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语习得(SLA)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发展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它主要研究人在不同时期(儿童后期,青少年时期,成人期)学习另外一种语言的能力,其对于英语学习与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多角度浅谈了二语习得理论的产生,历史阶段,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及其发展方向等,以期对于初涉二语习得领域的学习者起到导入作用。
【关键词】:二语习得,历史发展,英语学习
双语母语习得(BFLA)与母语习得(FLA),作为二语习得的前身,二者都致力于研究解释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问题。前者研究在双语或多语条件下的语言习得发展,后者研究单语条件下的语言习得发展。与二语习得理论不同,这两种理论侧重点在于婴幼儿在自然语境下的母语习得,而二语习得理论会从所有有效语境中研究语言学习,包括自然语境和非自然语境,即教学环境下的语言学习。同时,二语习得的研究对象多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一种甚至多种语言的人群,因而其外语学习必然会受到既有语言的影响。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二语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介语的出现与发展使二语习得领域焕发了勃勃生机。中介语是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标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母语也不同于目标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标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中介语的概念最先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提出,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其目标为满足外语研究发展,对二语习得领域研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首次提出“监控模型”理论,受到了语言教师的热烈追捧。该理论主要由五个核心假设构成,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设,自然习得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他认为,目标二语习得多发生在潜意识层面,由输入、影响、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而作为监控模型的反对者之一,麦克劳林则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颇为复杂的认知过程,就如同学习烹饪,学习骑自行车一样,语言学习需要涉及大量注意力与记忆力辅助形成的经验,同时加以反复练习,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二语习得领域又迎来了两个新的理论流派,即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心理学理论,与认知领域的涌现论。前者由詹姆斯·蘭道夫引入二语习得领域,后者由尼克·埃利斯与拉森—弗里曼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二者都将学习者心理以及所处语言环境作为研究的重点,不同的是,前者认为,心理具有社会属性,因此语言习得研究也应在社会行为与交互进程中展开,并提出了“私人言语”,“社会言语”,“内在言语”等使用语言进行的调节活动;而后者认为心理与环境是分离的,其各自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也应分为内因和外因,才能更好分析其交互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包括“意义交涉”与“消极反馈”在内的重要环境结构。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历了社会转向之后的二语习得理论则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更多的采用了社会心理学研究手段,并且认为认知具有社会性,因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语法,交流与意义本身便都具有了社会属性,丰富了二语习得领域的理论与方法。
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主题中研究最为广泛,也最具争议性的,它在理论与教学实践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因为学习语言的开始年龄会决定他语学习的最终成败。同时,研究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可以帮助教师制订适当的学习计划、教学策略,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估;也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找到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语习得的另一重要主题是已掌握语言,尤其是母语对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的去依赖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来帮助他们掌握不了解的新知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母语迁移”。“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即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负迁移即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
二语习得理论的教学作用即是探究如何最佳整合形式与意义从而实现最好的教学实践这一现实问题。在设计教学大纲时,无论是脱离语境单纯学习语法词汇的传统教学,还是只注重对学生输入目标语的教学,结果都不如人意。前者无法使用目标语进行自如的交际,后者忽视了大量的语言形式基础。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既兼顾形式,又注重意义,将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相结合,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二语习得领域作为最具渗透性与跨学科性最强的领域,研究其相关理论知识必须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着手,其中涉及大量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身份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生成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因此要博采百家之长,融会贯通,方能在二语习得领域闯出一片天地。而研究好二语习得理论最现实的意义在于其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其中对于学习他语的适龄研究以及课堂环境下的外语形式与意义教学研究对于外语教学都具有战略性意义。二语习得研究没有体现师生的现实世界,某些观点只有学术价值而无应用价值。因此,那些已经经过反复论证具有普遍意义的可用于指导外语教学,而那些探索性的结论应当小范围内谨慎试用,方能最终投入实践,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Clark, E. V.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王璐璐,戴炜栋.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外语界》.2014(05):29-37
【关键词】:二语习得,历史发展,英语学习
双语母语习得(BFLA)与母语习得(FLA),作为二语习得的前身,二者都致力于研究解释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问题。前者研究在双语或多语条件下的语言习得发展,后者研究单语条件下的语言习得发展。与二语习得理论不同,这两种理论侧重点在于婴幼儿在自然语境下的母语习得,而二语习得理论会从所有有效语境中研究语言学习,包括自然语境和非自然语境,即教学环境下的语言学习。同时,二语习得的研究对象多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一种甚至多种语言的人群,因而其外语学习必然会受到既有语言的影响。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二语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介语的出现与发展使二语习得领域焕发了勃勃生机。中介语是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标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母语也不同于目标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标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中介语的概念最先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提出,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其目标为满足外语研究发展,对二语习得领域研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首次提出“监控模型”理论,受到了语言教师的热烈追捧。该理论主要由五个核心假设构成,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设,自然习得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他认为,目标二语习得多发生在潜意识层面,由输入、影响、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而作为监控模型的反对者之一,麦克劳林则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颇为复杂的认知过程,就如同学习烹饪,学习骑自行车一样,语言学习需要涉及大量注意力与记忆力辅助形成的经验,同时加以反复练习,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二语习得领域又迎来了两个新的理论流派,即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心理学理论,与认知领域的涌现论。前者由詹姆斯·蘭道夫引入二语习得领域,后者由尼克·埃利斯与拉森—弗里曼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二者都将学习者心理以及所处语言环境作为研究的重点,不同的是,前者认为,心理具有社会属性,因此语言习得研究也应在社会行为与交互进程中展开,并提出了“私人言语”,“社会言语”,“内在言语”等使用语言进行的调节活动;而后者认为心理与环境是分离的,其各自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也应分为内因和外因,才能更好分析其交互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包括“意义交涉”与“消极反馈”在内的重要环境结构。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历了社会转向之后的二语习得理论则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更多的采用了社会心理学研究手段,并且认为认知具有社会性,因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语法,交流与意义本身便都具有了社会属性,丰富了二语习得领域的理论与方法。
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主题中研究最为广泛,也最具争议性的,它在理论与教学实践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因为学习语言的开始年龄会决定他语学习的最终成败。同时,研究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可以帮助教师制订适当的学习计划、教学策略,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估;也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找到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语习得的另一重要主题是已掌握语言,尤其是母语对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的去依赖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来帮助他们掌握不了解的新知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母语迁移”。“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即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负迁移即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
二语习得理论的教学作用即是探究如何最佳整合形式与意义从而实现最好的教学实践这一现实问题。在设计教学大纲时,无论是脱离语境单纯学习语法词汇的传统教学,还是只注重对学生输入目标语的教学,结果都不如人意。前者无法使用目标语进行自如的交际,后者忽视了大量的语言形式基础。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既兼顾形式,又注重意义,将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相结合,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二语习得领域作为最具渗透性与跨学科性最强的领域,研究其相关理论知识必须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着手,其中涉及大量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身份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生成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因此要博采百家之长,融会贯通,方能在二语习得领域闯出一片天地。而研究好二语习得理论最现实的意义在于其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其中对于学习他语的适龄研究以及课堂环境下的外语形式与意义教学研究对于外语教学都具有战略性意义。二语习得研究没有体现师生的现实世界,某些观点只有学术价值而无应用价值。因此,那些已经经过反复论证具有普遍意义的可用于指导外语教学,而那些探索性的结论应当小范围内谨慎试用,方能最终投入实践,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Clark, E. V.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王璐璐,戴炜栋.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外语界》.2014(05):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