一点,父亲们喜欢用有力的大手将孩子高高地举过头顶,银铃一样的笑声中,他粗糙的手指滑过孩子娇嫩的皮肤,满心都是愉悦和感动。无论多暴躁的父亲,当孩子亲昵的脸蛋和小手扑过来时,他们的心都会瞬间融化成温柔的水波。
我的同桌张斌的父亲就有着这样一双神奇的手。
听张斌爷爷说,张斌的父亲十四岁就上山采石了,稚嫩的手被粗笨的铁锤和尖锐的铁凿磨得像石块一样粗糙。三年后,他用自己采下的石头为家里盖了一座新房。他也拥有了一双铁手。这双手帮助他在苦难的生活中披荆斩棘,任意纵横,尽情挥洒滚烫的汗水,这双手为贫寒的家庭带来笑声和希望,也为他带来一位贤淑的姑娘——张斌他娘。
读初中时,张斌非常调皮,成绩一天天下降,没有少挨他父亲的巴掌。多少个白天,因为张斌打了人家的孩子,父亲就向那些找到家里告状的家长赔礼道歉;多少个夜晚,因为张斌和狐朋狗友在外打游戏喝酒抽烟,父亲为夜不归宿的他提心吊胆,多少次,张斌因为说谎、旷课,还偷拿家里的钱,他父亲颤抖着手扇在他倔强的脸上。张斌就是一根刺,在父亲体内越扎越深,越深越痛,痛出父亲一道道皱纹,一根根白发。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好言好语规劝了几次不见效果,拳头巴掌就开始往他身上招呼了。可他正在叛逆期,越打越犟,越打越疯。终于在一次教训无果后,父亲长叹一声,便不再管他,任他整日整夜在外逍遥。
那年冬天特别冷,张斌和朋友在外打了一夜游戏,凌晨回到家,感觉身体不适,一头栽在床上昏睡过去。醒来时,发现床边衣架上挂着药瓶,药液一滴一滴流到他左手的血管中,而另一只手却被父亲揣在热乎乎的怀里。张斌不禁流下泪来。
如今,张斌父亲看着苍老的手,像一个退隐江湖的侠客检视自己的成名武器,他一声声叹息中有掩饰不住的满足和得意。
有些东西终会消失,但是有些东西却是一种坚守和象征,是一座不朽的雕塑。比如父亲的手。
【考场得分】 40分
内容:本文紧紧抓住“父亲的手”选材立意,通过几个故事展现了“父亲”的精神风貌,话题较为集中且扣住了文题。但作者希望通过“父亲的手”揭示出怎样的可贵品质这点上表达不明确,不深刻。内容赋16分。
表达:本文以议论开篇,以议论作结,中间主体部分是记叙,篇章布局得当,结构基本完整。但叙事过于粗疏,议论缺乏深度和精准度。表达赋18分。
发展:文章材料丰富,语言流畅,遣词用句生动。此项可得6分。
【场外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叙文,抓住了父亲坚忍、勤劳、粗暴又不失温情的特点来写,凸显了人物个性,表达了对父亲的尊敬之情。但行文中有几点值得商榷:一是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以旁观者身份介入,在展现人物真实心理和情感方面,总给人以隔阂的感觉;二是叙事过于粗糙,只有概述,缺少细节描写;三是文章虽然有大段议论、抒情,但究竟要通过本文来阐释什么生活要义表现得不明晰,不鲜明;四是文章虽选取了三个生活片段,但第二则材料写父亲对孩子的粗暴教育篇幅过多,份量过重,对于彰显主旨显得主次不当。
【跳级升格】
父亲的手
每个孩子都是在父亲手里长大的,哪怕再笨拙的父亲,也为孩子换过尿布。稍微长大一点,父亲们喜欢用有力的大手将孩子高高地举过头顶,银铃一样的笑声中,他粗糙的手指滑过孩子娇嫩的皮肤,满心都是愉悦和感动。无论多暴躁的父亲,当孩子亲昵的脸蛋和小手扑过来时,他们的心都会瞬间融化成温柔的水波。
我想到了我父亲的那双手!
