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创实践视角高校师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ti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五年来,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与学生教育领域研究成果备受关注,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等高频词汇层出不穷,传统教育模式强调课程完善与就业选择,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双创能力与职业素养,因此双创实践教育是培育高校师生创新驱动、创业导向的核心环节与关键路径。该研究基于双创实践的视角,深挖高校师生职业素养塑造环节与提升路径,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双创实践;高校师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我国已经进入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不仅是新时代背景下的第一生产力,更是提升综合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事态,此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在各个领域掀起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对高质量高能力人力资源需求呈现增长态势,以能力和实践为导向的人才需求模式不断扩大。双创实践教育是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高校师生作为取得高等教育成效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双创实践发展的主力军[1,2]。以市场岗位对职业素养需求为教育目标,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利于解决目前教育行业面临的多方面难题,为社会输送大批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人才,是高校目前必须解答好的时代课题[3,4]。
   一、高校职业素养存在的几点弊端
   (一)培养结构对接失衡
   近五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连续高涨,就业形势严峻,考研、考博、出国留学、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招聘、企业招聘等方面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流选择。随着全球经济互通共享进程影响,招聘单位逐步提升招聘门槛并提出各种资格认证要求,因此出现供需结构对接失衡的困境。例如,大型企业越来越青睐名校毕业、高学历的高端人才,提升职位薪资待遇的同时,招聘条件逐年苛刻且招聘数量也随之降低,但是高校毕业生仍激烈竞争那一席之位;然而中小企业即使降低门槛、提升职工福利待遇,却难以招聘到合适人才,甚至很多职位无人问津。这种落差的对比追溯其源头归因高校培养结构对接失衡。在国家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结构仍有较大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不能及時进行调整真正满足社会机构和企业的需求,每年有大量的高校人才涌入市场,而其中真正具有企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的毕业生却十分有限,这无疑对企业和毕业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5]。
   (二)择业观念意识缺乏
   高等学校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有些偏颇,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由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时间紧、精力弱和能力差等各个方面的不足,因此对求职、择业与就业等问题考虑欠妥,缺乏主见和竞争意识,常常被身边的行为影响、被舆论左右、被父母操控和被自己忽略,不顾自身的主观条件与客观现实,最终无法树立正确理智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缺乏独立意识从而产生盲从情感和依赖心理,没有认清自身优势与劣势,职业选择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例如,许多学生受父母左右或教师影响选择当下热门行业或“有前景”的职业,之后发现自身相关能力不足、缺少兴趣引导和自我实现的动力,以至于从外在技能到内在精神压力都难以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另有大量学生群体,毕业工作后发现职业前景黯淡或者与个人追求相差甚远,但此时转换工作方向又为时过晚,难以被其他岗位所接受,最终陷入职业困境。择业观念意识缺乏归根结底是因为高校师生与社会需要之间相互脱节、信息不对称。高校生活为师生提供了相对封闭而独立的环境,使其专心从事自身领域的学习探索,这种环境无疑对于学术学习和研究具有极大优势,但与此同时“与外界隔离”也带来了信息时效性削弱和获取信息渠道阻塞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凭借书本知识和主观想法进行学习研究,忽略了对于自身培养的素质能力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重要思考[6]。
   (三)职业素养能力匮乏
   高校师生绝大部分时间是侧重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需求对接的职业素养能力相当匮乏,课本知识储备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需要时间、经验与磨炼,在“黄金时段”关键时期更需要趁早培养、塑成调解和谈判等职业素养能力。由于高校与招聘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职位需要不匹配和招聘条件不透明等弊端,导致高校师生无法跨越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不达标这道鸿沟,从而无法迅速适应岗位技能,难以利用专业实践知识解决问题,更谈不上从容应对突发状况、合理化解工作中的压力,最终表现出工作表现能力较弱和职业素质能力不足。教书育人、培养国家各行各业需求的不同层次人才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而现实存在的高校师生初入职场时显露出职业素质的缺失和能力不足却成了企业人才招聘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这揭示了高校对于职业素养培养结果严重脱离实际需求的问题[7]。
   二、基于双创实践为导向高校师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双创实践”概念一分为二,从“创新驱动”与“创业导向”两方面进行详细诠释。“创新驱动”理论源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领域,涉及创意产生、创意转化、创意扩散三方面流程,旨在突出激发新创意新灵感新理念、钻研新技艺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新市场新运营新服务的三方面特质属性。“创业导向”理念源于战略管理方向范畴,逐步拓展到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行为选择,旨在强调目标倾向决策性、超前动作意念性和突破拓展行为性的三方面特质属性。综合而言,本研究基于双创实践视角,将“创新驱动”与“创业导向”引入到高校师生职业素养领域,从创意产生、创意转化、创业扩散、决策性、超前性、突破性六个方面详细深剖人生职业发展的塑造环节与提升路径,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8]。
