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生新闻就是关注人民生计、生活的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人们“关心的事、身边的事、麻烦的事”为主要报道题材。新闻从业人员要有意识、有情怀去关注民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会做出受众喜爱的民生新闻。
[关键词]民生新闻;主题;内容;形式
民生新闻是新闻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目前来看,不论是纸质媒体,还是广播电视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对民生新闻的制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纷纷开设民生新闻的专栏、专题和专版,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也占据了大量的版面、时段和流量。一时间,民生新闻可谓风生水起,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广泛欢迎。在这种情况下,对媒体来说唱好“民生”这台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做好民生新闻的重要性
民生新闻为什么会这样受到媒体的青睐和受众的喜爱呢?我们先从民生新闻的内涵来看。《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色彩,语境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而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定义,目前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就是关注人民生计、生活的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人们“关心的事、身边的事、麻烦的事”为主要报道题材。由此可见,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受众“零距离”,甚至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关联,这类报道内容更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关心。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生计,这样的民生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以《安徽日报农村版》为例,作为由安徽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一张面向三农的报纸,重视民生新闻,尤其重视涉及服务三农的报道是其一贯的传统。该报深刻理解“只有关注老百姓,才能为老百姓所关注”的含义,紧紧围绕“服务读者、突出民生”这个中心,从版面设置、稿件选择、读者评报和报社考核等方面强化民生新闻的报道。近年来,该报《维权周刊》的“记者调查”“帮你忙”专栏、《农业周刊》的“读者点题”专栏、《农金周刊》的“架金桥”专栏、新闻版的“讲政策”专栏相继被评为“安徽新闻名栏目”。从这些获奖栏目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其报道内容均是关注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民生新闻。
重视民生新闻报道是媒体适应竞争的必然选择。传统的主流媒体,包括党报、党刊、党台和部委机关报,在传播主流舆论和主流声音时往往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照搬照抄领导讲话和政策文件,深入挖掘不够,生动鲜活不足,老百姓往往敬而远之。其实,这是过分强调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而弱化了社会服务功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传统媒体的读者开始大量流失。为了生存,传统媒体不得不转变思维,强化其社会服务功能,开始重视民生,重视民意,涌现了一批民生新闻专栏、专版,大量接地气、说人话、有人味的新闻作品,并受到读者欢迎。从实践来看,主流媒体提倡服务性,增加民生新闻报道,不仅没有削弱党报的权威性、指导性,反而增强了可读性、服务性和亲和力。
二、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
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其公信力。受众相信传统媒体所报道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使这些媒体人习惯严肃地做新闻,但严肃并不是要求板着面孔说教。如果能自觉地运用平民视角,从老百姓关心的问题着手,用群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实实在在帮助指导群众的生产生活,消除他们的疑惑,这样就能更好地赢得受众,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笔者认为可以从报道主题、报道内容和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人手。
(一)报道主题要站住高、观全局,牢牢树立民生意识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民生新闻不应只是描述现象,而是要力求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获得一个登高望远的视点。“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蹲在田头找感觉。”这就要求记者在寻找报道主题时要“顶天立地”,不仅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还要有民生意识,使党和政府的宏观政策,地方政府具体的落实措施,与百姓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寻找到“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的切入点。如此做出来的新闻,才能让读者产生认同感。
比如当前,“互联网 ”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2015年,我省试点实施“政府信息工程”。9月8日,安徽日报农村版头版刊发了《马鞍山市姥长村探路“互联网 农村”(肩标)“幸福小屋”搞定村民医购行(主标)》一文。“幸福小屋”是政府发挥互联网优势,建设农村电子商务便利服务点的成果。小屋集综合信息查询、农村电子商务、公共业务村级下沉等功能,覆盖了村民“生、老、病、吃、喝、游、购”等各方面的需求。省委宣传部在10月9日的《新闻阅评》中,指出记者以敏锐的新闻触觉发现了农村经济形态在“互联网 ”大潮中的变化,用典型引导,助推农村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报道内容要选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题材
