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帝京景物略》曾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这里是京城内老北京风貌保
存最完好的地方。
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又称积水潭)﹑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自清代起就成为游乐休闲的重要场所。
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恭王府、醇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古建筑的风情处处精细。
这里有着大量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如金丝套地区的大、小金丝胡同等。依托这些,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如放荷灯、泛舟游湖、宴饮赏荷等吸引着众多人的参与。
这里34公顷的水面十分自然地融入城市街区之中,依托水体,还有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也成为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便在其中。
走进什刹海,这里的历史名胜让您领略京城文化的神采;胡同民居让您近距离了解浓郁的“京味儿”
风情;湖光山色让您体验都市中的闲适……
徜徉在后海
什刹海是一个我一年四季都会想去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去,总会有不一样的景色。此行到北京,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还有一丝凉风,走在古朴的巷子里,或在河边漫步,真是工作之余最好的享受。
什刹海会馆 银锭桥广化寺 烤肉季 摇橹船 什刹海风情剧场
清晨早早出门,从 1 什刹海会馆 旁穿过一小段胡同,沿着前海沿逐渐走着,一路上都是初醒的声音,早早开门营业的特色早点摊,出门遛弯的老人家,一派安宁。
没走多远,就到了 2 银锭桥。远远地看着,一座单孔的石桥像银锭一样,横亘在前海和后海之间。近前,上桥,远眺西山,晨雾迷蒙,没能观赏到远处的山景,看来要想欣赏“燕京小八景”之一还是要选对时间。雨后晴空,能见度高的时候再来或许能看到。
下桥,沿后海沿子继续向前,过两个胡同口,在鸦儿胡同31号就看到了 3 广化寺。广化寺是佛寺,始建于元代,传说是一位高僧托钵化缘、筹措布施所建。在晚清宣统元年(1909 年)时,筹建为京师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前身),民国时期鲁迅常来此工作。寺里现在也还有先生留下的足迹。
出寺门,已是半上午,溜达着回银锭桥的 4 烤肉季 吃午饭。这里有三绝,“烤肉”、“观景”、“赏荷”。烤肉含浆滑美、香醇味厚,回香不已。主食芝麻烧饼也很值得一尝,酥脆可口,芝麻粒粒飘香。坐在邻水的餐桌前,窗外的美景尽收眼底,令人沉醉其中。包间里有三五膀大腰圆的汉子在体验武吃,拿着尺二长的“六道木”,站在烤肉炙子旁,一脚蹬在长条板凳上,自己边烤边吃,还大声招呼同桌的人喝酒吃肉,真是豪爽。见此情形,我觉得自己的文吃似乎不够那么北京味儿。
中午吃过了美食,似乎下午的时间也过得很快,转眼已到黄昏。步行至前海边的 5 “好梦江南”码头 。坐上古朴的船只,听着咿呀的摇橹声和悠长的船工号子,以及岸边还传来琴师弹奏的丝竹之声,我不由兴味陶然。天渐渐暗下来,点燃了船上的油灯,叫了几家特色美食店的船餐,和周围认识不认识的人搭个话,仿佛融入了这里人们的生活中。如果遇上放河灯的时候,还能见满满的纸河灯浮在水面,沿着船尾浮动,忽明忽暗,丝竹声,船上的游客,仿佛回到了唐宋年间的江南月夜。
下船,走几步,就到了 6 什刹海风情剧场 。这里每晚19:30都固定演出北京风情功夫秀《什刹海》,用极为可爱的熊猫形象和生动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一座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的北京城。
