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鸟类,人们立即想到的就是那些在天空中飞翔的美丽精灵。的确,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鸟类的演化趋势就是身体逐渐变得小巧,行动更加灵活,越来越适于在空中迅速飞翔,从而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不过,也有一些鸟类,却向着相反的方向演化。它们的身体显著增大,翅膀退化变得很小,双脚则变得大而有力,只会走不会飞,特别适应在地面上生活,因此被称为走禽。这些鸟类种类不多,数量也不大,不是鸟类演化的主流,但它们的生活却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大多数走禽的身体都比较高大,但却是进化上较为低等的鸟类,在身体构造上具有一系列原始的特征。它们的翅膀已经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匀分布而没有羽区和裸区之分,羽枝上不具羽小钩,因而不能形成羽片,比较柔软而蓬松。后脚粗大,部分裸露,足趾适应奔走生活而趋于减少,一般为2~3趾。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官。
现生的走禽的分布局限于南半球的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主要种类有非洲鸵鸟、美洲鸵鸟、鹤鸵、鸸鹋、几维等。
非洲鸵鸟:体形最大的现生鸟类
非洲仅分布一种走禽,即非洲鸵鸟。非洲鸵鸟堪称走禽中的代表种类,它是世界上现生鸟类中体形最大的,体长约为183~300厘米,身高240~280厘米,体重130~150千克,雌鸟稍小。它的长相很奇特,像蛇一样细长的脖颈上支撑着一个很小的头部。躯干上面生有一对显得与身体很不相称的短翅膀,已经退化,没有飞羽,不能飞翔,但也并非完全无用。在繁殖期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就必须炫耀双翅的羽毛,在孵化期和育雏期成鸟要展开双翅使卵或雏鸟不致于受到炽热的阳光的曝晒,还能张开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吓唬敢于进犯之敌,此外在迅速奔跑时也要展开双翅,以维持身体的平衡,若是顺风还能起到船帆的作用。
非洲鸵鸟栖息于荒漠、草原和灌丛等地带,因为有发达的气囊和良好的循环系统来调节体温,所以能够适应干旱的气候,具有异常的耐热性,即使气温高达56℃也不介意,仍然能在酷暑的日光下寻觅食物,也可以几个月不饮水。传说它在遇到敌害时,就把头埋在沙子里,而身子仍留在外面,以为自己什么都看不见,就会平安无事了,因此产生了“鸵鸟政策”一词。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这种现象只是非洲鸵鸟利用沙子来“清洗”羽毛上的寄生虫,而且头部并没有完全埋进沙子里,仅仅是把脖子平放在沙地上而已,否则就会死。此外,如果天气很热,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与空中的冷空气相遇时,就会使阳光在这两种空气交接的地方发生散射现象,如果盯住这些闪光的地方,就看不清其后面的东西。非洲鸵鸟采取蹲伏的姿势,把高大的身体降低,脖子放平,将头藏在地面或双翅的下面,利用闪光的雾状气体的掩护,使其他动物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样就可以避免在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带长久地奔跑,既省力又安全,因此是一种相当聪明的避敌和保护巢、卵的方法。
南美洲的走禽有两种,即美洲鸵鸟和小美洲鸵鸟。在南美洲还分布40多种(共鸟)类,习惯上也被列为走禽类,但实际上,它们已经具有十分发达的飞行肌肉和一定的飞行能力。
