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在前面:
本刊2008年第2·3期刊登《中部“榜眼城市”较量》一文,对中部六省的非省会城市竞争进行了一次扫描。现在,本刊把关注的目光聚集在其中的代表性城市——宜昌。
对于宜昌来说,其发展的第一次机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设,第二次机遇是三峡工程。“世界水电之都”的名片成为宜昌最好的区域营销品牌,三峡工程完成了宜昌的“二次振兴”。这两次机遇,让宜昌完成了从一个沿江小城到大城市的三级跨越。
但是,在武汉城市圈8 1格局形成之后,宜昌突然发现,自己遭遇被边缘化的危机。同时,面对省内与襄樊的同台PK,以及整个中部城市的合纵连横与“暗战”,宜昌应该走出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不仅宜昌市本身在上下求索,湖北省的党政领导与专家学者也都为宜昌发展出谋划策。
随着“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决策正式出台,宜昌迎来了发展的第三次机遇。特别沪汉蓉大通道即将建成,素有“川鄂咽喉”之称的宜昌将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驿站”,宜昌开始了从边缘化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嬗变之路。相对于“国家投资型发展”的大工程带动,宜昌的第三次机遇更具有内生性、因而发展潜力更大。
“省域副中心”从战略提出到战略研究,再到战略推进,步伐越来越快,鼓点越来越急。何为“省域副中心”?“副中心”与“主中心”关系如何?怎样建设“省域副中心”?面对第三次机遇,宜昌又该如何推进“宜荆都市圈”?围绕这些疑问,与“省域副中心”概念的提出者秦尊文展开对话。
【人物档案】
秦尊文
荆门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主要编制专家,“省域副中心”的提出者,“宜荆城市圈”的首倡者。
“省域副中心”的由来
记者: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学者,您长期关注长江流域经济和湖北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作了大量的对比研究。那么,何为“省域副中心”?
秦尊文:综观沿海发达省份,除了省会城市之外,基本上都有至少一个辐射全省的中心城市:广东除了广州,还有深圳;山东除了济南,还有青岛;浙江除了杭州,还有宁波;辽宁除了沈阳,还有大连;福建除了福州,还有厦门。
所以,我给省会以外的中心城市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不仅存在于沿海地区,也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如洛阳、九江、柳州、芜湖分别是河南、江西、广西和安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记者:“省域副中心”是如何成为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
秦尊文:早在2001年7月我就撰文建议:湖北应该抓住重点,除武汉外,重点建设一到两个对全省经济有带动和影响作用的中心城市。该文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并批转给省有关规划制定主管部门。
2002年5月,我再次明确提出“一主两副”布局,即放弃“一特五大”战略,集中精力重点建设一个全省“主中心”城市武汉,两个“省域副中心”——襄樊、宜昌。该建议上报后,又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和肯定,并纳入决策。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的《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将襄樊、宜昌定位为“湖北省副中心城市”。同年9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和宜昌的发展”。
“班长”与“副班长”
记者:“副中心”宜昌与“主中心”武汉是什么关系?
秦尊文:宜昌与武汉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作“副班长”与“班长”的关系。“副班长”要配合“班长”,把湖北的经济发展带起来。
记者:在与武汉的关系处理中,宜昌该怎么准确定位?
秦尊文:“副班长”的职责,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接受并传递“班长”武汉的辐射,二是要放大这种辐射,弥补“班长”的不足。
要放大辐射,就必须使自己也成为一个辐射源,自己也能创造能量,这样才能放大辐射,否则只会使辐射衰减。
宜昌的水电科研独树一帜,要保持“水电霸主”地位,还需借助武汉的巨大科研力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峡大学、三峡总公司、葛洲坝集团、清江公司等,应积极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武汉高校联手,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把宜昌建成全省全国的水电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摇篮。
记者:宜昌“副班长”的定位,正好与“呼应汉渝”战略一致。对此,您如何理解?
