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沿海各省区都有重要的滨海湿地需要加强保护。人类要生存,工业要发展,在开发和保护中间应该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的区域尤其应该加强保护,例如珠江的入海口、深圳湾以及香港的米埔湿地是我国华南十分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和迁徙中途停歇地,是黑脸琵鹭等水鸟的重要越冬区;闽江口是中华凤头燕鸥、卷羽鹈鹕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江苏盐城的沿海滩涂几乎集中了中国境内90%以上的丹顶鹤越冬群体;上海的崇明岛为行鸟鹬类极其重要的迁徙停歇地;黄河三角洲是丹顶鹤越冬的最北界,也是世界稀有鸟类黑嘴鸥和东方白鹤的重要繁殖地:天津沿海、唐山沿海等地区是红腹滨鹬最重要的迁徙中途停歇地,也是遗鸥的最大越冬地;再往北的辽宁盘锦双台子河口湿地,是黑嘴鸥最大的繁殖地和丹顶鹤繁殖的最南限:地处我国海岸线最北端的鸭绿江口,是东北亚重要的鸟类迁徙停歇地,也是一些北迁涉禽最后的停歇地。上述这些湿地是对水鸟生存至关重要的柄息地,需要加以严格保护。
滨海湿地的保护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除建立自然保护区,也可尝试建一些生态或湿地公园。对一些已经开发的区域,可以开展湿地恢复的试验工作。但最好在全国沿海各省区都能保留一部分天然的滨海湿地。每块栖息地最少应保护20公里纯自然的海岸线。我们希望子孙后代能看到历经长期演化而成的天然海滩,而不是人造海岸。保留天然滩涂也能给水鸟留出适宜生存的空间,保证其能够长久地生息繁衍。
我国依赖湿地生存的水鸟有270多种,按栖息地环境可分为内陆湿地水鸟和滨海湿地水鸟。
多数水鸟是季节性迁徙鸟类(也叫候鸟)。鸟类的迁徙路线是经过数百万年的长期进化形成的。全球有八大鸟类的迁徙路线。涉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是途经我国东部沿海的东亚一大洋洲迁徙路线。利用这条线路的鸟类有几百种,包括斑尾塍鹬。
新西兰对斑尾塍鹬的卫星跟踪研究表明,它从越冬地澳洲出发,直飞一万多公里到达我国鸭绿江口,取食后再飞五千多公里去北极的繁殖地。许多水鸟类像斑尾塍鹬一样每年在越冬地与繁殖地之间长距离往返。对于斑尾塍鹬来说,如果我国鸭绿江口这块栖息地消失,那它还能不能飞到北极?能不能顺利地进行繁殖呢?这些都还是问号。
所以谈到滨海湿地和水鸟的保护,最重要的还是栖息地的问题。对于一些在当地繁殖的鸟类来说,光保护其繁殖地是不够的,觅食地等其他类型的栖息地也需要保护。如世界珍禽黑脸琵鹭在大连沿海的形人坨子岛上繁殖,但需要到周围的滩涂觅食,仅保护这个岛,只是把它的巢区保护了,但它没有食物也不行。一些鸟类的越冬也需要滨海湿地。例如,遗鸥在内蒙和陕西的一些高原湖泊繁殖,越冬则主要在渤海湾。栖息地消失,不一定导致鸟类的直接死亡,但一定会直接影响它的种群发展。
我们在渤海湾地区的研究发现,以往鸟类的栖息地面积较大,分布相对较均匀,在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类型的鸟类取食。沿海开发力度加大之后,大面积天然湿地消失了,鸟的种类和数量在少数地方越来越密集。局部地区鸟多了并不一定是好事,这可能是周边环境被破坏所导致的结果。若这些残存的适宜栖息地再遭破坏,依赖湿地生活的鸟或许会去找一些新的地方解决温饱,但由于质量差,其很难有好的繁殖表现。它们的种群数量将会下降,而那些本来就是濒危的种类可能就会灭绝。人们常常认为滩涂开发能够发展经济,只要不造成污染,就是环保,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没有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没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作为保障,我们沿海经济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
水鸟的生存和发展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水鸟取食滩涂的植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鱼类等,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缺了水乌这个环节的话,会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
另外水鸟是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丰富多彩的水鸟可以为沿海湿地带来勃勃生机。许多水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一些珍稀水鸟的存在可以带动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对许多水鸟我们还缺乏研究,也许现在我们还不能认识到它的全部价值所在,但我们要先把它保护起来,别让物种灭绝,将来我们才有机会慢慢地去认识。
