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浸润腺癌的术前诊断和术式选择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feng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的肺腺癌病理分型以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替代了原有的细支气管肺泡癌,此二者因为手术预后极好而获得外科医师的关注。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肺腺癌被发现,其中CT表现以磨玻璃为主的肺腺癌可能属于微浸润腺癌。本文从微浸润腺癌的影像学特征、术中冰冻的诊断价值、术前定位的方法、磨玻璃为主型早期肺腺癌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淋巴结切除的范围、多原发肺腺癌的处理六点内容展开讨论。外科医师在微浸润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循证依据,目前很多方面仍存在争议。针对早期肺腺癌的诊疗规范,仍待多学科参与共同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报道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技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的早期及中远期效果。方法2003年4月至2012年9月,为456名累及弓部或降主动脉的ATAAD患者施行了四分支人工血管全主动脉弓替换+降主动脉象鼻支架置入手术(孙氏手术)。男376例(82.5%),女80例;年龄(46.3±10.5)岁;发病距手术时间(5.0±3.8)天(中位数4天,范围5h~14天);221例患者需同期行主动脉
目的探讨肺腺瘤形态大小,微乳头成分、实性成分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肺腺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与淋巴结转移情况。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通过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引起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并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总结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计算阈值。结果N1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16)、肿瘤直径(P=0.001)、胸膜侵犯情况(P=0.00
目的探讨术中发现存在胸膜转移扩散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病灶能否取得生存获益。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开胸手术时发现有恶性胸腔积液和/或胸膜结节扩散的NSCLC患者资料,分析其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4例患者,男29(54%)例,女25(46%)例;平均年龄57岁。19例吸烟,35例无吸烟史。单纯恶性胸膜结节23例
目的探讨通过经皮胸前穿刺技术治疗先心病术后残余分流患儿的可行性。方法自2015年3月,4例患儿接受了经皮胸前穿刺室间隔缺损(VSD)残余漏封堵术。男2例,女2例;年龄4岁9个月至11岁7个月;体质量18~44 kg;分别为婴儿期接受VSD修补术后4年、法洛四联症术后3年、主动脉弓缩窄合并VSD术后3年以及VSD术后1年,残余漏大小在4.8~6.8 mm,分别位于膜部、嵴内或干下。患儿均于胸前区左侧
期刊
期刊
目的系统评价肺段与肺叶切除术对早期肺癌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9月30日。收集有关肺段与肺叶切除术对早期肺癌治疗的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的方法行文献质量评价,效应量以WMD及其95%CI表示,采用Rev
期刊
目的总结10年间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出现主动脉瓣下狭窄再手术的手术经验及手术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13年10月,48例患儿因继发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再次手术。男35例,女13例。先心病诊断包括室间隔缺损、右心室双出口、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中断、永存动脉干、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大血管错位和单心室等。年龄12~156个月,平均(54.0±34.9)个月;体质量6.0~37.5 kg,平均(16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包括肺功能在内的多种相关因素与术后肺部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肺功能指标PEF作为其预测因素的预测效能。方法纳入连续收治的两组食管癌患者,第1组321例分为术后肺部感染组(30例)和对照组(291例),研究围手术期多种相关因素与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并确定具有预测价值的指标;第2组50例以PEF为变量构建预测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模型,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与灵敏度。结果第1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