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主要通过语感能力的强弱来体现,因为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了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感敏锐者能敏锐地捕捉文章中细腻的情趣,领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而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达到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同时,在说、写时,也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怎样才能有效培养语感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初读感悟,培养语感
在教学一篇新的课文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依靠自己已有的语文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自读感悟,获取文章中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为了增强学生初读感悟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学生重点品读文章的开头与结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并且垫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让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和自己喜欢的语段来朗读。
这些语句往往是文章中心内容体现和作者情感喷发处,让学生多读,既训练了语感,又加强了对文章的理解,还为下一步的精读做好了准备。
3.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样为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入文章深处、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做好铺垫。
二、品味揣摩,提高语感
语感的会意性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也就是精读,从而让学生逐步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读者必须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兴趣的希望。”这话点出了在精读过程中揣摩、品味语言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抓住修辞手法来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能把事物或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文字中产生联想,就能对所写事物有更形象的感性认识;排比句式则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既而和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心灵的沟通。如《安塞腰鼓》中“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这个排比句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热烈、壮观,黄土高原上元气淋漓的小伙子的活力与力量,自然地产生共鸣,融化在一片声的海洋里。
2.通过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来培养语感。
如《卢沟桥烽火》中,“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以及“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这其中“偷偷”与“悄悄”两对词意义相近,但是前者是贬义词,写出了日本人卑鄙的侵略行为,后者属于褒义词,写出了中国守军奋起回击,保家卫国的高尚行为。学生会在品味词语的过程中体会到感情色彩不同,表达的效果和情感自然也不同了。
3.体会不同的句式,深入感悟。
常用句式有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等,其中感叹句和反问句,表达语气更强烈。比如《夹竹桃》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反问句式的运用,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夹竹桃那可贵的韧性。
4.结合语境,揣摩词语。
语言离开了具体环境环境就失去了它的内在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如《姥姥的剪纸》中写“我”跟姥姥打赌,可是姥姥总能剪出技艺绝伦的作品来,所以我总是“耍赖”,这个“耍赖”原来是贬义词,用在这里做褒义词用,写出我的天真、可爱,以及向姥姥撒娇的可爱形象,更从侧面衬托出姥姥的和蔼可亲,用上“耍赖”更为语句平添了几分幽默和谐。
5.体会词语细微的差别所造成的不同表达效果。
如《詹天佑》一课,让学生辨析出“精密、周密”这一对词的细微差别,从而让生体会出勘测路线时考虑问题的复杂性及数字的精确性。
三、感情朗读,锤炼语感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要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语感,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就应先从朗读入手。
首先,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阅读课上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精炼而不啰嗦,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把学生带入情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和催化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调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融入课文,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如,老师饱含深情朗诵《长江之歌》这首诗,自然也会感染学生,让他们在这种情感氛围中,带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投入到激情朗诵之中。
其次,课堂上重视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朗读方法。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如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停顿的规律、语气的把握等。同时还要注意根据文章的情感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如感情奔放有气势的,班、组集体朗读;戏剧文学,分角色朗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朗读。
此外,教师还须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文本读出感情。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入情入境,达到情感上的体验。在阅读中,须让学生的心态融入言语角色,进入情感氛围。达到“入境始于亲”的境界。
四、借助想像,增强语感
语言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像来完成对语言文字意蕴的理解,也只有通过想像这一中介才能准确地、全面地把握作者所传达的复杂感情信息。我们知道,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像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把抽像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到其所代表的事物和现象之中,走进作者所描绘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像。如《烟台的海》中把冬、春、夏三季的烟台的海分别比作千万头暴怒的狮子、顽皮的孩子、温柔的少女,教学时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像,从而进一步体会烟台的海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和秋日的充实。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巧用多媒体创设直观的形象和具体的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感受客观事物、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五、积累写作,内化语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语言。鲁迅先生说得好:“学好课内的东西是学好语言的一半,另一半要靠课外学习去获得。”对于语感的培养来说也是这样。如果仅仅让学生读语文课本上的几十篇课文远远不够,博览群书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以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推荐一些短小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去朗读,感染影响他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口述新闻或社会焦点问题,既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还开阔学生的视野;举行辩论会来培养学生多说的习惯,进行报刊资料剪辑,积累资料等等,这样,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促进客观语言到主观语言的内化。
教学中,除了积累还要注重迁移写作训练,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感。对于写,不但要重视常规的“写”,也应重视抄写、仿写和续写,因为他们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抄写让学生把精彩优美的段落、优秀篇章照抄下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语言模型和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增强鉴别力;仿写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那些毫无写作兴趣的学生,仿写是他们写作的引路人。续写可以强化语感,如《爱之链》中通过续写后来的故事,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增强学生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贯的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种各样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纯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感知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精髓。