紫檀主题酒店九门小吃宋庆龄故居 醇亲王府(北府)梅府家宴庆云楼启点酒吧
清晨在 7 紫檀主题酒店 的静谧中醒来,环顾小院,传统的规制、高贵的紫檀家具、价值连城的字画古玩、一刀一划的雕饰,真是让人体会了一把做北京“爷”的感觉。
出门,坐着三轮车,在一路的叮当响声中,听车夫讲着过去老北京的故事,很快就到了位于后海北沿的 8 九门小吃 。一天的行程便从这里的早饭开始。小肠陈、褡裢火烧、爆肚冯、奶酪魏、茶汤李、月盛斋、馅饼周、德顺斋、年糕钱、羊头马、豆腐脑白、恩元居,12家传统老字号共300多种品种的小吃,家儿挨家儿,摊儿挨摊儿,叫卖嘈杂,在这儿坐下来吃点东西,仿佛很早之前的市井风光再现。
吃过早饭,沿着后海往南走一小段路,就看到了 9 宋庆龄故居 。据说这里原来是旧醇亲王府花园。20世纪60年代修葺后宋庆龄在这里住了18年。再继续向前走,则是 10 醇亲王府(北府)。这里是什刹海王府游览中较为著名的一个景点,主人变过很多次,清初大学士明珠、乾隆十一子永理、光绪的父亲。后来,在近代历史上,更因为汪精卫等人曾在附近策划炸摄政王,轰动全国。
午饭,我选择恭王府附近的 11 梅府家宴。这是梅兰芳先生生前常吃的私家菜,坐在店里,看着周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风格的设计,以及餐具上栩栩如生的兰花手的造型,更觉新奇。更奇怪的是,这儿没有菜单给人点菜。服务员问过我们的人数以及大概的用餐标准,就自行安排了一桌有凉有热有荤有素有汤有羹有点心的全套家宴。听同桌的人聊起昨天去过的 12 庆云楼 ,原来就在烤肉季的隔壁,是一家鲁菜馆,原来曾是京城八大楼之一。九转大肠、糟溜鱼片、糖醋黄河鲤鱼、抓炒里脊、葱烧海参、葱辣驼掌等,想想就觉得流口水,瞬间决定晚上就去那里吃。
一天的忙碌后,约上几个好友,穿梭在热闹的后海酒吧街,体验喧嚣热闹的夜生活。灯光、美食与美酒融于浓浓的夜色中,开启了另一种生活。后海南沿上的 13 启点酒吧 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它距离集中程度最高的酒吧街有一小段距离,不那么喧嚣,能够坐下来静静地喝两杯,看看河上的人们,很适合我这种已疲劳的人享受时光。
钟鼓楼的西与南 久居胡同里,那些耳熟能详的景区已经失去了吸引力,我开始探寻胡同深处人们的生活,希望能挖掘出他们身上更多内涵。自由地穿梭在什刹海的巷子里,在一个个传说故事中,开始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竹园宾馆 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 金丝套地区 厉家菜 梅兰芳纪念馆
当决定在什刹海住一个星期的时候,我便想在四合院中停留更久,于是选择了鼓楼西侧一条幽静的小巷里古朴的 14 竹园宾馆 。据说,这里是清朝末年邮政大臣盛宣怀的私邸,又传说曾是大太监安德海的花园。自清末以来,王荫泰、马汉三、董必武、康生等诸多历史名人相继在此居住。现在,住进这里,就感觉住进了历史中,园内的楼阁相续、长廊曲折、竹林荫翳、假山喷泉,或许每一处都有古人留下的故事。
出门,沿着新开胡同和甘露胡同一直走到河边,经过大藏龙华寺、广化寺等,到了银锭桥,过桥,沿着河边往北走一些,便找到了 15 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 。这位和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他将那么多的国宝级藏品无偿地捐给了国家,甚至不惜倾家荡产。院子是南北两溜儿平房。南面的平房正中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为书法家欧阳中石所题。馆内有张伯驹生前的起居用具、线装书、画案、文房四宝等物品,似乎从中人们能读到他的思想。
出纪念馆的门,紧邻着的就是 16 金丝套地区 。这个前海北沿和后海南沿的夹角地带,由柳荫街和前海西街将其与西、北两面的街巷分隔开来。细细地在其中走过,静静地数这18条胡同的名字和发生的故事:大小金丝、大小翔凤、南北官房、东西煤厂、东西口袋、前后井、毡子胡同、银锭桥胡同等。古老的胡同和四合院,民居与王府交错,从广亮大门到精巧的如意门,也有普通的墙垣门,无声地讲述着古老北京的历史。走在胡同里,和这里的老人们聊一聊,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似乎能摸到北京很多大事件的脉搏。
