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三层级阅读理论,研究者围绕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各段的关键词句与文章的过渡段迅速又准确地厘清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启发学生运用细腻描写、生动叙述、鲜明对照等艺术技巧来表现不同空间下人、事、物的不同特点,以达成读通文本与模仿创作的联通。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层级阅读理论;细腻描写;多重对照;读写迁移
【作者简介】申煜,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初中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BHA17015)
一、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教学目标
1借助默读,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情感。
2评赏文章景物描寫的灵动、叙述语言的形象、对比设置的精准等写作技巧,并尝试用于写作。
三、三层设计
(一)释义: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有怎样的感受?有何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路径】
1默读第一至第八段,圈画出各段关键词句,感受百草园的生活
第一段末句交代了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乐园。分析第二至第八段的关键词句可知,乐园的“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趣的景物、有趣的故事、有趣的活动。
2默读第十至第二十四段,圈画出各段关键词句,感受三味书屋的生活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礼节、学习生活,着重刻画了当时的先生。学习生活是这一部分的重点,记叙了以下几件事:行礼拜师、问怪哉虫、习字对课、后园寻乐、师生共读、游戏画画等。概言之,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是“苦中掺乐”的。
3诵读第九段,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九段是文章的过渡段,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之前体会作者词句间渗透的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不同情感,用波浪线画出“不知道为什么”“而且还是……最严厉”“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将不能”等重点词句,这些词句都流露出作者对即将被送进书塾的不解、畏惧、无奈、沮丧;而这一段中的“Ade”“我的……们”以及末尾的“!”与“……”,则抒发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眷恋。
总结: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作者按照空间顺序先后回忆了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两部分过渡自然,内容衔接得当。“我”在两种空间下生活的不同感受传达出“我”探寻自然之趣的诉求。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是阅读的第一步,也就是释义层。在这一层,教师围绕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各段的关键词句与文章的过渡段迅速又准确地厘清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内容、情感),又启发学生在释义的过程中习得了抓住关键词、句、段来逐层分析文本,从而整体感知文章的阅读方法与策略。
(二)解码:本文有别于一般回忆性散文,其原因在于作者因时制宜地选择不同方法和技巧来表现不同空间下人、事、物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特点,从而让思想情感得以自然流露,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思考路径】
1借助图示,探究百草园的趣味
(1)在细腻的描写中凸显探寻之趣。作者在第二段运用多种顺序将百草园的春夏秋景、动静之景条理化地呈现出来,同时调动多种感官充分展现景物的形、色、声、味,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突出画面的生趣(如图1)。在描写角度、描写顺序的变换中,似可见“我”在园中日日观察、探寻的踪影;比喻、拟人的运用,又表现出“我”以自然为友、天真烂漫的性格。
图1
(2)在生动的叙述中彰显想象之趣。作者在模拟长妈妈讲故事时,有意运用拟声词、动词、长短句来增强故事的紧张度、神秘感和感染力;同时,整个故事的讲述过程经作者的处理,给人以“三者在场”的感觉——讲故事的长妈妈、听故事的童年鲁迅、复述故事的成年鲁迅,这让三者有了跨时空的交流,可见当时的趣味深种在作者心间。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复述故事的成年鲁迅)。到半夜(三字一断),果然来了(四字一断),沙沙沙(三字一断,拟声词)!门外像是风雨声(七字一断)。他正抖作一团时(七字一断),却听得豁(拟声词)的一声(七字一断),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九字一断),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十一字一断),那金光也就飞回来(八字一断),敛在盒子里(五字一断)(动作描写:连用四个动词)。后来呢?(三字一断)(听故事的童年鲁迅)
(3)在对比设置中展现游戏之趣(见表1)。文章通过描写再现了一个儿童的简单思维——同样的方法能取得同样的效果。怀着期待、兴奋,“我”实践起来;经历了失败,“我”又沮丧起来。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恰恰反映了一个孩童的心理。与闰土父亲收获上的强烈对比,才让“我”开始掌握捕鸟的秘诀——耐心,孩童的游戏之趣也在这收获的对比中彰显出来。