   (一)大数据系统支撑,保障社会岗位需求与高校师生信息的畅通无阻
   近些年新兴起来的大数据技术,具有数据量巨大、数据类型丰富、处理速度快和实时更新等独有优势,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青睐。大数据系统提供了数据资源、技术支持、创新平台和变革动力,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与模式,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发展由应急导向至前瞻导向转变,由曾经的“解决问题”转向现在的“预防问题”,抓住大数据发展的时代机遇,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创战略管理未来发展新局面,也是我国必须解答好的时代课题。大数据为拓展研究视野提供新手段,同时大数据预测能力为咨政议题开辟新的路径,可从历史或当下发生的事件分析预测出未来的发展走势,提前做好政策研究,从而改善过度聚焦于当下、紧要、应急问题研究的现状。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是目前信息数据处理和应用的最佳选择。高校要全方位引入大数据系统支撑,借助大数据系统的优势和服务功能,保障社会岗位需求与高校师生信息的畅通无阻,及时了解招聘信息、职位技能、应聘条件,依据时代要求和社会变革培养高校师生职业行为能力素养,实现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位需求的无缝衔接。目前部分企业和高校通过建立大数据信息平台,给师生提供更加便捷、个性、精准的信息支持,帮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动态把握招聘岗位实时需求,以调整教学目标任务,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而实现社会需求和师生信息的对称透明和畅通无阻,还需要高校继续推动建设全方面、多层次大数据系统[9]。    (二)产学研机制辅助,完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优化
   产学研一直是高校与科研院所持续关注的热门议题,如何将高效产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完美契合且相辅相成,是高校师生一直为之奋斗且锲而不舍的至高目标。产学研机制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结合企业信息提供和资金支持、高校资源供给和人才培育以及研究院所创新研究突出能力三方的优势,很大程度上能解决社会运转中实际的问题,从根本出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寻求技术支持以解决问题和落实结果。在三方面相互协作过程中,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构建信息平台支持对于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无论从何方面出发考虑,产学研机制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如何发现和挖掘人才的潜能和潜力、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最优结合。面对互联网应用创新的科研与教学改革,产学研机制帮助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与创新,为社会岗位提供了具有专业职业素养的人才。以政府和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为导向,寻求合适的培养单位、对象和内容,以培养科研实践、工作经验和能力为目标,改善促进高校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和优化教育方式,强调针对不同职业要求形成差异化的教学理念和任务,探索实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切实提升高校师生职业素养,从而在人才市场上迅速匹配到合适职业、胜任岗位,达到培养结构与市场供需结构平衡[ 10 ]。
   (三)知识螺旋完善,重视理论与实践知识链条的螺旋上升
   知识螺旋是指知识在创新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知识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以实现螺旋上升的动态提升,将从外界获取的理论知识吸收成为个人的内在知识,运用内在知识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实践过程中的外在知识,完成一次知识链条的螺旋上升,循环往复、不断提升。传统课堂教学注重传授理论和背诵书本知识,对于知识的运用场景和使用方式却缺乏足够的解释和创新,在学校内学生生搬硬套理论通过学业考核,但进入社会工作后面对实际问题无从下手,难以通过职场考核,表现出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理论教学缺少足够的实践操作,学生对其认识不够深入、应用能力差,未能把理论知识内化再应用实现外化成为实践知识,这是造成职业素养匮乏的重要原因,而优化知识培养体系,通过教学改革将理论与实践知识形成链条,在实际学习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螺旋上升途径给这一问题提出了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构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案和标准,尤其对于毕业年级开设专项课程,通过课前案例引導、课堂知识讲授、课后及时答疑、阶段性实践任务和评价总结的整套体系,帮助师生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从事职业方向的主要岗位具有初步认识和了解,通过创新的驱动式教学模式和实践操作提高职业素养以解决毕业生面临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困境[ 11 ]。
   (四)专家智库推动,构建高校师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
   智库是专门研究社会问题的咨询机构,通过聚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发挥专业能力优势,将其聪明和才智汇总整合形成各种应对方案,为社会运行中的困难和障碍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是现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包括提供咨询、诊断问题、设计方案、追踪运行、及时反馈以纠正误差等。作为思路拓展和方案决策的重要补充,专家智库以其强大的前瞻性、创新性和集思广益的思考模式给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对接注入了新活力。运用智库技术解决高校师生职业素养问题,有利于对难题提出针对性分析,对所有可能的结果和发展进行详尽的描述,以从容应对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顺利提出解决方案,后续的追踪研究更能及时发现偏差,调整方向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要发挥专家智库的独特优势,推动高校师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建设,促进高校教学模式优化升级。高校师生职业素养匮乏部分源自教育评价体系偏离需求目标,在脱离岗位实际需要的情况下,过时的评价体系没有适当标准导致对人才职业素养评价效力缺失,人才培养缺乏合理性、现实性和实用性,造成人才结构不合理。关注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设置,利用专家智库推动建设良好循环的评价体系,对于提升高校师生职业素养至关重要[ 12 ]。
   (五)对接平台拓展,完善政府、企业、高校与个人的招聘机制
