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体验叫孤独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同学们,似乎特别容易受到孤独的侵袭。
一个17岁的女生,这样诉说自己孤独和渴望理解的心情:“现在我强烈地感到孤独,周围那么多人,却没有我的知己。我特别希望有一个理解自己的人,我们可以无话不说,我们可以互相理解。可是,这个人在哪里,这个人是谁?”
《圣经·创世纪》中说:“人不应该孤独。”孤独,是一个灰色的字眼,好像人人都不愿意沾惹它。然而,孤独又是那样的普遍。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有感到孤独的时候。而对有些人来讲,孤独好像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所谓孤独,就是缺乏正常的社会接触。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由社会关系缺陷造成的;其次,它是不愉快的、苦恼的;最后,它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一种客观状态。社会心理学家还指出,孤独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情绪性隔绝,指孤独者不愿意与周围人来往;二是社会性隔绝,指孤独者不具有朋友或亲属的关系网。
由此说来,很多时候孤独是一种情感体验。孤独感是由于与他人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而造成交流困难的情感体验。比如,刚刚转学以后,由于到了新的地方,远离了熟悉的同学,周围的人比较陌生,亲密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孤独往往就会产生。不过,这种孤独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除。
一位在宇宙飞船上工作过很长时间的宇航员曾说过,与孤独相比,太空舱生活的种种困难和不便简直算不了什么。可见,每一个经历太空生活的人都必须面临孤独的考验。但是,孤独感并非只在形单影只时出现。在大都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迎来送往的热闹中,有人内心却感到孤独。正如上面的女孩那样,明明置身人群,心灵上却产生了没有人可以交流的感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
是什么让你陷入孤独
哪些情况会使人陷入真正的孤独之中?
一、价值取向问题
有的人由于追求道德上的完美,对自己和别人有很高的要求,感到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掺杂了太多利益方面的关系,甚至觉得人世间物欲横流,因而变得愤世嫉俗。他们对趋炎附势、溜须拍马之辈深恶痛绝,深感人情冷漠,流俗卑污,因此远离是非之地和名利场,生活中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于是“高处不胜寒”,体验到了一种孤独感。当屈原感叹“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时候,他一定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二、性格特征问题
有人曾在许多学校进行过这方面的调查。调查中发现,在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少数“嫌弃型”学生和“人缘型”学生。所谓“嫌弃型”学生,指的是在班里几乎没有朋友、非常孤独的学生。“人缘型”学生正好相反,他们在班里极受欢迎。进一步研究发现,“嫌弃型”学生具有以下性格特点: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为他人着想;有极强的嫉妒心;对班集体的工作缺乏责任感,敷衍了事或浮夸不诚实,完全置身于班级之外;虚伪、固执,爱吹毛求疵;不尊重别人,操纵欲、支配欲强;对人冷漠,孤僻不合群,敌对、猜疑、报复心较重;等等。可见,孤独与性格密切相关。
首先,自卑的人容易陷入孤独。这样的人与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会感到很不自在,担心受到别人的挖苦嘲笑,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尽量减少与别人的交往。这样做,虽然维护了自己脆弱的自尊,保全了“面子”,代价却是使自己陷入了孤独的境地。
其次,自傲的人容易陷入孤独。人应当自信、自尊,可是如果自信变成自夸,甚至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则会埋下“孤家寡人”的祸根。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或许小有才气,因而自视甚高,觉得什么事都不在话下,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整天夸夸其谈,对别人评头论足。这样时间一久,难免令人生厌,大家就不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了,于是他们陷入孤独之中。
再有,性格内向的人容易陷入孤独。内向的人不爱与人交往,不爱交往朋友就少,朋友少自然就容易孤独。有些年轻人在周围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也就只好与孤独相伴了。
还有,性格被动的人也容易陷入孤独。这样的人深感孤独,不是不想与别人交往,只是太缺乏主动性。他们总是很冷漠,在路上遇到熟人时,总是等待别人先和自己打招呼;处在集体中时,总是期待别人为自己服务。这样的人怎能不孤独?