美洲鸵鸟是美洲大陆上最大的鸟类,其形态与非洲鸵鸟很相象,具有较小的头部、细长的脖颈、弧形的背脊、徒有其名的翅膀和长长的腿,但体形比非洲鸵鸟略小而显得纤细,体长为80~132厘米,身高120~170厘米,体重25~36千克,雌性略小。与非洲鸵鸟不同,美洲鸵鸟两性的羽色十分相似,只是雄鸟的略微深一些,而且羽毛也没有非洲鸵鸟长。
大洋洲:走禽的乐园
大洋洲是走禽种类最多的一个洲,包括鸸鹋、鹤驼、几维等。鸸鹋仅分布于澳大利亚,所以也叫澳洲鸵鸟。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左边是一只直立的袋鼠,右边便是一只伸着长脖子的鸸鹋。
鸸鹋的体形较大,体长139~190厘米,身高180厘米,体重为50~60千克,是世界现生的第三大鸟类。鸸鹋生活在开阔草原疏散丛林和半沙漠地区,主要吃野果、树叶、杂草等植物,也啄食昆虫。由于它的叫声似“而苗、而苗……”,因此得名鸸鹋。
粗看时,鸸鹋与鸵鸟好像差不多,但实际上,它们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是鸸鹋的体形比鸵鸟小;二是鸸鹋的颈部羽毛密布,非常丰满,而鸵鸟的颈部羽毛非常稀少,几乎是秃的;三是鸸鹋的毛色比鸵鸟浅一些,由灰色与褐色的羽毛相间构成;四是鸸鹋的羽毛比鸵鸟粗糙而松散,脚比鸵鸟短得多,而且鸸鹋脚上具三趾,鸵鸟仅具二趾。
鸸鹋虽然不会飞翔,但是两腿强壮,极善于奔跑,而且耐力很好。有人作过测定,鸸鹋的跑速比鸵鸟还要快,时速可达48~60千米,最快每小时能跑80~100千米,因而被人们称赞为“高速长跑运动员”。更为奇特的是,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鸸鹋还能劈波斩浪,游泳自如,使之逃之夭夭。
大洋洲另外一类走禽是鹤驼类,共有三种,即鹤驼、单垂鹤驼和侏鹤驼,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及附近一些岛屿上。
鹤鸵的体形也很像鸵鸟,但比鸵鸟小,体长130~160厘米,身高约180厘米,体重50~80千克,是世界现生的第二大鸟类。鹤鸵的翅膀已经退化,但是腿强壮有力,脚上具3趾,趾端有长爪,善于奔走。
鹤鸵虽似鸵鸟,但有着自己的特点,容易跟鸵鸟及其他只会走不会飞的鸟区别开来。它的体羽主要为黑色,头部裸出,长着大而侧扁的黑绿色角质冠,也有人称为“骨冕角”,像一顶头盔保护着脑袋。鹤鸵的长脖子大部分裸出,呈淡蓝色,喉下有2片鲜红色的肉垂。它的身躯上长着黑色的粗鬃似的羽毛,在退化的翅膀上面密密地插着铁丝般的硬翎。由于传说鹤鸵能够吞食火炭,因此它又得名“食火鸡”。
几维:奇特的无翼之鸟
在大洋洲,除了澳大利亚之外,新西兰也有走禽分布,而且非常独特,那就是著名的几维,共有三种:褐几维、大斑几维和小斑几维。
如果说褐几维是世界上最奇特的鸟,可能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大家心目中的鸟类都长着美丽的翅膀,能在天空中飞翔,即使那些不会飞的鸟类,如鸵鸟、鸸鹋等,也都有翅膀。但是,褐几维就几乎完全没有翅膀,只剩下一点翅骨的痕迹,所以又叫无翼鸟。当然,它是不可能会飞翔的了。
几维的体长为35厘米左右,体重2200克。它的外表看上去就像多毛的大皮球。由于没有一般鸟类具有的坚硬的廓羽,而是生长着蓬松的柳叶状羽毛,柔软美丽,细软如绸。
几维的样子跟前面介绍的几种走禽不同。它们的脖子不长,头显得很小,眼睛更小,耳 孔却比较大,脸上还长有硬硬的嘴须。淡黄色的喙尖而细长,长度大约为15厘米,几乎达到体长的一半,就像一个细细的圆筒一样,并且向下弯曲,与我国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提到的鹬的嘴形相似,所以褐几维有时也被叫做“鹬鸵”。更有趣的是,它们的鼻孔长在喙的最尖端,这在鸟类中也独一无二的。
几维栖息在茂密的森林和灌木丛中,是群居的动物。白天潜伏在树根洞或岩洞里,夜间出来觅食。它善于奔走,用脚爪挖掘,或者用长嘴东啄西啄,从泥土里、地面腐叶败枝中啄食蚯蚓、昆虫和软体动物,还喜食蜥蜴和老鼠等,也吃一部分植物,如落在地上的浆果、叶子等。它们的食量很大,一次要吃上数十条蚯蚓,一天能吞食500~600条蠕虫。当地人传说,几维还有许多独特的本领,比如能从树洞中拖出兔子,甚至能在海岸的浅滩里捕鱼。