一、初读感悟,培养语感
在教学一篇新的课文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依靠自己已有的语文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自读感悟,获取文章中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为了增强学生初读感悟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学生重点品读文章的开头与结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并且垫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让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和自己喜欢的语段来朗读。
这些语句往往是文章中心内容体现和作者情感喷发处,让学生多读,既训练了语感,又加强了对文章的理解,还为下一步的精读做好了准备。
3.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样为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入文章深处、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做好铺垫。
二、品味揣摩,提高语感
语感的会意性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也就是精读,从而让学生逐步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读者必须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兴趣的希望。”这话点出了在精读过程中揣摩、品味语言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抓住修辞手法来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能把事物或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文字中产生联想,就能对所写事物有更形象的感性认识;排比句式则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既而和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心灵的沟通。如《安塞腰鼓》中“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这个排比句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热烈、壮观,黄土高原上元气淋漓的小伙子的活力与力量,自然地产生共鸣,融化在一片声的海洋里。
2.通过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来培养语感。
如《卢沟桥烽火》中,“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以及“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这其中“偷偷”与“悄悄”两对词意义相近,但是前者是贬义词,写出了日本人卑鄙的侵略行为,后者属于褒义词,写出了中国守军奋起回击,保家卫国的高尚行为。学生会在品味词语的过程中体会到感情色彩不同,表达的效果和情感自然也不同了。
3.体会不同的句式,深入感悟。
常用句式有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等,其中感叹句和反问句,表达语气更强烈。比如《夹竹桃》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反问句式的运用,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夹竹桃那可贵的韧性。
4.结合语境,揣摩词语。
语言离开了具体环境环境就失去了它的内在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如《姥姥的剪纸》中写“我”跟姥姥打赌,可是姥姥总能剪出技艺绝伦的作品来,所以我总是“耍赖”,这个“耍赖”原来是贬义词,用在这里做褒义词用,写出我的天真、可爱,以及向姥姥撒娇的可爱形象,更从侧面衬托出姥姥的和蔼可亲,用上“耍赖”更为语句平添了几分幽默和谐。
5.体会词语细微的差别所造成的不同表达效果。
如《詹天佑》一课,让学生辨析出“精密、周密”这一对词的细微差别,从而让生体会出勘测路线时考虑问题的复杂性及数字的精确性。
三、感情朗读,锤炼语感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要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语感,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就应先从朗读入手。
首先,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阅读课上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精炼而不啰嗦,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把学生带入情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和催化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调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融入课文,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如,老师饱含深情朗诵《长江之歌》这首诗,自然也会感染学生,让他们在这种情感氛围中,带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投入到激情朗诵之中。
其次,课堂上重视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朗读方法。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如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停顿的规律、语气的把握等。同时还要注意根据文章的情感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如感情奔放有气势的,班、组集体朗读;戏剧文学,分角色朗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朗读。
此外,教师还须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文本读出感情。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入情入境,达到情感上的体验。在阅读中,须让学生的心态融入言语角色,进入情感氛围。达到“入境始于亲”的境界。
四、借助想像,增强语感
语言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像来完成对语言文字意蕴的理解,也只有通过想像这一中介才能准确地、全面地把握作者所传达的复杂感情信息。我们知道,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像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把抽像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到其所代表的事物和现象之中,走进作者所描绘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像。如《烟台的海》中把冬、春、夏三季的烟台的海分别比作千万头暴怒的狮子、顽皮的孩子、温柔的少女,教学时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像,从而进一步体会烟台的海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和秋日的充实。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巧用多媒体创设直观的形象和具体的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感受客观事物、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五、积累写作,内化语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语言。鲁迅先生说得好:“学好课内的东西是学好语言的一半,另一半要靠课外学习去获得。”对于语感的培养来说也是这样。如果仅仅让学生读语文课本上的几十篇课文远远不够,博览群书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以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推荐一些短小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去朗读,感染影响他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口述新闻或社会焦点问题,既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还开阔学生的视野;举行辩论会来培养学生多说的习惯,进行报刊资料剪辑,积累资料等等,这样,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促进客观语言到主观语言的内化。
教学中,除了积累还要注重迁移写作训练,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感。对于写,不但要重视常规的“写”,也应重视抄写、仿写和续写,因为他们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抄写让学生把精彩优美的段落、优秀篇章照抄下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语言模型和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增强鉴别力;仿写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那些毫无写作兴趣的学生,仿写是他们写作的引路人。续写可以强化语感,如《爱之链》中通过续写后来的故事,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增强学生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贯的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种各样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纯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感知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