今天的新闻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挑剔、苛刻的受众,他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一般性地获知信息,而要求全方位地解读信息,获得“比消息更深刻的内幕,比内幕更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尤为突出。
“今天的读者读报的基本动因往往是追求有用的信息,能帮助读者分析当今世界复杂变化并帮助决策。”而作为普通百姓,他们更关心的是:一条新经济政策的出台,会对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电话、宽带等价格带来多大的影响。因此,在报道选题时,记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就业、教育、分配、社保、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容易引起老百姓共鸣的热点问题。2015年12月1日,安徽日报农村版刊发《我省集中整治“冒牌盐”》的新闻,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又着力提升新闻背后的服务,站在读者的角度将如何举报“冒牌盐”、如何鉴别食用盐的方法加以延伸报道。这篇稿件既传播了信息,又传播了与之有关的知识,受到《新闻阅评》的表扬。
(三)表现形式求活、求新
民生新闻报道要吸引受众,除了内容的选择之外,创新表现形式也十分重要。因此,把空洞的说教变成鲜活的新闻,把枯燥的数字变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符号,不断创新报道形式也是做好民生新闻的一个有效途径。
1、制作“鲜活”标题
常言说:文好题一半。在稿件采编过程中要下功夫制作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标题。只有鲜活的标题才能从版面上“跳”出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激起阅读的欲望。
2、使用群众语言,增强亲切感
民生报道若想吸引受众阅读,就必须解决好语言风格的问题。群众语言本身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应认真研究和学习群众语言,熟练掌握和运用群众语言,让作品充满“泥土”气息,让读者产生亲近感。
3、写“活”数字
在经济新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新闻稿写得像统计报告似的。的确,大量运用精确数字可以使报道更加准确,但也让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在写作时要有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夸张、对比、比拟等修辞手法,采用替代、筛选、图表等转换方法,尽可能将抽象的数字形象化,赋予数字以生命,让它们“动”起来。
4、弱化会议色彩,展示“最有价值”信息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就曾说:“会议是十分丰富的新闻源,会议上精神最集中,议论最集中,信息最集中。如果记者留心捕捉,细心研究,几乎每个会议都可以写出好作品来”。因此,记者采访会议时,要能够发掘其中大众共同关切的信息。今年2月26日,安徽日报农村版头版刊登《三年内所有乡镇建食品检测室》一文,称从2016年起,我省用3年时间,每年财政提供1亿元,在全省876个乡镇和1321家社区建设快速检测室。这条消息来自在合肥举行的省民生工程启动仪式,参会记者没有全面报道会议内容,而是选择人们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谓抓住了新闻眼。
总之,只要广大基层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能多些“民生”意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做出好的民生新闻,赢得读者的好评和喜爱。
[关键词]民生新闻;主题;内容;形式
民生新闻是新闻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目前来看,不论是纸质媒体,还是广播电视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对民生新闻的制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纷纷开设民生新闻的专栏、专题和专版,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也占据了大量的版面、时段和流量。一时间,民生新闻可谓风生水起,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广泛欢迎。在这种情况下,对媒体来说唱好“民生”这台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做好民生新闻的重要性
民生新闻为什么会这样受到媒体的青睐和受众的喜爱呢?我们先从民生新闻的内涵来看。《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色彩,语境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而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定义,目前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就是关注人民生计、生活的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人们“关心的事、身边的事、麻烦的事”为主要报道题材。由此可见,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受众“零距离”,甚至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关联,这类报道内容更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关心。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生计,这样的民生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以《安徽日报农村版》为例,作为由安徽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一张面向三农的报纸,重视民生新闻,尤其重视涉及服务三农的报道是其一贯的传统。该报深刻理解“只有关注老百姓,才能为老百姓所关注”的含义,紧紧围绕“服务读者、突出民生”这个中心,从版面设置、稿件选择、读者评报和报社考核等方面强化民生新闻的报道。近年来,该报《维权周刊》的“记者调查”“帮你忙”专栏、《农业周刊》的“读者点题”专栏、《农金周刊》的“架金桥”专栏、新闻版的“讲政策”专栏相继被评为“安徽新闻名栏目”。从这些获奖栏目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其报道内容均是关注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民生新闻。
