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乡情更怯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t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枣的《祖国》以曲折婉转的语言表达形式,将久别故乡的游子归返故乡时复杂的情绪真实表达出来,深刻代表了一部分久居海外的华人回到祖国却近乡情更怯的五味陈杂心情。
  关键词:张枣 《祖国》 家乡
  《祖国》是张枣写于1996年的作品,反映了自己在回到家乡长沙过年的火车途中,对故乡,对祖国,一种油然而生的近乡情更怯的复杂情绪,这种复杂情绪一方面有张枣对自己久居国外远离家乡的自省,也有长时间与祖国故乡分离带来的疏离和陌生情绪。
  已经夜半了,南方阴冷之香叫你抱头跪下来,幽蓝渗透的空车厢停下等信号,而新年还差几分钟才送你到站。
  诗歌是以第二人称叙述方式展开的述说,“你”暗指作者自己,是内在的“我”,整首诗歌则是叙述者的“我”与内在的“我”的对话。“已经夜半了”表明“你”在夜半时刻内心的焦急等待。“南方阴冷之香”显示“你”此时身处的环境是南方的冬天,阴冷的南方正好符合张枣家乡湖南长沙的气候特征,“香”可以理解为“乡”的谐音,是后面“叫你”的主语,同时张枣选用“香”代替“乡”一方面是采取隐晦的手法表达“你”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反映“你”内心的羞涩和怯意。
  “抱头跪下来”是接上一行“乡”叫“你”所做的行为,“抱头跪下来”是一种严厉的惩罚方式,一般是对犯了错的人采取的命令,夹杂着“你”内心对远离家乡、久未归国的自责和认错意识。“幽蓝渗透的空车厢”反映此时“你”是独自一人,“幽蓝渗透”凸显了孤寂的氛围。
  “等信号”表明接下来火车突然停下的原因,后面“你”的一系列行为都是发生在火车停下来等信号的过程中。“新年”“还差几分钟”为诗歌提供了一个准确的时间背景,是发生在新年的前几分钟里,“你”是为了回家过年才出现在火车上。前三段诗歌的叙述将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以及人物通通表明,为后面“你”乘坐火车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情感变化提供了背景。梅树上你瞥见一窝灯火,叽叽喳喳的,家与家之间,正用酒杯摆设多少个环环相扣的圆圈。
  “梅树”是张枣诗歌常出现的典型意象,在他的代表作《镜中》里,有这样一句诗“只要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梅”字形同于“悔”,“梅树”的出现意味着“你”内心想起了令人后悔的事情,而从《祖国》这首诗的情景来看,令人后悔的事则是指远走异国他乡。同时梅树是冬季的代表植物,也是中国古诗常有的意象,张枣选用梅花的意象也符合他惯用的诗歌化古手法。“瞥见”中的“瞥”字用得十分具有技巧,从表面上来看,“瞥”这个行动符合“你”被要求“抱头跪下”时的状态,深层次来讲,“瞥”的行为体现出了“你”内心的胆怯,是靠近家乡时一种畏惧而又陌生的心理,以至于观察家乡事物都只能是轻轻一瞥,不敢大大方方四处环视。“一窝灯火”指的是远方灯火通明的屋舍从树上看过去,正好形同鸟窝那般,闪烁在树上。“叽叽喳喳”一语双关,既指树上的鸟窝里的叫声,也暗指对远方热闹屋舍一片欢声笑语的想象。“家与家之间,正用酒杯摆设多少个环环相扣的圆圈。”这里是指“你”想象的新年家庭之间把酒言欢的热闹场景,到了过新年时候,远离家乡的小家庭才会汇聚在一起,“环环相扣”正是说明了家与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圆圈”则正符合团圆之意。你跳进郊野,泥泞在脚下叫你的绰号,你连声答应着,呵气像一件件破陶器。
  “你跳进郊野”,“你”从暂停的火车上跳了下来,进入田野,田野的出现意味着慢慢踏入了故乡的土地。“泥泞在脚下叫你的绰号”,这里把“泥泞”拟人化,在脚下叫着“你”的外号,外号一般都是童年时代小伙伴相互玩耍取的名称,是属于童年的产物,“泥泞”的叫唤唤起了“你”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你连声答应着”,“连声”体现了“你”想要急切回答“泥泞”呼喊的心情,“呵气像一件件破陶器”,这里把呵出来的气体比喻成了破陶器,“陶器”同样是张枣在诗歌中常用的化古手法,使用古典意象。
  夜,漏着雪片,你眼睛不知该如何看。真的空无一人吗?