2抓住对比,探析三味书屋的苦中之乐
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叙述中,存在许多显性和潜在的对比,传递出作者置身其中的复杂感受:从书屋内“无孔子牌位”却“算是拜孔子”、“只要读书”而“不应该问”,可感受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封闭迂腐的调侃、讽刺;从先生的“和蔼”而“有怒色”、“渊博”而“不愿意说”、“只让读书”却“允许少数人短时间内在后园玩耍”、“有戒尺、罚跪”却“不常用”,可知先生封建守旧而又开明、严厉却也宽忍的个性特征;从我们读书时“心不在焉”与先生读书时“入神”的对比中,又可感知先生读书认真、治学专注的品质。这些给“我”的幼小心灵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书屋内烦琐的拜师礼仪、守旧的教学方式、单调的教学内容确实枯燥乏味,但先生的宽忍、开明又让“我”学中偷乐、苦中取乐。 3透过对照,探讨文章主旨
文章呈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间的对照关系(见表2):在回忆“人”方面,有一潜在的对照——同样面对“我”的疑问,长妈妈虽不知道但会给“我”讲神秘的故事,闰土父亲“只静静地笑”着回答“我”,而“我”的先生“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在回忆“物、事”方面,百草园视野非常开阔,是孕育各种动物、植物的宝库,“我”在百草园做的事情充溢着探寻之趣、想象之趣、游戏之趣,而在三味书屋陪伴“我”的只是古板的书房与狭窄的后园,大多时间“我就只读书”,偶尔跑去后园偷乐。
两相对照,百草园是一个鼓励想象、呵护童心、维持童趣的自由成长空间,而三味书屋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了阻断人与自然天然联系、压抑个体天性的封闭空间。从中可见,作者对自由、快乐童年生活的眷恋以及对压抑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设计意图】如何借助细腻描写、生动叙述、鲜明对照来表现不同空间下人、事、物的不同特点,并在结构的前后对照中凸显文章主旨,这是本文的艺术奥秘。学生在探赏这一奥秘的过程中,既可领悟文章的言语智慧与艺术手法,又可促成读通文本与模仿创作的联通,这便是解码的价值所在。
(三)评鉴:学习本文用多重对照来表现主题的行文方式,写写你记忆中的家乡。
【思考路径】
1写作提示
首先,确立创作主题。其次,根据主题确定写作对象——挑选家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或场景。再次,从时间或空间等维度明确文章的对照面,可以是两种相差、相反或相关的事物,比如文中长妈妈、闰土父亲与寿镜吾先生面对“我”提问时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相差、相反或相关的两个方面,比如同是后园,百草园是广阔、自由的,而三味书屋是狭窄、拘束的。最后,精心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叙述技巧、表现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例文引路
教师展示学生习作《一寸天堂,扬起生命之帆》,引导学生结合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家乡人们与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关注家乡的变化。
【设计意图】“写写你记忆中的家乡”这一写作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在评议、质疑中,内化细腻描写、生动敘述、鲜明对照来表现不同空间下人、事、物的不同特点以及在前后对照中凸显主旨的艺术技巧,进而实现借鉴、化用,这就是评鉴的价值所在。
四、设计审思与追问
这是一篇既有情感温度又有思想深度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方法、独特的叙述方式与环环相扣的对比等,表现出不同空间下人、事、物的不同特点。随着回忆的逐渐展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念、怀念及对封建教育的讽刺与不满也显露出来。
释义层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除了要解决“读懂什么”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怎么读懂”的过程。因此,这一层的教学设计蕴含了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逻辑引导,旨在让学生在摘取并分析关键词、句、段中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情感。
紧接着,进入教学解读的解码层——解开文本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本文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回忆性散文,是因为作者因时制宜地选择不同方法、技巧来促成文本情感和思想的自然流露:为重现“我”的探寻之趣,作者借助描写角度、描写顺序的切换来增强景物动态呈现的效果;为复演“我”的想象之趣,作者运用拟声词、动词、长短句甚至创设出三者在场的情境来加强叙述的生动性;为显露“我”的游戏之趣,作者巧设对比来突出竞争中的游戏味;为凸显文章复杂的思想主旨,作者通过多重对照以提升文章深度与探究价值。
在解码层,学生思维的阀门已然打开。因此,在教学解读的评鉴层,教师可顺势在已有思维成果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批判、质疑中借鉴和化用。为此,这一层的设计围绕“写写你记忆中的家乡”的任务展开。在这一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总结课文的写作技巧、从中择取切合主题表达的方法技巧、确立清晰直观的写作提纲”的思维路径,从而真正促成评与鉴的深度互动。
三层级教学解读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既有助于学生感知力与理解力、欣赏力与分析力、评审力与迁移力这些阅读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真正落实阅读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专业性。
