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要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一定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提升学生的素质,拓展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用途和魅力。
【关键字】新课改;小学数学;研究;实践
G633.5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努力使课堂生活化,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进行才能符合新课改下的理念和方向呢?笔者经过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应具备有服务的意识和理念。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的服务是创设轻松和谐环境,获得最佳效益的最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教师只需要服务学生,同时在给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创设情境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索、获取知识、学会分析、开拓思维。比如:推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首先取一排三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长宽高与体积然后取三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3 3 1 9)9立方厘米,最后6排同样长方体摆三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3 3 2 18)18立方厘米.经过实践、观察、分析、思考,学生发现了规律: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这个知识的学习过程里,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及板书,实际上就是在有意识的服务学生这个主体。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
其次,教师要有生活意识。众所周知,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在美国“木匠教学法”上做的非常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注重知识源于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如今,小学数学采用的教材内容,侧重于知识系统性,涉及联系生活的很少。这样就会造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不得不实施题海战术,反反复复进行机械训练,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进行大胆改革,在教学中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把教学回归实践,回归生活。
二、教师要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任从生活中积累或总结出来的经验及规律,而教学目标就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传授获取知识的能力,那就犹如把学生的脑袋当成了一个容器。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规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例如小学教材中的例子:例一: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二: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思考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积累数学知识,更是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如,让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教师地砖或灯管的数量,和同桌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那些物品是平面图形,那些是立体图形。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指导他们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等。
假如学生能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美,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比如,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用纸皮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学生要思考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何特征,怎样做才能实现作品的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上各自做的作品来到课堂,关于长方体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根本不用教师过多讲解,每个学生都已经掌握并懂得区分,学生们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的发言、展示,课堂自然充实活跃。
三、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让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是学生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教师在进行循环小数概念内容的教授时,可以选择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的一丝,此外还可以列举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2、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在进行圆的认识教学中,课堂的引入可以这么创设:展示一副用正方形轮子制作的自行车,然后问同学们是否喜欢这辆自行车,学生说不喜欢,再把正方形轮子的轮子换成椭圆的轮子,学生还是说不喜欢,直到改为正圆形的轮子,学生才满意。
3、自制教具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授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实践、观察、概括得来的,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不但掌握了知识,还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4、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是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比如教授长方体的认识时,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一样,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学生非常感兴趣,实现了课堂的有趣、有效。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数学教学的选材要联系生活,同时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用途和魅力。正如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蘩,无处不数学。
参考文献:
1、刘朝晖,《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2、龚运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方法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3、汤伟,《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4年05期。
【关键字】新课改;小学数学;研究;实践
G633.5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努力使课堂生活化,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进行才能符合新课改下的理念和方向呢?笔者经过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应具备有服务的意识和理念。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的服务是创设轻松和谐环境,获得最佳效益的最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教师只需要服务学生,同时在给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创设情境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索、获取知识、学会分析、开拓思维。比如:推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首先取一排三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长宽高与体积然后取三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3 3 1 9)9立方厘米,最后6排同样长方体摆三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3 3 2 18)18立方厘米.经过实践、观察、分析、思考,学生发现了规律: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这个知识的学习过程里,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及板书,实际上就是在有意识的服务学生这个主体。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
其次,教师要有生活意识。众所周知,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在美国“木匠教学法”上做的非常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注重知识源于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如今,小学数学采用的教材内容,侧重于知识系统性,涉及联系生活的很少。这样就会造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不得不实施题海战术,反反复复进行机械训练,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进行大胆改革,在教学中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把教学回归实践,回归生活。
二、教师要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任从生活中积累或总结出来的经验及规律,而教学目标就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传授获取知识的能力,那就犹如把学生的脑袋当成了一个容器。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规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例如小学教材中的例子:例一: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二: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思考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积累数学知识,更是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如,让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教师地砖或灯管的数量,和同桌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那些物品是平面图形,那些是立体图形。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指导他们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等。
假如学生能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美,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比如,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用纸皮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学生要思考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何特征,怎样做才能实现作品的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上各自做的作品来到课堂,关于长方体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根本不用教师过多讲解,每个学生都已经掌握并懂得区分,学生们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的发言、展示,课堂自然充实活跃。
三、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让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是学生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教师在进行循环小数概念内容的教授时,可以选择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的一丝,此外还可以列举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2、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在进行圆的认识教学中,课堂的引入可以这么创设:展示一副用正方形轮子制作的自行车,然后问同学们是否喜欢这辆自行车,学生说不喜欢,再把正方形轮子的轮子换成椭圆的轮子,学生还是说不喜欢,直到改为正圆形的轮子,学生才满意。
3、自制教具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授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实践、观察、概括得来的,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不但掌握了知识,还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4、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是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比如教授长方体的认识时,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一样,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学生非常感兴趣,实现了课堂的有趣、有效。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数学教学的选材要联系生活,同时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用途和魅力。正如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蘩,无处不数学。
参考文献:
1、刘朝晖,《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2、龚运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方法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3、汤伟,《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