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克·贝松声称一生只拍10部电影,《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却是他导演的第18部电影。
吕克·贝松说,他现在所要考虑的已经不再是票房,而是观众如何通过买一张电影票获得更多更好的、和好莱坞大片截然不同的体验,毕竟“世界上不能只有好莱坞电影”。
在《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中,吕克·贝松打造出了一个和好莱坞大片截然不同,和《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完全不一样的外太空。这里的外星人都是爱好和平的,而不是侵略者。
“我是个把自己宠坏了的人,喜欢尝试不同的领域,每一部电影都有不同的呈现。我自己都不知道下一部计划是什么,只要我有兴趣的我都会去尝试。这部《星际特工:千星之城》耗费了我大量时间,现在唯一可以确认的是下一部我应该会做个小制作。”
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新片《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在中国上映近两周,票房近4亿,极端两极分化的口碑,正如这位导演20 年前的作品《第五元素》。虽然票房超过了2014年由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超体》(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孩,被开发了百分之百的大脑,成为无所不能的“女超人”的故事,这部成本仅4000万美元的电影,在全球取得了超过4亿美元票房,不仅是当时吕克·贝松个人最为卖座的影片,还成为当时历史上票房最高的法国电影),《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却并没有引发前者话题性的效应。
然而,票房似乎并不是这位曾扬言一生只拍十部电影,结果却一次又一次食言拍起来没完的导演所关注的问题,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吕克·贝松就“任性”地表示:“我对票房没有压力,一部电影如果特效很多的话制作成本会很高,这我早就知道,但我付得起。”要知道当年吕克·贝松拍第一部长片《最后决战》的时候,他甚至付不起剧组的工资。
曾经想要成为一名海豚专家的吕克·贝松,从小到大对科学的热情都没有消逝,无论是《第五元素》还是《超体》,对于科学的热情自始至终伴随着他的电影,不管是对于浩瀚渺茫的外太空,还是人类自己的大脑,抑或是人类历史,吕克·贝松全都充满了好奇。《超体》的英文名字“Lucy”不但是片中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女主角的名字,也是发现的最早人类的名字。1974年,美国考古队在非洲衣索匹亚境内发现远古人类头骨,因为出土时正在播放披头士乐队的《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考古队员就将这名女性远古人类命名为“Lucy”,在《超体》中,吕克·贝松也安排这位人类的祖先出镜。
这一次,吕克·贝松再次将目光转向星空,他的“野心”很大——想要打造一个和好莱坞大片截然不同,和《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完全不一样的外太空。
“我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星际特工》的漫画,那时候我们没有互联网,《星际特工》就是我的文化启蒙读物。那时候是每周三出两页。所以我不得不等六天才能看到新的一集,六天的时间都是在期盼。故事里的团队穿越宇宙和时间,进行了一系列了不起的冒险,遇到来自不同世界的外星人。我爱上了这些角色,它们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10岁的时候已经对这个故事产生很多想象,虽然我现在比那个时候老多了,但我还是非常爱慕故事中的女主角。故事中的两个主角,可以在宇宙当中穿越时间、空间然后去到他们想去的地方。”
现在的吕克·贝松也已经可以在电影的宇宙中随意穿梭,拍任何他想拍的题材。他所要考虑的已经不再是票房,而是观众如何通过买一张电影票获得更多更好的、和好莱坞大片截然不同的体验,毕竟“世界上不能只有好莱坞电影”和外星侵略者。
Q = 《北京青年》周刊A =吕克·贝松
Q:为什么会选择吴亦凡出演?
A:《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故事背景是28世纪的宇宙,来自不同星球的各种人都生活在一起,我们有几千种外星人,选角都是很浩大的工程。和所有的电影一样,我们总是要选择最好的最合适角色的演员,每部电影大同小异,不过我们选角的整个过程是比较开放的状态,因为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种族的人。我知道中国有非常多的优秀的演员,我跟他本来就认识,吴亦凡是个非常可爱的演员,有次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问他,有没有兴趣来演一个角色,他同意了,就来到巴黎。他是个非常专业的训练有素的演员,跟他合作非常有趣。他工作起来非常严谨,在片场一直很认真,沉下心在工作状态里。他除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也一直观察其他的演员,看他们怎么表演,我认为他是个很有天赋也很专业的演员。我知道吴亦凡17岁就去韩国学唱歌跳舞,这很不容易,如果是我17岁时我才不要去,所以我知道他能做到这些,他就能做很多事情。
印象最深的事情是我们有次在巴黎拍外景,早上八点,吴亦凡一出现就听到各种尖叫,各種中国女孩来围观,这是我们拍摄以来唯一一次有人在片场尖叫,任何其他国际巨星在场的时候都没有人尖叫,甚至蕾哈娜出现也没有,但他出现后尖叫声持续了一上午,非常有趣。另外我很欣赏他一点,他以自己身为中国人而骄傲的态度去演,没有刻意去模仿其他演员,他很能利用自己的中国人的特质去表演,这是我很欣赏的一点。
Q:这次做《星际特工》技术上有什么新突破?最烧钱的是哪部分?