   招聘机制在高校师生与人才岗位匹配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良好的招聘机制可以预先精准定位目标群体发布需求信息,快速、便捷、有效地为岗位找到合适的人才,其导向性功能在职业能力素养的提升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招聘形式和招聘平台的多元化发展,以网络招聘为主的新型招聘机制在参与政府、企业人才供求平衡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各式各样的招聘平台借助大数据系统和网络信息技术支撑,克服传统线下招聘中范围小、成本高、信息偏差大、反馈周期长等缺点,采用创新的招聘技术手段和丰富的招聘形式,保证信息及时有效地通过对接平台传递给高校师生,提供学习和选择的参考方向以提升职业素养。政府、企业、高校应当完善招聘机制,对接平台拓展,实现招聘机制的优化升级,利用及时、精确、安全的信息满足各方的不同需求,注意充分挖掘网络平台提供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帮助师生认清所处形式,结合自身优势和劣势对职业进行合理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13 ]。
  参考文献
  [1]马力,邓阳.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探析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5):93-99.
  [2]李祥飞.高校毕业生就业探索行为及就业促进政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9):125-126.
  [3]李滋阳,李洪波,范一蓉.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6):95-102.
  [4]余维新,顾新,熊文明.产学研知识分工协同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7,35(5):737-745.
  [5]张园,张宁.协同创新: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83-84.
  [6]孙鸿飞,彭丽,武慧娟,秦雯.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新型高校智库决策机制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3):7-9.
  [7]邱洋冬.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激励效应研究——基于不同调节机制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20(5):107-112.
  [8]余朝晖.地方院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204-205.
  [9]肖年志.“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8):23-26.
  [10]陈紫天.高校线上线下融合式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6):97-104.
  [11]秦培鹏.“双创”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求学,2020(35):33-34.
  [12]张雅,许南.“互联网 ”背景下我国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与提升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44-48.
  [13]刘洪超,滕鑫鑫,白浩.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智能就业平台建设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2):111-117.
其他文献
针对此前开发的桥洞风力与压电陶瓷混合发电装置,利用ANSYS软件对桥洞处的流场进行仿真模拟,并制作模型进行桥洞处风力发电的模拟实验,并从理论上研究了压电薄膜产生电荷与尺
社会进步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教育凸显出其诸多不足,需要学校及时寻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使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弘扬,使学生饱含着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走入社会。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需要顺应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按照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程度进行教学,这就要求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要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
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将泳池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及常规能源系统生命周期划分为建设、使用、回收三个阶段,将三个阶段的数据清单搜集完整,并利用GaBi软件计算出生命周期环
小窝蛋白-1(Caveolin-1)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种重要的结构蛋白,能特异性地与细胞内多种信号蛋白结合,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死亡、细胞代谢等多种活动有密切关系。Caveolin-1通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1],约70%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其中约30%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2]。晚期肺鳞癌无手术根治的机会,且因缺乏有效的靶向药物,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是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养老金精算模型,对2018—206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进行了测算,研究在全面二孩及延迟退休政策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农业院校针对植物保护及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实验课部分作为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是对其理论课程的补充和升华,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以其中三个实验为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以探究其教学效果。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接受度达到了100%,满意度达到了93.40%,为混合式教学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
近年考古发现,可将越之信史上推千年乃至更远年代.文章对传统的“越为禹之苗裔”说再次提出质疑.根据考古学资料和人类学研究成果,并对照历史文献中有关记载,认为越族是在本地发展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仙葫院区肿瘤科为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中心)、广西中医药学会中医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广西中医药防治肿瘤专科创新平台副组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