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负”如果缺乏结合学生与学科特征的具体措施仅凭刚性的制度恐怕事倍功半。就我们的小学语文学科作业的角度来说,几次“减负”几次压缩,剩下的作业量已是“底线”,属于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法定”作业了,所以,单纯从控制数量的角度来讲“减负”目前已缺乏显性的空间;“减负”应该从“制度”层面的规定转移到“操作”层面的细化措施、提高实效上来,应该从优化作业设计、注重作业布置、规范作业批改、改革作业评价等操作措施上寻找可行的良策。
一、化整为零,合理分散作业——“减负”重点应在于教师对作业的精心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备课中在全面把握作业难易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语文作业本》内蕴价值,根据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进程以及学生的学力进行统筹分配与策划就显得非常必要:
1. 基础题前置于课前预习。对于巩固知识或训练技能的基础题,可以前置到课文预习当中,作为规定的课文预习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类作业前置至预习带来的优势还在于可以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效率,因为不管怎样讲,通过作业本形式能更好地落实学生的预习效果。
2. 阅读题融合于课堂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者”的作用。因此,在布置学生作业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让学生独立完成,适当的指导是必需的。纵观《语文作业本》中的阅读题,发现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从课文中选取片段设计练习题;一种是从课外选取短文设计练习题。将之结合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解决难点,应该说是行之有效的。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将阅读题融合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也有利学生受到整个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同学之间相互思想的激荡与启迪,从而达到拓宽学生作业思路,实现作业方式的相互借鉴,加快作业速度,提高作业效率的目的。
3. 写话题注重于读仿结合。从《语文作业本》安排的“写话类”题看,以学习课文后的模仿写话居多;另外还有一部分是课文学习后的写感受。应该说“写话”题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的题目设计,但如果教师无视学情简单布置,恐怕“写话”题就成了大部分学生最大的学习负担——我们必须考虑到“写作”是许多学生最感头痛的难事的实际。“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因此做此类题目必须需要教师从具体的题目特征考虑,以“读仿结合”的方式,对“做”的方式进行优化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对例子的琢磨,掌握“写”的技巧,拓宽“写”的思路,无疑对于学生特别是中下学力的学生来讲是真正地帮助他们实现了“减负”。
二、改革评价,促成乐于作业——“减负”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兴趣
有人说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确实如此,如果说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其实很大程度是缺乏作业的兴趣,以致走入一个“不良循环”——对学习不感兴趣,作业就马虎;作业一马虎就要遭遇批评、出现订正,必定增加作业时间,结果是更加对学习不感兴趣。学生老是在这样的一个怪圈里过日子,作业再少,对他来讲也是过重的负担。如果说“幸福是一种感觉”,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业负担重其实也是一种感觉。”所以,“减负”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作业“幸福感”。
1. 多向交流,在广泛的交流中彰显学生作业自主性。新课标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言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作业要求——简单意义上的“独立完成”;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作业指导与评价的方式,尤其是要改变以往作业过程中,教师独揽指导与评价的单一方式,通过加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作业评价,彰显学生作业的自主性。促成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启迪、共同成长的局面,让全体学生在作业的交流过程中感受创造、成功、被尊重的快乐。
2. 丰富评价,在多元的评价中提升学生作业兴趣。作业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环节而非教学的附属,理应让学生在作业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主体性与个性的充分彰显。通过实践发现,丰富作业评价方式,是提升学生作业兴趣的良方:根据“反馈效应理论——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对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效果更大”,要以“即好即批”的批改方式来体现评价的及时性,从而促使学生作业的热情保持在高水平状态,降低作业负担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诊断,体现评价的自主性,积极地改革传统的批改符号,照顾学生的自尊心,给予学生自我诊断的时间,引起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修正——让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要努力避免“刻板效应”,体现评价的多样性,不但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要评价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体现——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作业结果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角度,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品尝成功的甘甜,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培养学生乐于作业的兴趣,增强他们作业的幸福感。
总之,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必须基于学情、全面把握,把工夫花在细化措施上,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来激发学生作业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快乐作业的兴趣,那么“减负”绝对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1]丁雄鹰.优化作业设计 发挥作业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1).