在胡同里走累了,可以找个地方去吃午饭了。我个人推荐羊房胡同里的 17 厉家菜餐馆,虽然地方不大,却海内外闻名。厉家菜是宫廷菜,它的配方和制作技术均是祖传的。很多名人到北京都会来这里吃饭。美国前国务卿贝克、加拿大总理克拉克、拳王阿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影星成龙等都曾是厉家菜的座上宾。如果你运气够好,或许还能碰上正好来吃饭的某个名人呢。
吃过午饭,在河边静静地坐一小会儿,体验悠闲舒适、无所事事的轻松。歇过了困乏,我又开始走街串巷。松树街、延年胡同、德胜门内大街,直到找到 18 梅兰芳纪念馆 。这里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朱漆大门上悬挂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匾额“梅兰芳纪念馆”。青砖灰瓦的大影壁,院内种有两棵柿子树,两棵海棠树,幽静而安适。静坐,仿佛耳边有乐声和唱腔传来,闻声出院子,旁边便是幽澜阁,进去听一会儿,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钟楼鼓楼东兴顺爆肚张火神庙后门桥同和居古韵斋(书画)渡口驿站
清晨,听着钟声醒来,漫步出门,便走到了 19 钟楼 底。这座钟楼通高47.95米,面阔三间,楼中的大铜钟高7.02米,重63吨,有“钟王”的称呼。再向南100多米处,是 19 鼓楼 ,通高46.7米,面阔五间,楼内部通体彩画,金碧辉煌。钟声和鼓声,已经融入了老北京人的生活中。沿着地安门外大街向南走,从一条小巷子穿进去,看到了 20 东兴顺爆肚张 。这家小店从1883年创办,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爆肚味道传统,祖上秘传的作料鲜美无比。烧饼也是一绝,刚出炉的饼,香酥可口层次分明,最少也有20层之多。我路过的时候,虽时间尚早,但慕名而来的顾客已经排成了长龙。
沿着地安门外大街再往南走,过一个路口,就看到了路边挂满经幡的 21 火神庙 。这座小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称为火德真君庙。清时重修,改为琉璃瓦。庙内早年供奉火神、关帝和玉皇。据记载,这座火神庙是京城最早的皇家庙宇,香火繁盛。现在由于收费的缘故,少有人真正进去参拜,所以非常静谧。
过火神庙,前面不远处的桥就是 22 后门桥 了。这座桥始建于元代,初名万宁桥,木结构,后改为石筑,俗称海子桥。又因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又称后门,所以叫后门桥。它是当时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也是元大都北京中轴线的北端起点。在悠长的历史时期,这座桥不断修复,至今仍然挺立着,桥上仍车水马龙。
过桥,往河边走,从码头上船,往对岸开去。下船,首先看到的便是有200多年历史的 23 同和居 。它是旧京城八大居之首。三不沾、葱烧海参、糟熘系列、贵妃鸡、烩乌鱼蛋汤、烤馒头等都是特色菜品。
饭后,可以去 24 古韵斋 看看,捧一杯清茶,赏几幅古画,即使并不懂艺术,也不妨碍做个特色收藏。喝够了茶,沿着河边一溜,望去都是酒吧。每个酒吧都各有特色,招牌精致。我印象较深的有“久锡翅吧”、“朝酒晚舞”、“ 25 渡口驿站 ”、“坚果酒吧”……如果看上哪家的风格,就进去坐一小会儿,品杯美酒,一下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
博物馆里的天空
背包环游世界的人总是致力于用最少的钱走遍更多的地方,领略更多风情。停留什刹海,在胡同和建筑里发现更大的世界。也和当地人交谈,试图找到他们生活的状态。
皮影主题 酒店什刹海 国际公寓 郭沫若故居 恭王府 白大成家庭 艺术博物馆 什刹海八爷
