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棒”,是中国父母给孩子的一粒“毒药”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加坡从事幼教工作的琳达回国度假,跟我探讨育儿问题:“我发现中国父母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喜欢吹捧孩子。前天我去商场,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自己吃了一小碗饭,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简直像看到地球之光一样,围着她说‘你真棒’。这么大的孩子自己吃饭,难道不是她的本分?”
  这个问题说到我的心坎里了。正如琳达所说,随随便便赞美一个孩子,并不能让他们树立自信。相反,这样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敏感、脆弱、自恋,只能听好话,不能接受批评。
  一个家长跟我抱怨她女儿。女儿从小在贊美教育中成长,不仅在家人人夸,幼儿园还有专门的活动,让小朋友互相点赞——哪个孩子上课回答问题,或者帮老师做值日,其他小朋友就一起鼓掌,说“嘿嘿,你真棒”。
  她慢慢发现不对劲,孩子做任何事情似乎都是为了得到赞美。读小学以后,情况变得更糟,因为不能经常听到“你真棒”,她变得不喜欢老师,有极强的挫败感和逆反心理。
  这个孩子的问题,几乎是信奉“表扬出贵子”家庭或早或晚都会遇到的问题。过于泛滥的表扬,让孩子失去规则意识,会因为获得赞美太容易,而丧失进步的动力。更严重的是,过于草率的表扬,会让父母与孩子都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我见过一边刷手机,一边对孩子说“你真棒”的家长。我忍不住问他:“你觉得孩子棒在哪里?”他抬头茫然地看了我一眼,说:“他自己看书,没来烦我,就很棒啊。”而他的孩子,正在书店的童书角一页页撕书,玩得兴起,没空去烦爸爸。
  没有区别和分析的赞美,还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讨好型人格。孩子人小鬼大,很快就明白了做什么、怎样做,会让爸爸妈妈高兴。为了收获更多的赞美,他们可能会失去对自身喜好的判断,变成心机小孩,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对数千个样本分析后得出结论:决定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成功的,不是漂亮的外表、出色的社交智力和很高的IQ,而是坚韧的品格、顽强的毅力,是抗压和抗挫折能力。
  每个人的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不是做得好的时候被赞美,而是做得不好的时候被鼓励。
  一个读者以前一直觉得父亲特别严肃。小升初,她读了本市最好的学校,第一学期考了全班倒数第5名,对于她这种“别人家的孩子”,简直是世界末日。父亲却笑着对她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下次考倒数第10,我给你个惊喜。”
  期末考试,她已经到了全班中等。初二的时候,她重新回到了前10名。她现在在英国读书,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想起父亲当年的淡定与幽默。她说再动听的赞美,都比不上天塌了的时候,家长的淡定从容。父亲让她明白了,人生是长跑,不必只争朝夕,战胜困难的过程,比名次和荣誉更重要。
  正向的肯定,从来不是简单的“你真棒”,而是考验父母细心、耐心和智能的大工程。在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
  1.说“你真棒”,不如告诉孩子,这次好在哪里。值得夸奖的不是他做了,而是他为这件事付出的努力。
  2.当孩子克服困难完成一件事时,除了说“你真棒”,请多问一句“你是怎么做到的”。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如何进步的,对于培养孩子坚韧的品格非常重要。
  3.孩子成功的时候,给他拥抱;失败的时候,给他肯定。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能否跨越失败,把人生变成长跑。
其他文献
最近听说一件事,匪夷所思又觉似曾相识。  小婷是“85后”,从小备受父母宠爱。结婚后,虽然住到了婆家,但妈妈不放心,三天两头跑去看她。去年生完孩子后,妈妈直接将女儿接回自己家照顾。为了不让孩子的哭闹声吵着女儿,她更是堂而皇之地搬进了小两口的房里。“哪有丈母娘睡在夫妻房里的道理!”小婷的老公相当气愤,忍无可忍之下,他一纸诉状告到法庭,要求起诉离婚。  本来是心疼孩子,结果过度的干涉却把孩子推入了一个
期刊