A:电影技术一直在进步,当年《第五元素》特效镜头才190多个,这次我们《星际特工》有2700多个特效镜头,我最欣慰的是服务《阿凡达》和《星球大战》的两个特效公司都在为我工作,他们只有为了这部电影才在一起合作。全球最顶尖的三个特效公司都在一起做这部电影,这个太烧钱了,我想说的是,你们如果不喜欢我或者电影里某个演员都OK,光是去电影院看这些特效都很值得了。说实话,我自己看成片的时候都把自己给震惊到了,确实非常的美轮美奂,视觉效果非常惊人。 Q:你是如何费心费力把这部漫画改成电影的,难度大吗?
A:这样的电影真的非常难拍,但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们准备了很多年,也一定要拍好。拍摄这部电影就像是准备爬山,之前如果只是看到巨大的山,只是在考虑种种困难,每天在各种担心中度过,那我们就只能在担心中死去了。但我们每天推进一点点,每天试着能拍一些镜头,每天多做一点点,就把电影拍出来了。这又好比骑马长途跋涉,我们不能让马注意到路有多长多艰险,我们可以挡住马的视线,让它只关注眼前的一点点,只要每天向前多走一点,最后路就走完了。
Q:為什么片中很多外星人用真人演而不是用CG?
A:确实真人演很麻烦,但是真人对角色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比如我们电影里第一个出现的外星人行动是模仿骆驼的,当观众看到演员的表演时,感受和看电脑动画是完全不同的,人的感情、情绪、性格和行为特点也应该用人的方式去表现出来,演员的表演会带给观众不同于CG的真实感受。其实拍摄过程并不那么痛苦,没有太困难,我知道我要拍什么,演员也都很有天赋知道该怎么表演,但特效制作团队就很辛苦,他们做后期特效是很难的。
Q:之前你也拍过一些比较文艺的作品,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碧海蓝天》,今年来你拍的多是商业大制作,有没有计划再拍一些文艺点儿的作品?
A:其实我觉得《这个杀手不太冷》也不是完全的文艺片,我很久前做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科幻电影,我对《星际特工》投入的思考,以及希望传递给观众的意义都不亚于《这个杀手不太冷》,我希望全世界的观众也能意识到这点,那就是科幻片不只有一种模式,不是只有好莱坞的超级英雄在为美国战斗,这就像烹饪,不只有美式快餐,也有法式、中式、意大利、日本的各种美食。我投入了九年时间去做一个跟好莱坞不一样的科幻大片,为什么全世界只有美国队长,而没有中国队长、法国队长?我相信观众也不愿意到电影院看十次电影全是好莱坞式的超级大片,我只是想给大家呈现多样性的科幻大片。
Q:《星际特工:千星之城》跟好莱坞科幻大片有什么不同?
A:美国的科幻大片中多数外星人是不友好的,好莱坞的主题很多是跟外星人斗争,但我的电影里几乎所有的外星人都是在和谐生活的,当然会有坏人想要破坏和平,但多数人包括外星人都是热爱和平的。
我跟好莱坞最大不同在讲故事的方式,美国是做超级英雄来宣传美国的意识形态,他们是最好的,他们要跟外星人战斗去保护地球,但我的电影不是,我们没有超能力,我们都是普通人,说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但普通人也有英雄主义,普通人也可以做英雄。
Q:你之前批评过《美国队长》?