三、年龄特征问题
青少年容易感到孤独,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心理年龄特征问题。人在出生一两年以后,由于断乳,与母亲在身体上的联系便完全切断。但是在心理方面,仍然依赖着父母。此时的儿童几乎没有孤独的体验。到了少年期,他开始走向心理上的独立,力求摆脱父母的监护。这种心理上脱离父母的过程就是“心理断乳”。正如第一次断乳会给婴儿带来困难一样,心理断乳也同样使少年面临一次危机。独立是进步,但它并不意味着轻松。独立意味着个人肩膀上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自己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当独立的人遇到困难和疑惑,就特别需要别人的帮助、理解、支持,如果得不到这些,他就会陷入孤独之中。
如何摆脱孤独的困扰
我们如何摆脱孤独心态的困扰,将孤独踩在脚底?
这需要我们“对症下药”,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来分别寻找对策。
第一种情况,如果是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导致孤独,就要考虑自己的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的利益,是否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如果是,就要义无反顾地追求下去,不要因为害怕自己与众不同而随波逐流。不过也要看到,希望实现美好的理想是许多人的共同愿望,只要愿意,还是有机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挚友的。洁身自好是可以的,但在交往中还应当与他人和睦相处,不可对别人要求过高,不能过分地指责别人,对别人要持宽容、理解的态度。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今人说“求大同存小异”,都是这个意思。应该尽量在与外界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才能获得安宁,减少麻烦,享受一种孤独之美。当然,如果自己的价值观并不正确,违反社会潮流,导致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就要适当作出调整,换换脑筋,把自己融入社会主流之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朋友多了起来,孤独也已烟消云散。
第二种情况,如果是由于性格特点而导致的孤独,就要检查自己身上有哪些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并拿出行动坚决改正。一旦你的性格改变了,你就会发现,伙伴们又重新回到了你的身边。
由于自傲而陷入孤独的人,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阅历。要看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学无止境,自己只是沧海一粟,自以为是只能说明自己的浅薄与无知。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一个傲气十足的人,往往以看不起别人开始,以被别人看不起而告终。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长处,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尊重别人的爱好和价值观,容忍别人的缺点,这样就能和别人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自己也可以不断地得到提高。
由于自卑而主动割断自己与别人联系的人,一方面要调整心态,大胆与别人交往,还要在平时通过锻炼改变自己的性格,克服自卑心理。恢复自信的重要办法,就是要提高自我评价,注重自我激励。要对自己做全面的分析,多看自己的长处。要经常回忆自己成功的经历,对于失败,不要将原因过多地归咎于自己。当面临信心不足时,要不断进行积极自我暗示:“我一定会成功的!没有人会笑话我。”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锻炼,自卑心理就会减弱或消除,逐渐能够坦然地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子。这样也就走出了孤独。
由于内向而感到孤独的人,应该增进交往走出孤独,一面努力减少独处的时间,一面增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样,走出封闭的空间,在交往中开放自己,就会逐渐感到与人交往真的感觉好极了。
由于被动性格而陷于孤独的人,应该积极主动地增进人际关系,打破孤独的局面,不要一味地等待别人。应当主动接近别人,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善意和诚意,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热情周到的帮助。别人也会投桃报李。这样一来二去就成了朋友,自己也就走出了孤独。
第三种情况,如果主要是因为心理年龄特征而导致孤独,重要的就是认知上的调整了。一方面,不必过于在乎孤独的感觉,认识到这是成长的一种烦恼,是谁都会经历的。这样,孤独感就不再那么令人痛苦,从中还会体验到自己正在长大的感觉。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与父母、老师的关系。追求独立是成长的必然,但是,真正长大的人又怎么会拒绝来自长者的帮助呢?再一方面,要善于处理和同龄人的关系,讲究人际交往的策略。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
(编辑 蓝 忆)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同学们,似乎特别容易受到孤独的侵袭。
一个17岁的女生,这样诉说自己孤独和渴望理解的心情:“现在我强烈地感到孤独,周围那么多人,却没有我的知己。我特别希望有一个理解自己的人,我们可以无话不说,我们可以互相理解。可是,这个人在哪里,这个人是谁?”