未到什刹海前,曾听朋友推荐 26 皮影主题酒店 ,因而第一站便奔那里去,看能否找到住下的地方。推开酒店的门,仿佛感觉进了光和影的世界,顶上是采光玻璃,能看到外面的天空。酒店里处处都是皮影,大厅中间的皮影戏台是特别定做的牌坊造型,牌坊是北京古城的独特景观,而25间客房都是按照传统皮影戏的角色分为生、旦、丑、净四种房型。很不巧,我没有预约直接前来的后果是房间没有空余,只能另找住处。最终从价格、位置、环境等多方面权衡考虑,选择了住在 27 什刹海国际公寓。对于背包一族,这里是个不错的选择。 清晨出门,不远处就是 28 郭沫若故居 。据说院子里的银杏与牡丹是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早晨会有微露挂在上面。简单看过故居,我走到了今天的主要目的地—— 29 恭王府 。人们都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我便扛着相机,带着干粮,在里面整整待上了一天,希望找到曾经记录了历史的印迹。花园入口西洋门、纯木结构大戏台以及“福”字碑这些著名的点当然去看,但细微处的一些景观也很有意思,竹林、编钟等等,也是内涵深刻。
从恭王府出来,已是夕阳西下。正要回酒店,却碰到了一位记者朋友,便和他一起去 30 白大成家庭艺术博物馆 拜访。白大成的小院离恭王府很近,走路三五分钟就到了。他是“北京鬃人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但家里的客厅里,面人、泥人、毛猴、脸谱、绒布玩意儿……却满满地摆了几个书柜,难怪要说这里是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了。白老先生沏上一杯茶,和我们慢慢地讲着鬃人的故事和一些古老的技艺,以及传统工艺的传承。
我喜欢走路,所以这之前的行程都是步行的,但对更多人来说,或许他们更喜欢坐着三轮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要想坐车时听到正宗的老北京讲解,你一定要找准 31 “什刹海八爷” 。他们都是生活在什刹海附近胡同里的老北京人,也是在什刹海胡同游的三百多位三轮车夫中仅有的北京人。区分“什刹海八爷”有个窍门儿:他们的服饰特别,带有金黄色袖口的马褂,拴着紫红色长穗的腰牌,三轮车上有绸掸子。作为老北京人,他们对这里的历史张口道来,娓娓而谈,这也是北京的文化。
望海楼 马海德故居 宅门涮肉 孔乙己酒家 烟袋斜街
后海边上的 32 望海楼 是我清晨最想登临眺望美景的地方。它是一组三面环水、具有典型中国古典特色的建筑群,楼高二层,阁高三层,还有亭台楼阁、码头、花木栈道及遍植绿竹的广场。大晴天的时候,早早地登楼,视野会变得极广,似乎什刹海的全貌都能看着了呢。
它旁边后海北沿24号的 33 马海德故居 是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地方。马海德是阿拉伯裔美国人,祖籍黎巴嫩,原名乔治·海德姆。他是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早年即投身于中国革命,在医疗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籍人,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第一个拥有中国国籍的外国人。这两个第一就让他在历史上占有了重要地位。
午饭时选择了附近的 34 宅门涮肉 ,这是一家传统的老北京涮肉馆。古朴的门脸上挂着“宅门涮肉”的牌子,踏入餐厅,木雕窗棱、京剧脸谱、景德镇铜炉火锅、中式桌椅,整个餐厅弥漫着一股东方韵味。肉质鲜美细嫩,菜品绿色养生,又能在美食之余独享一份难得的静谧。
饭后沿着河岸一直向北走,一路经过醇亲王府、宋庆龄故居等,在西沿上又看到一家别具一格的酒吧。往前不远,还有一家特色的餐厅 35 “孔乙己酒家” 。 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处地道的杭帮菜馆,听人说,这里的绍兴菜非常出名,最出名的要数油酱毛蟹。下次再来时,一定要进去,体会一下鲁迅先生笔下“嚼几颗茴香豆”的感觉。
一直往南散步到银锭桥,过桥走两步便是 36 烟袋斜街 。从地图上看,这条街是东北西南走向,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形似烟袋。一水儿明清古韵的建筑将这条232米长的“老街”装点得独具特色。遍布的酒吧和茶具、烟具、灯笼、风筝、剪纸、古玩等民间工艺品商店,吸引了众多的观光客,让人眼花缭乱。
