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研究双季晚稻适宜播种量,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上农粳2号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播种量(50、75、100、125 g/盘干籽),用井关PC8-25型插秧进行行距25 cm和株距11 cm机插,在同一田块条件下,比较其不同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期、产量及产量主要构成指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该研究中,秧盘播种量50 g/盘和75 g/盘的群体产量效果优于100 g/盘和125 g/盘。
关键词 机插双季晚稻;播种量;秧苗素质;产量;沿江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4-0015-02
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双季稻对水稻总产的贡献很大,单位面积双季稻产量较单季稻高57%左右。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和国家对农业投入的重视[1],水稻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2],水稻机插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常规的盘育抛栽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比较费工费时,与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被转移相矛盾,而机插是一项省工省种、节本增效的先进技术。本文旨在通过4个不同育秧播种量的生长特性及产量等因素对比,筛选出适合双季晚稻机插育秧的播种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田选择在庐江县汤池镇双墩村一家庭农场承包田,前茬为双季早稻。田块形状较方正,面积约2 400 m2,排灌方便;土壤为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形成的砂泥田土种,耕层土壤质地为中壤,土壤肥力水平中等,田块肥力较均匀。供试水稻品种为上农粳2号。
1.2 试验设计
设置4个播种量(干籽)处理,分别为50、75、100、125 g/盘。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采取工厂化育秧方式培育毯状秧,用井关PC8-25型插秧机进行机插,栽插密度为35.4万穴/hm2。基于试验田面积和形状,每小区栽2幅(16行,宽3.75 m),小区长26.4 m(栽插221穴)、共栽插3 536穴,小区面积105.6 m2。小区间走道宽0.5 m(含小区边行距25 cm),每区含走道实际占地宽为4.25 m,小区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实施
在汤池镇农户育秧工厂,采用机插秧播种流水线播种、暗化出苗和半旱育方式,培育黏土基质毯状秧。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浸种前称取种子干重,浸足48 h后起水,催芽至少量种子破胸,摊晾炼芽待播。2015年6月30日播种,50、75、125 g/盘播量处理各播种80盘,100 g/盘播量处理播种190盘。播种后将秧盘送入大棚中堆码,进行增(保)温暗化出苗,齐苗后摆放秧床。一叶一心期每100个秧盘用15%国光牌多效唑可湿性粉剂6 g均匀喷施化控1次。其他管理同常规,秧苗四叶期左右移栽。
2015年7月28日移栽,4个处理均采用井关PC8-25型插秧机进行行距25 cm和株距11 cm机插,设计机插取秧量平均每穴5株苗左右,确保4个处理采用同一种取秧量,基本苗达到172.5万~180.0万株/hm2 [3-4]。大田管理同本地机插双季晚稻高产施肥方案,做好管水、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工作[5]。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
4个播量处理在绿叶数、根长上无显著差异;在株高上,50 g/盘播量处理显著大于75、100、125 g/盘播量处理,75 g/盘播量处理显著大于125 g/盘播量处理;在茎基宽上,50 g/盘播量处理显著大于125 g/盘播量处理;在根系盘结力上,以50 g/盘播量处理最大(表1)。
2.2 生育期
4个播量处理在各生育期上无差异,播始历期均為80 d,全生育期均为141 d(表2)。
2.3 产量主要构成指标
4个播量处理在基本苗上未达试验设计要求,但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有效穗数以50 g/盘播量处理最大,为545.7万穗/hm2;其次是125 g/盘播量处理,为486.5万穗/hm2;最少的是100 g/盘播量处理,为469.2万穗/hm2。成穗率以50 g/盘播量处理最高,为86.5%;最低的是125 g/盘播量处理,为77.1%。4个播量处理间的穗长差距不大,最大的与最小的仅相差0.5 cm。穗总粒数以50 g/盘播量处理最高,达91.5粒;最低的是75 g/盘播量处理,为77.4粒。结实率4个播量处理间的关系为125 g/盘>75 g/盘>50 g/盘>100 g/盘。千粒重4个播量处理间差距不大。综合各指标,50 g/盘播量处理获得了最高的理论产量,为9 237.7 kg/hm2,这主要来源于有效穗数和穗总粒数大于其他处理,成穗率也是最高(表3)。
