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揭示军费支出的内在本质,就要透过军费运动的一般现象,分析军费支出过程的特点,找出其特有的属性。军费支出不仅涉及到军事领域,而且还涉及到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因此,军事支出也就具有政治、经济和国防三方面的属性。
一、军费支出的本质
军费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政治范畴。从实质上说,军费与军队、战争、战略等范畴是紧密相连的。军费是一国军事战略的经济数字化,即一国的军事战略往往体现在该国投入军事的经济数量规模与结构等方面。军费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以价值形态出现,体现了复杂的经济关系。军费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产生、发展、消亡。军费体现着人们的特殊生产关系。它既是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又是生产不够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经济很不发达时,没有战争,没有军队,也没有军费;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战争消亡了,军队消亡了,军费支出也将随之消失。因此,军费体现了经济有一定发展又不十分发展时的经济关系;体现了社会生产中一个特殊部分,即军事与经济的特殊关系。军费从国家财政开支中分出之后,进入军事生产和消费过程,其中一部分是用于军事专用品方面的生产和消费,不能在作为生产性投资进入再生产过程。如用军费采购的火药、导弹等,是一次性消耗品,它们的使用就是自身的毁灭,既包括自身实体的毁灭,也包含自身价值的毁灭。有些军费采购的军用品,可多次使用,例如坦克、飞机、火炮、军事工程等,它们的使用过程就是自身实体和价值的逐渐消耗过程。其中一部分投入军民通用品方面的生产和消费,则进入再生产过程,创造新的价值。
从军事活动过程来看,军费支出是军品和军事劳动的价值形态,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军事经济领域,军事劳动有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种形态,军品是军事劳动的物化形态;军人为军事服务的劳动是活劳动。军费用于购置军品的部分,是军品的价值表现;军费中用于军人工资、津贴等的部分,是军事劳动力的价值表现。因此,军费体现了军事领域中人们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军费还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军费可以分解为人员生活费、武器装备采购费、军事训练费、工程建设费等。军费支出投向不同的部分,就会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会对社会生产的不同部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军费的分配和使用,是整个社会生产中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会对社会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军费支出的本质就是军事经济关系的体现。认识这种本质,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促进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军费支出的国防属性
军费起源于战争的需要,它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战斗力,产生国防效益,进而巩固国家的国防,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因此,国防属性是军费支出的最根本属性。保证军费支出用在国防建设事业上,产生国防军事效应,是军费分配与使用中的一条根本原则。目前,由于军费分配与管理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政策,在军费支出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非国防性支出现象。因此,如何控制军费支出总量,科学安排军费支出结构,努力减少非国防性支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必须强调,军费应该用在国防上、用在军队建设和发展上,应尽量减少以至完全避免军费的非国防性开支,真正收到国防效益,以保证军费的国防属性。
三、军费支出的政治属性
一方面军费支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国民收入各个部分在军费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一个国家内部,军费是用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为了加强其阶级专政的柱石、维护统治阶级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军费支出的使用效果如何,必然以是否有利于加强统治阶级的统治为评价标准。资本主义国家的军费支出是为了维护和争取资产阶级的利益,不仅是为了统治国内人民的需要,而且是对其他国家进行扩张统治的保障。我国军费支出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军费的阶级性体现在对外抵抗侵略、对内防止敌对分子对国家政权进行颠覆和破坏,最终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国家安全。
另一方面军费支出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军费支出与一个国家的国体和政治制度有关。一些国家妄图通过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实现称霸世界或侵略他人的目的,其军费支出就带有明显的扩张色彩,军费支出规模会超常增加。当前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竭力扩充军备,着重发展远程进攻武器,把远程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核潜艇和热核武器作为武器生产的支柱,为推行全球战略、称霸世界提供物质基础,这同样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军费支出鲜明的政治目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军费支出,同样会遵循着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需要而灵活多变。政治因素是影响军费变化的重要杠杆。在外交斗争中,军费问题往往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以美国为首的一些霸权国家无视自身庞大的军费开支,他们以近年来中国军费的增长为由,攻击中国扩充军备,对其它国家构成了威胁,藉此在全世界推行“中国威胁论”,竭尽全力实现在战略上遏制我国的企图,为他们在全球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寻找更多的理由和借口。这就典型的表现出军费支出的政治色彩。
四、军费支出的经济属性
一方面军费支出具有非生产性。这是军费支出的基本经济属性。民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无论是生产资料(第Ⅰ部类)的生产,还时生活资料(第Ⅱ部类)的生产,其产品都进入到生产过程;生产资料(如机器、原材料)被投入再生产过程,而消费资料(如日用品、粮食)则供劳动力消费,以保障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而军费支出主要用于军工产品生产,进入军事消费领域,则完全退出了再生产过程,并不会创造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因而军费支出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消耗。当然,在军费消费过程中,会带动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增加一定的社会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但这种增长仍然带有“虚耗”的性质,因为满足军事需要的产品,归根到底是对社会总产品的扣除。作为对国家积累资金的扣除,削弱了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物资基础;作为对国民消费基金的扣除,从而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
另一方面军费支出具有挤出效应。社会经济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分配在军事领域和经济领域的资源量也是一定的,这就决定了军费支出的增加,意味着进入再生产过程的经济资源的减少——挤出效应,即军费支出的排他性决定了军费支出存在机会成本。所谓“军费的机会成本”,即如果将这些军费投入民用经济领域所获得的产出。也就是由于支出军费,所减少的民用投入带来的损失。而在供给约束——资源短缺的条件下,从长期来看,军费的增长必然加剧短缺状况,限制供给的持续增长,从而影响民用领域的投资增加。军费支出增长越快,对民用领域的挤出效应越强,对经济增长的阻滞作用亦越大,丧失的机会成本就越大,由此表现出来的排他性就越明显。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具有排他性的军费支出项目,而加大军民通用项目的投入和研究,减少军费的机会成本。