存最完好的地方。
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又称积水潭)﹑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自清代起就成为游乐休闲的重要场所。
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恭王府、醇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古建筑的风情处处精细。
这里有着大量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如金丝套地区的大、小金丝胡同等。依托这些,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如放荷灯、泛舟游湖、宴饮赏荷等吸引着众多人的参与。
这里34公顷的水面十分自然地融入城市街区之中,依托水体,还有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也成为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便在其中。
走进什刹海,这里的历史名胜让您领略京城文化的神采;胡同民居让您近距离了解浓郁的“京味儿”
风情;湖光山色让您体验都市中的闲适……
徜徉在后海
什刹海是一个我一年四季都会想去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去,总会有不一样的景色。此行到北京,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还有一丝凉风,走在古朴的巷子里,或在河边漫步,真是工作之余最好的享受。
什刹海会馆 银锭桥广化寺 烤肉季 摇橹船 什刹海风情剧场
清晨早早出门,从 1 什刹海会馆 旁穿过一小段胡同,沿着前海沿逐渐走着,一路上都是初醒的声音,早早开门营业的特色早点摊,出门遛弯的老人家,一派安宁。
没走多远,就到了 2 银锭桥。远远地看着,一座单孔的石桥像银锭一样,横亘在前海和后海之间。近前,上桥,远眺西山,晨雾迷蒙,没能观赏到远处的山景,看来要想欣赏“燕京小八景”之一还是要选对时间。雨后晴空,能见度高的时候再来或许能看到。
下桥,沿后海沿子继续向前,过两个胡同口,在鸦儿胡同31号就看到了 3 广化寺。广化寺是佛寺,始建于元代,传说是一位高僧托钵化缘、筹措布施所建。在晚清宣统元年(1909 年)时,筹建为京师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前身),民国时期鲁迅常来此工作。寺里现在也还有先生留下的足迹。
出寺门,已是半上午,溜达着回银锭桥的 4 烤肉季 吃午饭。这里有三绝,“烤肉”、“观景”、“赏荷”。烤肉含浆滑美、香醇味厚,回香不已。主食芝麻烧饼也很值得一尝,酥脆可口,芝麻粒粒飘香。坐在邻水的餐桌前,窗外的美景尽收眼底,令人沉醉其中。包间里有三五膀大腰圆的汉子在体验武吃,拿着尺二长的“六道木”,站在烤肉炙子旁,一脚蹬在长条板凳上,自己边烤边吃,还大声招呼同桌的人喝酒吃肉,真是豪爽。见此情形,我觉得自己的文吃似乎不够那么北京味儿。
中午吃过了美食,似乎下午的时间也过得很快,转眼已到黄昏。步行至前海边的 5 “好梦江南”码头 。坐上古朴的船只,听着咿呀的摇橹声和悠长的船工号子,以及岸边还传来琴师弹奏的丝竹之声,我不由兴味陶然。天渐渐暗下来,点燃了船上的油灯,叫了几家特色美食店的船餐,和周围认识不认识的人搭个话,仿佛融入了这里人们的生活中。如果遇上放河灯的时候,还能见满满的纸河灯浮在水面,沿着船尾浮动,忽明忽暗,丝竹声,船上的游客,仿佛回到了唐宋年间的江南月夜。
下船,走几步,就到了 6 什刹海风情剧场 。这里每晚19:30都固定演出北京风情功夫秀《什刹海》,用极为可爱的熊猫形象和生动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一座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的北京城。
紫檀主题酒店九门小吃宋庆龄故居 醇亲王府(北府)梅府家宴庆云楼启点酒吧
