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睿文母亲打来电话,希望和我谈谈“孩子在学校受同学欺负、排挤”的问题,这让我有些哭笑不得。睿文是我带的大一学生。近一年来,我多次听到同学、老师对睿文的“投诉”。原因是她太“好学”了,好学到让人周围人都受不了。
睿文经常上自习直到深夜才回到宿舍,开灯洗漱,声响如常。室友们常在半夜被惊醒,苦不堪言。多次提醒无效后,双方终于大吵。睿文觉得自己为了学习晚归并没有错,那些喜欢“混日子”的室友是出于妒忌才会对自己刻苦学习进行阻挠,目的就是“她们拿不到奖学金,也不想让我拿到”,可谓居心险恶!
勤学好问本该值得表扬,但睿文的“好学”连老师都颇感无奈。答疑时间她会出现在办公室,非答疑时间也会找上门来,甚至大半夜还打电话向老师求教。
都说“带着问题学习很可贵”,但睿文提出的问题似乎并不是经过思考的,甚至经常是在当天课程中讲过、书本上大篇幅出现的例题。“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让我很激动、很兴奋,让你觉得他在掌握了教授的知识基础上对问题有了延伸性思考。但是,睿文就差得很远了”力学老师说,“我很怀疑她上课有没有进入听讲的状态,那些问题明明就是我讲过而且作为重点重复的,她却还一遍一遍地跑来问,她的问题像是在考验我的耐心!”
睿文之所以如此“好学”皆从上次期末考试开始。入学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睿文竟然有一门课不及格。这让她大受打击。我从她的任课教师那里了解到,她的卷面成绩(通常占总评成绩的60%)勉强及格,平时成绩得分偏低(通常占总评成绩的40%)且小论文缺乏观点,只是材料的拼凑,甚至还有两次未交作业的记录。综合种种,期末总评不及格。
我把信息反馈给睿文,她强调说,课程太多了,那两次没有按时交作业是因为自己“太忙了”,而想起该交作业时又找不到老师了。至于小论文,她觉得自己做得很好,材料都是自己检索来的,还很认真地抄了一些数据。
紧接着第一次参加英语四级考试,睿文的成绩不到400分。她想不通,一向英语不错,高考英语也得了120分左右,怎么四级考得这么差呢?
思前想后,她把这一切归咎于“时间投入不够”。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睿文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学习。每天将砖头一样厚的单词手册、某某宝典,除了专业课作业,睿文的剩余时间几乎都用来自学,每天学到深夜才肯回宿舍。
我和睿文母亲会面了。她很不明白自己优秀的、高中读名校的女儿为什么在我们这所市属二本院校里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安慰并送走这位母亲后,我又约谈了睿文,和她一起对一学期的大学生活做了梳理和剖析,从那些支离破碎的争吵、郁闷和委屈背后找问题的症结所在。
上大学后,睿文猛然发现原来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自己和旁人还有许多方面的差距。比如才艺。尽管自己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不算差,但依然难补偿内心那种“见人矮三分”的不良感觉。更何况,一向让她引以为荣的学业并没有带来惊喜,除了学习,她似乎什么也不会。身边的同学要么拿过国标少年比赛金奖、要么钢琴九级,别人最不济文艺演出时还能凑个小合唱呢,可是她在这些方面都不灵。“老师,我觉得很没劲,还不如一个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现在我已经一点都不优秀了。”睿文开始流泪。名校毕业的光环日渐暗淡,让她伤心难过,失落不已。
在大学里,老师们不像中学那样监督学生学习,考试一般不公布分数,不排名,看似没有中学学习压力大,实则外松内紧。大学课堂学习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内容,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但睿文从没有清晰地考虑过如何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依旧认为只要投入时间够多,就会有好成绩。至于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做一个有亲和力的、有魅力的人,她一概不知。其实,一直以来和室友的紧张关系也让她很痛苦,她希望弥合与大家的关系,但对此前的争吵,她不知该怎样把歉意表达出来,更怕室友们不接纳。
听完她的倾诉, 我告诉她,带着快乐平和的心态,接纳当下并不完美的自己,让自己不断完善起来。努力去关照别人的感受,注意那些细节,不再给别人制造不便利;更为重要的是,卸掉心里的那个大包袱——被“优秀”。优不优秀很多时候是外在的评价,内心是不是平和快乐的,能不能接纳并完善不完满的自己更重要。尽管“优秀”这个光环很好看,现在的起点是新的,和过去一点关系也没有,勤奋、努力和把握机遇才会成就以后的优秀。
那一刻,睿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慢慢的,我发现睿文变了,调整虽然缓慢,但进步却很明显,她的室友不再抱怨“扰民”。
老师们也说睿文成绩越来越好。更难得的是,我发现睿文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再次坐在我面前,睿文乐呵呵地说:“老师,我四级过了,但实习经历很少,想和您聊聊未来毕业规划的事,您现在方便吗?”
