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量对沿江地区机插双季晚稻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gxi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研究双季晚稻适宜播种量,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上农粳2号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播种量(50、75、100、125 g/盘干籽),用井关PC8-25型插秧进行行距25 cm和株距11 cm机插,在同一田块条件下,比较其不同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期、产量及产量主要构成指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该研究中,秧盘播种量50 g/盘和75 g/盘的群体产量效果优于100 g/盘和125 g/盘。
  关键词 机插双季晚稻;播种量;秧苗素质;产量;沿江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4-0015-02
  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双季稻对水稻总产的贡献很大,单位面积双季稻产量较单季稻高57%左右。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和国家对农业投入的重视[1],水稻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2],水稻机插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常规的盘育抛栽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比较费工费时,与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被转移相矛盾,而机插是一项省工省种、节本增效的先进技术。本文旨在通过4个不同育秧播种量的生长特性及产量等因素对比,筛选出适合双季晚稻机插育秧的播种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田选择在庐江县汤池镇双墩村一家庭农场承包田,前茬为双季早稻。田块形状较方正,面积约2 400 m2,排灌方便;土壤为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形成的砂泥田土种,耕层土壤质地为中壤,土壤肥力水平中等,田块肥力较均匀。供试水稻品种为上农粳2号。
  1.2 试验设计
  设置4个播种量(干籽)处理,分别为50、75、100、125 g/盘。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采取工厂化育秧方式培育毯状秧,用井关PC8-25型插秧机进行机插,栽插密度为35.4万穴/hm2。基于试验田面积和形状,每小区栽2幅(16行,宽3.75 m),小区长26.4 m(栽插221穴)、共栽插3 536穴,小区面积105.6 m2。小区间走道宽0.5 m(含小区边行距25 cm),每区含走道实际占地宽为4.25 m,小区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实施
  在汤池镇农户育秧工厂,采用机插秧播种流水线播种、暗化出苗和半旱育方式,培育黏土基质毯状秧。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浸种前称取种子干重,浸足48 h后起水,催芽至少量种子破胸,摊晾炼芽待播。2015年6月30日播种,50、75、125 g/盘播量处理各播种80盘,100 g/盘播量处理播种190盘。播种后将秧盘送入大棚中堆码,进行增(保)温暗化出苗,齐苗后摆放秧床。一叶一心期每100个秧盘用15%国光牌多效唑可湿性粉剂6 g均匀喷施化控1次。其他管理同常规,秧苗四叶期左右移栽。
  2015年7月28日移栽,4个处理均采用井关PC8-25型插秧机进行行距25 cm和株距11 cm机插,设计机插取秧量平均每穴5株苗左右,确保4个处理采用同一种取秧量,基本苗达到172.5万~180.0万株/hm2 [3-4]。大田管理同本地机插双季晚稻高产施肥方案,做好管水、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工作[5]。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
  4个播量处理在绿叶数、根长上无显著差异;在株高上,50 g/盘播量处理显著大于75、100、125 g/盘播量处理,75 g/盘播量处理显著大于125 g/盘播量处理;在茎基宽上,50 g/盘播量处理显著大于125 g/盘播量处理;在根系盘结力上,以50 g/盘播量处理最大(表1)。
  2.2 生育期
  4个播量处理在各生育期上无差异,播始历期均為80 d,全生育期均为141 d(表2)。
  2.3 产量主要构成指标
  4个播量处理在基本苗上未达试验设计要求,但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有效穗数以50 g/盘播量处理最大,为545.7万穗/hm2;其次是125 g/盘播量处理,为486.5万穗/hm2;最少的是100 g/盘播量处理,为469.2万穗/hm2。成穗率以50 g/盘播量处理最高,为86.5%;最低的是125 g/盘播量处理,为77.1%。4个播量处理间的穗长差距不大,最大的与最小的仅相差0.5 cm。穗总粒数以50 g/盘播量处理最高,达91.5粒;最低的是75 g/盘播量处理,为77.4粒。结实率4个播量处理间的关系为125 g/盘>75 g/盘>50 g/盘>100 g/盘。千粒重4个播量处理间差距不大。综合各指标,50 g/盘播量处理获得了最高的理论产量,为9 237.7 kg/hm2,这主要来源于有效穗数和穗总粒数大于其他处理,成穗率也是最高(表3)。
  2.4 实收产量
  各处理小区选择实割实收,4个播量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受2015年庐江县稻瘟病暴发影响,各处理产量均在5 250 kg/hm2左右,其中以100 g/盘播量处理产量最高,为5 327.0 kg/hm2;其次是50 g/盘播量处理,为5 254.0 kg/hm2(表4)。