清晨在 7 紫檀主题酒店 的静谧中醒来,环顾小院,传统的规制、高贵的紫檀家具、价值连城的字画古玩、一刀一划的雕饰,真是让人体会了一把做北京“爷”的感觉。
出门,坐着三轮车,在一路的叮当响声中,听车夫讲着过去老北京的故事,很快就到了位于后海北沿的 8 九门小吃 。一天的行程便从这里的早饭开始。小肠陈、褡裢火烧、爆肚冯、奶酪魏、茶汤李、月盛斋、馅饼周、德顺斋、年糕钱、羊头马、豆腐脑白、恩元居,12家传统老字号共300多种品种的小吃,家儿挨家儿,摊儿挨摊儿,叫卖嘈杂,在这儿坐下来吃点东西,仿佛很早之前的市井风光再现。
吃过早饭,沿着后海往南走一小段路,就看到了 9 宋庆龄故居 。据说这里原来是旧醇亲王府花园。20世纪60年代修葺后宋庆龄在这里住了18年。再继续向前走,则是 10 醇亲王府(北府)。这里是什刹海王府游览中较为著名的一个景点,主人变过很多次,清初大学士明珠、乾隆十一子永理、光绪的父亲。后来,在近代历史上,更因为汪精卫等人曾在附近策划炸摄政王,轰动全国。
午饭,我选择恭王府附近的 11 梅府家宴。这是梅兰芳先生生前常吃的私家菜,坐在店里,看着周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风格的设计,以及餐具上栩栩如生的兰花手的造型,更觉新奇。更奇怪的是,这儿没有菜单给人点菜。服务员问过我们的人数以及大概的用餐标准,就自行安排了一桌有凉有热有荤有素有汤有羹有点心的全套家宴。听同桌的人聊起昨天去过的 12 庆云楼 ,原来就在烤肉季的隔壁,是一家鲁菜馆,原来曾是京城八大楼之一。九转大肠、糟溜鱼片、糖醋黄河鲤鱼、抓炒里脊、葱烧海参、葱辣驼掌等,想想就觉得流口水,瞬间决定晚上就去那里吃。
一天的忙碌后,约上几个好友,穿梭在热闹的后海酒吧街,体验喧嚣热闹的夜生活。灯光、美食与美酒融于浓浓的夜色中,开启了另一种生活。后海南沿上的 13 启点酒吧 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它距离集中程度最高的酒吧街有一小段距离,不那么喧嚣,能够坐下来静静地喝两杯,看看河上的人们,很适合我这种已疲劳的人享受时光。
钟鼓楼的西与南 久居胡同里,那些耳熟能详的景区已经失去了吸引力,我开始探寻胡同深处人们的生活,希望能挖掘出他们身上更多内涵。自由地穿梭在什刹海的巷子里,在一个个传说故事中,开始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竹园宾馆 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 金丝套地区 厉家菜 梅兰芳纪念馆
当决定在什刹海住一个星期的时候,我便想在四合院中停留更久,于是选择了鼓楼西侧一条幽静的小巷里古朴的 14 竹园宾馆 。据说,这里是清朝末年邮政大臣盛宣怀的私邸,又传说曾是大太监安德海的花园。自清末以来,王荫泰、马汉三、董必武、康生等诸多历史名人相继在此居住。现在,住进这里,就感觉住进了历史中,园内的楼阁相续、长廊曲折、竹林荫翳、假山喷泉,或许每一处都有古人留下的故事。
出门,沿着新开胡同和甘露胡同一直走到河边,经过大藏龙华寺、广化寺等,到了银锭桥,过桥,沿着河边往北走一些,便找到了 15 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 。这位和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他将那么多的国宝级藏品无偿地捐给了国家,甚至不惜倾家荡产。院子是南北两溜儿平房。南面的平房正中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为书法家欧阳中石所题。馆内有张伯驹生前的起居用具、线装书、画案、文房四宝等物品,似乎从中人们能读到他的思想。
出纪念馆的门,紧邻着的就是 16 金丝套地区 。这个前海北沿和后海南沿的夹角地带,由柳荫街和前海西街将其与西、北两面的街巷分隔开来。细细地在其中走过,静静地数这18条胡同的名字和发生的故事:大小金丝、大小翔凤、南北官房、东西煤厂、东西口袋、前后井、毡子胡同、银锭桥胡同等。古老的胡同和四合院,民居与王府交错,从广亮大门到精巧的如意门,也有普通的墙垣门,无声地讲述着古老北京的历史。走在胡同里,和这里的老人们聊一聊,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似乎能摸到北京很多大事件的脉搏。