  “夜,漏着雪片”,诗人选用“漏”这个字,而不是“飘”“洒”等带有浪漫色彩的动词,表明“你”对下雪这件事并不是欣赏的态度,而是带有些许悲伤。“雪片”说明此时的雪下得很大,成片落下,在张枣的散文《枯坐》中曾写过“住在德国,生活是枯燥的,尤其到了冬末,静雪覆路,室内映着虚白的光,人会萌生‘红泥小火炉……可饮一杯否?’的怀想”,雪片的出现是对“你”内心孤独与寂寞感的暗示,在冬天,尤其是下雪的时候,内心越发感到孤独。“你眼睛不知该如何看”显示此时“你”在孤身一人的环境中有着不知归处的迷茫。“真的空无一人吗?”是“你”的自我安慰,明明深知四周只有“你”一人,却仍然抱有期待地问一句,“真的空无一人吗?”同时体现出一种怅然若失感。
  冷像一匹锐亮的缎子被忍了十年的四周抖了出来,倾泻在田埂上命令你喝它。
  这句诗十分有特点,是张枣在诗歌修辞表达上的特色,选用跳跃性较强的一系列词语,用非常规语法搭配起来,使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意象表现出与情景相融的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和情感体验。从正常语序上分析,整句诗的基本结构是“冷”命令“你”喝掉它,这种命令语气传达出一种紧张、威严和刻不容缓的效果,体现“你”与四周环境的紧张和疏离。诗句里面的“缎子”是化古手法,“十年”正好是诗人张枣从出国到归来的时间。从现代汉语语法上理解这句诗是病句,但张枣选用这样一种陌生化隐喻的表达,却给读者打开了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和感知空间,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重新组合。这种表达效果就如同眼前看到一匹本是卷成一束的绸缎突然被打开,滚落铺盖到地上,而那原本包裹起来的锐亮瞬间刺眼起来,如同“你”内心的冷意突然被释放刺骨穿心的感受,如冬天喝冰水一般,迅速渗透整个骨子里。这种语言表现手法,是张枣在整首诗歌中的亮点,极具特色,将“你”与四周的紧张、疏离感深刻体现出来,也给读者带来不一般的体验。
  突然,第一朵焰火砰上了天,像美人儿对你说好吧。   “突然”预示着一种转折,是“你”与“四周环境”由前面紧张气氛到缓和的变化,上段诗中,四周环境对于“你”来说是冰冷的,这里突然砰出的烟花迅速以火的姿态带来了温暖。“第一朵焰火砰上了天,像美人儿”,这里将天空中的烟花比拟成了美人,“焰火”的出现也是与上文“冷”的对比。“美人儿”的出现透露出温暖的气氛,“美人儿”说的“好吧”是一种作罢的语气,“好吧”同时也可以理解成是对“你”的问候。这段诗透露出的温暖气氛与上文的冰冷形成反差。
  青春做伴,第二朵更响。你呼啸:“弟弟!弟弟!”——天上的回响变幻着佼佼者的发型。
  “青春做伴”是“你”对青春时代的回忆,“第二朵更响”体现诗中的气氛,“你”与故乡的关系更加温暖和谐,连烟花都更加响亮。“你”呼喊出了“弟弟!弟弟!”,张枣有个弟弟张波,他的诗歌《瞧,弟弟,这些空瓶子……》就是写的弟弟张波,他们的感情十分要好,在其好友对张枣生前的回忆中,也常有弟弟张波的出现,这里“你”对弟弟的呼喊是“你”内心对亲人由衷的思念和呐喊。“天上的回响”是“你”叫喊“弟弟”的回音,这里将“回音”比喻成了“佼佼者的发型”,“佼佼者”是“你”头脑中最思念的以及先想到的人物的样子,而之所以出现的是他们的发型而不是脸,是因为“你”离开故乡多年,对那些故人的回忆仍然是停留在青春时期,他们的脸“你”已不再记得,甚至在今天可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他们的发型仍然在“你”的脑海中记忆犹新。
  这时火车头也吼了几声,一绺蒸气托出几只盘子和苹果,飞着飞着猛扑地,穿你而过,挥着手帕,像祖父没说完的话。