  3 结论与讨论
  双季晚稻机插育秧一直是晚稻机插的难点,遴选适宜的秧盘播种量、营造良好的秧苗素质,可以为营造水稻高产群体提供理论依据[6]。
  从本试验结果看,虽然各处理水稻苗未能达到试验设计基本苗数172.5万~180.0万株/hm2的要求,仅达到97.1万~120.5万株/hm2,但处理间差异不大;在该基本苗基础上对比发现,秧盘播种量50 g/盘能获得最高的绿叶数、茎基宽、根长和根系盘结力,秧苗整体素质最佳;从理论产量上看,秧盘播种量50 g/盘在有效穗数上最大,获得最高的理论产量;从实际产量结果上看,也是秧盘播种量50 g/盘产量较佳。综合分析,基本苗控制在105.0万株/hm2左右时,秧盘播种量50 g/盘处理的群体产量效果优于75、100、125 g/盘处理。
  双季晚稻机插栽植时常遭遇异常高温天气,加之秸秆还田给晚稻秧苗栽插缓苗制造了较大障碍,影响了双晚机插秧技术的推广。从本年度试验效果看,适当的稀播密植有利于双季晚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即在秧苗培育阶段,提倡稀播,培育壮秧大秧,辅之以适宜多效唑化控控制株高,缩短植株后期缓苗时间,提高抵抗逆境尤其是温度逆境能力[7]。若基本苗数提高到本地区高产栽培的172.5万~180.0万株/hm2时,双季晚稻适宜的秧盘播种量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4 参考文献
  [1] 朱德峰.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13,19(4):1-2.
  [2] 谭卫建.播种量对机插晚稻性状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7):9.
  [3] 滕飞.双季晚稻机插秧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4] 易光明,徐一兰,晏国华,等.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4):8118-8120.
  [5] 徐阜良,贺铁桥,周铭,等.机插早稻不同播种量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24.
  [6] 邹应斌.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256-257.
  [7] 彭龙龙.氮肥运筹和播种量对双季稻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
其他文献
武香优华占是武汉大学用不育系武香A与恢复系华占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该组合具有米质优(整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4项指标达国标1级,其余指标达国标2级)
卢光琇教授,1964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1985年至1994年先后在美国Yale大学、法国尼克医学中心、美国红十字会病毒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为湖南医科大学人
期刊
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模式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作用上,教学过程强调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要素,属于"封闭式"教育模式.在远程教育中,教学过程三要素可以改造为教师
2012年,印度为其1.2亿人民生产了9300万吨小麦。印度在小麦生产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印度小麦种植者、科学家和NormanBorlaug博士共同努力的结果。Borlaug博士的眼光和坚持帮助巴
农业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滇西北地区具有较强的自然资源优势,但经济发展滞后,资源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脆弱.只有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效农林业,才能促成滇西
以南平市阔叶树林分物种多样性为研究对象,构建阔叶树林分物种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南平市阔叶树林分29个样地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
<正> 双凤朝阳阮(图11),两音孔嵌黄杨木雕凤音窗,指板下嵌红色圆珠一枚,形如双凤朝阳,背板饰有烙刻宋代词人张Zi《鹧鸪天·咏阮》词一首。体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品位,它给人以
为了测试智能终端的车载蓝牙功能,文章介绍车载蓝牙的概念、蓝牙免提协议及其测试方法,并通过实际车载蓝牙手机项目测试中发现的故障及分析,来进一步解读蓝牙免提协议与测试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好坏关键要看教学效果,某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成功与否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水平.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同志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八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从马克思的论述,从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