秦尊文:现在宜昌讲“呼应汉渝”。“呼应”一词从字面上讲,是一呼一应,但如果“块头”或“数量级”相差较大,很可能是你“呼”而他不“应”。目前,宜昌的经济总量不到武汉的30%。我倾向于把“呼应”当“配套”、“服务”来理解。因此,宜昌必须加快发展、壮大“块头”,特别需要加强与“班长”武汉的产业配套和衔接。
记者:汉宜如何实现产业对接?
秦尊文:在城市转型中,武汉出现“双迁”模式(即生产基地迁往周边,周边地区“总部”迁往武汉)是必然的。葛洲坝股份公司、致远集团等企业总部从宜昌迁往武汉,但仍在宜昌留有生产基地;至于那些只迁研发总部或营销總部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宜昌的贡献会越来越大。简言之,宜昌应利用武汉产业升级、发展总部经济的机遇,与武汉形成产业的分工和良性互动。对企业的行政总部、研发总部、销售总部迁到武汉,应该有开明的态度。
记者:在旅游文化方面,宜昌具有一定的强势,“呼应”武汉如何做?
秦尊文:对湖北旅游来说,武汉和宜昌是很重要的两极,在海外游客方面,宜昌已经超过武汉,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强势。
据统计,平均八个武汉人就有一个来过宜昌;而外地游客在逛了武汉后,绝大多数会去宜昌看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宜昌是武汉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武汉是宜昌旅游的一个市场。汉宜两地旅游,政府间的旅游合作很少,但是民间的合作如火如荼。
做好三篇大文章
记者:“省域副中心”作为宜昌未来走向的战略定位,并不说明现在就名副其实。宜昌建成“省域副中心”,首要的任务是什么?
秦尊文:宜昌要当“省域副中心”,首先要建成二级特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宜昌要率先填补省域第二级次——特大城市的空当。湖北现在除了武汉为超大城市以外,就只有宜昌、襄樊、荆州、黄石、十堰属于第三级的大城市,还没有第二级特大城市,是一个不完整的城市体系。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应当而且最有条件率先填补这个空当,跨入特大城市行列,也只有建设成特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名副其实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记者:您率先提出“宜荆城市圈”概念,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建设城市圈?
秦尊文:宜昌不仅要走出恩施、神农架等传统“势力范围”,还要向东扩展,将荆州、荆门两市纳入进来。只有建成城市圈,形成城市圈中的首位城市,宜昌的省域副中心地位才能真正确立。同时,为了协调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之间的关系,可参照沿海发达地区的做法,对宜昌市主要领导实行高配。
湖北省委省政府将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赋予其影响荆州、荆门和恩施从而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但是宜昌并非像武汉那样对周边城市有较大“势差”,要完成这一重任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此,宜昌市首先要练好内功,壮大龙头,打造“宜昌大都市区”。
宜昌生产力布局重心在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又与荆州、荆门相连。加上荆州、荆门本身具有良好的基础,而宜、荆、荆三个地级市基本上呈等边三角形分布,相互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非常有利于建立一小时交通圈和“日常都市圈”。
记者:目前,“宜荆城市圈”有哪些文章可做?
