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对于诗歌的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初浅的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既然读诗诵词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把这个目标融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呢?特别是当儿童已经学习了一两年的诗歌之后,让她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学会较好的运用语言,不是既可以达到传统教学的目的,又可以解决语言培养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下面谈谈我的尝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古诗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部分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古诗,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1 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首先,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個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其二,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其三,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最后,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
2 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教师要先帮助学生正确地解词释句,进而引导学生推敲字、词、句,理解古诗中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尤其要捕捉那些诗人反复推敲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诗眼,深入浅出地剖析古诗用字选词,学习古诗优美的语言。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搜寻到瀑布从极高处倾泻而下的画面,在脑海中想象出这壮观的场景。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瀑布真的是从天而降的吗?”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缘故:“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所以自己只能“疑”而已。诗人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遐想。接着教师可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用‘疑’?”让学生更深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只有反复品味,学生才能理解:用“真”太实,用“像”太露,只有用“疑”才精当。通过推敲,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之所在。古诗中还有一些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的名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高度概括了人们常有的一种心情。思乡怀亲之心情平时就有,而佳节一般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因此每逢佳节这种感情就更加强烈。一个“倍”字,深切地反映了诗人在重阳极度思念家人的感情。还有《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而且含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 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国古代诗歌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臻完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且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这些古诗,有平仄、押韵、格律的音乐美;有对仗、对词的对称美;有诗中有画的绘画美,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所以,教师在让学生知道古诗的作者、朝代;会说词义;会说诗句的意思;知道写的景(事);知道抒发的情感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在学习中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的教学流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吟诵,可以自然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二是教师要讲清诗歌的字面意义及其蕴含的意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字不是现代汉语中“坐着”的意思,而是“因为”的意思,再如“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不是现代汉语中“值得同情”的意思,而是“可爱”的意思,类似这些字、词都应让学生准确理解。三是要求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诗歌的意境,从而感受诗人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源泉,学会用自己眼睛、耳朵等感受周围的世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描绘美。
总之,古诗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古诗教学也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力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诵读诗文,理解诗意,感悟意境,这对于古诗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必经的过程,通过这样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意天地,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古诗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部分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古诗,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1 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首先,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個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其二,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其三,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最后,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
2 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教师要先帮助学生正确地解词释句,进而引导学生推敲字、词、句,理解古诗中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尤其要捕捉那些诗人反复推敲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诗眼,深入浅出地剖析古诗用字选词,学习古诗优美的语言。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搜寻到瀑布从极高处倾泻而下的画面,在脑海中想象出这壮观的场景。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瀑布真的是从天而降的吗?”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缘故:“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所以自己只能“疑”而已。诗人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遐想。接着教师可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用‘疑’?”让学生更深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只有反复品味,学生才能理解:用“真”太实,用“像”太露,只有用“疑”才精当。通过推敲,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之所在。古诗中还有一些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的名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高度概括了人们常有的一种心情。思乡怀亲之心情平时就有,而佳节一般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因此每逢佳节这种感情就更加强烈。一个“倍”字,深切地反映了诗人在重阳极度思念家人的感情。还有《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而且含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 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国古代诗歌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臻完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且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这些古诗,有平仄、押韵、格律的音乐美;有对仗、对词的对称美;有诗中有画的绘画美,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所以,教师在让学生知道古诗的作者、朝代;会说词义;会说诗句的意思;知道写的景(事);知道抒发的情感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在学习中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的教学流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吟诵,可以自然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二是教师要讲清诗歌的字面意义及其蕴含的意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字不是现代汉语中“坐着”的意思,而是“因为”的意思,再如“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不是现代汉语中“值得同情”的意思,而是“可爱”的意思,类似这些字、词都应让学生准确理解。三是要求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诗歌的意境,从而感受诗人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源泉,学会用自己眼睛、耳朵等感受周围的世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描绘美。
总之,古诗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古诗教学也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力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诵读诗文,理解诗意,感悟意境,这对于古诗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必经的过程,通过这样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意天地,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升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