[2]肖川.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化整为零,合理分散作业——“减负”重点应在于教师对作业的精心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备课中在全面把握作业难易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语文作业本》内蕴价值,根据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进程以及学生的学力进行统筹分配与策划就显得非常必要:
1. 基础题前置于课前预习。对于巩固知识或训练技能的基础题,可以前置到课文预习当中,作为规定的课文预习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类作业前置至预习带来的优势还在于可以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效率,因为不管怎样讲,通过作业本形式能更好地落实学生的预习效果。
2. 阅读题融合于课堂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者”的作用。因此,在布置学生作业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让学生独立完成,适当的指导是必需的。纵观《语文作业本》中的阅读题,发现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从课文中选取片段设计练习题;一种是从课外选取短文设计练习题。将之结合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解决难点,应该说是行之有效的。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将阅读题融合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也有利学生受到整个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同学之间相互思想的激荡与启迪,从而达到拓宽学生作业思路,实现作业方式的相互借鉴,加快作业速度,提高作业效率的目的。
3. 写话题注重于读仿结合。从《语文作业本》安排的“写话类”题看,以学习课文后的模仿写话居多;另外还有一部分是课文学习后的写感受。应该说“写话”题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的题目设计,但如果教师无视学情简单布置,恐怕“写话”题就成了大部分学生最大的学习负担——我们必须考虑到“写作”是许多学生最感头痛的难事的实际。“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因此做此类题目必须需要教师从具体的题目特征考虑,以“读仿结合”的方式,对“做”的方式进行优化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对例子的琢磨,掌握“写”的技巧,拓宽“写”的思路,无疑对于学生特别是中下学力的学生来讲是真正地帮助他们实现了“减负”。
二、改革评价,促成乐于作业——“减负”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兴趣
有人说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确实如此,如果说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其实很大程度是缺乏作业的兴趣,以致走入一个“不良循环”——对学习不感兴趣,作业就马虎;作业一马虎就要遭遇批评、出现订正,必定增加作业时间,结果是更加对学习不感兴趣。学生老是在这样的一个怪圈里过日子,作业再少,对他来讲也是过重的负担。如果说“幸福是一种感觉”,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业负担重其实也是一种感觉。”所以,“减负”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作业“幸福感”。
1. 多向交流,在广泛的交流中彰显学生作业自主性。新课标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言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作业要求——简单意义上的“独立完成”;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作业指导与评价的方式,尤其是要改变以往作业过程中,教师独揽指导与评价的单一方式,通过加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作业评价,彰显学生作业的自主性。促成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启迪、共同成长的局面,让全体学生在作业的交流过程中感受创造、成功、被尊重的快乐。
2. 丰富评价,在多元的评价中提升学生作业兴趣。作业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环节而非教学的附属,理应让学生在作业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主体性与个性的充分彰显。通过实践发现,丰富作业评价方式,是提升学生作业兴趣的良方:根据“反馈效应理论——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对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效果更大”,要以“即好即批”的批改方式来体现评价的及时性,从而促使学生作业的热情保持在高水平状态,降低作业负担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诊断,体现评价的自主性,积极地改革传统的批改符号,照顾学生的自尊心,给予学生自我诊断的时间,引起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修正——让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要努力避免“刻板效应”,体现评价的多样性,不但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要评价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体现——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作业结果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角度,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品尝成功的甘甜,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培养学生乐于作业的兴趣,增强他们作业的幸福感。
总之,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必须基于学情、全面把握,把工夫花在细化措施上,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来激发学生作业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快乐作业的兴趣,那么“减负”绝对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1]丁雄鹰.优化作业设计 发挥作业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1).
[2]肖川.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