为何一个父母爱子心切、孩子成绩优异的家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  u有网友认为,是父母的错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  @你纳来:这是中国家长式教育极端化的产物。人自小都是在周围人的种种行为和对待中潜移默化地不断成长,所以没有什么结果是巧合的。一个人在长大之后仍然对父母抱有这么大的偏见,可见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么失败。自己种的因结的果,那么就请自己吃下去,至少我不同情这对父母。  @东方幻
期刊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作为启蒙的家长和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应该教授给孩子哪些核心软实力呢?  首先是想象力,想象力决定着孩子飞翔的高度,是人生创造各种可能的源泉,但是很多父母会批评孩子异想天开,打击孩子的想象力。如果你看名人传记,不难发现对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而言,他们儿时的好奇心是造就其未来科研成果的基础。因为正是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孩子们
期刊
中国人“好吃”,擅长做饭的被叫作“名厨”,擅长吃饭的被尊称为“美食家”,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自称为“吃货”。从北至南,从东至西,从古至今,各地都有自己的美食,鲁菜的古典、苏菜的浪漫、川菜的魔幻,粤、闽菜宛若风流儒雅的公子,而浙菜和徽菜就像清秀素丽的姑娘。人们见面第一句是“您吃了吗?”这既是礼貌,又是关怀,也有祝福。  还记得全民刷“舌尖”的场面吗?三部《舌尖上的中国》把纪录片做成了要追着看的“偶像剧”
期刊
古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在多子女的家庭中,父母偏心总是有的,要么重男轻女,要么更爱小的。特别当父母更偏爱的那个还是“啃老族”时,家庭矛盾一触即发。  一个小姐姐在网上吐槽她哥哥:“都三十几岁的大男人了,成天吃父母的,一毛钱也没给父母花过,还把老爸的工伤抚恤金挥霍完了。”她的这个哥哥总以做生意为名,经常管父母要钱,每次都说“这次一定赚”,但从没看见他赚在哪里,连欠的高利贷也找父母还……小姐姐
期刊
女人一辈子总会遇到那么几个“渣男”,弄得你身心俱疲,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犹记得今年3月发生在安徽芜湖的火烧路虎车事件,就是分手后男方一直跟踪、尾随、纠缠女方,遭拒后引发矛盾导致的刑事案件。还有去年轰动一时的“90后”女孩在拒绝男同学薛某的求爱后,被对方整个人拎起来,从19楼扔下去而丧命……求爱不成、复合不成,女性遭遇伤害的案例数不胜数。  很多遇上、爱上“渣男”的女性都后悔不已,后悔自己当初怎么就
期刊
近日,《新华日报》刊发的一则署名文章引起了热议。为提高生育率,文章建议设立生育基金制度,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消息一出,网友立刻“炸”了:不生二胎竟要变相罚款?  从2016年起国家全面铺开二胎准生方针,两年多过去了,专家预料之中的二胎潮并没有到来。全
期刊
那天,在幼儿园上大班的儿子星星一坐在餐桌前,就欢喜地对我说:“妈妈,我们的拼音老师长得可好看啦!”我故作惊喜地问:“是吗?她比妈妈还好看?”儿子回答:“是的。”  儿子肯定的语气让我吃惊不小,这还是他第一次说有人比我好看呢。然后,他又神秘地说:“妈妈,拼音老师让每个同学跟她讲一句悄悄话,我说的是‘老师,我爱你’。”我差点惊掉下巴,不知道他有没有吓着人家年轻的姑娘。  第二天见到那位老师,我特别解释
期刊
接地气的神曲  2016年1月11日,有人将一个合唱音乐视频传到了网上,有趣直白的歌词,新奇搞怪的曲风,瞬间激起了网友们的狂热追捧。瞬间,2016年的第一首神曲——《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诞生了,它在爆红的同时还带红了谜一般的主人公“张士超”,连同他“背后的男人”——金承志,也一并被网友扒拉了出来。  这首曲子是金承志为当晚参加“双城记——崔薇、金承志作品专场音乐会”的观众写的一首互动
期刊
老板要小赵拟一份计划书,小赵花了三天的时间细心构思,再把提纲向老板口头报告。老板听了,加上两点指示,连连点头说:“好,就这么写。”   之后小赵把计划书修改完毕,递给老板。老板看了,皱着眉头提出几点意见要他修改。小赵心里十分纳闷:不是口头请示经他同意的吗,怎么好像变成是我的过失了?   按照老板的意见改好、誊清,再送上去。老板看了又说这里要改、那里要改,而且强调有一个地方“非改不可”,这个“非改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