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间美术是炎黄子孙创造的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支瑰丽奇葩。经过历史的积淀,我国的民间美术根深叶茂,年画、剪纸、织绣、泥塑、风筝、脸谱……,它们为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通过民间美术欣赏活动,幼儿能开阔视野,丰富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更能了解自己的民族,产生民族自豪感。
我国的民间美术非常独特,多用象征手法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愿望,表现形式质朴、率直、不拘一格、想象大胆,审美价值蕴涵于装饰性和实用性中。它与中国人文美术、西方美术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在开展民间美术欣赏活动时,教师要在一般欣赏活动的方法之上,抓住民间美术特色,探寻更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引领幼儿感受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
一、紧扣民间美术审美特色,调动幼儿审美喜好
民间美术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色:稚拙、响亮。在造型上,表现为造型结构趋向简单的完形化、程式化,如圆形的头,核桃形的眼睛,阳光放射式的手、爪,身体和四肢的关系是垂直——水平关系,还喜好模拟娃娃形象,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的石狮,就是一种孩童式的身体比例。在色彩上,总是使用高纯度的饱和色,没有混合色和灰调子,如以镂空作底的大红剪纸,蓝底白花的印染,都给人一种原色碰撞的“响亮”情绪。这些特点与幼儿的审美喜好、审美价值取向是十分相似的。幼儿也喜爱完形、平面化的构图,偏爱孩童式形象,常使用明亮的色彩。因此在欣赏活动中,教师的启发紧扣住民间美术的审美特色,必将激发起幼儿的欣赏兴趣,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欣赏布老虎的活动中,幼儿浅表地描述着布老虎的外观,如何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布老虎稚拙活泼的美感呢?我与幼儿的对话围绕如下问题展开:“布老虎的头、身体的比例怎样?请你学学它的动作、表情!通过观察和表演,你觉得布老虎是大虎还是虎娃娃,为什么?布老虎身上有哪些颜色?你喜欢明黄的布和五彩丝线搭配吗?为什么?”这些画龙点睛式的问题紧紧围绕布老虎稚拙的形态、明亮的色彩展开,既让幼儿原本宽泛的观察得以深入与升华,又调动了幼儿的情感共鸣,他们觉得布老虎就是一个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娃娃,因此积极主动地体味着布老虎这一民间艺术的美。
二、借助中华民族其他文化,加深幼儿审美体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在精神内涵上一脉相承,各门类的艺术语言是可以相通的,把其他文化艺术交融于民间美术欣赏中,能烘托作品的情感、情调与意味,让作品产生更强大的艺术魅力,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借助民族音乐
音乐是心灵之弦,恰当的音乐能为美术作品营造外显的情感基调,使幼儿对美术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与体验。在欣赏民间剪纸作品《老鼠娶亲》时,我请幼儿听唢呐曲《抬花轿》,旋律喜气洋洋,使幼儿更好地体会到了作品中喜庆幽默的氛围。欣赏蓝印花布时,我则选择了古琴曲《子夜吴歌》作为背景音乐,烘托了蓝印花布秀丽、典雅的江南风情。
2.借助民间文学
我国民间文学题材广泛,许多民间美术就取材于民间文学。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会给幼儿讲讲这些故事、歌谣。如欣赏天津“泥人张”泥塑时,介绍典型人物的故事,欣赏凤翔挂饰《哪吒》时,请幼儿讲讲《哪吒闹海》,欣赏风筝时,介绍风筝谣:“三月寒食是清明,姐妹十人去踏青,捎带放风筝呀……”这些民间文学使幼儿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更加形象具体,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3.借助民间节日
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节日文化的一部分。如新年时的年画、剪纸,元宵节的花灯,端午节的香囊,中秋节的兔儿爷。我有意识地在节日中开展这些欣赏活动,这样做的益处是幼儿带着节日的氛围、对节日内涵的认识来看待美术作品,因而理解体验更为深刻。
三、解析民间美术象征“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内涵
民间美术产生于社会民俗文化的土壤中,求生、祈福、避凶等民俗心理是作品永恒的内涵。民间美术表现作品内涵的手法非常独特,即把内涵赋予在一套象征性“语言系统”中。如莲花和鲤鱼表示“连年有余”,“五毒”寓意“无毒”等。因此,我在开展欣赏活动时,会启发幼儿从图像和谐音两方面进行联想,使幼儿理解作品的内涵意义。
如在欣赏年画《四季平安》时,我先引导幼儿发现花瓶中的花为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继而设问:“它们都在哪些季节开放?这些季节合起来是多长时间?”通过分析,幼儿理解了四种花朵表示一年。接着我又启发幼儿联想“瓶”的谐音是什么,可能表示什么意思。一些幼儿联系拜年的经验,高兴地说:“肯定表示平平安安!”最后我请幼儿模仿画《四季平安》,送给家人表达祝福。
多次欣赏活动为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民间美术的象征“语言”了解得越来越多,在一些欣赏活动中,会自发地进行联想,自己去理解作品的民俗内涵。如欣赏虎头鞋时,幼儿联系经验,知道虎头鞋象征着“虎头虎脑”、“百害不侵”,是祝愿宝宝健康成长的意思。欣赏无锡大阿福时,幼儿联系年画《五子门神》中的象征手法,知道大阿福寓意“一团福气”。