  这段诗同样是张枣整首诗歌中的特色诗句,同上文的“冷像一匹……命令你喝它”一样,跳跃性地将不同语义的词语搭配起来,传达出不同的视觉与感情效果。火车头吼出的蒸气是等待信号过后,重新发车的启动状态,连接不断地喷出一绺一绺的蒸气。“一绺”是古典用法,古代用来形容头发一缕的样子。整句诗里面具有跳跃性的一连串名词:盘子、苹果、手帕、祖父、没说完的话。这些都是毫不关联的词语,但与同样毫无关联的动词:吼、托出、飞着、猛扑、穿过、挥着联系起来,就体现出打破物质世界与心理世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空间的效果。通过腾腾蒸汽,“你”仿佛是看到远方的故人迎接你的场景,他们手中托着各种装满苹果等水果的盘子,然而却猛扑过你,仿佛没有看见你一般,挥着手帕等待亲人。这里面“你”原本是满心期待回到故乡见到亲人,但又如同空气一般没有存在感。“祖父没说完的话”,可以联系起张枣1994年写的《祖父》一诗,诗中写到“他回到身边一只缺口的碗里,用/盐的滋味责怪我:写,不及读”,所以《祖国》里出现“祖父没说完的话”其实是“你”对内心的责备。
  你猜那是说:“回来啦,从小事做起吧。”
  这句诗是上文祖父没说完的话,“回来啦”无疑是对远方“你”归来的回应,但这种回应仅仅是一句“回来啦”不冷不热的语气,说明“你”在已经去世的祖父面前是带有歉意的,是对远离亲人这一行为的悔意。祖父说的“从小事做起吧”可以联系起《祖父》中,祖父责备“我”的话“写,不及读;读,远非做”。
  乘警一惊,看见你野人般跳回车上来。
  “乘警”的“惊”将“你”的思绪迅速拉回到现实中,“野人般”将“你”迅速跳回车上的行为比喻成野人,野人是来无影去无踪,没有家和归宿的,这里“野人”的比喻,是将“你”与故乡一系列情感的反复变化后,最后一种退缩状态选择的比喻,此时此刻的“你”退出自己对故乡的想象,仍然是感觉像野人一样无法融入故乡。“你”跳回到车上,实际上是你内心对故乡,对亲人回忆情感的退缩,是在情到浓时突然缩回的胆怯与退后,也是“你”在对内心自我审视之后的退缩。
  参考文献:
  [1] 张枣.张枣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文中有关诗歌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其他文献
小學篇  我还记得去年9月开学第一天的场景,那天,我比平时早到了1个小时,因为我要做小当家。小当家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活动,由学生做学校的小主人,进行自主管理。放下书包,我走到校门口,与其他小当家一起迎接同学们的到来,也迎来了一年级的新生。我是高年级学生,要做小弟弟小妹妹的表率。想到这,我站得更直了。  活动结束后,我回到教室,同学们已经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有说假期生活的,有谈新学期打算的,还有说
期刊
1  開学了,这是你进入中学的第一周。  从小学到中学,不过是7月到9月仅仅两个月的跨度,但挑战和压力将是全新的。所以开学第一天,我对你说,现阶段重要的不是起舞之姿,而是适应之态。  你对中学充满向往,收到校服的那天晚上便迫不及待地穿在身上不舍脱下。报到当天,便喜欢上老师,喜欢上同学,喜欢上班级,喜欢上学校。  你说班主任很负责、很有爱,每天从早到晚关心你们,陪着你们,遇到问题总能耐心细致地给你们
期刊
1  2021年6月25日上午10点左右,北京市高考成绩可以网上查分了,女儿的分数如我们所愿。两天后,我们陆续接到北大、人大、复旦、中科大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招生电话。经过仔细考虑,女儿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  一些师友问我培育女儿的“秘诀”,我笑了笑說:“要说有,那就是她小学时养成的自学、自立、自勉的能力。”我和爱人交流,她也觉得主要是女儿上小学时养成了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而且她能吃苦,快乐自信
期刊