2.4 实收产量
各处理小区选择实割实收,4个播量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受2015年庐江县稻瘟病暴发影响,各处理产量均在5 250 kg/hm2左右,其中以100 g/盘播量处理产量最高,为5 327.0 kg/hm2;其次是50 g/盘播量处理,为5 254.0 kg/hm2(表4)。
3 结论与讨论
双季晚稻机插育秧一直是晚稻机插的难点,遴选适宜的秧盘播种量、营造良好的秧苗素质,可以为营造水稻高产群体提供理论依据[6]。
从本试验结果看,虽然各处理水稻苗未能达到试验设计基本苗数172.5万~180.0万株/hm2的要求,仅达到97.1万~120.5万株/hm2,但处理间差异不大;在该基本苗基础上对比发现,秧盘播种量50 g/盘能获得最高的绿叶数、茎基宽、根长和根系盘结力,秧苗整体素质最佳;从理论产量上看,秧盘播种量50 g/盘在有效穗数上最大,获得最高的理论产量;从实际产量结果上看,也是秧盘播种量50 g/盘产量较佳。综合分析,基本苗控制在105.0万株/hm2左右时,秧盘播种量50 g/盘处理的群体产量效果优于75、100、125 g/盘处理。
双季晚稻机插栽植时常遭遇异常高温天气,加之秸秆还田给晚稻秧苗栽插缓苗制造了较大障碍,影响了双晚机插秧技术的推广。从本年度试验效果看,适当的稀播密植有利于双季晚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即在秧苗培育阶段,提倡稀播,培育壮秧大秧,辅之以适宜多效唑化控控制株高,缩短植株后期缓苗时间,提高抵抗逆境尤其是温度逆境能力[7]。若基本苗数提高到本地区高产栽培的172.5万~180.0万株/hm2时,双季晚稻适宜的秧盘播种量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4 参考文献
[1] 朱德峰.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13,19(4):1-2.
[2] 谭卫建.播种量对机插晚稻性状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7):9.
[3] 滕飞.双季晚稻机插秧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4] 易光明,徐一兰,晏国华,等.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4):8118-8120.
[5] 徐阜良,贺铁桥,周铭,等.机插早稻不同播种量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24.
[6] 邹应斌.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256-257.
[7] 彭龙龙.氮肥运筹和播种量对双季稻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
关键词 机插双季晚稻;播种量;秧苗素质;产量;沿江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4-0015-02
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双季稻对水稻总产的贡献很大,单位面积双季稻产量较单季稻高57%左右。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和国家对农业投入的重视[1],水稻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2],水稻机插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常规的盘育抛栽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比较费工费时,与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被转移相矛盾,而机插是一项省工省种、节本增效的先进技术。本文旨在通过4个不同育秧播种量的生长特性及产量等因素对比,筛选出适合双季晚稻机插育秧的播种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田选择在庐江县汤池镇双墩村一家庭农场承包田,前茬为双季早稻。田块形状较方正,面积约2 400 m2,排灌方便;土壤为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形成的砂泥田土种,耕层土壤质地为中壤,土壤肥力水平中等,田块肥力较均匀。供试水稻品种为上农粳2号。
1.2 试验设计
设置4个播种量(干籽)处理,分别为50、75、100、125 g/盘。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采取工厂化育秧方式培育毯状秧,用井关PC8-25型插秧机进行机插,栽插密度为35.4万穴/hm2。基于试验田面积和形状,每小区栽2幅(16行,宽3.75 m),小区长26.4 m(栽插221穴)、共栽插3 536穴,小区面积105.6 m2。小区间走道宽0.5 m(含小区边行距25 cm),每区含走道实际占地宽为4.25 m,小区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实施
