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堂虽然比原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还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还是“被填的鸭子”,是知识的“容器”。因此,总有学生认为有时上语文课枯燥无味,教师也会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欲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乐园?这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今就激发语文课堂高潮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所谓课堂高潮,它可以看作是一节课中教学环节的最动人、最精彩、最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的片段,是教与学的积极面达到的最佳状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以及学生自身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在不断进行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调控把各方面调动起来,创造条件,使学生排除学习障碍,使学生的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兴奋的状态,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语文课堂上的高潮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目的和实现教学目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一堂课若是没有高潮,就如同一潭死水,但是高潮处理得是否得当,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息息相关。所以,要激发语文课堂高潮,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选择好课堂教学高潮的内容。
一堂语文课教学的知识点是多方面的。高潮出现时的内容应是语文课教学的主体部分,它的着眼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应该是学生的思维点,兴奋点,也就是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这时就要求语文老师从很多的知识点和学生多样的知识需求中,经过筛选、提炼,找出主攻点,在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层次推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如《故乡》这篇课文的知识点至少有人物形象的描写及作用;对景物描写的领会;篇末抒情议论语句的作用及文章主题等等。从学生角度看,这些似乎都应该逐一讲解。但经过分析比较,笔者认为本文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及其对文章主旨的体会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礼貌、语言、神态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就能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在设计课堂高潮时通过读、思、议、讲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在对比人物时表现出的作品的主题,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把握好课堂高潮的时间。
一堂语文课高潮的出现是安排在开头,中间,还是结尾?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如讲完《背影》这篇课文时,播放《懂你》这首歌,学生在把握了父子情深这个中心,理解了背影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不由自主地唱起了“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沉浸在课文情境中,并且对这种感情回味无穷。因此,把握好课堂高潮的时间,可以使学生的意识处于“觉醒”状态,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三,运用好激发课堂高潮的方法。
每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要求各异,所以对课堂高潮处理的方法也应有所变化。可以通过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可以从课文悬念、线索、人物、对比、联想、情感和主题等角度创设高潮,也可以灵活地运用形象塑造,情景再现,议论推理,表演等方法引导和推动课堂高潮的出现。如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对比,把课堂推向高潮;学习《变色龙》,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把课堂推向高潮;学习《秋天》,可以通过改歌词的形式(以《春天在哪里》的旋律)把课堂推向高潮;学习《核舟记》的“船头坐三人”这段,可以把课堂变成舞台,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通过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化中理解了古文语言。总之,教无定法,课无定规。要牢记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课堂应是他们的乐园。
第四,设置好课堂教学高潮的情境。
课堂上,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不尽相同,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营造合适的课堂高潮情境:课堂高潮出现时的情境可以平静,可以热烈,也可以沉寂……有时课堂表面的平静,实际上正是同学们内心世界思维的激荡,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有时在激越的课堂高潮情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充分发挥。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回答:假如在船上看到一位百万富翁很像于勒时,菲利普夫妇会怎样?学生们激烈地讨论,有的还声情并茂地表演起来……所以我们要杜绝“一潭死水”的情形,要设置课堂高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乐趣,让学生在乐趣中理解内容,掌握知识,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改的推动下,教师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迎接新的挑战,在教研活动中,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主评人员一言堂的局面,努力营造大家参与、平等对话的研讨氛围,以教研方式的转变带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让老师们感受自己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含义,树立教师正确的理念,课程改革是每个教师自觉的行为,而不是别人逼我这样做。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争设置课堂高潮,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情感反应,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所谓课堂高潮,它可以看作是一节课中教学环节的最动人、最精彩、最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的片段,是教与学的积极面达到的最佳状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以及学生自身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在不断进行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调控把各方面调动起来,创造条件,使学生排除学习障碍,使学生的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兴奋的状态,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语文课堂上的高潮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目的和实现教学目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一堂课若是没有高潮,就如同一潭死水,但是高潮处理得是否得当,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息息相关。所以,要激发语文课堂高潮,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选择好课堂教学高潮的内容。
一堂语文课教学的知识点是多方面的。高潮出现时的内容应是语文课教学的主体部分,它的着眼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应该是学生的思维点,兴奋点,也就是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这时就要求语文老师从很多的知识点和学生多样的知识需求中,经过筛选、提炼,找出主攻点,在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层次推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如《故乡》这篇课文的知识点至少有人物形象的描写及作用;对景物描写的领会;篇末抒情议论语句的作用及文章主题等等。从学生角度看,这些似乎都应该逐一讲解。但经过分析比较,笔者认为本文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及其对文章主旨的体会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礼貌、语言、神态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就能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在设计课堂高潮时通过读、思、议、讲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在对比人物时表现出的作品的主题,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把握好课堂高潮的时间。
一堂语文课高潮的出现是安排在开头,中间,还是结尾?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如讲完《背影》这篇课文时,播放《懂你》这首歌,学生在把握了父子情深这个中心,理解了背影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不由自主地唱起了“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沉浸在课文情境中,并且对这种感情回味无穷。因此,把握好课堂高潮的时间,可以使学生的意识处于“觉醒”状态,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三,运用好激发课堂高潮的方法。
每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要求各异,所以对课堂高潮处理的方法也应有所变化。可以通过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可以从课文悬念、线索、人物、对比、联想、情感和主题等角度创设高潮,也可以灵活地运用形象塑造,情景再现,议论推理,表演等方法引导和推动课堂高潮的出现。如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对比,把课堂推向高潮;学习《变色龙》,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把课堂推向高潮;学习《秋天》,可以通过改歌词的形式(以《春天在哪里》的旋律)把课堂推向高潮;学习《核舟记》的“船头坐三人”这段,可以把课堂变成舞台,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通过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化中理解了古文语言。总之,教无定法,课无定规。要牢记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课堂应是他们的乐园。
第四,设置好课堂教学高潮的情境。
课堂上,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不尽相同,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营造合适的课堂高潮情境:课堂高潮出现时的情境可以平静,可以热烈,也可以沉寂……有时课堂表面的平静,实际上正是同学们内心世界思维的激荡,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有时在激越的课堂高潮情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充分发挥。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回答:假如在船上看到一位百万富翁很像于勒时,菲利普夫妇会怎样?学生们激烈地讨论,有的还声情并茂地表演起来……所以我们要杜绝“一潭死水”的情形,要设置课堂高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乐趣,让学生在乐趣中理解内容,掌握知识,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改的推动下,教师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迎接新的挑战,在教研活动中,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主评人员一言堂的局面,努力营造大家参与、平等对话的研讨氛围,以教研方式的转变带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让老师们感受自己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含义,树立教师正确的理念,课程改革是每个教师自觉的行为,而不是别人逼我这样做。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争设置课堂高潮,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情感反应,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