A:我并不是批评《美国队长》,我觉得十年前也有很多杰出的好莱坞科幻大片,但近年来整体的创新已经消失了,现在无非是一个超级英雄跟另一个在打斗。所以我并不反对大家吃快餐,我只是反对一直只吃快餐。他们就是以赚钱为目的,快餐确实可以赚钱但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们不能因为大家喜欢这个东西就一直重复,就像中国有不同菜系,法国有各种美食,你不能只是因为快餐赚钱就一直做快餐。艺术也好,电影也好,应该给我们打开不同的大门,这可能有风险,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你不能让大家没得选。
中国、法国乃至欧洲很多国家历史悠久,好几十个世纪,有很多值得挖掘和思考的东西,对世界也有很大好奇心,能接纳不同文化,但我在美国很难看到本土文化之外的电影,可能要去很小的影院才有。毫不夸张地说,我在巴黎可以看到八十多个不同国家的电影。这比好莱坞要丰富得多。
吕克·贝松说,他现在所要考虑的已经不再是票房,而是观众如何通过买一张电影票获得更多更好的、和好莱坞大片截然不同的体验,毕竟“世界上不能只有好莱坞电影”。
在《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中,吕克·贝松打造出了一个和好莱坞大片截然不同,和《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完全不一样的外太空。这里的外星人都是爱好和平的,而不是侵略者。
“我是个把自己宠坏了的人,喜欢尝试不同的领域,每一部电影都有不同的呈现。我自己都不知道下一部计划是什么,只要我有兴趣的我都会去尝试。这部《星际特工:千星之城》耗费了我大量时间,现在唯一可以确认的是下一部我应该会做个小制作。”
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新片《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在中国上映近两周,票房近4亿,极端两极分化的口碑,正如这位导演20 年前的作品《第五元素》。虽然票房超过了2014年由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超体》(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孩,被开发了百分之百的大脑,成为无所不能的“女超人”的故事,这部成本仅4000万美元的电影,在全球取得了超过4亿美元票房,不仅是当时吕克·贝松个人最为卖座的影片,还成为当时历史上票房最高的法国电影),《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却并没有引发前者话题性的效应。
然而,票房似乎并不是这位曾扬言一生只拍十部电影,结果却一次又一次食言拍起来没完的导演所关注的问题,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吕克·贝松就“任性”地表示:“我对票房没有压力,一部电影如果特效很多的话制作成本会很高,这我早就知道,但我付得起。”要知道当年吕克·贝松拍第一部长片《最后决战》的时候,他甚至付不起剧组的工资。
曾经想要成为一名海豚专家的吕克·贝松,从小到大对科学的热情都没有消逝,无论是《第五元素》还是《超体》,对于科学的热情自始至终伴随着他的电影,不管是对于浩瀚渺茫的外太空,还是人类自己的大脑,抑或是人类历史,吕克·贝松全都充满了好奇。《超体》的英文名字“Lucy”不但是片中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女主角的名字,也是发现的最早人类的名字。1974年,美国考古队在非洲衣索匹亚境内发现远古人类头骨,因为出土时正在播放披头士乐队的《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考古队员就将这名女性远古人类命名为“Lucy”,在《超体》中,吕克·贝松也安排这位人类的祖先出镜。
这一次,吕克·贝松再次将目光转向星空,他的“野心”很大——想要打造一个和好莱坞大片截然不同,和《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完全不一样的外太空。
“我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星际特工》的漫画,那时候我们没有互联网,《星际特工》就是我的文化启蒙读物。那时候是每周三出两页。所以我不得不等六天才能看到新的一集,六天的时间都是在期盼。故事里的团队穿越宇宙和时间,进行了一系列了不起的冒险,遇到来自不同世界的外星人。我爱上了这些角色,它们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10岁的时候已经对这个故事产生很多想象,虽然我现在比那个时候老多了,但我还是非常爱慕故事中的女主角。故事中的两个主角,可以在宇宙当中穿越时间、空间然后去到他们想去的地方。”
现在的吕克·贝松也已经可以在电影的宇宙中随意穿梭,拍任何他想拍的题材。他所要考虑的已经不再是票房,而是观众如何通过买一张电影票获得更多更好的、和好莱坞大片截然不同的体验,毕竟“世界上不能只有好莱坞电影”和外星侵略者。
Q = 《北京青年》周刊A =吕克·贝松
Q:为什么会选择吴亦凡出演?
A:《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故事背景是28世纪的宇宙,来自不同星球的各种人都生活在一起,我们有几千种外星人,选角都是很浩大的工程。和所有的电影一样,我们总是要选择最好的最合适角色的演员,每部电影大同小异,不过我们选角的整个过程是比较开放的状态,因为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种族的人。我知道中国有非常多的优秀的演员,我跟他本来就认识,吴亦凡是个非常可爱的演员,有次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问他,有没有兴趣来演一个角色,他同意了,就来到巴黎。他是个非常专业的训练有素的演员,跟他合作非常有趣。他工作起来非常严谨,在片场一直很认真,沉下心在工作状态里。他除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也一直观察其他的演员,看他们怎么表演,我认为他是个很有天赋也很专业的演员。我知道吴亦凡17岁就去韩国学唱歌跳舞,这很不容易,如果是我17岁时我才不要去,所以我知道他能做到这些,他就能做很多事情。
印象最深的事情是我们有次在巴黎拍外景,早上八点,吴亦凡一出现就听到各种尖叫,各種中国女孩来围观,这是我们拍摄以来唯一一次有人在片场尖叫,任何其他国际巨星在场的时候都没有人尖叫,甚至蕾哈娜出现也没有,但他出现后尖叫声持续了一上午,非常有趣。另外我很欣赏他一点,他以自己身为中国人而骄傲的态度去演,没有刻意去模仿其他演员,他很能利用自己的中国人的特质去表演,这是我很欣赏的一点。
Q:这次做《星际特工》技术上有什么新突破?最烧钱的是哪部分?
