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无事为花忙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hui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瘦鹃”这个名字,念起来有一种清远深美的感觉,不过,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某种孤意伤感的花草。
  名字虽说是个便于区分你我他的代号,但往往也有一定的由来和意义。“瘦鹃”两个字,正隐隐流露出了一种独有的个性和情趣。拥有这个名字的人,是二三十年代有名的编辑人周先生,原名国贤,“瘦鹃”是他青年时投稿一篇小说时的笔名,后来一直被沿用到老。
  周先生一生痴爱花草,自称有“花木之癖”,深入骨髓,百“戒”不掉。早年居上海时,就在自家狭小的院落里,养着一二十盆花木,戏谑“作眼皮供养”。后来感慨国事日非,文笔不济于世,遂干脆投笔弃砚,用半生卖文所得的积蓄,在苏州王长河头买了一个废园,修建了“紫兰小筑”,人称“周家花园”。
  他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人的布衣,拿起锄头,踩着泥巴,像专职的花匠一样,在园子里“叠石为山,掘地为池”,造“梅屋”,搭“荷轩”,兴致勃勃地陶醉其中。他养的各种花卉盆景达五六百多种,春有桃李芳菲,夏有莲花照水,秋来菊花傲霜,冬有梅影暗香,一年四季可谓绿枝葱笼,万花繁茂。流连其中,仿佛步入一处幽谧的桃源,没有纷争喧扰,只有阳光的气息和花草的清香,给人无穷的宁静和美感。
  在周先生莳养的众多花木里,他尤为偏爱紫罗兰,不仅园中种满了紫罗兰,还将花园取名“紫兰小筑”,书房叫“紫罗兰庵”,所著的文集叫“紫兰小谱”。这其中隐藏着这样一个故事:周瘦鹃中学毕业时,与一位叫周吟萍的女子相恋,却遭遇女方父母棒打鸳鸯,将吟萍许配给了一个富家子弟,致使美好的恋情告终。恰好吟萍的英文名字就叫紫罗兰,从此周瘦鹃就把对伊人的思念,寄情于紫罗兰这种花。都说花草有灵性,想必当周先生月夜独坐时,那亭亭的紫罗兰也在竭力绽放,用它的芳香和美丽,悄悄抚慰着一颗破碎的痴恋之心吧。
  养过花草的人都知道,莳花弄草看似风雅,却从来都不是个简单的活计。单是翻盆换土、浇水施肥、修枝剪叶且不算,还得了解不同花木的习性,有的喜欢阴蔽凉爽,有的则爱追逐阳光,有的怕涝,有的怕旱,若非掏心掏肺的喜欢,是断然投入不了一份耐心和细致,去包揽这一堆麻烦与琐碎的。周先生爱花是众所周知,他为养护花木所付出的心血却不为人知。有次夜雨滂沱,为了把院中的花草一一搬到廊下,免受暴雨侵虐,他居然往返不停地在雨中奔波,以至全身淋了个透湿。类似的情景很多,可是像他这样以花木为良友的人,再多的劳累也不觉得辛苦,反而是“沉迷其中,乐而忘倦”。
  周先生一生为花木颠倒,日常侍花弄草之余,还倾情落墨写他的花,著成了《花花草草》、《花前琐记》等集子。那些花草在他的笔下仿佛还了魂魄,在纸张上活了过来,每一株都是那么妍丽动人,散发着隽美的气质和风韵。让人捧书夜读,仿佛月下置身万花丛中,闻得到缕缕暗香袭来。
  与花草厮守久了的人,多少会沾染些草木性情,比世人更多一份朴素幽致。周先生正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满腹才学,却从不以文章谋仕途经济,只乐于一腔才情化为清泉,浇灌他认为最美好的花草。他在《一年无事为花忙》的文章里,记录了自己一年四季的生活:“春季忙于翻盆,夏季忙于浇水,秋季忙于修剪,冬季忙于埋藏,这是指其荦荦大者;至于施肥和其他零星工作,可没有一定,像我这样的花迷花痴,没有事也得找些事出来。”而这样看似“无事找事”的生活,在纷繁扰攘的尘世,又何尝不是一种与世无争、甘于淡泊的大智慧呢?