《圣经·创世纪》中说:“人不应该孤独。”孤独,是一个灰色的字眼,好像人人都不愿意沾惹它。然而,孤独又是那样的普遍。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有感到孤独的时候。而对有些人来讲,孤独好像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所谓孤独,就是缺乏正常的社会接触。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由社会关系缺陷造成的;其次,它是不愉快的、苦恼的;最后,它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一种客观状态。社会心理学家还指出,孤独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情绪性隔绝,指孤独者不愿意与周围人来往;二是社会性隔绝,指孤独者不具有朋友或亲属的关系网。
由此说来,很多时候孤独是一种情感体验。孤独感是由于与他人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而造成交流困难的情感体验。比如,刚刚转学以后,由于到了新的地方,远离了熟悉的同学,周围的人比较陌生,亲密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孤独往往就会产生。不过,这种孤独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除。
一位在宇宙飞船上工作过很长时间的宇航员曾说过,与孤独相比,太空舱生活的种种困难和不便简直算不了什么。可见,每一个经历太空生活的人都必须面临孤独的考验。但是,孤独感并非只在形单影只时出现。在大都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迎来送往的热闹中,有人内心却感到孤独。正如上面的女孩那样,明明置身人群,心灵上却产生了没有人可以交流的感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
是什么让你陷入孤独
哪些情况会使人陷入真正的孤独之中?
一、价值取向问题
有的人由于追求道德上的完美,对自己和别人有很高的要求,感到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掺杂了太多利益方面的关系,甚至觉得人世间物欲横流,因而变得愤世嫉俗。他们对趋炎附势、溜须拍马之辈深恶痛绝,深感人情冷漠,流俗卑污,因此远离是非之地和名利场,生活中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于是“高处不胜寒”,体验到了一种孤独感。当屈原感叹“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时候,他一定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二、性格特征问题
有人曾在许多学校进行过这方面的调查。调查中发现,在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少数“嫌弃型”学生和“人缘型”学生。所谓“嫌弃型”学生,指的是在班里几乎没有朋友、非常孤独的学生。“人缘型”学生正好相反,他们在班里极受欢迎。进一步研究发现,“嫌弃型”学生具有以下性格特点: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为他人着想;有极强的嫉妒心;对班集体的工作缺乏责任感,敷衍了事或浮夸不诚实,完全置身于班级之外;虚伪、固执,爱吹毛求疵;不尊重别人,操纵欲、支配欲强;对人冷漠,孤僻不合群,敌对、猜疑、报复心较重;等等。可见,孤独与性格密切相关。
首先,自卑的人容易陷入孤独。这样的人与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会感到很不自在,担心受到别人的挖苦嘲笑,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尽量减少与别人的交往。这样做,虽然维护了自己脆弱的自尊,保全了“面子”,代价却是使自己陷入了孤独的境地。
其次,自傲的人容易陷入孤独。人应当自信、自尊,可是如果自信变成自夸,甚至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则会埋下“孤家寡人”的祸根。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或许小有才气,因而自视甚高,觉得什么事都不在话下,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整天夸夸其谈,对别人评头论足。这样时间一久,难免令人生厌,大家就不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了,于是他们陷入孤独之中。
再有,性格内向的人容易陷入孤独。内向的人不爱与人交往,不爱交往朋友就少,朋友少自然就容易孤独。有些年轻人在周围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也就只好与孤独相伴了。
还有,性格被动的人也容易陷入孤独。这样的人深感孤独,不是不想与别人交往,只是太缺乏主动性。他们总是很冷漠,在路上遇到熟人时,总是等待别人先和自己打招呼;处在集体中时,总是期待别人为自己服务。这样的人怎能不孤独?