(责任编辑:周彩珍 助理编辑:蒋素利)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层级阅读理论;细腻描写;多重对照;读写迁移
【作者简介】申煜,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初中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BHA17015)
一、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教学目标
1借助默读,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情感。
2评赏文章景物描寫的灵动、叙述语言的形象、对比设置的精准等写作技巧,并尝试用于写作。
三、三层设计
(一)释义: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有怎样的感受?有何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路径】
1默读第一至第八段,圈画出各段关键词句,感受百草园的生活
第一段末句交代了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乐园。分析第二至第八段的关键词句可知,乐园的“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趣的景物、有趣的故事、有趣的活动。
2默读第十至第二十四段,圈画出各段关键词句,感受三味书屋的生活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礼节、学习生活,着重刻画了当时的先生。学习生活是这一部分的重点,记叙了以下几件事:行礼拜师、问怪哉虫、习字对课、后园寻乐、师生共读、游戏画画等。概言之,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是“苦中掺乐”的。
3诵读第九段,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九段是文章的过渡段,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之前体会作者词句间渗透的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不同情感,用波浪线画出“不知道为什么”“而且还是……最严厉”“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将不能”等重点词句,这些词句都流露出作者对即将被送进书塾的不解、畏惧、无奈、沮丧;而这一段中的“Ade”“我的……们”以及末尾的“!”与“……”,则抒发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眷恋。
总结: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作者按照空间顺序先后回忆了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两部分过渡自然,内容衔接得当。“我”在两种空间下生活的不同感受传达出“我”探寻自然之趣的诉求。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是阅读的第一步,也就是释义层。在这一层,教师围绕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各段的关键词句与文章的过渡段迅速又准确地厘清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内容、情感),又启发学生在释义的过程中习得了抓住关键词、句、段来逐层分析文本,从而整体感知文章的阅读方法与策略。
(二)解码:本文有别于一般回忆性散文,其原因在于作者因时制宜地选择不同方法和技巧来表现不同空间下人、事、物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特点,从而让思想情感得以自然流露,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思考路径】
1借助图示,探究百草园的趣味
(1)在细腻的描写中凸显探寻之趣。作者在第二段运用多种顺序将百草园的春夏秋景、动静之景条理化地呈现出来,同时调动多种感官充分展现景物的形、色、声、味,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突出画面的生趣(如图1)。在描写角度、描写顺序的变换中,似可见“我”在园中日日观察、探寻的踪影;比喻、拟人的运用,又表现出“我”以自然为友、天真烂漫的性格。
图1
(2)在生动的叙述中彰显想象之趣。作者在模拟长妈妈讲故事时,有意运用拟声词、动词、长短句来增强故事的紧张度、神秘感和感染力;同时,整个故事的讲述过程经作者的处理,给人以“三者在场”的感觉——讲故事的长妈妈、听故事的童年鲁迅、复述故事的成年鲁迅,这让三者有了跨时空的交流,可见当时的趣味深种在作者心间。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复述故事的成年鲁迅)。到半夜(三字一断),果然来了(四字一断),沙沙沙(三字一断,拟声词)!门外像是风雨声(七字一断)。他正抖作一团时(七字一断),却听得豁(拟声词)的一声(七字一断),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九字一断),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十一字一断),那金光也就飞回来(八字一断),敛在盒子里(五字一断)(动作描写:连用四个动词)。后来呢?(三字一断)(听故事的童年鲁迅)
(3)在对比设置中展现游戏之趣(见表1)。文章通过描写再现了一个儿童的简单思维——同样的方法能取得同样的效果。怀着期待、兴奋,“我”实践起来;经历了失败,“我”又沮丧起来。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恰恰反映了一个孩童的心理。与闰土父亲收获上的强烈对比,才让“我”开始掌握捕鸟的秘诀——耐心,孩童的游戏之趣也在这收获的对比中彰显出来。
2抓住对比,探析三味书屋的苦中之乐
