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有其特定内容,它主要体现在传统与现代、开放与封闭、共性与个性三个方面,建设校园文化应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些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校园文化有其特定的内容,它和学校的历史渊源、地域特点、办学传统、思想理念、地位影响密切相关。从校园文化的内容特性看,应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开放与封闭、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 传统与现代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追求现代化。教育的“三个面向” 首先就是要面向现代化,现代教育是以现代师生、现代理念、现代设备、现代环境构筑而成,校园文化建设理所当然要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事实也是如此,目前中学校园,校舍越造越漂亮,造型和布局越来越讲究,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也越来越好。校园四处无不散发着浓浓的现代化气息。
从现代角度审视校园文化建设,应考虑四个层面:适当定位,整合资源,体现个性,规范运作。在具体操作上,有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环境识别(EI)、语音识别(AI)诸方面。
但是,物质文化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精神状态,但是作为校园文化重要内涵的精神追求、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却不一定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教育现代化,甚至有可能南辕北辙。令人担忧的教育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因为利益派生出来的众多现代教育的顽疾正在吞噬着教育的本质属性,考分至上、发展畸形、生源大战、无良师德大行其道,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的异化,显示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并非易事。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现代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必须注重传统。一是学校本身的传统,二是民族和地域的传统,三是教育的传统。
学校文化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无法在短期内建设成功的,它的核心部分是由一代又一代师生共同传承创造的,渗透人们灵魂和精神深处的、大家共同坚守的、规范引导和左右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校园文化应该不断建设,不断传承,但是不能速成。学校可以栽下大树,一夜成林,但不可能一夜之间唤起师生对校园的热爱和依恋,更不可能让校园一夜之间变得灵动深刻,成为师生心灵的皈依。
校园文化需要沉淀,需要有渐生渐稳的精神根基。有人说,学校文化不是茶,而是酒,茶越新越香,酒越陈越醇。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建设史和发展史,都有自己的教师和学生。所以校园文化不能简单复制、模仿,而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倚靠本民族和本地域的文化传统,充分尊重教育积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吸取精髓,办出自己的特色,建设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
我们审视一些学校的各类制度、各类活动、工作目标、工作计划,不难发现,这些都明显地缺少连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地追求“标新立异”,不是脚踏实地地“挖掘创新”,只是一味地追求“常改常新”。今年否定去年,后任否定前任,办学思想没有承继,对外来模式和做法依葫芦画瓢,办学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长此以往,学校文化必然失去由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特色,最终只能走向浅薄和浮躁,大概只能留下“文”,却丝毫起不到“化”的作用了。
同样,也不能让传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羁绊。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推崇谦和而排斥人的自我表现,推崇对父母、上级、师长的绝对孝道服从感恩,如果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分强调和挖掘这些资源,对于培养师生健全人格、公民意识、民主风尚肯定是一种损害。像《弟子规》《三字经》等读物的确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和中小学生的实际很切合,很有教育意义,但是有些学校将之奉为圭臬,全文照录,每日诵读,却未必可取,《弟子规》说“父母教,须敬听”“德有伤,贻亲羞”“亲有过,谏使更”,的确充满积极和健康的人生道理,但是之中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也适合天天去诵读吗?《弟子规》说“道人善,即是善”是不错的,但同时又说“扬人恶,即是恶”,岂不是宣扬扬善隐恶、忍人罪过、圆滑世故的处世哲学吗?不懂得批判地吸收,为我所用,就让校园文化的传统意义步入歧途。再比如,过分宣传勤苦,迷信书山题海,也导致了对学生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它的代价是牺牲了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片面继承传统,不知扬弃,或可使校园成为扼杀学生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场所。
2 开放与封闭
和社会文化建设比较而言,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独特的内部环境(校园)、独特的对象(教师和学生)、独特的目标(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独特的时间(整个学校发展过程),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构筑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体系是必要的。在这个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就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建立一整套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完整地课程体系、创设育人目标和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学校管理者应勇敢地主张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学校不同于社会的观念,使得学校成为育人的净土和社会的道德高地。有人说,学校不要故作神圣,5 2等于0(5天的学校教育抵不上2天的社会教育),这当然有点夸大其词,但即便如此,学校也不应放弃自己的使命,不能一味迎合社会,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理应“封闭”的一面。
但是,很多学校按照传统的思维,尽最大可能实现校园与社会的隔绝,特别是通过制度文化的形式,以有形和无形的围墙阻隔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观念,以抵御社会文化中的消极的有害因素的渗入,以期学校成为世外桃源。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培养不出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陶行知先生呼吁“要解放孩子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笔者发现现,在许多学校特别是一些所谓名校强调“朝6晚11”“手不离书:下课带着书,跑操带着书,吃喝拉撒带着书”并不可取,是教育的异化。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走出自我封闭的学校文化体系,寻找架构大教育的桥梁,建立立体的教育网络。