三、年龄特征问题
青少年容易感到孤独,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心理年龄特征问题。人在出生一两年以后,由于断乳,与母亲在身体上的联系便完全切断。但是在心理方面,仍然依赖着父母。此时的儿童几乎没有孤独的体验。到了少年期,他开始走向心理上的独立,力求摆脱父母的监护。这种心理上脱离父母的过程就是“心理断乳”。正如第一次断乳会给婴儿带来困难一样,心理断乳也同样使少年面临一次危机。独立是进步,但它并不意味着轻松。独立意味着个人肩膀上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自己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当独立的人遇到困难和疑惑,就特别需要别人的帮助、理解、支持,如果得不到这些,他就会陷入孤独之中。
如何摆脱孤独的困扰
我们如何摆脱孤独心态的困扰,将孤独踩在脚底?
这需要我们“对症下药”,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来分别寻找对策。
第一种情况,如果是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导致孤独,就要考虑自己的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的利益,是否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如果是,就要义无反顾地追求下去,不要因为害怕自己与众不同而随波逐流。不过也要看到,希望实现美好的理想是许多人的共同愿望,只要愿意,还是有机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挚友的。洁身自好是可以的,但在交往中还应当与他人和睦相处,不可对别人要求过高,不能过分地指责别人,对别人要持宽容、理解的态度。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今人说“求大同存小异”,都是这个意思。应该尽量在与外界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才能获得安宁,减少麻烦,享受一种孤独之美。当然,如果自己的价值观并不正确,违反社会潮流,导致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就要适当作出调整,换换脑筋,把自己融入社会主流之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朋友多了起来,孤独也已烟消云散。
第二种情况,如果是由于性格特点而导致的孤独,就要检查自己身上有哪些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并拿出行动坚决改正。一旦你的性格改变了,你就会发现,伙伴们又重新回到了你的身边。
由于自傲而陷入孤独的人,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阅历。要看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学无止境,自己只是沧海一粟,自以为是只能说明自己的浅薄与无知。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一个傲气十足的人,往往以看不起别人开始,以被别人看不起而告终。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长处,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尊重别人的爱好和价值观,容忍别人的缺点,这样就能和别人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自己也可以不断地得到提高。
由于自卑而主动割断自己与别人联系的人,一方面要调整心态,大胆与别人交往,还要在平时通过锻炼改变自己的性格,克服自卑心理。恢复自信的重要办法,就是要提高自我评价,注重自我激励。要对自己做全面的分析,多看自己的长处。要经常回忆自己成功的经历,对于失败,不要将原因过多地归咎于自己。当面临信心不足时,要不断进行积极自我暗示:“我一定会成功的!没有人会笑话我。”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锻炼,自卑心理就会减弱或消除,逐渐能够坦然地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子。这样也就走出了孤独。
由于内向而感到孤独的人,应该增进交往走出孤独,一面努力减少独处的时间,一面增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样,走出封闭的空间,在交往中开放自己,就会逐渐感到与人交往真的感觉好极了。
由于被动性格而陷于孤独的人,应该积极主动地增进人际关系,打破孤独的局面,不要一味地等待别人。应当主动接近别人,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善意和诚意,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热情周到的帮助。别人也会投桃报李。这样一来二去就成了朋友,自己也就走出了孤独。
第三种情况,如果主要是因为心理年龄特征而导致孤独,重要的就是认知上的调整了。一方面,不必过于在乎孤独的感觉,认识到这是成长的一种烦恼,是谁都会经历的。这样,孤独感就不再那么令人痛苦,从中还会体验到自己正在长大的感觉。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与父母、老师的关系。追求独立是成长的必然,但是,真正长大的人又怎么会拒绝来自长者的帮助呢?再一方面,要善于处理和同龄人的关系,讲究人际交往的策略。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
(编辑 蓝 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