父亲十四岁就上山采石,稚嫩的手被粗笨的铁锤和尖锐的铁凿磨得像石块一样粗糙。三年后,父亲用自己采下的石头为家里盖了一座新房,父亲也拥有了一双“铁手”。这双手帮助他在苦难的生活中披荆斩棘,任意纵横,尽情挥洒滚烫的汗水,这双手为贫寒的家庭带来笑声和希望,也为父亲带来一位温柔贤惠的新娘。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的手却是一件沉重的“凶器”。每当我调皮犯错和成绩下降时,我的屁股上总要被这件“凶器”肆虐一番。随着我一天天成长起来,这双手只是化为拳或化为掌,虬筋百结地在我眼前颤抖,却一次也不再落下。倒是有一次我突然生病,一头栽在床上昏睡过去。醒来时,发现床边衣架上挂着药瓶,药液一滴一滴流到我血管里,而另一只手却被父亲紧紧揣他热乎乎的怀里……我心头一酸,不禁流下泪来。
如今,父亲老了。那双手布满大大小小的伤疤和老人斑,有的凸起,有的凹下,如一座座贫瘠的山丘和一片片干涸的湖泊。松弛的皮肤下青黑的血管纠结着,扭曲着,像一条条疲惫的河流。
看着父亲的手,我不禁想到语文课本上那幅罗中立的名画《父亲》。画面上的老人也有一双历经苦难和风雨的手,端着一碗和手一样颜色的饭汤。那双手骨节暴突,皱纹纵横,色泽深棕,和面部一起传达出一种逼人的烧灼感,见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成为我们灵魂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苍老的父亲翻看着自己的手,像一个退隐江湖的侠客检视自己的成名武器,父亲一声声叹息中有掩饰不住的满足和得意。感叹双手的父亲如同坐在河边感叹挽留不住流水般时光的智者。父亲的感叹是生活深处传来的黄钟大吕,一下下撞击着我日渐成熟的心灵。
【跳级要点】
经过修改后的文章和原作相比,有几点提升。
一是将叙事角度改成第一人称,这既便于抒情,又给人以真实感。有的同学可能会质疑:这是不是虚构,是不是不真实?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我”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我”。
二是在材料上补充了一个联想画面——《父亲》,这样可以将父亲的个体形象延展至社会形象,突出父爱的广泛性,使立意更深远,更有张力。
三是在描写父亲的手时,抓住了父亲手的细节变化,比原文更可感,读来历历在目,令人唏嘘不已。
四是行文自然流畅,情感自然浓郁。第一段议论渲染,总揽全文,铺垫造势,引出自己父亲的手。最后写父亲衰老后的手:用手的“变迁”展现人的一生,以小见大。在叙事基础上,展开议论、抒情,自然而贴切。
当然,本文修改之后,对父亲的手的具体描写仍过于粗糙,可感性不强。须知:写人离不开写事,人物是靠事例来支撑的。
【应考攻略】
一、情感要“真”。作文要触动人的心灵,唤起他人与我们同“感”,就必须抒写真情实感,做到有实感而发,惟真情而发。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他人,激起读者的共鸣。现在学生习作流行空谈,空话、假话、套话多,另外总是关注别人,整篇文章没有“我”的参与。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流于空而不真、华而不实,虚情假意。只有大胆写“我”,才能做到作文的“真”。
二、选材宜“小”。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就要求我们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真诚。
三、开拓要“深”。要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给人以启示,引起情感共鸣。
