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山东友谊出版社在图书内容质量管理中的实际工作,阐述以“三审三校”+“印前审读”为基本框架,以“合理奖惩”“业务培训”等为辅助措施的内容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取得的经验。
关键词:三审三校;印前审读;内容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出版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潮的到来,图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传统出版企业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占据有利地位,取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不断增强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图书质量永远是出版社的第一核心竞争力,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只有抓好质量才能赢得读者、立足于市场。为此,山东友谊出版社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了一套以“三审三校”+“印前审读”为基本框架,以“合理奖惩”、“业务培训”等为辅助措施的内容质量保障体系,以切实保障我社出版的图书内容不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一、严格执行三审流程
2008年7月,我社公布了《关于加强图书质量管理的规定》,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的“三审三校”规定:初审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对书稿的社会效益、文化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进行审核,严把导向关、知识关、文字关,并写出初审报告,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复审审读全部稿件,并对稿件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做出总体评价,并解决初审中提出的问题;终审根据初审、复审意见,对稿件的内容,包括出版导向、学术质量、社会效益、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方面做出评价,并对稿件能否采用做出决定。三审各环节负责人认真履行审校职责,层层把关,认真填写《三审意见表》,消灭文字、语法和知识性错误。严把政治关和政策关,确保书稿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并保证书稿不出现任何涉及政治、宗教、民族等的敏感问题。
二、增加“全品种印前审读”环节
1. 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
2008年8月,我社专门成立质量管理部,聘请100多位专业审读人员对社内出版的图书进行全品种印前审读。同时,还聘请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老编辑担任审读检查员,对审读结果进行二次审查,形成最终的审读报告。“全品种印前审读”环节的建立,为我社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再加一道“防火墙”。
2. 制订一系列审读管理措施
2009年6月,我社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图书质量管理的规定》,严格审读流程,如印前审读质量不合格,质量管理部将书稿退回给责编重新加工,直至审读合格,方可付印。2011年10月,公布《关于加强审读工作的规定》,此规定在严格执行印前审读制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将审读结果与责编的绩效挂钩,严格奖惩,要求社内图书在印前审读中必须达到合格标准。同时,此规定还对质量管理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抽检已出版图书,若出现不合格,将追溯质量管理部的责任,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惩罚。2016年1月,公布《关于加强审读工作的补充规定》,进一步扩大印前审读图书范围,规范印前审读流程,要求未经印前审读或审读不合格的图书不予分配书号。2016年10月,公布《关于严格印前审读内容的规定》,将图书封面、扉页、版权页、前言、后记、腰封等所有附件内容全部纳入审读范围。此外,自2011年8月开始,我社将每月的印前审读情况汇总成《审读简报》,以社内红头文的形式印发,同时抄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和主管单位。
三、合理奖惩,调动编辑的积极性
我社在《关于加强审读工作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对参与优质图书或不合格图书编辑的三审各环节负责人采取不同比例的奖惩机制。2015年,我社又将图书印前审读结果导入编辑绩效考核体系,占15%的权重。同时,对连续两年在印前审读和各级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中差错率均低于0.25/10000的优秀编辑予以特别奖励。
四、制订完善的培训机制
其一,建立新编辑岗前培训制度。2011年,我社公布《新进员工岗前培训制度》,规定我社新到岗的编辑在进社后都要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岗前培训,其核心就是编辑业务培训。我社邀请社内外经验丰富的老编辑授课,强调编辑的政治把关意识和编辑基本功的培养;向新编辑讲授包括质量管理规定在内的社内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为新编辑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打好基础。
其二,建立常态化、延续性的业务培训机制。针对编辑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结合编辑的业务需求的不同方面,按计划组织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出版业务知识等不同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为每位在职编辑创造均等的学习机会。仅2016年,我社编辑人员共参加社内和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二十余次,提高了全员的编辑水平和业务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总结
“质量大于天”,质量是图书的生命,更是关乎出版社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严格遵循上述质量管理措施进行出版工作,使得我社的圖书品质不断提升,也证明这套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而随着出版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图书市场必将更趋于多样化,出版形式也会更加灵活丰富。我社还将不断创新思路,修订、完善好质量保障体系,使其始终为我社的出版工作保驾护航。
