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文学评论》编委会 暨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知识状况学术研讨会侧记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w_2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冲击着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纷纷以各自独特的经验和对策给予不同的态度和反应。在全球化的普遍性话语中,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也充满着前景忧虑和赶超期待。他们希望检视和厘清中国文学研究的知识状况,他们渴盼凭藉大学教育弘扬和延续中国文学的教育传统,
其他文献
4月18日-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河南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文学研究”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召开。来自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余名学者(古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对30年中国文学研究的历程、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未来发展趋向等问题进行了多学科之间的对话和深入的研讨。
期刊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是以民族美学与文论资源的整理发掘为重点与特色的校级学术研究机构。中心由中华美学会会长汝信先生、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钱中文先生担任名誉主任,金雅教授担任主任,聂振斌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文化转向是20世纪中叶后西方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基本走向与发展趋势,它融合了丰富的知识形态与思想资源。本文着重分析文化转向视域下西方文论与批评在知识形态建构方面的规律与变化,探讨西方文论知识图景的变化带给我国文艺学学科建设的有益借鉴与启示,以促使我们更加自觉地省察与审视当代文论发展所内隐的诸多问题。
古代的秀句和句图主要是诗句集锦,所集多以一联为单位,一般不着评点。唐代多称“秀句”,宋以后多称“句图”,但只是句集而已,并无图形或谱系之意。唐秀句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文场句范,其书在宋代已经失传,现存史志书录中仅见数种目录。宋以后句图主要是为彰显名人佳句而作,因而以“别集”为多,且有自选者。目前见诸目录记载的句图不到二十种,而实有诗句者不足十种。秀句和句图皆为选体,先秦之“语录”、历代之选集、类书、各种诗学批评乃至《诗经》学著作,以及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名士、名句传统,对其皆有影响。秀句和句图又是重要的文献
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审美评价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儒家孔子的有关言论及其影响,和道家相关体验对后世审美的艺术精神的影响,到汉代的缘情说,以及汉代以降对辞采、风骨和气象等方面的强调,都体现了具体的审美尺度。这种审美尺度主要包括情、貌、言三个方面。其中对“情”的要求是以抒情性为主的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对诗、词、曲的批评中,而且贯穿在对散文、戏曲和小说的评价中。而所谓“貌”,则体现在对作品的体裁和风格方面独特风貌的要求。对于作品的语言,中国古代文论家们则对其音色之美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审美尺度的变化还反
古人立义要在实行,“文”义因而具有实体性,其“人本”义具有特殊的含义与地位。古“文”字“人一文”一体的构成及其初义表明古“文”的“人本”义确立甚早,并具有较为具体的意义指涵和实用特性;古代人学和文学将“人”“文”统一于“天地之心”,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人本”的实质和地位,具有多方面根本性意义并蕴涵着无限的人文生机,体现了古人对“文”之“人本”义的深切领悟、敏锐发现和自觉承担;“人本”的展开和实现,具有不同的表现与境界,而最终体现为人格的完善和完美。
2007年5月12日至13日,《文学评论》编辑部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兰州联合主办了“新时期30年中国文学研究高峰学术会议”,来自全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对新时期以来30年的中国文学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反思。
2007年6月21日-22日,“新世纪古代文学学科理念与发展思路研讨会”在沈阳辽宁大厦举行。会议由《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遗产》编辑部、辽宁大学文学院主办,辽宁大学文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十几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数十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两天的讨论中,与会学者回顾了古代文学学科自建立至今百年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本学科在当前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