世界上为什么只有新西兰才生活着几维呢?原来,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新西兰曾经同澳大利亚、南极洲相连,后来,澳大利亚陆块同南极大陆分裂,向北漂移到它现在的位置,新西兰也漂离了澳大利亚大陆。当时,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哺乳动物,或者出现了还没广泛分布。后来,其他大陆出现的高等动物,特别是那些野生的凶猛食肉动物,由于海洋的阻隔,无法进入新西兰,因此,几维和其他一些原始的动物,例如楔齿蜥、滑趾蛙等,可以安全地存活下来了。再加上那里气候温暖,食物丰富,所以成为这些古老类型动物的“安乐窝”。
在新西兰土著民族毛利人中,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在很早很早以前,几维的羽毛是非常美丽的,它们也能飞翔。但是有一天,森林中起了大火,林中的鸟兽纷纷迅速地逃离了火海,但几维却最后逃出森林,结果身上的羽毛被烧焦,成了现在的暗褐色,尾巴和翅膀也被烧掉,所以就飞不起来了。这种传说,或许是毛利人借物抒情,自叹遭受西方殖民者迫害的身世。因为在欧洲移民到来之前,新西兰的几维成群结队,随处都见。后来由于殖民者的大量捕杀,还带入了许多与几维争夺食物,甚至伤害几维的动物,导致几维的数量锐减,濒临灭绝。
现在,几维作为新西兰特有的珍禽,已经受到政府的严格保护,并被选为该国的“国鸟”。新西兰人都非常喜爱几维,甚至喜欢别人称自己是“几维”。现在,几维已经成为新西兰的象征,“几维”也成了新西兰人的别称。在钱币、国徽、邮票上,都铸印着几维的图案,连商店的牌号,很多也以“几维”为名。
由于几维奇特的长相和生活习性,在世界上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世界各地的游客常常慕名而来,打算亲眼一睹它们的风采。可是,几维都是昼伏夜出,常使游人颇感失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新西兰政府便在著名的旅游区——罗托鲁瓦的市内的彩虹美泉公园,为游人们建立了一个能在白天欣赏几维的特殊生态园。生态园里有一座模拟夜景的禽馆,人们走进禽馆,就仿佛进入了沉沉的黑夜,天空中闪烁着淡月疏星,若明若暗,待视觉适应以后,就可看到在两侧的老树枯藤、腐土败叶之中,可爱的几维时隐时现……
责任编辑 庞 云
大多数走禽的身体都比较高大,但却是进化上较为低等的鸟类,在身体构造上具有一系列原始的特征。它们的翅膀已经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匀分布而没有羽区和裸区之分,羽枝上不具羽小钩,因而不能形成羽片,比较柔软而蓬松。后脚粗大,部分裸露,足趾适应奔走生活而趋于减少,一般为2~3趾。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官。
现生的走禽的分布局限于南半球的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主要种类有非洲鸵鸟、美洲鸵鸟、鹤鸵、鸸鹋、几维等。
非洲鸵鸟:体形最大的现生鸟类
非洲仅分布一种走禽,即非洲鸵鸟。非洲鸵鸟堪称走禽中的代表种类,它是世界上现生鸟类中体形最大的,体长约为183~300厘米,身高240~280厘米,体重130~150千克,雌鸟稍小。它的长相很奇特,像蛇一样细长的脖颈上支撑着一个很小的头部。躯干上面生有一对显得与身体很不相称的短翅膀,已经退化,没有飞羽,不能飞翔,但也并非完全无用。在繁殖期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就必须炫耀双翅的羽毛,在孵化期和育雏期成鸟要展开双翅使卵或雏鸟不致于受到炽热的阳光的曝晒,还能张开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吓唬敢于进犯之敌,此外在迅速奔跑时也要展开双翅,以维持身体的平衡,若是顺风还能起到船帆的作用。