四、语言要“美”。一篇触动心灵的文章,不仅选材好,意境深远,而且还要语言精妙,富有文采,这样才能令人百读不厌。因此,要学会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给读者一种欣赏的美感。
父亲的手
每个孩子都是在父亲手里长大的,哪怕再笨拙的父亲,也几乎都为孩子换过尿布。稍微长大一点,父亲们喜欢用有力的大手将孩子高高地举过头顶,银铃一样的笑声中,他粗糙的手指滑过孩子娇嫩的皮肤,满心都是愉悦和感动。无论多暴躁的父亲,当孩子亲昵的脸蛋和小手扑过来时,他们的心都会瞬间融化成温柔的水波。
我的同桌张斌的父亲就有着这样一双神奇的手。
听张斌爷爷说,张斌的父亲十四岁就上山采石了,稚嫩的手被粗笨的铁锤和尖锐的铁凿磨得像石块一样粗糙。三年后,他用自己采下的石头为家里盖了一座新房。他也拥有了一双铁手。这双手帮助他在苦难的生活中披荆斩棘,任意纵横,尽情挥洒滚烫的汗水,这双手为贫寒的家庭带来笑声和希望,也为他带来一位贤淑的姑娘——张斌他娘。
读初中时,张斌非常调皮,成绩一天天下降,没有少挨他父亲的巴掌。多少个白天,因为张斌打了人家的孩子,父亲就向那些找到家里告状的家长赔礼道歉;多少个夜晚,因为张斌和狐朋狗友在外打游戏喝酒抽烟,父亲为夜不归宿的他提心吊胆,多少次,张斌因为说谎、旷课,还偷拿家里的钱,他父亲颤抖着手扇在他倔强的脸上。张斌就是一根刺,在父亲体内越扎越深,越深越痛,痛出父亲一道道皱纹,一根根白发。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好言好语规劝了几次不见效果,拳头巴掌就开始往他身上招呼了。可他正在叛逆期,越打越犟,越打越疯。终于在一次教训无果后,父亲长叹一声,便不再管他,任他整日整夜在外逍遥。
那年冬天特别冷,张斌和朋友在外打了一夜游戏,凌晨回到家,感觉身体不适,一头栽在床上昏睡过去。醒来时,发现床边衣架上挂着药瓶,药液一滴一滴流到他左手的血管中,而另一只手却被父亲揣在热乎乎的怀里。张斌不禁流下泪来。
如今,张斌父亲看着苍老的手,像一个退隐江湖的侠客检视自己的成名武器,他一声声叹息中有掩饰不住的满足和得意。
有些东西终会消失,但是有些东西却是一种坚守和象征,是一座不朽的雕塑。比如父亲的手。
【考场得分】 40分
内容:本文紧紧抓住“父亲的手”选材立意,通过几个故事展现了“父亲”的精神风貌,话题较为集中且扣住了文题。但作者希望通过“父亲的手”揭示出怎样的可贵品质这点上表达不明确,不深刻。内容赋16分。
表达:本文以议论开篇,以议论作结,中间主体部分是记叙,篇章布局得当,结构基本完整。但叙事过于粗疏,议论缺乏深度和精准度。表达赋18分。
发展:文章材料丰富,语言流畅,遣词用句生动。此项可得6分。
【场外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叙文,抓住了父亲坚忍、勤劳、粗暴又不失温情的特点来写,凸显了人物个性,表达了对父亲的尊敬之情。但行文中有几点值得商榷:一是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以旁观者身份介入,在展现人物真实心理和情感方面,总给人以隔阂的感觉;二是叙事过于粗糙,只有概述,缺少细节描写;三是文章虽然有大段议论、抒情,但究竟要通过本文来阐释什么生活要义表现得不明晰,不鲜明;四是文章虽选取了三个生活片段,但第二则材料写父亲对孩子的粗暴教育篇幅过多,份量过重,对于彰显主旨显得主次不当。
【跳级升格】
父亲的手
每个孩子都是在父亲手里长大的,哪怕再笨拙的父亲,也为孩子换过尿布。稍微长大一点,父亲们喜欢用有力的大手将孩子高高地举过头顶,银铃一样的笑声中,他粗糙的手指滑过孩子娇嫩的皮肤,满心都是愉悦和感动。无论多暴躁的父亲,当孩子亲昵的脸蛋和小手扑过来时,他们的心都会瞬间融化成温柔的水波。
我想到了我父亲的那双手!
