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教学,应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感到:在教学中,要善于摆正教与学的位置,把重点放在“学”上,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手段,让学生爱学、会学,从中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发展能力。
一、注意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爱学
在小学生的信中,老师是神圣的,又是可畏的。笔者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他们。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他们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特别是对一时语塞或害怕发言的学生更要关注、鼓励:“别着急,慢慢想,历史相信你会想出来的;不错,请努力会更好……”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们会自然地感觉到老师的可爱,并随之爱学数学。
二、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进行多元评价,促使学生想学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笔者经常根据教材、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的特点创设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孩子的童心,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促使学生想学数学。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笔者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笔者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笔者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笔者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笔者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笔者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羞得通红,笔者当即说:“雖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求知若渴的氛围创设了,学生不等老师便迫不及待地进入新知识的领域探索。
三、注意学生参与过程,促使学生会学
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让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使想学、能学之舟到达“会学”的彼岸。如:执叫“梯形的面积计算”时,笔者先引导学生作以下探究:
1、设疑。先引导学生回忆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明确是用“割补法”和“拼合法”。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能否像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一样呢?这一提问,促使学生认真思考,点燃了思维之花。
2、操作。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梯形图拼拼剪剪。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的迁移下,得到了好多种情况:
3、分析。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新拼成的是什么图形?它与原来的梯形面积关系怎样?新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这时,学生的思维投入到紧张的寻觅之中。最后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顺利地归纳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展示学习过程,使学生通过眼睛看、用手拼、动脑想,轻松地学到了知识,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并且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把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考方法。
小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好动,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的这些特点,优化课堂教学,营造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符合教学规律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全过程,在轻松愉快之中越学越想学,在爱学、想学中会学,在会学中成才,在会学中发展,在发展中圆梦——中国梦、自己梦。
一、注意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爱学
在小学生的信中,老师是神圣的,又是可畏的。笔者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他们。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他们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特别是对一时语塞或害怕发言的学生更要关注、鼓励:“别着急,慢慢想,历史相信你会想出来的;不错,请努力会更好……”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们会自然地感觉到老师的可爱,并随之爱学数学。
二、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进行多元评价,促使学生想学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笔者经常根据教材、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的特点创设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孩子的童心,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促使学生想学数学。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笔者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笔者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笔者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笔者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笔者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笔者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羞得通红,笔者当即说:“雖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求知若渴的氛围创设了,学生不等老师便迫不及待地进入新知识的领域探索。
三、注意学生参与过程,促使学生会学
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让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使想学、能学之舟到达“会学”的彼岸。如:执叫“梯形的面积计算”时,笔者先引导学生作以下探究:
1、设疑。先引导学生回忆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明确是用“割补法”和“拼合法”。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能否像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一样呢?这一提问,促使学生认真思考,点燃了思维之花。
2、操作。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梯形图拼拼剪剪。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的迁移下,得到了好多种情况:
3、分析。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新拼成的是什么图形?它与原来的梯形面积关系怎样?新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这时,学生的思维投入到紧张的寻觅之中。最后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顺利地归纳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展示学习过程,使学生通过眼睛看、用手拼、动脑想,轻松地学到了知识,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并且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把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考方法。
小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好动,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的这些特点,优化课堂教学,营造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符合教学规律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全过程,在轻松愉快之中越学越想学,在爱学、想学中会学,在会学中成才,在会学中发展,在发展中圆梦——中国梦、自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