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特聘专家、山东临沂教育专家翟召博的一篇《为师三问》文章,被多家报刊转载,他的“水涨船不高”“教学难相长”“忙得不学习”这三问问得当前诸多教育者深感惭愧。2008年,他来我校讲学,我深受启发,在当下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中,真正能将教改落到实处。既“治标”又“治本”的培训,我认为,取决于专家的指导方向和自身的大胆反思。
关键词:教师培训;改革;教学
在参加了我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国名师培训兰州班第一期”培训后,那“三问”再次触动了我的教学生活,尤其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顶级专家的深深学养所感染。针对培训,写下敲响我灵魂的“为师三问”感悟,时时鞭策自己。专家的讲解、点拨是那么的新颖,真有醍醐灌顶之感。
一、一问“当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时代在变化,教师的知识在更新,想想自己,其实很惭愧,原来我的知识更新速度是如此的缓慢,观念更新更是望尘莫及。在培训中,我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尤其是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司副司长、北大教授申继亮和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教授给了我更多的启发。
第一,当老师,要有做好老师的理想信念。第二,当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第三,当老师,要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二、二问“上课,你教给了学生什么?”
曾经,我把学校的功能简单理解为:教知识、学做人的场所。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而且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就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要求学生自觉遵守一切制度框框,结果教师是教书匠,培养的学生是“工业产品”。培训后,我深刻理解了“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经典之言,面对“全面深化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今天,我更多地掌握了一些新词,如“教师”与“导师”的区别,“教室”与“学堂”的差别。
学校要发挥出三大功能作用,解决好“管理问题、教育问题、学生生涯”的问题。因此,教学给一线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发问:“上课,你教给了学生什么?”,扪心自问,才发现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没有落实好学校的三大功能作用,我只是每天起早贪黑地“管理学生”,最大限度地做到“管住学生”,让他们在学校的制度范围内,记住我教给他们的书本知识,至于“没记住怎么办”“我不爱学习怎么办”“我每天认真做了老师要求的,可就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所学的以后给我的人生规划、出路带来多大的益处”等问题,我才觉得有时候是束手无策。这里涉及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的关系问题、课堂效率的问题、人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大问题,而这三个问题恰恰是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经过多次的培训,毋庸置疑,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只是落实的问题;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则虽在探索,但仍然走不出羁绊,影响了师生关系,甚至学生都怀疑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到底有多大的实用性。
所以,我认为:上课时,教师的教是被动的,应当切实做好“导”,而且要因势利导,才能寓教于乐,才能做到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决不可违背教育的根本原则,盲目地维护师道尊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自己的手脚,还会不断地耽误学生,那就是最大的罪孽了。
三、三问“为人师表,离你多远?”
我们经常以从事“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自豪,也以得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自喜。
在人教社大讲堂里,专家非常谦虚地称我们是“名师”时,深感愧疚。说实话,那一刻更能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现在又提出了一个响当当的口号:立德树人。很显然,这是对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广大人群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规范的基本条件,“立德”在前,“树人”在后,鲜明地指出“立德”是基础,“树人”是方法。我的理解是“师德师风要自立,要立而不倒”“树人育人要培植,要培而自强”。教师非常关键,其实教师站稳讲台,尤其站上十几年二十几年讲台后,觉得自己的话就是制度和圣旨,却忘了新时代的教育方针、策略,对我们的要求远远比我们要求学生的更规范、更细致、更高远。
所以我自问:为人师表,离你多远?回头一看,自己的差距不是认识不够,而是在对待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感化很不足。谁都知道学生的学校教育有很多成分来自团体教育和感染、同化教育,而我除了课堂的说教外,日常的感染教育作用在哪里呢?很少很少。我也更多地看到:这次培训我们的每位专家,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德行高扬?每位专家虽然都有自己主讲的话题,但每个话题里都透视着他们对职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他们如此地敬业,才成就了事业。我也自悟:把职业当成了事业就是敬业。80多岁的专家讲课神采飞扬、精神矍铄,和他们交谈,才知道他们每天都在学习,都在提高,不断历练自己的德行,不断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也成就了长寿之秘诀。
总之,短短的培训,却开启了我长久的探索之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里,我要敢于清贫、乐于追求、给予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为师之道,创新自己的为师之法。
关键词:教师培训;改革;教学
在参加了我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国名师培训兰州班第一期”培训后,那“三问”再次触动了我的教学生活,尤其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顶级专家的深深学养所感染。针对培训,写下敲响我灵魂的“为师三问”感悟,时时鞭策自己。专家的讲解、点拨是那么的新颖,真有醍醐灌顶之感。
一、一问“当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时代在变化,教师的知识在更新,想想自己,其实很惭愧,原来我的知识更新速度是如此的缓慢,观念更新更是望尘莫及。在培训中,我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尤其是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司副司长、北大教授申继亮和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教授给了我更多的启发。
第一,当老师,要有做好老师的理想信念。第二,当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第三,当老师,要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二、二问“上课,你教给了学生什么?”