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叙述中,存在许多显性和潜在的对比,传递出作者置身其中的复杂感受:从书屋内“无孔子牌位”却“算是拜孔子”、“只要读书”而“不应该问”,可感受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封闭迂腐的调侃、讽刺;从先生的“和蔼”而“有怒色”、“渊博”而“不愿意说”、“只让读书”却“允许少数人短时间内在后园玩耍”、“有戒尺、罚跪”却“不常用”,可知先生封建守旧而又开明、严厉却也宽忍的个性特征;从我们读书时“心不在焉”与先生读书时“入神”的对比中,又可感知先生读书认真、治学专注的品质。这些给“我”的幼小心灵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书屋内烦琐的拜师礼仪、守旧的教学方式、单调的教学内容确实枯燥乏味,但先生的宽忍、开明又让“我”学中偷乐、苦中取乐。 3透过对照,探讨文章主旨
文章呈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间的对照关系(见表2):在回忆“人”方面,有一潜在的对照——同样面对“我”的疑问,长妈妈虽不知道但会给“我”讲神秘的故事,闰土父亲“只静静地笑”着回答“我”,而“我”的先生“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在回忆“物、事”方面,百草园视野非常开阔,是孕育各种动物、植物的宝库,“我”在百草园做的事情充溢着探寻之趣、想象之趣、游戏之趣,而在三味书屋陪伴“我”的只是古板的书房与狭窄的后园,大多时间“我就只读书”,偶尔跑去后园偷乐。
两相对照,百草园是一个鼓励想象、呵护童心、维持童趣的自由成长空间,而三味书屋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了阻断人与自然天然联系、压抑个体天性的封闭空间。从中可见,作者对自由、快乐童年生活的眷恋以及对压抑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设计意图】如何借助细腻描写、生动叙述、鲜明对照来表现不同空间下人、事、物的不同特点,并在结构的前后对照中凸显文章主旨,这是本文的艺术奥秘。学生在探赏这一奥秘的过程中,既可领悟文章的言语智慧与艺术手法,又可促成读通文本与模仿创作的联通,这便是解码的价值所在。
(三)评鉴:学习本文用多重对照来表现主题的行文方式,写写你记忆中的家乡。
【思考路径】
1写作提示
首先,确立创作主题。其次,根据主题确定写作对象——挑选家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或场景。再次,从时间或空间等维度明确文章的对照面,可以是两种相差、相反或相关的事物,比如文中长妈妈、闰土父亲与寿镜吾先生面对“我”提问时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相差、相反或相关的两个方面,比如同是后园,百草园是广阔、自由的,而三味书屋是狭窄、拘束的。最后,精心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叙述技巧、表现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例文引路
教师展示学生习作《一寸天堂,扬起生命之帆》,引导学生结合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家乡人们与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关注家乡的变化。
【设计意图】“写写你记忆中的家乡”这一写作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在评议、质疑中,内化细腻描写、生动敘述、鲜明对照来表现不同空间下人、事、物的不同特点以及在前后对照中凸显主旨的艺术技巧,进而实现借鉴、化用,这就是评鉴的价值所在。
四、设计审思与追问
这是一篇既有情感温度又有思想深度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方法、独特的叙述方式与环环相扣的对比等,表现出不同空间下人、事、物的不同特点。随着回忆的逐渐展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念、怀念及对封建教育的讽刺与不满也显露出来。
释义层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除了要解决“读懂什么”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怎么读懂”的过程。因此,这一层的教学设计蕴含了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逻辑引导,旨在让学生在摘取并分析关键词、句、段中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情感。
紧接着,进入教学解读的解码层——解开文本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本文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回忆性散文,是因为作者因时制宜地选择不同方法、技巧来促成文本情感和思想的自然流露:为重现“我”的探寻之趣,作者借助描写角度、描写顺序的切换来增强景物动态呈现的效果;为复演“我”的想象之趣,作者运用拟声词、动词、长短句甚至创设出三者在场的情境来加强叙述的生动性;为显露“我”的游戏之趣,作者巧设对比来突出竞争中的游戏味;为凸显文章复杂的思想主旨,作者通过多重对照以提升文章深度与探究价值。
在解码层,学生思维的阀门已然打开。因此,在教学解读的评鉴层,教师可顺势在已有思维成果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批判、质疑中借鉴和化用。为此,这一层的设计围绕“写写你记忆中的家乡”的任务展开。在这一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总结课文的写作技巧、从中择取切合主题表达的方法技巧、确立清晰直观的写作提纲”的思维路径,从而真正促成评与鉴的深度互动。
三层级教学解读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既有助于学生感知力与理解力、欣赏力与分析力、评审力与迁移力这些阅读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真正落实阅读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专业性。
(责任编辑:周彩珍 助理编辑:蒋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