关键词:三审三校;印前审读;内容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出版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潮的到来,图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传统出版企业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占据有利地位,取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不断增强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图书质量永远是出版社的第一核心竞争力,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只有抓好质量才能赢得读者、立足于市场。为此,山东友谊出版社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了一套以“三审三校”+“印前审读”为基本框架,以“合理奖惩”、“业务培训”等为辅助措施的内容质量保障体系,以切实保障我社出版的图书内容不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一、严格执行三审流程
2008年7月,我社公布了《关于加强图书质量管理的规定》,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的“三审三校”规定:初审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对书稿的社会效益、文化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进行审核,严把导向关、知识关、文字关,并写出初审报告,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复审审读全部稿件,并对稿件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做出总体评价,并解决初审中提出的问题;终审根据初审、复审意见,对稿件的内容,包括出版导向、学术质量、社会效益、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方面做出评价,并对稿件能否采用做出决定。三审各环节负责人认真履行审校职责,层层把关,认真填写《三审意见表》,消灭文字、语法和知识性错误。严把政治关和政策关,确保书稿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并保证书稿不出现任何涉及政治、宗教、民族等的敏感问题。
二、增加“全品种印前审读”环节
1. 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
2008年8月,我社专门成立质量管理部,聘请100多位专业审读人员对社内出版的图书进行全品种印前审读。同时,还聘请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老编辑担任审读检查员,对审读结果进行二次审查,形成最终的审读报告。“全品种印前审读”环节的建立,为我社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再加一道“防火墙”。
2. 制订一系列审读管理措施
2009年6月,我社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图书质量管理的规定》,严格审读流程,如印前审读质量不合格,质量管理部将书稿退回给责编重新加工,直至审读合格,方可付印。2011年10月,公布《关于加强审读工作的规定》,此规定在严格执行印前审读制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将审读结果与责编的绩效挂钩,严格奖惩,要求社内图书在印前审读中必须达到合格标准。同时,此规定还对质量管理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抽检已出版图书,若出现不合格,将追溯质量管理部的责任,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惩罚。2016年1月,公布《关于加强审读工作的补充规定》,进一步扩大印前审读图书范围,规范印前审读流程,要求未经印前审读或审读不合格的图书不予分配书号。2016年10月,公布《关于严格印前审读内容的规定》,将图书封面、扉页、版权页、前言、后记、腰封等所有附件内容全部纳入审读范围。此外,自2011年8月开始,我社将每月的印前审读情况汇总成《审读简报》,以社内红头文的形式印发,同时抄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和主管单位。
三、合理奖惩,调动编辑的积极性
我社在《关于加强审读工作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对参与优质图书或不合格图书编辑的三审各环节负责人采取不同比例的奖惩机制。2015年,我社又将图书印前审读结果导入编辑绩效考核体系,占15%的权重。同时,对连续两年在印前审读和各级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中差错率均低于0.25/10000的优秀编辑予以特别奖励。
四、制订完善的培训机制
其一,建立新编辑岗前培训制度。2011年,我社公布《新进员工岗前培训制度》,规定我社新到岗的编辑在进社后都要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岗前培训,其核心就是编辑业务培训。我社邀请社内外经验丰富的老编辑授课,强调编辑的政治把关意识和编辑基本功的培养;向新编辑讲授包括质量管理规定在内的社内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为新编辑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打好基础。
其二,建立常态化、延续性的业务培训机制。针对编辑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结合编辑的业务需求的不同方面,按计划组织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出版业务知识等不同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为每位在职编辑创造均等的学习机会。仅2016年,我社编辑人员共参加社内和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二十余次,提高了全员的编辑水平和业务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总结
“质量大于天”,质量是图书的生命,更是关乎出版社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严格遵循上述质量管理措施进行出版工作,使得我社的圖书品质不断提升,也证明这套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而随着出版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图书市场必将更趋于多样化,出版形式也会更加灵活丰富。我社还将不断创新思路,修订、完善好质量保障体系,使其始终为我社的出版工作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