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老师的戒尺该不该举起”时评展播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x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教师节,尊师重道总是老生常谈的口号。而现实情况是“熊孩子”在校闹事、不学习,教师往往不敢惩戒学生,这在近年频频引发热议。很多人纷纷呼吁把“戒尺”还给老师。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久前广东省司法厅公布《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首次对中小学老师的管教权进行了明确——学校和老師可依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
  老师的戒尺该不该举起?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之间应如何取舍?来看看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子们的答案。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南岗校区高二(8)班 周 硕
  我痛心老师因体罚学生而被停职、免职,管教学生的戒尺迫于各方压力而被束之高阁。我认为,老师以适当的方式惩罚犯错误或是屡教不改的学生无可非议。戒尺不举,何以为师,更何以树人?成人做错事要承担责任,是人们的共识,将学生送去学校,守法则、承担责任是必修课,而老师们适当的惩戒教育,又是这样的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不然,一味地宽松放纵,到最后,举起的可能是法律的“戒尺”。
   (指导老师:王宝华)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南岗校区高二(3)班 赵家宁
  既要举起“戒尺”,又要画出“安全线”,让惩戒能够被善用而非滥用。我们能看到美好的前景,实践的道路却仍然是漫长的。虽然说有法可依,但在实际教学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老师能否选择最恰当的处理方案?把握好尺度需要每一位老师的责任感,不偏私,不臆断,永远铭记关爱学生的初心;家长们的理解与关注也不可或缺,支持教育、防止过界。这正是对学生适度的关爱。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真正为学生好,老师们才敢于举起戒尺,也能惩戒有度。在这样真正“合适”的大环境下,教育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初衷。
  (指导老师:王宝华)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南岗校区高二(9)班 付熙程
  “惩戒教育”的意义在于弥补“赏识教育”对“熊孩子”的无能为力。在惩戒缺失的情况下,学生的顽皮与叛逆不但难以管教,而且存在着日益严重的可能。
  惩戒学生饱受争议,一方面是教育过程中,确实曾有部分老师惩戒措施不当,以致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但更重要的是,家长及社会对“惩戒教育”的认识局限于片面的“体罚”和“伤害”,导致“惩戒教育”被妖魔化。让“惩戒教育”解锁,需要老师合理惩戒,更需要家长、社会学会理智、正确地看待这一教育方式。
  (指导老师:闫伟峰)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南岗校区高一(6)班 徐 昕
  一定的疼痛可以让学生培养正确的意识。这里的“疼痛”包含一小部分身体上的疼痛和大部分精神上的疼痛(语言上的教育),或仅是精神上的疼痛。这不是对学生的精神伤害,而是对学生的正确精神导向,使错误意识转化为“我不能再这么做,因为这是错的”这样的正确意识。
  给学生以疼痛不是目的,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是非观才是终点。
  (指导老师:常远志)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群力校区高二(5)班  何佳伊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因何一旦老师手里没了戒尺,学生便不再听话?我们是否应该在限制老师权力的同时,不要忘记老祖宗尊师重道的传统?
  古代的帝师有权责罚皇帝,人人熟知的程门立雪的典故告诫人们作为学生要敬畏、尊重师长。反观当下,学生动辄辱骂甚至殴打老师,毫无尊重可言。如此,如何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少数的负面案例就因噎废食,老师应被赋予足够的权力,应该获得足够的尊重。戒尺当举!
  (指导老师:季春临)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群力校区高二(2)班 张钰佩
  自古以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浸透在人们的生活中,老师也理所应当地被社会赋予了极大的权力,而这受到了“与时俱进”的批判。时过境迁,老师的戒尺被束之高阁,随之而来的便是很多课堂中的混沌未开与混乱无序。要知道,过度的惩戒是对学生身体与心灵的双重伤害,过分的保护却也是溺爱的枷锁。“惯子如杀子”,“熊孩子”们确实需要惩戒来纠正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悬在头上的戒尺,其实是一种震慑。我愿有一日,戒尺重归讲台,届时,它是丈量我们的自觉奋发之尺,是丈量我们青春与进步之尺。
  (指导老师:纪聪涛)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群力校区高二(11)班 刘安琪
  家长举报老师体罚学生,校方与家长各自认为自己有道理。矛盾的根源是什么?我把它理解为双方对“疼痛与意识培养”这一关系认识的矛盾。惩戒无论轻重,老师的目的是利用疼痛使学生认识到他错在哪里。家长则认为疼痛不仅不会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反而给他带来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创伤。
  但站在学生角度,我不得不说,疼痛与意识培养是有一定关系的。家长过分的爱会导致学生无法识别错误,无法形成让他足够在社会生存的意识。老师过分的暴力会导致学生忘记他的错误本身,而我希望的是,戒尺之下,让学生知道真正的错误。