非洲鸵鸟栖息于荒漠、草原和灌丛等地带,因为有发达的气囊和良好的循环系统来调节体温,所以能够适应干旱的气候,具有异常的耐热性,即使气温高达56℃也不介意,仍然能在酷暑的日光下寻觅食物,也可以几个月不饮水。传说它在遇到敌害时,就把头埋在沙子里,而身子仍留在外面,以为自己什么都看不见,就会平安无事了,因此产生了“鸵鸟政策”一词。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这种现象只是非洲鸵鸟利用沙子来“清洗”羽毛上的寄生虫,而且头部并没有完全埋进沙子里,仅仅是把脖子平放在沙地上而已,否则就会死。此外,如果天气很热,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与空中的冷空气相遇时,就会使阳光在这两种空气交接的地方发生散射现象,如果盯住这些闪光的地方,就看不清其后面的东西。非洲鸵鸟采取蹲伏的姿势,把高大的身体降低,脖子放平,将头藏在地面或双翅的下面,利用闪光的雾状气体的掩护,使其他动物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样就可以避免在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带长久地奔跑,既省力又安全,因此是一种相当聪明的避敌和保护巢、卵的方法。
南美洲的走禽有两种,即美洲鸵鸟和小美洲鸵鸟。在南美洲还分布40多种(共鸟)类,习惯上也被列为走禽类,但实际上,它们已经具有十分发达的飞行肌肉和一定的飞行能力。
美洲鸵鸟是美洲大陆上最大的鸟类,其形态与非洲鸵鸟很相象,具有较小的头部、细长的脖颈、弧形的背脊、徒有其名的翅膀和长长的腿,但体形比非洲鸵鸟略小而显得纤细,体长为80~132厘米,身高120~170厘米,体重25~36千克,雌性略小。与非洲鸵鸟不同,美洲鸵鸟两性的羽色十分相似,只是雄鸟的略微深一些,而且羽毛也没有非洲鸵鸟长。
大洋洲:走禽的乐园
大洋洲是走禽种类最多的一个洲,包括鸸鹋、鹤驼、几维等。鸸鹋仅分布于澳大利亚,所以也叫澳洲鸵鸟。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左边是一只直立的袋鼠,右边便是一只伸着长脖子的鸸鹋。
鸸鹋的体形较大,体长139~190厘米,身高180厘米,体重为50~60千克,是世界现生的第三大鸟类。鸸鹋生活在开阔草原疏散丛林和半沙漠地区,主要吃野果、树叶、杂草等植物,也啄食昆虫。由于它的叫声似“而苗、而苗……”,因此得名鸸鹋。
粗看时,鸸鹋与鸵鸟好像差不多,但实际上,它们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是鸸鹋的体形比鸵鸟小;二是鸸鹋的颈部羽毛密布,非常丰满,而鸵鸟的颈部羽毛非常稀少,几乎是秃的;三是鸸鹋的毛色比鸵鸟浅一些,由灰色与褐色的羽毛相间构成;四是鸸鹋的羽毛比鸵鸟粗糙而松散,脚比鸵鸟短得多,而且鸸鹋脚上具三趾,鸵鸟仅具二趾。
鸸鹋虽然不会飞翔,但是两腿强壮,极善于奔跑,而且耐力很好。有人作过测定,鸸鹋的跑速比鸵鸟还要快,时速可达48~60千米,最快每小时能跑80~100千米,因而被人们称赞为“高速长跑运动员”。更为奇特的是,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鸸鹋还能劈波斩浪,游泳自如,使之逃之夭夭。
大洋洲另外一类走禽是鹤驼类,共有三种,即鹤驼、单垂鹤驼和侏鹤驼,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及附近一些岛屿上。
鹤鸵的体形也很像鸵鸟,但比鸵鸟小,体长130~160厘米,身高约180厘米,体重50~80千克,是世界现生的第二大鸟类。鹤鸵的翅膀已经退化,但是腿强壮有力,脚上具3趾,趾端有长爪,善于奔走。
鹤鸵虽似鸵鸟,但有着自己的特点,容易跟鸵鸟及其他只会走不会飞的鸟区别开来。它的体羽主要为黑色,头部裸出,长着大而侧扁的黑绿色角质冠,也有人称为“骨冕角”,像一顶头盔保护着脑袋。鹤鸵的长脖子大部分裸出,呈淡蓝色,喉下有2片鲜红色的肉垂。它的身躯上长着黑色的粗鬃似的羽毛,在退化的翅膀上面密密地插着铁丝般的硬翎。由于传说鹤鸵能够吞食火炭,因此它又得名“食火鸡”。
几维:奇特的无翼之鸟