向社会延伸。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校外,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关注社会变化,思考社会问题,身在校园,心在社会;把握社会动态,利用社会资源,投身社会,学用结合,让社会成为学生受教育的大舞台。学校文化向社会延伸有许多途径,比如“小课堂,大社会”,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笔者最近听一堂语文拓展课,教师将鄱阳湖水量急剧干枯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组织一场谈话,学生对鄱阳湖干枯的现状、原因、影响、对策进行了探讨,很有意义。
向自然延伸。与大自然亲近,可以丰富感情,敏捷思维;寻找乐趣,热爱生活;激发灵感,勇于创造。对学生既要“圈养”,也要“放养”。首先,可以从关注校园自身和校园周边做起,学校建好一个植物园并让学生参与建设与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自己的家乡;再者,关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地球家园。
向家庭延伸。没有家庭参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目前,教育的许多弊端,表面上反映在学校,实际上源自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失当,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真正的学校教育者应该成为一名优秀的家庭教育者,所以学校文化建设中家校合作文化是题中应有之义。做好在当前网络信息环境下社会转型期家校教育的有机整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既需要学校的努力,需要教育者的胆识和责任,更需要社会的呵护、理解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应有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因为很多情况下不是学校不想为、不愿为,而是不能为、不敢为。
3 共性和个性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重要特征,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要规划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从确立自己的办学思想开始,必须以办学思想为坐标,从而避免“千校一面”的状况,形成自身特色。
仅从内容上看,学校的活动是大同小异的,都要统一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之下,都要符合各级各类不同学校的办学方向。共性是必然的,片面强调个性并不妥。在一些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注重办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内容主要包含明确的育人目标、国家课程标准、国家和地方评估检测考查考试体系、校园建设的标准和规范等,但在同一个层级的学校,这些内容由于有了长远的规划和长久的坚持,并融入学校的地域特点、办学历史、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也能形成一所学校的特色文化,形成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较高境界。
校园文化需深深植根于学校历史与发展的土壤里,而不是强行移植或照搬照抄,这样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个性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较高追求。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目前,校园文化建设都被各级各类学校放在了重要位置,成果丰硕。但是文化泛滥,千校一面的现象比较严重,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普遍存在重外化、轻内化,重刚性、轻柔性,重有形、轻无形的现象,极大地制约着校园文化建设在立德树人,提升办学水平方面功能的发挥。如果我们能够在传统与现代、开放与封闭、共性和个性中找到结合点,就能解决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理论与运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罗浩波.对校园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1(3).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些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校园文化有其特定的内容,它和学校的历史渊源、地域特点、办学传统、思想理念、地位影响密切相关。从校园文化的内容特性看,应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开放与封闭、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 传统与现代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追求现代化。教育的“三个面向” 首先就是要面向现代化,现代教育是以现代师生、现代理念、现代设备、现代环境构筑而成,校园文化建设理所当然要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事实也是如此,目前中学校园,校舍越造越漂亮,造型和布局越来越讲究,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也越来越好。校园四处无不散发着浓浓的现代化气息。
从现代角度审视校园文化建设,应考虑四个层面:适当定位,整合资源,体现个性,规范运作。在具体操作上,有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环境识别(EI)、语音识别(AI)诸方面。
但是,物质文化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精神状态,但是作为校园文化重要内涵的精神追求、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却不一定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教育现代化,甚至有可能南辕北辙。令人担忧的教育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因为利益派生出来的众多现代教育的顽疾正在吞噬着教育的本质属性,考分至上、发展畸形、生源大战、无良师德大行其道,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的异化,显示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并非易事。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现代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必须注重传统。一是学校本身的传统,二是民族和地域的传统,三是教育的传统。
学校文化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无法在短期内建设成功的,它的核心部分是由一代又一代师生共同传承创造的,渗透人们灵魂和精神深处的、大家共同坚守的、规范引导和左右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校园文化应该不断建设,不断传承,但是不能速成。学校可以栽下大树,一夜成林,但不可能一夜之间唤起师生对校园的热爱和依恋,更不可能让校园一夜之间变得灵动深刻,成为师生心灵的皈依。
校园文化需要沉淀,需要有渐生渐稳的精神根基。有人说,学校文化不是茶,而是酒,茶越新越香,酒越陈越醇。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建设史和发展史,都有自己的教师和学生。所以校园文化不能简单复制、模仿,而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倚靠本民族和本地域的文化传统,充分尊重教育积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吸取精髓,办出自己的特色,建设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
我们审视一些学校的各类制度、各类活动、工作目标、工作计划,不难发现,这些都明显地缺少连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地追求“标新立异”,不是脚踏实地地“挖掘创新”,只是一味地追求“常改常新”。今年否定去年,后任否定前任,办学思想没有承继,对外来模式和做法依葫芦画瓢,办学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长此以往,学校文化必然失去由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特色,最终只能走向浅薄和浮躁,大概只能留下“文”,却丝毫起不到“化”的作用了。