我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经常引用李振声院士讲过的一句话,“一个基因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能够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我们应该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个角度来认识水鸟的价值,来重视我国滨海湿地的保护。
滨海湿地的保护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除建立自然保护区,也可尝试建一些生态或湿地公园。对一些已经开发的区域,可以开展湿地恢复的试验工作。但最好在全国沿海各省区都能保留一部分天然的滨海湿地。每块栖息地最少应保护20公里纯自然的海岸线。我们希望子孙后代能看到历经长期演化而成的天然海滩,而不是人造海岸。保留天然滩涂也能给水鸟留出适宜生存的空间,保证其能够长久地生息繁衍。
我国依赖湿地生存的水鸟有270多种,按栖息地环境可分为内陆湿地水鸟和滨海湿地水鸟。
多数水鸟是季节性迁徙鸟类(也叫候鸟)。鸟类的迁徙路线是经过数百万年的长期进化形成的。全球有八大鸟类的迁徙路线。涉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是途经我国东部沿海的东亚一大洋洲迁徙路线。利用这条线路的鸟类有几百种,包括斑尾塍鹬。
新西兰对斑尾塍鹬的卫星跟踪研究表明,它从越冬地澳洲出发,直飞一万多公里到达我国鸭绿江口,取食后再飞五千多公里去北极的繁殖地。许多水鸟类像斑尾塍鹬一样每年在越冬地与繁殖地之间长距离往返。对于斑尾塍鹬来说,如果我国鸭绿江口这块栖息地消失,那它还能不能飞到北极?能不能顺利地进行繁殖呢?这些都还是问号。
所以谈到滨海湿地和水鸟的保护,最重要的还是栖息地的问题。对于一些在当地繁殖的鸟类来说,光保护其繁殖地是不够的,觅食地等其他类型的栖息地也需要保护。如世界珍禽黑脸琵鹭在大连沿海的形人坨子岛上繁殖,但需要到周围的滩涂觅食,仅保护这个岛,只是把它的巢区保护了,但它没有食物也不行。一些鸟类的越冬也需要滨海湿地。例如,遗鸥在内蒙和陕西的一些高原湖泊繁殖,越冬则主要在渤海湾。栖息地消失,不一定导致鸟类的直接死亡,但一定会直接影响它的种群发展。
我们在渤海湾地区的研究发现,以往鸟类的栖息地面积较大,分布相对较均匀,在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类型的鸟类取食。沿海开发力度加大之后,大面积天然湿地消失了,鸟的种类和数量在少数地方越来越密集。局部地区鸟多了并不一定是好事,这可能是周边环境被破坏所导致的结果。若这些残存的适宜栖息地再遭破坏,依赖湿地生活的鸟或许会去找一些新的地方解决温饱,但由于质量差,其很难有好的繁殖表现。它们的种群数量将会下降,而那些本来就是濒危的种类可能就会灭绝。人们常常认为滩涂开发能够发展经济,只要不造成污染,就是环保,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没有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没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作为保障,我们沿海经济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
水鸟的生存和发展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水鸟取食滩涂的植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鱼类等,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缺了水乌这个环节的话,会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
另外水鸟是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丰富多彩的水鸟可以为沿海湿地带来勃勃生机。许多水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一些珍稀水鸟的存在可以带动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对许多水鸟我们还缺乏研究,也许现在我们还不能认识到它的全部价值所在,但我们要先把它保护起来,别让物种灭绝,将来我们才有机会慢慢地去认识。
我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经常引用李振声院士讲过的一句话,“一个基因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能够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我们应该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个角度来认识水鸟的价值,来重视我国滨海湿地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