  (指导老师:齐婉萍)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南岗校区高二(7)班 李一伟
  从教育方面来说,惩戒本就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和赏识一样,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好的教育就应该是奖罚分明、管教同步。无论纵观古今,还是放眼世界,惩戒教育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都对教育犯错的学生有良好的效果。把惩戒权赋予老师本就是对师道尊严的尊重与认可。有必要尽快将惩戒权通过立法明确下来,为老师严管学生提供法治引领和保障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也是依法治教的应有之义。
  (指导老师:左勇惠)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群力校区高二(11)班 刘雨欣
  近年来,社会对老师用戒尺惩戒行为的口诛笔伐,以及对“宽容教育”“赏识教育”等行动近乎极端的倡导之势已渐趋平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更多人意识到学生正确认识老师管教、惩戒的权力并对师长的教导心存敬意的必行性及重要性。自古以来,课堂即被视为老师传道解惑的神圣之所。现代戒尺进课堂,不仅是对老师威信的彰显,对课堂严肃性的体现,也是对受教育者应心怀敬畏之心的警示。惩是手段,戒是目的。适时适度地使用戒尺,以尺为戒,让学生懂规矩、知进退,使其重视受教、尊重老师,又何尝不为善举。
  (指导老师:李 宁)
其他文献
浪,拍打着江的两岸。长江一如既往地展现它壮阔的美丽。这份美丽有些许的冰冷。就在不久前,这条美丽的大江,吞噬了15条鲜活的生命。  10月28日,一乘客错过站台,情绪激动,便与司机发生争执,悲剧,便在桥上发生了。  这一则新闻一被爆出便引发了热议,即使事故的后果许多人已知晓,但悲剧并没有停止。在事故发生20天以来,仅被报道的类似消息,便有近二十起。这意味着,这件事并不是个人的道德问题,而是社会上的一
期刊
原诗  秦风·无衣  作者: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1.兴师:起兵,“兴”组词“兴起”,取“起”意;“师”,同意解“兵”。“兴师”即“起兵”。  2.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3.甲兵:组词理解,铠甲与兵器。  鉴赏  有的说这是一首战
期刊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際,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  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期刊
悄然乱了你的发  却不见你的心  墙角的陌阳花  看穿了场场潇潇  在莫言的记号里  忽然忽然  出现你的样子  途經当年的村庄  多年之后  深深的印记中  还是当时的温度  烟光隐去欢颜  流年淡了无眠  如水去  似从前  一段深深旧梦轻轻呢喃在耳边  就算心如磐石也会痛在一瞬间  恍惚间  你的温柔轻划过侧脸  我用一生将所有留恋  诗路心语: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
期刊
朱海全同学:  你好。很感谢你的提问。你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却也是高一新生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对高中作文训练,你还摸不着头脑。我作为一名编辑,多年看作文、研究作文,想把关于高中作文写作的几点感受分享给你。  1.成长:发现生活、表达生活与重复生活。  写作是对自我的表达,它与人的成长是紧密相连的。《新作文》开设有小学、初中、高中版。在长期的审稿与交流碰撞中,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小学生在发现生活,初中
期刊
挥毫且作,是日月同化其作;纵笔而书,则天地亦为之书。适其唯了其生而为之,毋言饰之或不饰,休论韵妙或无韵,唯其书罢,则其心亦凛凛然居之上位,昭然于世。故其书也,则其生也,换言之——我书,故我在。  作为生存于文字之中的一员,无为如我,也意识到了“书”之重——毫不夸张地说,“书”的本职,抑或本质,都是这个世界的灵魂所寄托的躯体。文明本身,也不过是产生了“书”,并为其缔造的副产品。而于世界本原的问题中彳
期刊
你可曾想过成为一只三栖动物?反正我想过。  奔跑在开阔的田野上,在青青草地上像只慵懒的猫咪一样翻滚,我想,我爱这种沉稳厚重的感觉。  可当我立于静静的码头,面对远方的水天一色,我又想化作大海中的一尾鱼,徜徉其间,感受它的包容浩渺。  而当我学习之余,揉着酸酸的脖子抬头望天,瞅着轻快飛过的小鸟,又不禁做起一个天马行空的梦,在天空翱翔。  如此,你是否也浮想联翩,心动不已呢?它的好处其实不止于此。  
期刊
细品《平凡的世界》,已逝去的作家路遥用朴实的笔触塑造了一批平凡的人物,但却展现了一代人不平凡的内心世界,带给我们不平凡的精神洗礼。  孙少平只是一位生于双水村的普通农家子弟,他出身卑微,经历了无数的困苦,但他不甘囿于狭小的天地,渴望改变自己。  贫穷的孙少平在高中时代认识了田晓霞,晓霞会常借书和报纸给少平看,慢慢地,书成为少平贫瘠生活的伴侣,滋养着他的精神世界。他成熟,不随波逐流,总有自己的见解,
期刊
掐指一算,今天距离2018年高考结束正好有两个月。狂欢两个月后的今天,再度回望埋头奋笔的高三一年,竟发现其间的每一个画面仍清晰如昨日。难怪都说高三虽是密度最大、最苦最累的一年,却也是每个人经年之后最难以忘怀的一年。而一些学习过程中悟出的心得,也借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关于自主学习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夫子的这句话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意思大概是不到一个人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
期刊
【真题回放】  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名师下水】  听听云语  黄厚江  小时候,特别崇拜父亲。因为他不仅什么农活都做得好,而且能够看天气。一早起来,他说,今天要下雨。中午果然就下雨了。晚上从地里回家,他说,明天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