其他文献
最早指出“马太效应”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的憎恨。  如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老百姓之所以忍饥挨饿,就是由于统治者收的苛捐杂税太多。  老子更进一步尖锐地批判腐败的统治者,痛斥他们是强盗头子:“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芋,非道也哉。”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大道平平坦坦,但是君王
期刊
宋人熊禾写过:“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此句将孔子(夫子)和朱熹(文公)并举,把朱熹理学思想推崇到了千载圣贤的地位。这样一个坐在神坛高大上的朱熹总令人感觉高不可攀,亲近不起来,和我们在诗里读到的他很不相若。  记忆里,朱熹写下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充满了闲雅怡情,即便是课本里写着那花团锦簇的春天亦被他赋予了深刻哲理,我们读来感受到的首先还是
期刊
编者按:《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  如果说曾国藩是一个谜,那么《挺经》就是打开这个谜的一把钥匙。他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
期刊
武夷山,钟灵毓秀,两宋时期,武夷山地区汇集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流碰撞,使得武夷山声名远播,意蕴非凡,更因白玉蟾在此,全真道南宗蓬勃发展,辐射四方,理学大儒朱熹亦在此发展、成熟,声名日重,武夷山又被称之为“道南理窟”。  朱熹与白玉蟾二人,一个是儒学大家,一个是道学大家,又同一时代,同在武夷山,自然惺惺相惜,少不了交集。  在南怀瑾所著的《中国道教史略》中有一笔提及二人,在书中“白玉蟾与朱熹”的标题
期刊
武夷群山,或巍巍伟岸,或柔柔妩媚。山山之力度,山山之风骨,各领风骚。自古道高山好水,水傍山流。武夷山水琴瑟和鸣,诠释的是天长地久。千百年来,清清澈澈的水一步一缠绕,氤氤氲氲的山一转一回眸,望穿石壁,望穿秋水,相环相错,相依相守。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情更可人。难怪有人感叹,原来山水也如情人,如名曲,可以让人销魂铄骨。只因“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武夷
期刊
最近庙里的早餐多了一份粽子,我看了看日子,知道快到端阳了。  这个时节,桐花落了,梅子未熟,桃叶郁郁,山色青青。想起去岁端午,恰好是在读白玉蟾祖师的文集,读到一首《端阳》诗。诗中有这么几句:“桐花入鬓彩系臂,家家御疫折桃枝。庭前绿艾制绿虎,细切昌蒲斟绿醑。美鹅鲙鲤办华筵,冷浸水团包角黍。”从中可以一窥当时的物候风俗,桐花还没有落尽,老百姓要折桃枝祛病除邪,此外还有办宴席、包粽子、饮酒等,看得出人们
期刊
我们通常说的“三国”,一半在东汉末,一半在魏晋间,即公元280年西晋灭亡东吴之时。在魏晋时段里,曹魏立国看起来有45年(220—265),实际上在249年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家族就掌控了朝廷大权,犹如当年曹操操控着东汉建安政权一样,直到265年腊月建立西晋。  司马家族掌控曹魏政权的开山是司马懿。《晋书·宣帝纪》传论称赞司马懿说:“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这句话是说,司马懿善于掩
期刊
一、将苑奇书  明代编的诸葛亮文集中也予以收录,此书宋代称《将苑》,明代始改称《心书》,如《经籍志》;或《新书》,如陶宗仪《说郛》;也有称《将苑》的,如《百川书志》。  《将苑》最早见于宋尤袤《遂初堂书目》,题作《诸葛亮将苑》,又称《武侯将苑》或《心书》《新书》《武侯心书》《武侯新书》等。《汉魏丛书》虽于书名题作《心书》,而篇章标题中间有《新书》字样。  及至清代,姚际恒的 《古今伪书考》和大学士
期刊
中国眼下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什么?恐怕很多人很难相信,竟是心血管病,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全国每5个死亡人中,就有2个是死于心脑血管病!但哪里人的血管最好?据专家调查发现,五台山僧人、贵州苗寨人和福建畲(shē)族人的血管健康状况最佳,应该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五台山僧人:蔬菜和豆制品吃得多  五台山僧人们的血管弹性非常棒。他们的总胆固醇浓度几乎都在4mmol/l左右,这表示他们的血管非常健康。一般城
期刊
我国每年阳历的7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到达105°时为小暑。小暑来时,已是初伏前后,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小暑三候之一候便是:温风至。所有的风都裹着热浪而来。  小暑后五日:蟋蟀居壁。蟋蟀后腿长,善于跳跃,平时居住在草堆旁、庄稼地、房前屋后的小洞里,温度升高后,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