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村通”是我国的系统性惠民工程,涉及到包括:公路、电力、生活和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有效的举措。建国以来,随着产业升级、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广电事业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蜕变过程。从“村村通”工程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到以弥合数字鸿沟为目标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通过若干代表性节点,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改革足迹,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文化事业发展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广播电视村村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 1988 年提出的惠民工程。当时的中国有70多万个散布在偏远深山、交通不便地区的行政村,居住在这些地区的 1.48 亿人接收不到广播电视信号。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能够起到信息传达、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承等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是民众了解社会发展,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渠道。同时,广电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这里说的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可以发现,从“村村通”工程从无到有的基础设施铺设,直至“数字乡村战略”中的转型升级任务,都紧扣民生领域的惠民任务,比如:第一项消除贫困;第四项优质教育;第五项性别平等;第八项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第九项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等等。
二十年间,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层面落实不同阶段的政策设计,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大型国家工程。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完成了11.7万个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从2004年开始,完成了10万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是: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全面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中央财政投入5亿元,更新了各地转播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的470部调频广播和电视发射机,对676部在播的调频广播、电视发射机给予了运行维护经费补助。2006年9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79号),《通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村村通”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各地现有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作用,通过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增加转播节目套数、加强运行维护,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本省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的4套以上的无线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
2007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广电总局联合印发了《“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明确“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有两项:一是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盲村建设,要求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爭使现有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盲点的农民群众能够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第七套和本省第一套在内的8套以上电视节目,收听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和本省第一套在内的4套以上广播节目;二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大力提高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水平,使80%以上的农村人口能够用电视机、收音机直接收看收听到包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第七套节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在内的4套以上无线电视节目和4套以上无线广播节目。
在新时期“村村通”工作中,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地方各级广电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扎实推进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村群众收听收看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水平和质量。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在“十二五”村村通建设规划的通知文件中阐明:广播电视是当前农村最现实、最有效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式,是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是伸手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文件指出,作为国家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对于构建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体系,推进广播电视基本服务的均等化有重要作用。
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有效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切实提高了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水平和质量,我国的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分别从工程实施前的86.02%和87.68%提高到2010年的96.8%和97.62%;中央一套广播节目和中央一套、中央七套电视节目的无限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了85%、85%和69%,覆盖人口分别达到11亿、11亿和9亿。
随着广电网络的层次与种类以及接入广电网的方式不断增加,入网难度降低。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速广播电视村村通朝着户户通的升级就是重要的举措”。工作目标为:统筹无线、有线、卫星三种技术覆盖方式,到2020年,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广播电视覆盖服务体系。地面无线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数字化;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数字化、双向化、智能化,全国有线网络整合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互联互通;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国家指导标准,市场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长效机制更加完善。
农村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社会宣传作用,是社会主流媒体与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肩负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任。广电服务升级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动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可以帮助乡镇群众满足其精神生活,增强群众与外界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群众提升其基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并且成为了城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让农村群众共享我国改革开放成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社会政治经济和谐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字化浪潮一轮又一轮的冲击下,技术迭代的时间周期进一步压缩,广电公共服务面对的新挑战是深度嵌入在数字基础设施中的广电网络的数字转型。面对数字化,政府、产业、市场和城乡居民的共同期待也逐渐由“未来可期”过渡到了“未来已来”。
2018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2019 年 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和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 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不难看出,信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和服务升级已经深深嵌入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并为社会新形态的产生与架构提供了基础逻辑。
在数字化发展以及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下一阶段,随着5G时代的到来,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拓展和延伸,数字中国建设将更好的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广播电视村村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 1988 年提出的惠民工程。当时的中国有70多万个散布在偏远深山、交通不便地区的行政村,居住在这些地区的 1.48 亿人接收不到广播电视信号。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能够起到信息传达、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承等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是民众了解社会发展,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渠道。同时,广电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这里说的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可以发现,从“村村通”工程从无到有的基础设施铺设,直至“数字乡村战略”中的转型升级任务,都紧扣民生领域的惠民任务,比如:第一项消除贫困;第四项优质教育;第五项性别平等;第八项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第九项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等等。
二十年间,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层面落实不同阶段的政策设计,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大型国家工程。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完成了11.7万个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从2004年开始,完成了10万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是: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全面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中央财政投入5亿元,更新了各地转播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的470部调频广播和电视发射机,对676部在播的调频广播、电视发射机给予了运行维护经费补助。2006年9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79号),《通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村村通”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各地现有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作用,通过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增加转播节目套数、加强运行维护,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本省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的4套以上的无线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
2007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广电总局联合印发了《“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明确“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有两项:一是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盲村建设,要求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爭使现有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盲点的农民群众能够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第七套和本省第一套在内的8套以上电视节目,收听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和本省第一套在内的4套以上广播节目;二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大力提高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水平,使80%以上的农村人口能够用电视机、收音机直接收看收听到包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第七套节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在内的4套以上无线电视节目和4套以上无线广播节目。
在新时期“村村通”工作中,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地方各级广电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扎实推进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村群众收听收看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水平和质量。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在“十二五”村村通建设规划的通知文件中阐明:广播电视是当前农村最现实、最有效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式,是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是伸手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文件指出,作为国家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对于构建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体系,推进广播电视基本服务的均等化有重要作用。
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有效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切实提高了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水平和质量,我国的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分别从工程实施前的86.02%和87.68%提高到2010年的96.8%和97.62%;中央一套广播节目和中央一套、中央七套电视节目的无限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了85%、85%和69%,覆盖人口分别达到11亿、11亿和9亿。
随着广电网络的层次与种类以及接入广电网的方式不断增加,入网难度降低。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速广播电视村村通朝着户户通的升级就是重要的举措”。工作目标为:统筹无线、有线、卫星三种技术覆盖方式,到2020年,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广播电视覆盖服务体系。地面无线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数字化;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数字化、双向化、智能化,全国有线网络整合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互联互通;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国家指导标准,市场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长效机制更加完善。
农村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社会宣传作用,是社会主流媒体与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肩负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任。广电服务升级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动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可以帮助乡镇群众满足其精神生活,增强群众与外界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群众提升其基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并且成为了城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让农村群众共享我国改革开放成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社会政治经济和谐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字化浪潮一轮又一轮的冲击下,技术迭代的时间周期进一步压缩,广电公共服务面对的新挑战是深度嵌入在数字基础设施中的广电网络的数字转型。面对数字化,政府、产业、市场和城乡居民的共同期待也逐渐由“未来可期”过渡到了“未来已来”。
2018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2019 年 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和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 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不难看出,信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和服务升级已经深深嵌入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并为社会新形态的产生与架构提供了基础逻辑。
在数字化发展以及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下一阶段,随着5G时代的到来,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拓展和延伸,数字中国建设将更好的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