通过实施以上指导策略,我班开展的民间美术欣赏活动异彩纷呈,效果显著。幼儿徜徉于民间美术中,尽情汲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杨舍镇中心幼儿园 江苏】
我国的民间美术非常独特,多用象征手法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愿望,表现形式质朴、率直、不拘一格、想象大胆,审美价值蕴涵于装饰性和实用性中。它与中国人文美术、西方美术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在开展民间美术欣赏活动时,教师要在一般欣赏活动的方法之上,抓住民间美术特色,探寻更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引领幼儿感受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
一、紧扣民间美术审美特色,调动幼儿审美喜好
民间美术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色:稚拙、响亮。在造型上,表现为造型结构趋向简单的完形化、程式化,如圆形的头,核桃形的眼睛,阳光放射式的手、爪,身体和四肢的关系是垂直——水平关系,还喜好模拟娃娃形象,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的石狮,就是一种孩童式的身体比例。在色彩上,总是使用高纯度的饱和色,没有混合色和灰调子,如以镂空作底的大红剪纸,蓝底白花的印染,都给人一种原色碰撞的“响亮”情绪。这些特点与幼儿的审美喜好、审美价值取向是十分相似的。幼儿也喜爱完形、平面化的构图,偏爱孩童式形象,常使用明亮的色彩。因此在欣赏活动中,教师的启发紧扣住民间美术的审美特色,必将激发起幼儿的欣赏兴趣,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欣赏布老虎的活动中,幼儿浅表地描述着布老虎的外观,如何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布老虎稚拙活泼的美感呢?我与幼儿的对话围绕如下问题展开:“布老虎的头、身体的比例怎样?请你学学它的动作、表情!通过观察和表演,你觉得布老虎是大虎还是虎娃娃,为什么?布老虎身上有哪些颜色?你喜欢明黄的布和五彩丝线搭配吗?为什么?”这些画龙点睛式的问题紧紧围绕布老虎稚拙的形态、明亮的色彩展开,既让幼儿原本宽泛的观察得以深入与升华,又调动了幼儿的情感共鸣,他们觉得布老虎就是一个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娃娃,因此积极主动地体味着布老虎这一民间艺术的美。
二、借助中华民族其他文化,加深幼儿审美体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在精神内涵上一脉相承,各门类的艺术语言是可以相通的,把其他文化艺术交融于民间美术欣赏中,能烘托作品的情感、情调与意味,让作品产生更强大的艺术魅力,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借助民族音乐
音乐是心灵之弦,恰当的音乐能为美术作品营造外显的情感基调,使幼儿对美术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与体验。在欣赏民间剪纸作品《老鼠娶亲》时,我请幼儿听唢呐曲《抬花轿》,旋律喜气洋洋,使幼儿更好地体会到了作品中喜庆幽默的氛围。欣赏蓝印花布时,我则选择了古琴曲《子夜吴歌》作为背景音乐,烘托了蓝印花布秀丽、典雅的江南风情。
2.借助民间文学
我国民间文学题材广泛,许多民间美术就取材于民间文学。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会给幼儿讲讲这些故事、歌谣。如欣赏天津“泥人张”泥塑时,介绍典型人物的故事,欣赏凤翔挂饰《哪吒》时,请幼儿讲讲《哪吒闹海》,欣赏风筝时,介绍风筝谣:“三月寒食是清明,姐妹十人去踏青,捎带放风筝呀……”这些民间文学使幼儿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更加形象具体,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3.借助民间节日
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节日文化的一部分。如新年时的年画、剪纸,元宵节的花灯,端午节的香囊,中秋节的兔儿爷。我有意识地在节日中开展这些欣赏活动,这样做的益处是幼儿带着节日的氛围、对节日内涵的认识来看待美术作品,因而理解体验更为深刻。
三、解析民间美术象征“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内涵
民间美术产生于社会民俗文化的土壤中,求生、祈福、避凶等民俗心理是作品永恒的内涵。民间美术表现作品内涵的手法非常独特,即把内涵赋予在一套象征性“语言系统”中。如莲花和鲤鱼表示“连年有余”,“五毒”寓意“无毒”等。因此,我在开展欣赏活动时,会启发幼儿从图像和谐音两方面进行联想,使幼儿理解作品的内涵意义。
如在欣赏年画《四季平安》时,我先引导幼儿发现花瓶中的花为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继而设问:“它们都在哪些季节开放?这些季节合起来是多长时间?”通过分析,幼儿理解了四种花朵表示一年。接着我又启发幼儿联想“瓶”的谐音是什么,可能表示什么意思。一些幼儿联系拜年的经验,高兴地说:“肯定表示平平安安!”最后我请幼儿模仿画《四季平安》,送给家人表达祝福。
多次欣赏活动为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民间美术的象征“语言”了解得越来越多,在一些欣赏活动中,会自发地进行联想,自己去理解作品的民俗内涵。如欣赏虎头鞋时,幼儿联系经验,知道虎头鞋象征着“虎头虎脑”、“百害不侵”,是祝愿宝宝健康成长的意思。欣赏无锡大阿福时,幼儿联系年画《五子门神》中的象征手法,知道大阿福寓意“一团福气”。
通过实施以上指导策略,我班开展的民间美术欣赏活动异彩纷呈,效果显著。幼儿徜徉于民间美术中,尽情汲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杨舍镇中心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