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关键能力是指在数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数学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中,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结合具体教学谈谈如何在“设疑解惑”中提升数学关键能力。
“商不变”教学例谈。笔者执教“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质疑:商不变的性质,有余数的除法适用吗?问题的提出让不少学生发现有余数的除法套用“商不变的性质”时余数不一样。如500÷200=2……100,运用“商不变的性质”(500÷100)÷(200÷100)=5÷2,而5÷2=2……1;因此,有余数的除法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时,商一定是不变的,而余数在变化。
既然有余数的除法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时余数发生了同样的变化,那么还适用商不变的性质吗?如“500÷200=5÷2”。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笔者创编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去理解:500元钱平均分给200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答案是500÷200=2(元)……100(元)。余下的100元继续平均分,每个小朋友能分多少?解答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人可以分5角钱,所以500元钱平均分给200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元5角;同样的道理5÷2=2……1也是每个小朋友分2元5角。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明白了“500÷200=5÷2”,也就是说有余数的除法适用于“商不变的性质”。
“观察物体”教学例谈。笔者教学《观察物体》时,为了突破同一个物体左右看是否相同、前后看是否相同这个难点,首先设置一些同一个物体左右(前后)看是一样的情境,同时设置一些同一个物体左右(前后)看是不一样的情境,让学生认同“同一个物体左右(前后)看不一定相同”的结论。
怎样的物体前后(左右)看是一样的?为了追溯本质,笔者设置了如下数学问题:你能摆一个从左面看和从右面看是一样的物体吗?(此问学生基本上都会)说一说摆一个从左右看是一样的物体有什么要求?(此问挖掘学生的个体认知,学生可能会說出一些有局限性的要求,比如:左右看一样的物体,横向每排层高要一样;前后看纵向层高要一样等)有不同观点吗?有的学生在反驳“前后看纵向层高要一样”时提出,“中”字形的左右纵向的层高一样,中间的层高或者低一些,从后面看也是一样的等观点。这样师生互相分享,生生相互质疑,思维得到碰撞,得出结论:如果一个物体从左边看到的平面图形是左右对称的图形,则从右边看是一样的,否则不同;如果一个物体从前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是左右对称的图形,则从后面看的也是一样的,否则不同。
“够不够”教学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够不够”类型的数学问题时要把握两个训练点。其一,要把握解答这类问题的规范流程,应讲究先计算,后比较;其二,比较的方法要多样化。
例如,李老师准备买3个书包,每个书包单价35元,他带了100元钱,够不够?下面笔者交流三种不同的(精算的)解题方法。
第一种是先算买3个书包要花多少钱,35×3=105元;再把花去的钱和带的钱比较,当带的钱少于花的钱时就不够,反之则够,即100<105,所以不够。
第二种先算李老师带的钱能买几个书包,100÷35=2(个)……30(元),若少于3个就不够,反之则够,即2<3,所以不够。
第三种先算带的钱买3个书包,平均每个的单价100÷3=33元……1(元),然后和书包实际单价比较,若小于实际价格就不够,反之则够,即33<35,所以不够。
这类习题要关注算法的多样化,适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解惑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
(作者单位:宜昌市秭归县茅坪小学)
责任编辑
“商不变”教学例谈。笔者执教“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质疑:商不变的性质,有余数的除法适用吗?问题的提出让不少学生发现有余数的除法套用“商不变的性质”时余数不一样。如500÷200=2……100,运用“商不变的性质”(500÷100)÷(200÷100)=5÷2,而5÷2=2……1;因此,有余数的除法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时,商一定是不变的,而余数在变化。
既然有余数的除法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时余数发生了同样的变化,那么还适用商不变的性质吗?如“500÷200=5÷2”。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笔者创编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去理解:500元钱平均分给200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答案是500÷200=2(元)……100(元)。余下的100元继续平均分,每个小朋友能分多少?解答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人可以分5角钱,所以500元钱平均分给200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元5角;同样的道理5÷2=2……1也是每个小朋友分2元5角。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明白了“500÷200=5÷2”,也就是说有余数的除法适用于“商不变的性质”。
“观察物体”教学例谈。笔者教学《观察物体》时,为了突破同一个物体左右看是否相同、前后看是否相同这个难点,首先设置一些同一个物体左右(前后)看是一样的情境,同时设置一些同一个物体左右(前后)看是不一样的情境,让学生认同“同一个物体左右(前后)看不一定相同”的结论。
怎样的物体前后(左右)看是一样的?为了追溯本质,笔者设置了如下数学问题:你能摆一个从左面看和从右面看是一样的物体吗?(此问学生基本上都会)说一说摆一个从左右看是一样的物体有什么要求?(此问挖掘学生的个体认知,学生可能会說出一些有局限性的要求,比如:左右看一样的物体,横向每排层高要一样;前后看纵向层高要一样等)有不同观点吗?有的学生在反驳“前后看纵向层高要一样”时提出,“中”字形的左右纵向的层高一样,中间的层高或者低一些,从后面看也是一样的等观点。这样师生互相分享,生生相互质疑,思维得到碰撞,得出结论:如果一个物体从左边看到的平面图形是左右对称的图形,则从右边看是一样的,否则不同;如果一个物体从前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是左右对称的图形,则从后面看的也是一样的,否则不同。
“够不够”教学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够不够”类型的数学问题时要把握两个训练点。其一,要把握解答这类问题的规范流程,应讲究先计算,后比较;其二,比较的方法要多样化。
例如,李老师准备买3个书包,每个书包单价35元,他带了100元钱,够不够?下面笔者交流三种不同的(精算的)解题方法。
第一种是先算买3个书包要花多少钱,35×3=105元;再把花去的钱和带的钱比较,当带的钱少于花的钱时就不够,反之则够,即100<105,所以不够。
第二种先算李老师带的钱能买几个书包,100÷35=2(个)……30(元),若少于3个就不够,反之则够,即2<3,所以不够。
第三种先算带的钱买3个书包,平均每个的单价100÷3=33元……1(元),然后和书包实际单价比较,若小于实际价格就不够,反之则够,即33<35,所以不够。
这类习题要关注算法的多样化,适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解惑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
(作者单位:宜昌市秭归县茅坪小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