当然,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责任编辑:刁雅琴
睿文经常上自习直到深夜才回到宿舍,开灯洗漱,声响如常。室友们常在半夜被惊醒,苦不堪言。多次提醒无效后,双方终于大吵。睿文觉得自己为了学习晚归并没有错,那些喜欢“混日子”的室友是出于妒忌才会对自己刻苦学习进行阻挠,目的就是“她们拿不到奖学金,也不想让我拿到”,可谓居心险恶!
勤学好问本该值得表扬,但睿文的“好学”连老师都颇感无奈。答疑时间她会出现在办公室,非答疑时间也会找上门来,甚至大半夜还打电话向老师求教。
都说“带着问题学习很可贵”,但睿文提出的问题似乎并不是经过思考的,甚至经常是在当天课程中讲过、书本上大篇幅出现的例题。“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让我很激动、很兴奋,让你觉得他在掌握了教授的知识基础上对问题有了延伸性思考。但是,睿文就差得很远了”力学老师说,“我很怀疑她上课有没有进入听讲的状态,那些问题明明就是我讲过而且作为重点重复的,她却还一遍一遍地跑来问,她的问题像是在考验我的耐心!”
睿文之所以如此“好学”皆从上次期末考试开始。入学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睿文竟然有一门课不及格。这让她大受打击。我从她的任课教师那里了解到,她的卷面成绩(通常占总评成绩的60%)勉强及格,平时成绩得分偏低(通常占总评成绩的40%)且小论文缺乏观点,只是材料的拼凑,甚至还有两次未交作业的记录。综合种种,期末总评不及格。
我把信息反馈给睿文,她强调说,课程太多了,那两次没有按时交作业是因为自己“太忙了”,而想起该交作业时又找不到老师了。至于小论文,她觉得自己做得很好,材料都是自己检索来的,还很认真地抄了一些数据。
紧接着第一次参加英语四级考试,睿文的成绩不到400分。她想不通,一向英语不错,高考英语也得了120分左右,怎么四级考得这么差呢?
思前想后,她把这一切归咎于“时间投入不够”。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睿文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学习。每天将砖头一样厚的单词手册、某某宝典,除了专业课作业,睿文的剩余时间几乎都用来自学,每天学到深夜才肯回宿舍。
我和睿文母亲会面了。她很不明白自己优秀的、高中读名校的女儿为什么在我们这所市属二本院校里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安慰并送走这位母亲后,我又约谈了睿文,和她一起对一学期的大学生活做了梳理和剖析,从那些支离破碎的争吵、郁闷和委屈背后找问题的症结所在。
上大学后,睿文猛然发现原来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自己和旁人还有许多方面的差距。比如才艺。尽管自己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不算差,但依然难补偿内心那种“见人矮三分”的不良感觉。更何况,一向让她引以为荣的学业并没有带来惊喜,除了学习,她似乎什么也不会。身边的同学要么拿过国标少年比赛金奖、要么钢琴九级,别人最不济文艺演出时还能凑个小合唱呢,可是她在这些方面都不灵。“老师,我觉得很没劲,还不如一个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现在我已经一点都不优秀了。”睿文开始流泪。名校毕业的光环日渐暗淡,让她伤心难过,失落不已。
在大学里,老师们不像中学那样监督学生学习,考试一般不公布分数,不排名,看似没有中学学习压力大,实则外松内紧。大学课堂学习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内容,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但睿文从没有清晰地考虑过如何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依旧认为只要投入时间够多,就会有好成绩。至于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做一个有亲和力的、有魅力的人,她一概不知。其实,一直以来和室友的紧张关系也让她很痛苦,她希望弥合与大家的关系,但对此前的争吵,她不知该怎样把歉意表达出来,更怕室友们不接纳。
听完她的倾诉, 我告诉她,带着快乐平和的心态,接纳当下并不完美的自己,让自己不断完善起来。努力去关照别人的感受,注意那些细节,不再给别人制造不便利;更为重要的是,卸掉心里的那个大包袱——被“优秀”。优不优秀很多时候是外在的评价,内心是不是平和快乐的,能不能接纳并完善不完满的自己更重要。尽管“优秀”这个光环很好看,现在的起点是新的,和过去一点关系也没有,勤奋、努力和把握机遇才会成就以后的优秀。
那一刻,睿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慢慢的,我发现睿文变了,调整虽然缓慢,但进步却很明显,她的室友不再抱怨“扰民”。
老师们也说睿文成绩越来越好。更难得的是,我发现睿文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再次坐在我面前,睿文乐呵呵地说:“老师,我四级过了,但实习经历很少,想和您聊聊未来毕业规划的事,您现在方便吗?”
当然,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