在汤池镇农户育秧工厂,采用机插秧播种流水线播种、暗化出苗和半旱育方式,培育黏土基质毯状秧。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浸种前称取种子干重,浸足48 h后起水,催芽至少量种子破胸,摊晾炼芽待播。2015年6月30日播种,50、75、125 g/盘播量处理各播种80盘,100 g/盘播量处理播种190盘。播种后将秧盘送入大棚中堆码,进行增(保)温暗化出苗,齐苗后摆放秧床。一叶一心期每100个秧盘用15%国光牌多效唑可湿性粉剂6 g均匀喷施化控1次。其他管理同常规,秧苗四叶期左右移栽。
2015年7月28日移栽,4个处理均采用井关PC8-25型插秧机进行行距25 cm和株距11 cm机插,设计机插取秧量平均每穴5株苗左右,确保4个处理采用同一种取秧量,基本苗达到172.5万~180.0万株/hm2 [3-4]。大田管理同本地机插双季晚稻高产施肥方案,做好管水、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工作[5]。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
4个播量处理在绿叶数、根长上无显著差异;在株高上,50 g/盘播量处理显著大于75、100、125 g/盘播量处理,75 g/盘播量处理显著大于125 g/盘播量处理;在茎基宽上,50 g/盘播量处理显著大于125 g/盘播量处理;在根系盘结力上,以50 g/盘播量处理最大(表1)。
2.2 生育期
4个播量处理在各生育期上无差异,播始历期均為80 d,全生育期均为141 d(表2)。
2.3 产量主要构成指标
4个播量处理在基本苗上未达试验设计要求,但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有效穗数以50 g/盘播量处理最大,为545.7万穗/hm2;其次是125 g/盘播量处理,为486.5万穗/hm2;最少的是100 g/盘播量处理,为469.2万穗/hm2。成穗率以50 g/盘播量处理最高,为86.5%;最低的是125 g/盘播量处理,为77.1%。4个播量处理间的穗长差距不大,最大的与最小的仅相差0.5 cm。穗总粒数以50 g/盘播量处理最高,达91.5粒;最低的是75 g/盘播量处理,为77.4粒。结实率4个播量处理间的关系为125 g/盘>75 g/盘>50 g/盘>100 g/盘。千粒重4个播量处理间差距不大。综合各指标,50 g/盘播量处理获得了最高的理论产量,为9 237.7 kg/hm2,这主要来源于有效穗数和穗总粒数大于其他处理,成穗率也是最高(表3)。
2.4 实收产量
各处理小区选择实割实收,4个播量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受2015年庐江县稻瘟病暴发影响,各处理产量均在5 250 kg/hm2左右,其中以100 g/盘播量处理产量最高,为5 327.0 kg/hm2;其次是50 g/盘播量处理,为5 254.0 kg/hm2(表4)。
3 结论与讨论
双季晚稻机插育秧一直是晚稻机插的难点,遴选适宜的秧盘播种量、营造良好的秧苗素质,可以为营造水稻高产群体提供理论依据[6]。
从本试验结果看,虽然各处理水稻苗未能达到试验设计基本苗数172.5万~180.0万株/hm2的要求,仅达到97.1万~120.5万株/hm2,但处理间差异不大;在该基本苗基础上对比发现,秧盘播种量50 g/盘能获得最高的绿叶数、茎基宽、根长和根系盘结力,秧苗整体素质最佳;从理论产量上看,秧盘播种量50 g/盘在有效穗数上最大,获得最高的理论产量;从实际产量结果上看,也是秧盘播种量50 g/盘产量较佳。综合分析,基本苗控制在105.0万株/hm2左右时,秧盘播种量50 g/盘处理的群体产量效果优于75、100、125 g/盘处理。
双季晚稻机插栽植时常遭遇异常高温天气,加之秸秆还田给晚稻秧苗栽插缓苗制造了较大障碍,影响了双晚机插秧技术的推广。从本年度试验效果看,适当的稀播密植有利于双季晚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即在秧苗培育阶段,提倡稀播,培育壮秧大秧,辅之以适宜多效唑化控控制株高,缩短植株后期缓苗时间,提高抵抗逆境尤其是温度逆境能力[7]。若基本苗数提高到本地区高产栽培的172.5万~180.0万株/hm2时,双季晚稻适宜的秧盘播种量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4 参考文献
[1] 朱德峰.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13,19(4):1-2.
[2] 谭卫建.播种量对机插晚稻性状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7):9.
[3] 滕飞.双季晚稻机插秧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4] 易光明,徐一兰,晏国华,等.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4):8118-8120.
[5] 徐阜良,贺铁桥,周铭,等.机插早稻不同播种量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24.
[6] 邹应斌.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256-257.
[7] 彭龙龙.氮肥运筹和播种量对双季稻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