A:电影技术一直在进步,当年《第五元素》特效镜头才190多个,这次我们《星际特工》有2700多个特效镜头,我最欣慰的是服务《阿凡达》和《星球大战》的两个特效公司都在为我工作,他们只有为了这部电影才在一起合作。全球最顶尖的三个特效公司都在一起做这部电影,这个太烧钱了,我想说的是,你们如果不喜欢我或者电影里某个演员都OK,光是去电影院看这些特效都很值得了。说实话,我自己看成片的时候都把自己给震惊到了,确实非常的美轮美奂,视觉效果非常惊人。 Q:你是如何费心费力把这部漫画改成电影的,难度大吗?
A:这样的电影真的非常难拍,但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们准备了很多年,也一定要拍好。拍摄这部电影就像是准备爬山,之前如果只是看到巨大的山,只是在考虑种种困难,每天在各种担心中度过,那我们就只能在担心中死去了。但我们每天推进一点点,每天试着能拍一些镜头,每天多做一点点,就把电影拍出来了。这又好比骑马长途跋涉,我们不能让马注意到路有多长多艰险,我们可以挡住马的视线,让它只关注眼前的一点点,只要每天向前多走一点,最后路就走完了。
Q:為什么片中很多外星人用真人演而不是用CG?
A:确实真人演很麻烦,但是真人对角色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比如我们电影里第一个出现的外星人行动是模仿骆驼的,当观众看到演员的表演时,感受和看电脑动画是完全不同的,人的感情、情绪、性格和行为特点也应该用人的方式去表现出来,演员的表演会带给观众不同于CG的真实感受。其实拍摄过程并不那么痛苦,没有太困难,我知道我要拍什么,演员也都很有天赋知道该怎么表演,但特效制作团队就很辛苦,他们做后期特效是很难的。
Q:之前你也拍过一些比较文艺的作品,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碧海蓝天》,今年来你拍的多是商业大制作,有没有计划再拍一些文艺点儿的作品?
A:其实我觉得《这个杀手不太冷》也不是完全的文艺片,我很久前做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科幻电影,我对《星际特工》投入的思考,以及希望传递给观众的意义都不亚于《这个杀手不太冷》,我希望全世界的观众也能意识到这点,那就是科幻片不只有一种模式,不是只有好莱坞的超级英雄在为美国战斗,这就像烹饪,不只有美式快餐,也有法式、中式、意大利、日本的各种美食。我投入了九年时间去做一个跟好莱坞不一样的科幻大片,为什么全世界只有美国队长,而没有中国队长、法国队长?我相信观众也不愿意到电影院看十次电影全是好莱坞式的超级大片,我只是想给大家呈现多样性的科幻大片。
Q:《星际特工:千星之城》跟好莱坞科幻大片有什么不同?
A:美国的科幻大片中多数外星人是不友好的,好莱坞的主题很多是跟外星人斗争,但我的电影里几乎所有的外星人都是在和谐生活的,当然会有坏人想要破坏和平,但多数人包括外星人都是热爱和平的。
我跟好莱坞最大不同在讲故事的方式,美国是做超级英雄来宣传美国的意识形态,他们是最好的,他们要跟外星人战斗去保护地球,但我的电影不是,我们没有超能力,我们都是普通人,说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但普通人也有英雄主义,普通人也可以做英雄。
Q:你之前批评过《美国队长》?
A:我并不是批评《美国队长》,我觉得十年前也有很多杰出的好莱坞科幻大片,但近年来整体的创新已经消失了,现在无非是一个超级英雄跟另一个在打斗。所以我并不反对大家吃快餐,我只是反对一直只吃快餐。他们就是以赚钱为目的,快餐确实可以赚钱但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们不能因为大家喜欢这个东西就一直重复,就像中国有不同菜系,法国有各种美食,你不能只是因为快餐赚钱就一直做快餐。艺术也好,电影也好,应该给我们打开不同的大门,这可能有风险,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你不能让大家没得选。
中国、法国乃至欧洲很多国家历史悠久,好几十个世纪,有很多值得挖掘和思考的东西,对世界也有很大好奇心,能接纳不同文化,但我在美国很难看到本土文化之外的电影,可能要去很小的影院才有。毫不夸张地说,我在巴黎可以看到八十多个不同国家的电影。这比好莱坞要丰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