秦尊文:宜昌市要积极做好旅游、多晶硅和磷化工三篇文章。
一是旅游文章。区域合作往往是从阻力最小、均能获利的地方开始。从现在的情况看,把三峡——三国文化游统一规划,打包推出,鄂西南各市均能从中获利。如果多方共同努力,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一个有巨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使鄂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利用宜昌旅游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和在国内外的品牌效应,以三国旅游为切入点,将宜昌的“三峡”、荆州的“古城”、荆门的“显陵”三大品牌聚合起来并加以放大,形成连锁的拉动作用,把这一地区做成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
二是多晶硅文章。以首期投资60亿元的南玻项目为契机,以宜昌多晶硅产业园为核心整合三市资源,构建“宜荆”多晶硅产业密集区的产业布局,尽早形成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使这一地区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硅谷”。
三是磷化工文章。充分利用三市丰富的磷矿资源,以宜化等大集团为依托,把宜荆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
本刊2008年第2·3期刊登《中部“榜眼城市”较量》一文,对中部六省的非省会城市竞争进行了一次扫描。现在,本刊把关注的目光聚集在其中的代表性城市——宜昌。
对于宜昌来说,其发展的第一次机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设,第二次机遇是三峡工程。“世界水电之都”的名片成为宜昌最好的区域营销品牌,三峡工程完成了宜昌的“二次振兴”。这两次机遇,让宜昌完成了从一个沿江小城到大城市的三级跨越。
但是,在武汉城市圈8 1格局形成之后,宜昌突然发现,自己遭遇被边缘化的危机。同时,面对省内与襄樊的同台PK,以及整个中部城市的合纵连横与“暗战”,宜昌应该走出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不仅宜昌市本身在上下求索,湖北省的党政领导与专家学者也都为宜昌发展出谋划策。
随着“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决策正式出台,宜昌迎来了发展的第三次机遇。特别沪汉蓉大通道即将建成,素有“川鄂咽喉”之称的宜昌将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驿站”,宜昌开始了从边缘化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嬗变之路。相对于“国家投资型发展”的大工程带动,宜昌的第三次机遇更具有内生性、因而发展潜力更大。
“省域副中心”从战略提出到战略研究,再到战略推进,步伐越来越快,鼓点越来越急。何为“省域副中心”?“副中心”与“主中心”关系如何?怎样建设“省域副中心”?面对第三次机遇,宜昌又该如何推进“宜荆都市圈”?围绕这些疑问,与“省域副中心”概念的提出者秦尊文展开对话。
【人物档案】
秦尊文
荆门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主要编制专家,“省域副中心”的提出者,“宜荆城市圈”的首倡者。
“省域副中心”的由来
记者: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学者,您长期关注长江流域经济和湖北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作了大量的对比研究。那么,何为“省域副中心”?
秦尊文:综观沿海发达省份,除了省会城市之外,基本上都有至少一个辐射全省的中心城市:广东除了广州,还有深圳;山东除了济南,还有青岛;浙江除了杭州,还有宁波;辽宁除了沈阳,还有大连;福建除了福州,还有厦门。
所以,我给省会以外的中心城市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不仅存在于沿海地区,也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如洛阳、九江、柳州、芜湖分别是河南、江西、广西和安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记者:“省域副中心”是如何成为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
秦尊文:早在2001年7月我就撰文建议:湖北应该抓住重点,除武汉外,重点建设一到两个对全省经济有带动和影响作用的中心城市。该文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并批转给省有关规划制定主管部门。
2002年5月,我再次明确提出“一主两副”布局,即放弃“一特五大”战略,集中精力重点建设一个全省“主中心”城市武汉,两个“省域副中心”——襄樊、宜昌。该建议上报后,又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和肯定,并纳入决策。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的《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将襄樊、宜昌定位为“湖北省副中心城市”。同年9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和宜昌的发展”。
“班长”与“副班长”
记者:“副中心”宜昌与“主中心”武汉是什么关系?
秦尊文:宜昌与武汉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作“副班长”与“班长”的关系。“副班长”要配合“班长”,把湖北的经济发展带起来。
记者:在与武汉的关系处理中,宜昌该怎么准确定位?
秦尊文:“副班长”的职责,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接受并传递“班长”武汉的辐射,二是要放大这种辐射,弥补“班长”的不足。
要放大辐射,就必须使自己也成为一个辐射源,自己也能创造能量,这样才能放大辐射,否则只会使辐射衰减。
宜昌的水电科研独树一帜,要保持“水电霸主”地位,还需借助武汉的巨大科研力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峡大学、三峡总公司、葛洲坝集团、清江公司等,应积极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武汉高校联手,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把宜昌建成全省全国的水电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摇篮。
记者:宜昌“副班长”的定位,正好与“呼应汉渝”战略一致。对此,您如何理解?