在胡同里走累了,可以找个地方去吃午饭了。我个人推荐羊房胡同里的 17 厉家菜餐馆,虽然地方不大,却海内外闻名。厉家菜是宫廷菜,它的配方和制作技术均是祖传的。很多名人到北京都会来这里吃饭。美国前国务卿贝克、加拿大总理克拉克、拳王阿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影星成龙等都曾是厉家菜的座上宾。如果你运气够好,或许还能碰上正好来吃饭的某个名人呢。
吃过午饭,在河边静静地坐一小会儿,体验悠闲舒适、无所事事的轻松。歇过了困乏,我又开始走街串巷。松树街、延年胡同、德胜门内大街,直到找到 18 梅兰芳纪念馆 。这里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朱漆大门上悬挂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匾额“梅兰芳纪念馆”。青砖灰瓦的大影壁,院内种有两棵柿子树,两棵海棠树,幽静而安适。静坐,仿佛耳边有乐声和唱腔传来,闻声出院子,旁边便是幽澜阁,进去听一会儿,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钟楼鼓楼东兴顺爆肚张火神庙后门桥同和居古韵斋(书画)渡口驿站
清晨,听着钟声醒来,漫步出门,便走到了 19 钟楼 底。这座钟楼通高47.95米,面阔三间,楼中的大铜钟高7.02米,重63吨,有“钟王”的称呼。再向南100多米处,是 19 鼓楼 ,通高46.7米,面阔五间,楼内部通体彩画,金碧辉煌。钟声和鼓声,已经融入了老北京人的生活中。沿着地安门外大街向南走,从一条小巷子穿进去,看到了 20 东兴顺爆肚张 。这家小店从1883年创办,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爆肚味道传统,祖上秘传的作料鲜美无比。烧饼也是一绝,刚出炉的饼,香酥可口层次分明,最少也有20层之多。我路过的时候,虽时间尚早,但慕名而来的顾客已经排成了长龙。
沿着地安门外大街再往南走,过一个路口,就看到了路边挂满经幡的 21 火神庙 。这座小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称为火德真君庙。清时重修,改为琉璃瓦。庙内早年供奉火神、关帝和玉皇。据记载,这座火神庙是京城最早的皇家庙宇,香火繁盛。现在由于收费的缘故,少有人真正进去参拜,所以非常静谧。
过火神庙,前面不远处的桥就是 22 后门桥 了。这座桥始建于元代,初名万宁桥,木结构,后改为石筑,俗称海子桥。又因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又称后门,所以叫后门桥。它是当时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也是元大都北京中轴线的北端起点。在悠长的历史时期,这座桥不断修复,至今仍然挺立着,桥上仍车水马龙。
过桥,往河边走,从码头上船,往对岸开去。下船,首先看到的便是有200多年历史的 23 同和居 。它是旧京城八大居之首。三不沾、葱烧海参、糟熘系列、贵妃鸡、烩乌鱼蛋汤、烤馒头等都是特色菜品。
饭后,可以去 24 古韵斋 看看,捧一杯清茶,赏几幅古画,即使并不懂艺术,也不妨碍做个特色收藏。喝够了茶,沿着河边一溜,望去都是酒吧。每个酒吧都各有特色,招牌精致。我印象较深的有“久锡翅吧”、“朝酒晚舞”、“ 25 渡口驿站 ”、“坚果酒吧”……如果看上哪家的风格,就进去坐一小会儿,品杯美酒,一下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
博物馆里的天空
背包环游世界的人总是致力于用最少的钱走遍更多的地方,领略更多风情。停留什刹海,在胡同和建筑里发现更大的世界。也和当地人交谈,试图找到他们生活的状态。
皮影主题 酒店什刹海 国际公寓 郭沫若故居 恭王府 白大成家庭 艺术博物馆 什刹海八爷