曾经,我把学校的功能简单理解为:教知识、学做人的场所。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而且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就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要求学生自觉遵守一切制度框框,结果教师是教书匠,培养的学生是“工业产品”。培训后,我深刻理解了“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经典之言,面对“全面深化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今天,我更多地掌握了一些新词,如“教师”与“导师”的区别,“教室”与“学堂”的差别。
学校要发挥出三大功能作用,解决好“管理问题、教育问题、学生生涯”的问题。因此,教学给一线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发问:“上课,你教给了学生什么?”,扪心自问,才发现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没有落实好学校的三大功能作用,我只是每天起早贪黑地“管理学生”,最大限度地做到“管住学生”,让他们在学校的制度范围内,记住我教给他们的书本知识,至于“没记住怎么办”“我不爱学习怎么办”“我每天认真做了老师要求的,可就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所学的以后给我的人生规划、出路带来多大的益处”等问题,我才觉得有时候是束手无策。这里涉及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的关系问题、课堂效率的问题、人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大问题,而这三个问题恰恰是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经过多次的培训,毋庸置疑,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只是落实的问题;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则虽在探索,但仍然走不出羁绊,影响了师生关系,甚至学生都怀疑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到底有多大的实用性。
所以,我认为:上课时,教师的教是被动的,应当切实做好“导”,而且要因势利导,才能寓教于乐,才能做到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决不可违背教育的根本原则,盲目地维护师道尊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自己的手脚,还会不断地耽误学生,那就是最大的罪孽了。
三、三问“为人师表,离你多远?”
我们经常以从事“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自豪,也以得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自喜。
在人教社大讲堂里,专家非常谦虚地称我们是“名师”时,深感愧疚。说实话,那一刻更能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现在又提出了一个响当当的口号:立德树人。很显然,这是对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广大人群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规范的基本条件,“立德”在前,“树人”在后,鲜明地指出“立德”是基础,“树人”是方法。我的理解是“师德师风要自立,要立而不倒”“树人育人要培植,要培而自强”。教师非常关键,其实教师站稳讲台,尤其站上十几年二十几年讲台后,觉得自己的话就是制度和圣旨,却忘了新时代的教育方针、策略,对我们的要求远远比我们要求学生的更规范、更细致、更高远。
所以我自问:为人师表,离你多远?回头一看,自己的差距不是认识不够,而是在对待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感化很不足。谁都知道学生的学校教育有很多成分来自团体教育和感染、同化教育,而我除了课堂的说教外,日常的感染教育作用在哪里呢?很少很少。我也更多地看到:这次培训我们的每位专家,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德行高扬?每位专家虽然都有自己主讲的话题,但每个话题里都透视着他们对职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他们如此地敬业,才成就了事业。我也自悟:把职业当成了事业就是敬业。80多岁的专家讲课神采飞扬、精神矍铄,和他们交谈,才知道他们每天都在学习,都在提高,不断历练自己的德行,不断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也成就了长寿之秘诀。
总之,短短的培训,却开启了我长久的探索之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里,我要敢于清贫、乐于追求、给予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为师之道,创新自己的为师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