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很多北美人来说,没有车就像没有腿一样,但这其实是一种悲剧——并不是说,生活就一定要如此
不少市场分析都说,中国会在从今以后的任何时候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对于在中国市场里经营的车企而言,这绝对是值得欢庆的利好消息。但其实我并不确定,这是否真的是好消息。
我在上海生活的4年里,身边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地抵挡不住诱惑,投降给了私家车。从前,他们都走路、乘公车、骑自行车,或者叫出租车。但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开着车去上班、开会,然后去加油。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私家车?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回答说,喜欢这种自由的感觉。
我平时骑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正是一位买了车的上海朋友淘汰给我的。我的另一位朋友对此评论说:“她升级,你降级。”从两件交通工具的绝对价值来说,这话当然没错。而她不知道的是,我内心里却是太愿意降级了。
拥有一辆私家车对太多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充满诱惑的事。由于数十年来一直依赖公共交通,中国人对于能够掌握方向盘,开着自己的车去上班、上学及周末出游充满喜悦。有些中国人说,这样的交通方式同时给了他们控制感和私密感。上车、关门,然后想去哪去哪。
但在我看来,开车和养车却是一种纯粹的负担,因此我很高兴可以在上海的生活里远离这种负累。
我从前住在洛杉矶,那里公共交通选择有限,且管理混乱,没有汽车寸步难行。对于洛城人来说,每天开车15至30英里去赴个约或看个朋友,实在是平常之极。除非你愿意在危险的道路上步行或骑车数小时,否则你必须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此外,在大多数北美城市里,打车贵到了一般人承受不起的地步,
也不是可行的选择。
所以,对于很多北美人来说,没有车就像没有腿一样。但这其实是一种悲剧一并不是说,生活就一定要如此。
在上世纪30年代,洛杉矶曾经拥有过很好的有轨电车和公共交通网络。但后来电车就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张开臂膀迎接汽车时代的高速公路。现在的洛杉矶,已经是一座由高速公路和远郊的民宅组成的迷宫。在这座迷宫里生活,就不能没有汽车。
当然,在美国也有一些城市跟上海更接近一公共交通发达,不一定非要开车,比如纽约、旧金山和华盛顿。但说回到上海,最让我吃惊的是,我的很多买了车的中国朋友其实并不是那么需要车。
一次我和一位朋友坐下来算了算养车的费用,结果发现,跟乘坐公共交通甚至是完全打车相比,养车贵到了离谱的地步。但他们仍然认为有必要拥有自己的车,理由是“下雨的时候很难打车”,或者“我需要车速孩子上学”。
我很多朋友眼中的“自由”或者地位象征,在我看来却是负担:没必要的开支、罚单、保险费;他们眼中的“独立”,在我看来却是更大的依赖:依赖于石油进口,依赖于油价涨跌……
交通和到达能力对于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的生产力和效率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我在上海觉得“解放”的一个原因正是在于,从一地到达另一地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而我最喜欢的交通方式仍然是我的自行车。我可以只凭自己的力量骑上5公里,不必担心泊车住或打不到车。这才是我感觉到的自由。但很遗憾,如此多的上海市民都觉得,这样的方式已不再有吸引力。
不少市场分析都说,中国会在从今以后的任何时候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对于在中国市场里经营的车企而言,这绝对是值得欢庆的利好消息。但其实我并不确定,这是否真的是好消息。
我在上海生活的4年里,身边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地抵挡不住诱惑,投降给了私家车。从前,他们都走路、乘公车、骑自行车,或者叫出租车。但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开着车去上班、开会,然后去加油。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私家车?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回答说,喜欢这种自由的感觉。
我平时骑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正是一位买了车的上海朋友淘汰给我的。我的另一位朋友对此评论说:“她升级,你降级。”从两件交通工具的绝对价值来说,这话当然没错。而她不知道的是,我内心里却是太愿意降级了。
拥有一辆私家车对太多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充满诱惑的事。由于数十年来一直依赖公共交通,中国人对于能够掌握方向盘,开着自己的车去上班、上学及周末出游充满喜悦。有些中国人说,这样的交通方式同时给了他们控制感和私密感。上车、关门,然后想去哪去哪。
但在我看来,开车和养车却是一种纯粹的负担,因此我很高兴可以在上海的生活里远离这种负累。
我从前住在洛杉矶,那里公共交通选择有限,且管理混乱,没有汽车寸步难行。对于洛城人来说,每天开车15至30英里去赴个约或看个朋友,实在是平常之极。除非你愿意在危险的道路上步行或骑车数小时,否则你必须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此外,在大多数北美城市里,打车贵到了一般人承受不起的地步,
也不是可行的选择。
所以,对于很多北美人来说,没有车就像没有腿一样。但这其实是一种悲剧一并不是说,生活就一定要如此。
在上世纪30年代,洛杉矶曾经拥有过很好的有轨电车和公共交通网络。但后来电车就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张开臂膀迎接汽车时代的高速公路。现在的洛杉矶,已经是一座由高速公路和远郊的民宅组成的迷宫。在这座迷宫里生活,就不能没有汽车。
当然,在美国也有一些城市跟上海更接近一公共交通发达,不一定非要开车,比如纽约、旧金山和华盛顿。但说回到上海,最让我吃惊的是,我的很多买了车的中国朋友其实并不是那么需要车。
一次我和一位朋友坐下来算了算养车的费用,结果发现,跟乘坐公共交通甚至是完全打车相比,养车贵到了离谱的地步。但他们仍然认为有必要拥有自己的车,理由是“下雨的时候很难打车”,或者“我需要车速孩子上学”。
我很多朋友眼中的“自由”或者地位象征,在我看来却是负担:没必要的开支、罚单、保险费;他们眼中的“独立”,在我看来却是更大的依赖:依赖于石油进口,依赖于油价涨跌……
交通和到达能力对于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的生产力和效率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我在上海觉得“解放”的一个原因正是在于,从一地到达另一地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而我最喜欢的交通方式仍然是我的自行车。我可以只凭自己的力量骑上5公里,不必担心泊车住或打不到车。这才是我感觉到的自由。但很遗憾,如此多的上海市民都觉得,这样的方式已不再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