在大洋洲,除了澳大利亚之外,新西兰也有走禽分布,而且非常独特,那就是著名的几维,共有三种:褐几维、大斑几维和小斑几维。
如果说褐几维是世界上最奇特的鸟,可能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大家心目中的鸟类都长着美丽的翅膀,能在天空中飞翔,即使那些不会飞的鸟类,如鸵鸟、鸸鹋等,也都有翅膀。但是,褐几维就几乎完全没有翅膀,只剩下一点翅骨的痕迹,所以又叫无翼鸟。当然,它是不可能会飞翔的了。
几维的体长为35厘米左右,体重2200克。它的外表看上去就像多毛的大皮球。由于没有一般鸟类具有的坚硬的廓羽,而是生长着蓬松的柳叶状羽毛,柔软美丽,细软如绸。
几维的样子跟前面介绍的几种走禽不同。它们的脖子不长,头显得很小,眼睛更小,耳 孔却比较大,脸上还长有硬硬的嘴须。淡黄色的喙尖而细长,长度大约为15厘米,几乎达到体长的一半,就像一个细细的圆筒一样,并且向下弯曲,与我国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提到的鹬的嘴形相似,所以褐几维有时也被叫做“鹬鸵”。更有趣的是,它们的鼻孔长在喙的最尖端,这在鸟类中也独一无二的。
几维栖息在茂密的森林和灌木丛中,是群居的动物。白天潜伏在树根洞或岩洞里,夜间出来觅食。它善于奔走,用脚爪挖掘,或者用长嘴东啄西啄,从泥土里、地面腐叶败枝中啄食蚯蚓、昆虫和软体动物,还喜食蜥蜴和老鼠等,也吃一部分植物,如落在地上的浆果、叶子等。它们的食量很大,一次要吃上数十条蚯蚓,一天能吞食500~600条蠕虫。当地人传说,几维还有许多独特的本领,比如能从树洞中拖出兔子,甚至能在海岸的浅滩里捕鱼。
世界上为什么只有新西兰才生活着几维呢?原来,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新西兰曾经同澳大利亚、南极洲相连,后来,澳大利亚陆块同南极大陆分裂,向北漂移到它现在的位置,新西兰也漂离了澳大利亚大陆。当时,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哺乳动物,或者出现了还没广泛分布。后来,其他大陆出现的高等动物,特别是那些野生的凶猛食肉动物,由于海洋的阻隔,无法进入新西兰,因此,几维和其他一些原始的动物,例如楔齿蜥、滑趾蛙等,可以安全地存活下来了。再加上那里气候温暖,食物丰富,所以成为这些古老类型动物的“安乐窝”。
在新西兰土著民族毛利人中,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在很早很早以前,几维的羽毛是非常美丽的,它们也能飞翔。但是有一天,森林中起了大火,林中的鸟兽纷纷迅速地逃离了火海,但几维却最后逃出森林,结果身上的羽毛被烧焦,成了现在的暗褐色,尾巴和翅膀也被烧掉,所以就飞不起来了。这种传说,或许是毛利人借物抒情,自叹遭受西方殖民者迫害的身世。因为在欧洲移民到来之前,新西兰的几维成群结队,随处都见。后来由于殖民者的大量捕杀,还带入了许多与几维争夺食物,甚至伤害几维的动物,导致几维的数量锐减,濒临灭绝。
现在,几维作为新西兰特有的珍禽,已经受到政府的严格保护,并被选为该国的“国鸟”。新西兰人都非常喜爱几维,甚至喜欢别人称自己是“几维”。现在,几维已经成为新西兰的象征,“几维”也成了新西兰人的别称。在钱币、国徽、邮票上,都铸印着几维的图案,连商店的牌号,很多也以“几维”为名。
由于几维奇特的长相和生活习性,在世界上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世界各地的游客常常慕名而来,打算亲眼一睹它们的风采。可是,几维都是昼伏夜出,常使游人颇感失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新西兰政府便在著名的旅游区——罗托鲁瓦的市内的彩虹美泉公园,为游人们建立了一个能在白天欣赏几维的特殊生态园。生态园里有一座模拟夜景的禽馆,人们走进禽馆,就仿佛进入了沉沉的黑夜,天空中闪烁着淡月疏星,若明若暗,待视觉适应以后,就可看到在两侧的老树枯藤、腐土败叶之中,可爱的几维时隐时现……
责任编辑 庞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