重视民生新闻报道是媒体适应竞争的必然选择。传统的主流媒体,包括党报、党刊、党台和部委机关报,在传播主流舆论和主流声音时往往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照搬照抄领导讲话和政策文件,深入挖掘不够,生动鲜活不足,老百姓往往敬而远之。其实,这是过分强调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而弱化了社会服务功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传统媒体的读者开始大量流失。为了生存,传统媒体不得不转变思维,强化其社会服务功能,开始重视民生,重视民意,涌现了一批民生新闻专栏、专版,大量接地气、说人话、有人味的新闻作品,并受到读者欢迎。从实践来看,主流媒体提倡服务性,增加民生新闻报道,不仅没有削弱党报的权威性、指导性,反而增强了可读性、服务性和亲和力。
二、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
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其公信力。受众相信传统媒体所报道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使这些媒体人习惯严肃地做新闻,但严肃并不是要求板着面孔说教。如果能自觉地运用平民视角,从老百姓关心的问题着手,用群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实实在在帮助指导群众的生产生活,消除他们的疑惑,这样就能更好地赢得受众,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笔者认为可以从报道主题、报道内容和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人手。
(一)报道主题要站住高、观全局,牢牢树立民生意识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民生新闻不应只是描述现象,而是要力求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获得一个登高望远的视点。“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蹲在田头找感觉。”这就要求记者在寻找报道主题时要“顶天立地”,不仅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还要有民生意识,使党和政府的宏观政策,地方政府具体的落实措施,与百姓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寻找到“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的切入点。如此做出来的新闻,才能让读者产生认同感。
比如当前,“互联网 ”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2015年,我省试点实施“政府信息工程”。9月8日,安徽日报农村版头版刊发了《马鞍山市姥长村探路“互联网 农村”(肩标)“幸福小屋”搞定村民医购行(主标)》一文。“幸福小屋”是政府发挥互联网优势,建设农村电子商务便利服务点的成果。小屋集综合信息查询、农村电子商务、公共业务村级下沉等功能,覆盖了村民“生、老、病、吃、喝、游、购”等各方面的需求。省委宣传部在10月9日的《新闻阅评》中,指出记者以敏锐的新闻触觉发现了农村经济形态在“互联网 ”大潮中的变化,用典型引导,助推农村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报道内容要选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题材
今天的新闻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挑剔、苛刻的受众,他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一般性地获知信息,而要求全方位地解读信息,获得“比消息更深刻的内幕,比内幕更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尤为突出。
“今天的读者读报的基本动因往往是追求有用的信息,能帮助读者分析当今世界复杂变化并帮助决策。”而作为普通百姓,他们更关心的是:一条新经济政策的出台,会对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电话、宽带等价格带来多大的影响。因此,在报道选题时,记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就业、教育、分配、社保、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容易引起老百姓共鸣的热点问题。2015年12月1日,安徽日报农村版刊发《我省集中整治“冒牌盐”》的新闻,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又着力提升新闻背后的服务,站在读者的角度将如何举报“冒牌盐”、如何鉴别食用盐的方法加以延伸报道。这篇稿件既传播了信息,又传播了与之有关的知识,受到《新闻阅评》的表扬。
(三)表现形式求活、求新
民生新闻报道要吸引受众,除了内容的选择之外,创新表现形式也十分重要。因此,把空洞的说教变成鲜活的新闻,把枯燥的数字变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符号,不断创新报道形式也是做好民生新闻的一个有效途径。
1、制作“鲜活”标题
常言说:文好题一半。在稿件采编过程中要下功夫制作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标题。只有鲜活的标题才能从版面上“跳”出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激起阅读的欲望。
2、使用群众语言,增强亲切感
民生报道若想吸引受众阅读,就必须解决好语言风格的问题。群众语言本身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应认真研究和学习群众语言,熟练掌握和运用群众语言,让作品充满“泥土”气息,让读者产生亲近感。
3、写“活”数字
在经济新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新闻稿写得像统计报告似的。的确,大量运用精确数字可以使报道更加准确,但也让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在写作时要有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夸张、对比、比拟等修辞手法,采用替代、筛选、图表等转换方法,尽可能将抽象的数字形象化,赋予数字以生命,让它们“动”起来。
4、弱化会议色彩,展示“最有价值”信息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就曾说:“会议是十分丰富的新闻源,会议上精神最集中,议论最集中,信息最集中。如果记者留心捕捉,细心研究,几乎每个会议都可以写出好作品来”。因此,记者采访会议时,要能够发掘其中大众共同关切的信息。今年2月26日,安徽日报农村版头版刊登《三年内所有乡镇建食品检测室》一文,称从2016年起,我省用3年时间,每年财政提供1亿元,在全省876个乡镇和1321家社区建设快速检测室。这条消息来自在合肥举行的省民生工程启动仪式,参会记者没有全面报道会议内容,而是选择人们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谓抓住了新闻眼。
总之,只要广大基层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能多些“民生”意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做出好的民生新闻,赢得读者的好评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