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作家茅盾说:“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上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与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笔者在此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参考有关的研究资料,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和点燃思维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应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名人导航,熏陶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根据小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冰心等名人读书的一些事,启发学生热爱书籍,从中吸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终成大志;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林语堂坚信读书是一种享受,这些故事和名言都可以启发学生,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2.教材引路,丰富知识。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我在讲述课文内容时,巧设悬念、疑点,让意犹未尽的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知其所以然。如学完《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课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学完《观潮》后,我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喜看今日钱塘江》。学完《题西林壁》《饮湖上雨后初晴》等苏轼的古诗后,学生对苏轼的作品风格已有所了解,于是,我向学生介绍了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方面的成就为后人津津乐道,他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后人谱成曲的事情。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了,他们纷纷吟诵起苏轼的其他古诗词。此法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
3.巧用悬念,激发竞争意识。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一些曲折有趣的故事,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布满悬念的情境中。然后,教师故意不说下去,让学生自读原文寻找答案。这样,就能把学生从“听”引到“看”上来。
4.开展活动,有效促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活动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读书活动是反馈阅读效果,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有效方法。学生们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精妙的词句。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定期开展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让他们编写手抄报,制作读书卡,写读书心得。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使学生的阅读成绩得到肯定,心理得到满足,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给阅读方法,指明阅读方向
“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
1.读一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扫清阅读的障碍,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想一想。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的学习关系密切的或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让学生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在令人感触深的地方圈划,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理由,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3.抄一抄。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引导他们将好词好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地摘抄到读书笔记中,并熟读直至能背诵。这样日积月累,词汇丰富了,学生写起作文就能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了。
4.写一写。学生每读完一本课外书,教师就让他们仿写书中的精美片段,写一写心得体会,常练笔,常总结。
5.说一说。阅读后,教师可指导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或举行课外知识竞赛,解决疑难问题。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交流、小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个人发言,或者由发言者提出问题,其他同学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可举办课外知识竞赛,如读书演讲比赛、读后感征文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到更多的信息,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它因阅读者个性的不同而多彩,如郑板桥的“善诵精通法”、毛泽东的“四多读书法”、巴金的“回忆读书法”等。我们应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其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又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开辟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一、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和点燃思维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应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名人导航,熏陶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根据小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冰心等名人读书的一些事,启发学生热爱书籍,从中吸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终成大志;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林语堂坚信读书是一种享受,这些故事和名言都可以启发学生,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2.教材引路,丰富知识。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我在讲述课文内容时,巧设悬念、疑点,让意犹未尽的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知其所以然。如学完《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课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学完《观潮》后,我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喜看今日钱塘江》。学完《题西林壁》《饮湖上雨后初晴》等苏轼的古诗后,学生对苏轼的作品风格已有所了解,于是,我向学生介绍了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方面的成就为后人津津乐道,他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后人谱成曲的事情。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了,他们纷纷吟诵起苏轼的其他古诗词。此法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
3.巧用悬念,激发竞争意识。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一些曲折有趣的故事,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布满悬念的情境中。然后,教师故意不说下去,让学生自读原文寻找答案。这样,就能把学生从“听”引到“看”上来。
4.开展活动,有效促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活动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读书活动是反馈阅读效果,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有效方法。学生们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精妙的词句。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定期开展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让他们编写手抄报,制作读书卡,写读书心得。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使学生的阅读成绩得到肯定,心理得到满足,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给阅读方法,指明阅读方向
“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
1.读一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扫清阅读的障碍,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想一想。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的学习关系密切的或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让学生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在令人感触深的地方圈划,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理由,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3.抄一抄。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引导他们将好词好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地摘抄到读书笔记中,并熟读直至能背诵。这样日积月累,词汇丰富了,学生写起作文就能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了。
4.写一写。学生每读完一本课外书,教师就让他们仿写书中的精美片段,写一写心得体会,常练笔,常总结。
5.说一说。阅读后,教师可指导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或举行课外知识竞赛,解决疑难问题。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交流、小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个人发言,或者由发言者提出问题,其他同学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可举办课外知识竞赛,如读书演讲比赛、读后感征文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到更多的信息,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它因阅读者个性的不同而多彩,如郑板桥的“善诵精通法”、毛泽东的“四多读书法”、巴金的“回忆读书法”等。我们应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其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又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开辟更广阔的阅读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