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对目前广泛开展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进行反思,指出存在的“乱象”,分析了原因,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口语训练;课前三分钟演讲;现状;问题;对策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更为明确: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景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往的基本素养。
口语交际,可以理解为说话,但是又不能完全等同于说话,而是要学会说话。怎样才是会说话呢?那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能理解别人的想法,能把自己的想法,合理合适地传达给别人。
既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课就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还应该把眼光放在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表达训练就体现了这一理念。这项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全体学生能够得到全方面的锻炼。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校众多的老师,都纷纷给学生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在所教的初一新生中,我曾做过调查,几乎所有学生都在小学参与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活动。在我任教的学校,初中语文教师有超过半数的在实施这项活动。然而各级语文教材和教参书上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方案,也没有具体的训练方法指导。所以众多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各走各的道,致使课前三分钟演讲呈现出不少乱象。
这个乱象表现在哪里呢?我把它概括为四缺:一是缺乏系统的有序列的训练内容;二是缺乏针对学生的训练目标;三是缺乏具体有效的方法指导;四是缺乏全方位的考核标准。
首先,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不够科学的,针对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让他们来进行课前的演讲,是超越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如果更名为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应该要更准确些。
既然是口语训练,那么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學生口语表达的训练的要求和达成的目标应该是各不相同的,但是现在的课前三分钟,许多老师完全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年龄阶段的真实能力,还有许多年轻老师对初中三年的教材,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每一学年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不了解,所以不能根据教材的单元内容,和学生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系统性训练内容。只是随便的出几个题目甚至让学生完全在无主题的状态下漫谈。三年级的学生,初一的学生甚至高一的学生课前三分钟讲的都是名人故事,成语故事或者我的家庭,我的座右铭等等。这样的题目对学生而言味同嚼蜡,这样的训练对学生而言毫无意义。
其次,许多老师进行的课前三分钟口语活动时只是让学生按学号上台说话,匆匆上台,讲之前没有老师的具体要求,讲完之后老师只是根据学生演讲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是否点评。在点评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所以很多时候只是匆匆说好或不好,点评得含混杂乱随意。演讲学生并不能从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具体方法的指导,其他学生也不能从演讲的学生那里得到形式和内容的借鉴。
再次,由于许多老师觉得这项活动并没有真正纳入中考的范围,在备课时也没有真正的完整的教学活动方案,所以不少老师完全觉得这项活动可有可无。开学一个月,往往坚持的较好,到了半期和期末考试要赶教学进度时,就完全不再在开展此项活动。这项活动,完全就等同于形式主义的虚设了。哪里还能起到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养呢?
如何解决这些乱象呢?作为教师,首先,对初中三年的教材及学生在每一学年所达到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要根据教材的单元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循序渐进的训练目标。比如初一年级可以把训练重点确定为简明有序的讲述和深情并茂的朗读上。初二年级确定在对图片、物品的静物的解说以及对事件人物的叙述。初三年级可以针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浅显的议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正好吻合了初一记叙文初二说明文初三议论文的教材体系。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并且提出具体的考核标准。从步伐、站姿、礼貌用语到演讲内容、顺序都应该有不同阶段的要求,这样才便于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根据考核标准和指导的方法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提高,达到既定的训练目标。
现在我以初一年级为例来解说我的三分钟口语活动方案。我确定,口语活动的大目标就是训练学生:言之有礼(说话要有礼貌,公众场合说话要注意文明用语),言之有文(使用普通话,说话要声情并茂,要有吸引力,有文采。),言之有物(讲述内容具体,中心明确,不空洞。),言之有序(说话有条理,讲述一件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言之有理(表达思想,要有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正确,集中,鲜明。),言之有据(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有一定的依据)。
我把这六个大目标按难易程度分成三个训练等级。
A等以朗诵为主,训练点是:言之有礼、言之有文。
训练内容主要是对美文片段,尤其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精彩片段的诵读。训练目标是训练学生能用普通话,中等语速,声音洪亮,声音要有抑扬顿挫,并且着意训练上台的步伐,站姿,表情,手势,礼貌用语。口语训练的考核指标包括服饰、站姿、礼貌用语、表情、手势、音量、语速、停顿、情感、普通话共十项。
B等以讲述为主,训练点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训练内容是讲述一件事、一个人,推荐一本书,家庭介绍或自我介绍。训练目标是让学生在A等训练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学会总分总的方式来讲述,在分说部分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讲清楚。这其实就是训练表达方式上的叙述。考核指标在A等十项的基础上再加上内容上的两个指标:说话是否围绕中心,是否有一定顺序。
C等训练的难度更大。以议论说理为主,训练点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训练内容是对一件事、一种现象、一本书或者一句名言提出自己粗浅的认识,其实也就是训练学生作文中的议论。训练的方法,是学生在AB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能够学会简单的阐述自己思想的方法:先摆出现象,再分析原因,或者先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再一层一层用并列和递进的方式具体阐述。当然,C等考核指标自然还要加上观点是否鲜明,证明观点的材料是否有效,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语言是否简明准确,不含混拉杂。这三个等级,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每个学生在每个等级中至少要轮一次。那么一学期下来,学生也就在口头上有效地训练了描写叙述和议论这三种表达方式了。
其实在初二初三年级也可以使用这种ABC等级的训练模式,只是训练的内容可以更加丰富一些,既可以结合教材的每个单元内容,又可以加入假期旅行见闻、诗词名句赏析、社会热点新闻分析等活泼有趣的内容,甚至还可以把中考语言运用中的具体情境中的口语交际纳入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活动中。这样初中三年、六个学期,学生口语能力就会在螺旋型的训练模式中不断地上升,不断地进步。