最近,在热播综艺节目《不要小看我》中,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打自己耳光的行为,引发网友热议。  四岁的小桃需要背下一段作业内容,却始终记不住。妈妈陪着她,一直熬到了凌晨一点,两人都已经累得精疲力尽。可是,小桃妈妈坚持让小桃背完了才能睡觉。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孩子却始终背不下来,小桃妈妈崩溃了,她选择了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提高小桃的学习效率:每次孩子背错,她就会打自己一巴掌。  妈妈的行为
期刊
姗姗来迟的东京奥运会,断断续续看过几场比赛,直到落幕,也没做一回专心的观众。然而在这般无心中,我竟牢牢记住了三个名字,只因他们耀眼的光芒!  第一个名字叫丘索维金娜。46岁的她出现在体操赛场上,令人难以置信。多年前就有她高龄参赛的新闻报道,怎知岁月流淌,变化的是年龄,不变的是她一颗勇往直前的慈母心,是虽然退化但仍领先于同龄人的令人惊异的体能。她的故事,可长长地扒拉出细节成百上千,让你哭掉许多眼泪;
期刊
1  “爸爸,海龟能把头和四肢缩到壳里吗?”下班刚到家,女儿迎头问。  “当然能啊。”  “不能!”孩子得意地笑。  我不信,手机一搜,大吃一惊,“你咋知道的?”  “我听手机音频知道的。”  为减少孩子面对屏幕的时间,我鼓励孩子“变相上网”,用听力代替视觉。每天做完该做的事,听几集故事,一个系列听下来,孩子还真涨了不少知识。  这个时代的孩子,已经成为真正的网络原住民,层出不穷的新科技、新业态、
期刊
儿时的我调皮、懒惰,从来不帮家人干农活。  有一次,娘从田地里干活回来,汗水都顾不上擦一把,就到灶间去烧火做饭。母亲让我帮忙剥蒜,我虽不乐意,可也无奈。蒜头实在难剥,剥了半天也没剥几颗,小蒜瓣更是难剥,我一气之下把小蒜瓣扔到了柴垛里。  中午吃饭时,父亲回来了,他发现了柴垛里的小蒜瓣吃了一惊,问道:“是谁把蒜瓣扔到柴垛里?”  娘赶忙放下手中活儿跑过来,弯腰去捡柴垛间的蒜瓣。由于蒜瓣掉在了柴火缝隙
期刊
摘 要: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提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活动都受这三重人格相互矛盾作用的影响。曹禺的作品《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就是她内心和现实的两个自我的冲突导致的悲剧,也正是这一内心的矛盾冲突搭建起了《日出》戏剧的基本骨架。本文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来对陈白露这一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并探讨诱发这一人物形象心理悲剧的社会因素,揭露都市欲望下潜藏的人性本质。  
期刊
摘 要:梁实秋作为一个批评家,一直以来对诗歌批评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基于“人性”标准的批评立场是不变的,批评观念却是变化发展的。而诗歌创作问题涉及诗歌本身及诗与诗人的关系两个方面,涉及他人不曾注意到的新诗的前途和诗的前途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诗歌 批评 发展 前途  一、诗歌的批评立场 梁实秋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师承白璧德,转向古典主义的研究,自此以后,他的批评文字中多见“人性”二字。如在
期刊
摘 要:创作主体进行创作时不仅需要长期养气的过程,还需要神思涌现前段时间的对文思的促发,这一促发需要借助外物并以此为标记点,通过外力干预而促成兴奋的状态,使得创作主体进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创作境界。本文将结合材料中唐荆川创作时,借助酒力而促成的有如神助的创作状态,从对“助兴”的界定、“助兴”的方式和特点、创作主体的状态及达到的创作境界三个方面谈论“助兴”对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助兴 激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