未到什刹海前,曾听朋友推荐 26 皮影主题酒店 ,因而第一站便奔那里去,看能否找到住下的地方。推开酒店的门,仿佛感觉进了光和影的世界,顶上是采光玻璃,能看到外面的天空。酒店里处处都是皮影,大厅中间的皮影戏台是特别定做的牌坊造型,牌坊是北京古城的独特景观,而25间客房都是按照传统皮影戏的角色分为生、旦、丑、净四种房型。很不巧,我没有预约直接前来的后果是房间没有空余,只能另找住处。最终从价格、位置、环境等多方面权衡考虑,选择了住在 27 什刹海国际公寓。对于背包一族,这里是个不错的选择。 清晨出门,不远处就是 28 郭沫若故居 。据说院子里的银杏与牡丹是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早晨会有微露挂在上面。简单看过故居,我走到了今天的主要目的地—— 29 恭王府 。人们都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我便扛着相机,带着干粮,在里面整整待上了一天,希望找到曾经记录了历史的印迹。花园入口西洋门、纯木结构大戏台以及“福”字碑这些著名的点当然去看,但细微处的一些景观也很有意思,竹林、编钟等等,也是内涵深刻。
从恭王府出来,已是夕阳西下。正要回酒店,却碰到了一位记者朋友,便和他一起去 30 白大成家庭艺术博物馆 拜访。白大成的小院离恭王府很近,走路三五分钟就到了。他是“北京鬃人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但家里的客厅里,面人、泥人、毛猴、脸谱、绒布玩意儿……却满满地摆了几个书柜,难怪要说这里是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了。白老先生沏上一杯茶,和我们慢慢地讲着鬃人的故事和一些古老的技艺,以及传统工艺的传承。
我喜欢走路,所以这之前的行程都是步行的,但对更多人来说,或许他们更喜欢坐着三轮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要想坐车时听到正宗的老北京讲解,你一定要找准 31 “什刹海八爷” 。他们都是生活在什刹海附近胡同里的老北京人,也是在什刹海胡同游的三百多位三轮车夫中仅有的北京人。区分“什刹海八爷”有个窍门儿:他们的服饰特别,带有金黄色袖口的马褂,拴着紫红色长穗的腰牌,三轮车上有绸掸子。作为老北京人,他们对这里的历史张口道来,娓娓而谈,这也是北京的文化。
望海楼 马海德故居 宅门涮肉 孔乙己酒家 烟袋斜街
后海边上的 32 望海楼 是我清晨最想登临眺望美景的地方。它是一组三面环水、具有典型中国古典特色的建筑群,楼高二层,阁高三层,还有亭台楼阁、码头、花木栈道及遍植绿竹的广场。大晴天的时候,早早地登楼,视野会变得极广,似乎什刹海的全貌都能看着了呢。
它旁边后海北沿24号的 33 马海德故居 是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地方。马海德是阿拉伯裔美国人,祖籍黎巴嫩,原名乔治·海德姆。他是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早年即投身于中国革命,在医疗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籍人,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第一个拥有中国国籍的外国人。这两个第一就让他在历史上占有了重要地位。
午饭时选择了附近的 34 宅门涮肉 ,这是一家传统的老北京涮肉馆。古朴的门脸上挂着“宅门涮肉”的牌子,踏入餐厅,木雕窗棱、京剧脸谱、景德镇铜炉火锅、中式桌椅,整个餐厅弥漫着一股东方韵味。肉质鲜美细嫩,菜品绿色养生,又能在美食之余独享一份难得的静谧。
饭后沿着河岸一直向北走,一路经过醇亲王府、宋庆龄故居等,在西沿上又看到一家别具一格的酒吧。往前不远,还有一家特色的餐厅 35 “孔乙己酒家” 。 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处地道的杭帮菜馆,听人说,这里的绍兴菜非常出名,最出名的要数油酱毛蟹。下次再来时,一定要进去,体会一下鲁迅先生笔下“嚼几颗茴香豆”的感觉。
一直往南散步到银锭桥,过桥走两步便是 36 烟袋斜街 。从地图上看,这条街是东北西南走向,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形似烟袋。一水儿明清古韵的建筑将这条232米长的“老街”装点得独具特色。遍布的酒吧和茶具、烟具、灯笼、风筝、剪纸、古玩等民间工艺品商店,吸引了众多的观光客,让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