秦尊文:现在宜昌讲“呼应汉渝”。“呼应”一词从字面上讲,是一呼一应,但如果“块头”或“数量级”相差较大,很可能是你“呼”而他不“应”。目前,宜昌的经济总量不到武汉的30%。我倾向于把“呼应”当“配套”、“服务”来理解。因此,宜昌必须加快发展、壮大“块头”,特别需要加强与“班长”武汉的产业配套和衔接。
记者:汉宜如何实现产业对接?
秦尊文:在城市转型中,武汉出现“双迁”模式(即生产基地迁往周边,周边地区“总部”迁往武汉)是必然的。葛洲坝股份公司、致远集团等企业总部从宜昌迁往武汉,但仍在宜昌留有生产基地;至于那些只迁研发总部或营销總部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宜昌的贡献会越来越大。简言之,宜昌应利用武汉产业升级、发展总部经济的机遇,与武汉形成产业的分工和良性互动。对企业的行政总部、研发总部、销售总部迁到武汉,应该有开明的态度。
记者:在旅游文化方面,宜昌具有一定的强势,“呼应”武汉如何做?
秦尊文:对湖北旅游来说,武汉和宜昌是很重要的两极,在海外游客方面,宜昌已经超过武汉,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强势。
据统计,平均八个武汉人就有一个来过宜昌;而外地游客在逛了武汉后,绝大多数会去宜昌看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宜昌是武汉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武汉是宜昌旅游的一个市场。汉宜两地旅游,政府间的旅游合作很少,但是民间的合作如火如荼。
做好三篇大文章
记者:“省域副中心”作为宜昌未来走向的战略定位,并不说明现在就名副其实。宜昌建成“省域副中心”,首要的任务是什么?
秦尊文:宜昌要当“省域副中心”,首先要建成二级特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宜昌要率先填补省域第二级次——特大城市的空当。湖北现在除了武汉为超大城市以外,就只有宜昌、襄樊、荆州、黄石、十堰属于第三级的大城市,还没有第二级特大城市,是一个不完整的城市体系。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应当而且最有条件率先填补这个空当,跨入特大城市行列,也只有建设成特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名副其实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记者:您率先提出“宜荆城市圈”概念,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建设城市圈?
秦尊文:宜昌不仅要走出恩施、神农架等传统“势力范围”,还要向东扩展,将荆州、荆门两市纳入进来。只有建成城市圈,形成城市圈中的首位城市,宜昌的省域副中心地位才能真正确立。同时,为了协调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之间的关系,可参照沿海发达地区的做法,对宜昌市主要领导实行高配。
湖北省委省政府将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赋予其影响荆州、荆门和恩施从而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但是宜昌并非像武汉那样对周边城市有较大“势差”,要完成这一重任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此,宜昌市首先要练好内功,壮大龙头,打造“宜昌大都市区”。
宜昌生产力布局重心在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又与荆州、荆门相连。加上荆州、荆门本身具有良好的基础,而宜、荆、荆三个地级市基本上呈等边三角形分布,相互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非常有利于建立一小时交通圈和“日常都市圈”。
记者:目前,“宜荆城市圈”有哪些文章可做?
秦尊文:宜昌市要积极做好旅游、多晶硅和磷化工三篇文章。
一是旅游文章。区域合作往往是从阻力最小、均能获利的地方开始。从现在的情况看,把三峡——三国文化游统一规划,打包推出,鄂西南各市均能从中获利。如果多方共同努力,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一个有巨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使鄂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利用宜昌旅游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和在国内外的品牌效应,以三国旅游为切入点,将宜昌的“三峡”、荆州的“古城”、荆门的“显陵”三大品牌聚合起来并加以放大,形成连锁的拉动作用,把这一地区做成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
二是多晶硅文章。以首期投资60亿元的南玻项目为契机,以宜昌多晶硅产业园为核心整合三市资源,构建“宜荆”多晶硅产业密集区的产业布局,尽早形成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使这一地区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硅谷”。
三是磷化工文章。充分利用三市丰富的磷矿资源,以宜化等大集团为依托,把宜荆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