一、军费支出的本质
军费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政治范畴。从实质上说,军费与军队、战争、战略等范畴是紧密相连的。军费是一国军事战略的经济数字化,即一国的军事战略往往体现在该国投入军事的经济数量规模与结构等方面。军费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以价值形态出现,体现了复杂的经济关系。军费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产生、发展、消亡。军费体现着人们的特殊生产关系。它既是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又是生产不够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经济很不发达时,没有战争,没有军队,也没有军费;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战争消亡了,军队消亡了,军费支出也将随之消失。因此,军费体现了经济有一定发展又不十分发展时的经济关系;体现了社会生产中一个特殊部分,即军事与经济的特殊关系。军费从国家财政开支中分出之后,进入军事生产和消费过程,其中一部分是用于军事专用品方面的生产和消费,不能在作为生产性投资进入再生产过程。如用军费采购的火药、导弹等,是一次性消耗品,它们的使用就是自身的毁灭,既包括自身实体的毁灭,也包含自身价值的毁灭。有些军费采购的军用品,可多次使用,例如坦克、飞机、火炮、军事工程等,它们的使用过程就是自身实体和价值的逐渐消耗过程。其中一部分投入军民通用品方面的生产和消费,则进入再生产过程,创造新的价值。
从军事活动过程来看,军费支出是军品和军事劳动的价值形态,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军事经济领域,军事劳动有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种形态,军品是军事劳动的物化形态;军人为军事服务的劳动是活劳动。军费用于购置军品的部分,是军品的价值表现;军费中用于军人工资、津贴等的部分,是军事劳动力的价值表现。因此,军费体现了军事领域中人们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军费还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军费可以分解为人员生活费、武器装备采购费、军事训练费、工程建设费等。军费支出投向不同的部分,就会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会对社会生产的不同部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军费的分配和使用,是整个社会生产中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会对社会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军费支出的本质就是军事经济关系的体现。认识这种本质,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促进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军费支出的国防属性
军费起源于战争的需要,它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战斗力,产生国防效益,进而巩固国家的国防,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因此,国防属性是军费支出的最根本属性。保证军费支出用在国防建设事业上,产生国防军事效应,是军费分配与使用中的一条根本原则。目前,由于军费分配与管理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政策,在军费支出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非国防性支出现象。因此,如何控制军费支出总量,科学安排军费支出结构,努力减少非国防性支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必须强调,军费应该用在国防上、用在军队建设和发展上,应尽量减少以至完全避免军费的非国防性开支,真正收到国防效益,以保证军费的国防属性。
三、军费支出的政治属性
一方面军费支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国民收入各个部分在军费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一个国家内部,军费是用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为了加强其阶级专政的柱石、维护统治阶级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军费支出的使用效果如何,必然以是否有利于加强统治阶级的统治为评价标准。资本主义国家的军费支出是为了维护和争取资产阶级的利益,不仅是为了统治国内人民的需要,而且是对其他国家进行扩张统治的保障。我国军费支出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军费的阶级性体现在对外抵抗侵略、对内防止敌对分子对国家政权进行颠覆和破坏,最终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国家安全。
另一方面军费支出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军费支出与一个国家的国体和政治制度有关。一些国家妄图通过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实现称霸世界或侵略他人的目的,其军费支出就带有明显的扩张色彩,军费支出规模会超常增加。当前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竭力扩充军备,着重发展远程进攻武器,把远程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核潜艇和热核武器作为武器生产的支柱,为推行全球战略、称霸世界提供物质基础,这同样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军费支出鲜明的政治目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军费支出,同样会遵循着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需要而灵活多变。政治因素是影响军费变化的重要杠杆。在外交斗争中,军费问题往往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以美国为首的一些霸权国家无视自身庞大的军费开支,他们以近年来中国军费的增长为由,攻击中国扩充军备,对其它国家构成了威胁,藉此在全世界推行“中国威胁论”,竭尽全力实现在战略上遏制我国的企图,为他们在全球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寻找更多的理由和借口。这就典型的表现出军费支出的政治色彩。
四、军费支出的经济属性
一方面军费支出具有非生产性。这是军费支出的基本经济属性。民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无论是生产资料(第Ⅰ部类)的生产,还时生活资料(第Ⅱ部类)的生产,其产品都进入到生产过程;生产资料(如机器、原材料)被投入再生产过程,而消费资料(如日用品、粮食)则供劳动力消费,以保障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而军费支出主要用于军工产品生产,进入军事消费领域,则完全退出了再生产过程,并不会创造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因而军费支出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消耗。当然,在军费消费过程中,会带动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增加一定的社会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但这种增长仍然带有“虚耗”的性质,因为满足军事需要的产品,归根到底是对社会总产品的扣除。作为对国家积累资金的扣除,削弱了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物资基础;作为对国民消费基金的扣除,从而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
另一方面军费支出具有挤出效应。社会经济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分配在军事领域和经济领域的资源量也是一定的,这就决定了军费支出的增加,意味着进入再生产过程的经济资源的减少——挤出效应,即军费支出的排他性决定了军费支出存在机会成本。所谓“军费的机会成本”,即如果将这些军费投入民用经济领域所获得的产出。也就是由于支出军费,所减少的民用投入带来的损失。而在供给约束——资源短缺的条件下,从长期来看,军费的增长必然加剧短缺状况,限制供给的持续增长,从而影响民用领域的投资增加。军费支出增长越快,对民用领域的挤出效应越强,对经济增长的阻滞作用亦越大,丧失的机会成本就越大,由此表现出来的排他性就越明显。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具有排他性的军费支出项目,而加大军民通用项目的投入和研究,减少军费的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