[关键词]口语训练;课前三分钟演讲;现状;问题;对策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更为明确: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景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往的基本素养。
口语交际,可以理解为说话,但是又不能完全等同于说话,而是要学会说话。怎样才是会说话呢?那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能理解别人的想法,能把自己的想法,合理合适地传达给别人。
既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课就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还应该把眼光放在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表达训练就体现了这一理念。这项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全体学生能够得到全方面的锻炼。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校众多的老师,都纷纷给学生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在所教的初一新生中,我曾做过调查,几乎所有学生都在小学参与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活动。在我任教的学校,初中语文教师有超过半数的在实施这项活动。然而各级语文教材和教参书上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方案,也没有具体的训练方法指导。所以众多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各走各的道,致使课前三分钟演讲呈现出不少乱象。
这个乱象表现在哪里呢?我把它概括为四缺:一是缺乏系统的有序列的训练内容;二是缺乏针对学生的训练目标;三是缺乏具体有效的方法指导;四是缺乏全方位的考核标准。
首先,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不够科学的,针对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让他们来进行课前的演讲,是超越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如果更名为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应该要更准确些。
既然是口语训练,那么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學生口语表达的训练的要求和达成的目标应该是各不相同的,但是现在的课前三分钟,许多老师完全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年龄阶段的真实能力,还有许多年轻老师对初中三年的教材,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每一学年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不了解,所以不能根据教材的单元内容,和学生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系统性训练内容。只是随便的出几个题目甚至让学生完全在无主题的状态下漫谈。三年级的学生,初一的学生甚至高一的学生课前三分钟讲的都是名人故事,成语故事或者我的家庭,我的座右铭等等。这样的题目对学生而言味同嚼蜡,这样的训练对学生而言毫无意义。
其次,许多老师进行的课前三分钟口语活动时只是让学生按学号上台说话,匆匆上台,讲之前没有老师的具体要求,讲完之后老师只是根据学生演讲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是否点评。在点评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所以很多时候只是匆匆说好或不好,点评得含混杂乱随意。演讲学生并不能从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具体方法的指导,其他学生也不能从演讲的学生那里得到形式和内容的借鉴。
再次,由于许多老师觉得这项活动并没有真正纳入中考的范围,在备课时也没有真正的完整的教学活动方案,所以不少老师完全觉得这项活动可有可无。开学一个月,往往坚持的较好,到了半期和期末考试要赶教学进度时,就完全不再在开展此项活动。这项活动,完全就等同于形式主义的虚设了。哪里还能起到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养呢?
如何解决这些乱象呢?作为教师,首先,对初中三年的教材及学生在每一学年所达到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要根据教材的单元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循序渐进的训练目标。比如初一年级可以把训练重点确定为简明有序的讲述和深情并茂的朗读上。初二年级确定在对图片、物品的静物的解说以及对事件人物的叙述。初三年级可以针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浅显的议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正好吻合了初一记叙文初二说明文初三议论文的教材体系。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并且提出具体的考核标准。从步伐、站姿、礼貌用语到演讲内容、顺序都应该有不同阶段的要求,这样才便于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根据考核标准和指导的方法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提高,达到既定的训练目标。
现在我以初一年级为例来解说我的三分钟口语活动方案。我确定,口语活动的大目标就是训练学生:言之有礼(说话要有礼貌,公众场合说话要注意文明用语),言之有文(使用普通话,说话要声情并茂,要有吸引力,有文采。),言之有物(讲述内容具体,中心明确,不空洞。),言之有序(说话有条理,讲述一件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言之有理(表达思想,要有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正确,集中,鲜明。),言之有据(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有一定的依据)。
我把这六个大目标按难易程度分成三个训练等级。
A等以朗诵为主,训练点是:言之有礼、言之有文。
训练内容主要是对美文片段,尤其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精彩片段的诵读。训练目标是训练学生能用普通话,中等语速,声音洪亮,声音要有抑扬顿挫,并且着意训练上台的步伐,站姿,表情,手势,礼貌用语。口语训练的考核指标包括服饰、站姿、礼貌用语、表情、手势、音量、语速、停顿、情感、普通话共十项。
B等以讲述为主,训练点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训练内容是讲述一件事、一个人,推荐一本书,家庭介绍或自我介绍。训练目标是让学生在A等训练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学会总分总的方式来讲述,在分说部分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讲清楚。这其实就是训练表达方式上的叙述。考核指标在A等十项的基础上再加上内容上的两个指标:说话是否围绕中心,是否有一定顺序。
C等训练的难度更大。以议论说理为主,训练点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训练内容是对一件事、一种现象、一本书或者一句名言提出自己粗浅的认识,其实也就是训练学生作文中的议论。训练的方法,是学生在AB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能够学会简单的阐述自己思想的方法:先摆出现象,再分析原因,或者先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再一层一层用并列和递进的方式具体阐述。当然,C等考核指标自然还要加上观点是否鲜明,证明观点的材料是否有效,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语言是否简明准确,不含混拉杂。这三个等级,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每个学生在每个等级中至少要轮一次。那么一学期下来,学生也就在口头上有效地训练了描写叙述和议论这三种表达方式了。
其实在初二初三年级也可以使用这种ABC等级的训练模式,只是训练的内容可以更加丰富一些,既可以结合教材的每个单元内容,又可以加入假期旅行见闻、诗词名句赏析、社会热点新闻分析等活泼有趣的内容,甚至还可以把中考语言运用中的具体情境中的口语交际纳入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活动中。这样初中三年、六个学期,学生口语能力就会在螺旋型的训练模式中不断地上升,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