同样,也不能让传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羁绊。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推崇谦和而排斥人的自我表现,推崇对父母、上级、师长的绝对孝道服从感恩,如果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分强调和挖掘这些资源,对于培养师生健全人格、公民意识、民主风尚肯定是一种损害。像《弟子规》《三字经》等读物的确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和中小学生的实际很切合,很有教育意义,但是有些学校将之奉为圭臬,全文照录,每日诵读,却未必可取,《弟子规》说“父母教,须敬听”“德有伤,贻亲羞”“亲有过,谏使更”,的确充满积极和健康的人生道理,但是之中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也适合天天去诵读吗?《弟子规》说“道人善,即是善”是不错的,但同时又说“扬人恶,即是恶”,岂不是宣扬扬善隐恶、忍人罪过、圆滑世故的处世哲学吗?不懂得批判地吸收,为我所用,就让校园文化的传统意义步入歧途。再比如,过分宣传勤苦,迷信书山题海,也导致了对学生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它的代价是牺牲了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片面继承传统,不知扬弃,或可使校园成为扼杀学生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场所。
2 开放与封闭
和社会文化建设比较而言,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独特的内部环境(校园)、独特的对象(教师和学生)、独特的目标(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独特的时间(整个学校发展过程),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构筑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体系是必要的。在这个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就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建立一整套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完整地课程体系、创设育人目标和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学校管理者应勇敢地主张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学校不同于社会的观念,使得学校成为育人的净土和社会的道德高地。有人说,学校不要故作神圣,5 2等于0(5天的学校教育抵不上2天的社会教育),这当然有点夸大其词,但即便如此,学校也不应放弃自己的使命,不能一味迎合社会,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理应“封闭”的一面。
但是,很多学校按照传统的思维,尽最大可能实现校园与社会的隔绝,特别是通过制度文化的形式,以有形和无形的围墙阻隔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观念,以抵御社会文化中的消极的有害因素的渗入,以期学校成为世外桃源。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培养不出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陶行知先生呼吁“要解放孩子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笔者发现现,在许多学校特别是一些所谓名校强调“朝6晚11”“手不离书:下课带着书,跑操带着书,吃喝拉撒带着书”并不可取,是教育的异化。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走出自我封闭的学校文化体系,寻找架构大教育的桥梁,建立立体的教育网络。
向社会延伸。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校外,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关注社会变化,思考社会问题,身在校园,心在社会;把握社会动态,利用社会资源,投身社会,学用结合,让社会成为学生受教育的大舞台。学校文化向社会延伸有许多途径,比如“小课堂,大社会”,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笔者最近听一堂语文拓展课,教师将鄱阳湖水量急剧干枯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组织一场谈话,学生对鄱阳湖干枯的现状、原因、影响、对策进行了探讨,很有意义。
向自然延伸。与大自然亲近,可以丰富感情,敏捷思维;寻找乐趣,热爱生活;激发灵感,勇于创造。对学生既要“圈养”,也要“放养”。首先,可以从关注校园自身和校园周边做起,学校建好一个植物园并让学生参与建设与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自己的家乡;再者,关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地球家园。
向家庭延伸。没有家庭参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目前,教育的许多弊端,表面上反映在学校,实际上源自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失当,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真正的学校教育者应该成为一名优秀的家庭教育者,所以学校文化建设中家校合作文化是题中应有之义。做好在当前网络信息环境下社会转型期家校教育的有机整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既需要学校的努力,需要教育者的胆识和责任,更需要社会的呵护、理解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应有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因为很多情况下不是学校不想为、不愿为,而是不能为、不敢为。
3 共性和个性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重要特征,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要规划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从确立自己的办学思想开始,必须以办学思想为坐标,从而避免“千校一面”的状况,形成自身特色。
仅从内容上看,学校的活动是大同小异的,都要统一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之下,都要符合各级各类不同学校的办学方向。共性是必然的,片面强调个性并不妥。在一些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注重办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内容主要包含明确的育人目标、国家课程标准、国家和地方评估检测考查考试体系、校园建设的标准和规范等,但在同一个层级的学校,这些内容由于有了长远的规划和长久的坚持,并融入学校的地域特点、办学历史、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也能形成一所学校的特色文化,形成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较高境界。
校园文化需深深植根于学校历史与发展的土壤里,而不是强行移植或照搬照抄,这样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个性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较高追求。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目前,校园文化建设都被各级各类学校放在了重要位置,成果丰硕。但是文化泛滥,千校一面的现象比较严重,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普遍存在重外化、轻内化,重刚性、轻柔性,重有形、轻无形的现象,极大地制约着校园文化建设在立德树人,提升办学水平方面功能的发挥。如果我们能够在传统与现代、开放与封闭、共性和个性中找到结合点,就能解决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理论与运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罗浩波.对校园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