父亲十四岁就上山采石,稚嫩的手被粗笨的铁锤和尖锐的铁凿磨得像石块一样粗糙。三年后,父亲用自己采下的石头为家里盖了一座新房,父亲也拥有了一双“铁手”。这双手帮助他在苦难的生活中披荆斩棘,任意纵横,尽情挥洒滚烫的汗水,这双手为贫寒的家庭带来笑声和希望,也为父亲带来一位温柔贤惠的新娘。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的手却是一件沉重的“凶器”。每当我调皮犯错和成绩下降时,我的屁股上总要被这件“凶器”肆虐一番。随着我一天天成长起来,这双手只是化为拳或化为掌,虬筋百结地在我眼前颤抖,却一次也不再落下。倒是有一次我突然生病,一头栽在床上昏睡过去。醒来时,发现床边衣架上挂着药瓶,药液一滴一滴流到我血管里,而另一只手却被父亲紧紧揣他热乎乎的怀里……我心头一酸,不禁流下泪来。
如今,父亲老了。那双手布满大大小小的伤疤和老人斑,有的凸起,有的凹下,如一座座贫瘠的山丘和一片片干涸的湖泊。松弛的皮肤下青黑的血管纠结着,扭曲着,像一条条疲惫的河流。
看着父亲的手,我不禁想到语文课本上那幅罗中立的名画《父亲》。画面上的老人也有一双历经苦难和风雨的手,端着一碗和手一样颜色的饭汤。那双手骨节暴突,皱纹纵横,色泽深棕,和面部一起传达出一种逼人的烧灼感,见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成为我们灵魂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苍老的父亲翻看着自己的手,像一个退隐江湖的侠客检视自己的成名武器,父亲一声声叹息中有掩饰不住的满足和得意。感叹双手的父亲如同坐在河边感叹挽留不住流水般时光的智者。父亲的感叹是生活深处传来的黄钟大吕,一下下撞击着我日渐成熟的心灵。
【跳级要点】
经过修改后的文章和原作相比,有几点提升。
一是将叙事角度改成第一人称,这既便于抒情,又给人以真实感。有的同学可能会质疑:这是不是虚构,是不是不真实?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我”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我”。
二是在材料上补充了一个联想画面——《父亲》,这样可以将父亲的个体形象延展至社会形象,突出父爱的广泛性,使立意更深远,更有张力。
三是在描写父亲的手时,抓住了父亲手的细节变化,比原文更可感,读来历历在目,令人唏嘘不已。
四是行文自然流畅,情感自然浓郁。第一段议论渲染,总揽全文,铺垫造势,引出自己父亲的手。最后写父亲衰老后的手:用手的“变迁”展现人的一生,以小见大。在叙事基础上,展开议论、抒情,自然而贴切。
当然,本文修改之后,对父亲的手的具体描写仍过于粗糙,可感性不强。须知:写人离不开写事,人物是靠事例来支撑的。
【应考攻略】
一、情感要“真”。作文要触动人的心灵,唤起他人与我们同“感”,就必须抒写真情实感,做到有实感而发,惟真情而发。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他人,激起读者的共鸣。现在学生习作流行空谈,空话、假话、套话多,另外总是关注别人,整篇文章没有“我”的参与。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流于空而不真、华而不实,虚情假意。只有大胆写“我”,才能做到作文的“真”。
二、选材宜“小”。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就要求我们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真诚。
三、开拓要“深”。要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给人以启示,引起情感共鸣。
四、语言要“美”。一篇触动心灵的文章,不仅选材好,意境深远,而且还要语言精妙,富有文采,这样才能令人百读不厌。因此,要学会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给读者一种欣赏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