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强调“教学品质”?
“一个新词就像是一粒新鲜的种子,播在讨论的土壤里。”维特根斯坦的话告诉我们,一个命题的提出,能够衍生出新的思维。和教学品质概念接近的,应是“教学质量”。“我们要抓素质教育,但不能丢了教学质量。”在这样的语境里,教学质量异化成考试分数了。当前,“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口号风起云涌。但在各种“导学案”、“堂堂清”的流水线操作下,有效教学异化成效率教学了。经济上一味追求GDP,造成了生态上的灾难。如果一味强调效率,人在教学中被“批量生产”,这是不是在追求“教学上的GDP”呢?手段与目的割裂开来,教学也就远离了“人”,远离了人的情感,远离了人的本质力量。
学科教学必须向品质回归!
“教学品质”是什么?或者换个提问,有品质的教学意味着什么?
有品质的教学必然是有内涵的教学,它能够“漂”洗掉学科中的杂质,掏出引人入胜的知识,显现它的“亮”白,从而让课堂“漂亮”起来;它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课程知识,最终“进化”为学生的主体知识;它能够让教学成为“行为艺术”,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感悟空间,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它能够将“人格”和“课格”融合起来,显现出独特的思想之美……
怎样锻造学科教学的品质呢?在众多的选项中,我们深情地凝望着一个字——美!
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的游戏,就是“审美”。生命样态的优化是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所以,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学科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的,它必然要以审美为中介,按照美的规律提升教学品质。
当前,有主张的教学派别在不断出现。不同的路,也会把人带到相同的地方。“苏派教学”的杰出代表,其教学无不与“美”相连。斯霞老师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背后闪耀着“童心母爱”的人性光辉,生动地诠释了“美在主体需求”的内涵;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在浸润性的环境中生成知识,正体现了“美在和谐”的命题;与李吉林老师一样,于永正老师也是“长大了的儿童”,他的教学趣味横生,形成了以“真情景、真过程、真体验”为特征的“语用教学”,这正指向求“通”的审美内在品格。尝试教学法、融错教育、情智教育、本色教学、组块教学……无不追求自由、融通和美的境界。从这些个案出发,我们可以找到锻造课堂品质的路径。
以审美为中介,锻造教学的活动品质。教学活动设计融入了审美因素,课堂才能塑造成一门真正的艺术。举个语文方面的例子,如果让学生直接复述《牛郎织女》,活动了无生趣。但如果创造“假设时间是在农历七月七日,你正在仰望天上的银河,请你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要从‘鹊桥相会’讲起”,这就有审美意味了。
以审美为中介,锻造教学的生活品质。与人平等对话,与自己倾心交谈,这是生活的本质。人只有在这种对话中,才能把自己的精神潜能全部释放出来。从“美在关系”出发,教师就像《论语》中的孔子——一个充满关怀心的家族成员,一位严师,一位一丝不苟又一身正气的学者官员,一位有爱心的邻居兼社会成员,也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的一员,创造和而不同的“对话场”,师生“基于角色进行论语”,这样的教学自由而融洽、互动而轻松、有效而优雅。
以审美为中介,锻造教学的创造品质。教学一旦进入审美体验状态,学生“心劲儿”就上来了,任想象驰骋,任思路开展,任感情激荡;情智向四面八方打开,课堂也就有了创造的品格。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一个新词就像是一粒新鲜的种子,播在讨论的土壤里。”维特根斯坦的话告诉我们,一个命题的提出,能够衍生出新的思维。和教学品质概念接近的,应是“教学质量”。“我们要抓素质教育,但不能丢了教学质量。”在这样的语境里,教学质量异化成考试分数了。当前,“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口号风起云涌。但在各种“导学案”、“堂堂清”的流水线操作下,有效教学异化成效率教学了。经济上一味追求GDP,造成了生态上的灾难。如果一味强调效率,人在教学中被“批量生产”,这是不是在追求“教学上的GDP”呢?手段与目的割裂开来,教学也就远离了“人”,远离了人的情感,远离了人的本质力量。
学科教学必须向品质回归!
“教学品质”是什么?或者换个提问,有品质的教学意味着什么?
有品质的教学必然是有内涵的教学,它能够“漂”洗掉学科中的杂质,掏出引人入胜的知识,显现它的“亮”白,从而让课堂“漂亮”起来;它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课程知识,最终“进化”为学生的主体知识;它能够让教学成为“行为艺术”,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感悟空间,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它能够将“人格”和“课格”融合起来,显现出独特的思想之美……
怎样锻造学科教学的品质呢?在众多的选项中,我们深情地凝望着一个字——美!
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的游戏,就是“审美”。生命样态的优化是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所以,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学科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的,它必然要以审美为中介,按照美的规律提升教学品质。
当前,有主张的教学派别在不断出现。不同的路,也会把人带到相同的地方。“苏派教学”的杰出代表,其教学无不与“美”相连。斯霞老师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背后闪耀着“童心母爱”的人性光辉,生动地诠释了“美在主体需求”的内涵;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在浸润性的环境中生成知识,正体现了“美在和谐”的命题;与李吉林老师一样,于永正老师也是“长大了的儿童”,他的教学趣味横生,形成了以“真情景、真过程、真体验”为特征的“语用教学”,这正指向求“通”的审美内在品格。尝试教学法、融错教育、情智教育、本色教学、组块教学……无不追求自由、融通和美的境界。从这些个案出发,我们可以找到锻造课堂品质的路径。
以审美为中介,锻造教学的活动品质。教学活动设计融入了审美因素,课堂才能塑造成一门真正的艺术。举个语文方面的例子,如果让学生直接复述《牛郎织女》,活动了无生趣。但如果创造“假设时间是在农历七月七日,你正在仰望天上的银河,请你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要从‘鹊桥相会’讲起”,这就有审美意味了。
以审美为中介,锻造教学的生活品质。与人平等对话,与自己倾心交谈,这是生活的本质。人只有在这种对话中,才能把自己的精神潜能全部释放出来。从“美在关系”出发,教师就像《论语》中的孔子——一个充满关怀心的家族成员,一位严师,一位一丝不苟又一身正气的学者官员,一位有爱心的邻居兼社会成员,也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的一员,创造和而不同的“对话场”,师生“基于角色进行论语”,这样的教学自由而融洽、互动而轻松、有效而优雅。
以审美为中介,锻造教学的创造品质。教学一旦进入审美体验状态,学生“心劲儿”就上来了,任想象驰骋,任思路开展,任感情激荡;情智向四面八方打开,课堂也就有了创造的品格。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