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贷款难一直是制约江西省寻乌县众多贫困户实现自我发展的瓶颈之一,主要症结在贫困户很难提供有效担保,金融机构担心风险失控。
2015年以来,作为江西省“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试点县之一的寻乌县,围绕“如何抵押、风险控制、后续监管”等节点问题,探索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稳妥有序地推进金融扶贫试点工作。
“产业扶贫信贷通”的作用就是通过扶贫资金,为贫困户贷款提供担保,降低贫困户贷款准入门槛,让贫困户贷上款,使扶贫政策的阳光惠及绝大多数贫困家庭,破解“信贷难”问题。2015年,寻乌在为银行提供2000万元风险缓释金的同时,又筹集财政扶贫资金为贫困户贷款提供50%贴息,同时要求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让利于农,切实减轻了贫困户支付贷款利息的负担。
2015年,全县共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金融扶贫贷款8115万元,涉及合作社31个、贫困户1683户、7573人,直接带动588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6年一季度,全县共发放金融扶贫贷款6916万元,涉及贫困户1029户、4650人。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的金融贷款,让贫困户发展产业有了启动金,也提升了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和勇气,迅速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转型和电商、光伏等扶贫产业的发展。
破脱贫钱荒
2015年初,寻乌县委、县政府专门派出调研组,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研,对全县13890户48500个贫困人口逐户开展入户调查,摸清贫困现状,找准致贫原因。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全县有73%的贫困户缺乏产业发展资金,有65%贫困户有贷款意愿,但只有不到9%的贫困户已经得到银行贷款,缺乏产业发展的“起火钱”(本钱)成为脱贫道路上的重要障碍。为此,寻乌把金融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抓手,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寻乌县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全力帮扶贫困户解决“贷款难”问题。
缺乏可抵押的资产,是制约贫困户获得贷款的主要“瓶颈”。为破解这一“瓶颈”,寻乌按照“政府搭台、银行唱戏、农户受益、脱贫致富”的思路,2015年筹集财政资金2000万元,作为信贷风险缓释金,分别投放到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由两家金融机构按1:8的比例,可撬动放大贷款资金1.6亿元。由此,既解决了贫困户“燃眉之急”,又解决了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有了财政资金构筑的“防火墙”,银行由“惜贷”变为“乐贷”。
“傻瓜式”便捷借贷
澄江镇王屋村贫困户王东京,因家庭贫困,申请银行贷款一直难获批,后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仅仅10天时间就获得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他后来通过养鸡摘掉了贫困帽子。10天就拿到了贷款,这得益于寻乌县优化信贷业务流程,并严把准入关口。在寻乌县,乡镇、扶贫办与金融部门开展联合审查,核实贷款人借款的真实性,做实资金投向的效益评估监测,防范风险隐患,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在试点工作中,寻乌探索出了乡(镇)、扶贫办和金融机构并联审批的“傻瓜式”工作模式,分别由乡镇调查信贷意愿、县扶贫办审核扶贫户信息、金融机构核准放贷,在贷款办理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个一”集中式并联审批,即:“一次调查、一次集齐资料、一次审查、一次审批”,对贫困户较为集中的村,进行现场调查、审核、核准,缩短了业务链条,提高了办贷效率。同时,采取分批放贷的方式,申请一批、审核一批、发放一批,最大限度缩短放贷时间,做到了贫困户有需求随时放贷。
为解决贫困户信贷资金投资的盲目性,降低产业发展风险,寻乌充分发挥结对帮扶干部的作用,由结对帮扶干部全程跟踪指导,根据贫困户资源优势、劳力结构、发展意愿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帮助其选好脱贫致富路子,并对贷款资金的使用进行指导、把关,确保贷款资金投入精准;引导贫困户抱团发展,采取将贷款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等方式,确保贷款资金有稳定收益。
文峰乡长布村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成立了养兔专业合作社,使企业与贫困户之间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将贷款资金入股合作社,年终能获取不低于 9000元的养兔收益分红;三标乡上下坝的全村14户贫困户将贷款资金通过合作社“统一购牛、统一防疫、分户养殖、统一销售”,集中发展养牛产业,每户贫困户实现增收4000元以上。
2015年以来,寻乌新发展油茶种植21000多亩、葡萄5000多亩、鹰嘴桃2000多亩、百香果1500多亩、猕猴桃近10000亩、果蔬种植1000亩。有212户贫困户通过发展光伏发电实现脱贫,194名贫困劳动力创办了电商网店,为加速全县脱贫步伐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今年,寻乌实行了对贫困户100%、对示范引领的龙头企业及合作社50%的贴息政策;安排缓释金4575万,可撬动银行放贷3.66亿元,确保在册贫困户人均可获得贷款3万元以上,财政扶贫资金将继续发挥 “四两拨千斤”的扶贫实效。
2015年以来,作为江西省“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试点县之一的寻乌县,围绕“如何抵押、风险控制、后续监管”等节点问题,探索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稳妥有序地推进金融扶贫试点工作。
“产业扶贫信贷通”的作用就是通过扶贫资金,为贫困户贷款提供担保,降低贫困户贷款准入门槛,让贫困户贷上款,使扶贫政策的阳光惠及绝大多数贫困家庭,破解“信贷难”问题。2015年,寻乌在为银行提供2000万元风险缓释金的同时,又筹集财政扶贫资金为贫困户贷款提供50%贴息,同时要求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让利于农,切实减轻了贫困户支付贷款利息的负担。
2015年,全县共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金融扶贫贷款8115万元,涉及合作社31个、贫困户1683户、7573人,直接带动588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6年一季度,全县共发放金融扶贫贷款6916万元,涉及贫困户1029户、4650人。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的金融贷款,让贫困户发展产业有了启动金,也提升了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和勇气,迅速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转型和电商、光伏等扶贫产业的发展。
破脱贫钱荒
2015年初,寻乌县委、县政府专门派出调研组,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研,对全县13890户48500个贫困人口逐户开展入户调查,摸清贫困现状,找准致贫原因。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全县有73%的贫困户缺乏产业发展资金,有65%贫困户有贷款意愿,但只有不到9%的贫困户已经得到银行贷款,缺乏产业发展的“起火钱”(本钱)成为脱贫道路上的重要障碍。为此,寻乌把金融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抓手,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寻乌县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全力帮扶贫困户解决“贷款难”问题。
缺乏可抵押的资产,是制约贫困户获得贷款的主要“瓶颈”。为破解这一“瓶颈”,寻乌按照“政府搭台、银行唱戏、农户受益、脱贫致富”的思路,2015年筹集财政资金2000万元,作为信贷风险缓释金,分别投放到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由两家金融机构按1:8的比例,可撬动放大贷款资金1.6亿元。由此,既解决了贫困户“燃眉之急”,又解决了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有了财政资金构筑的“防火墙”,银行由“惜贷”变为“乐贷”。
“傻瓜式”便捷借贷
澄江镇王屋村贫困户王东京,因家庭贫困,申请银行贷款一直难获批,后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仅仅10天时间就获得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他后来通过养鸡摘掉了贫困帽子。10天就拿到了贷款,这得益于寻乌县优化信贷业务流程,并严把准入关口。在寻乌县,乡镇、扶贫办与金融部门开展联合审查,核实贷款人借款的真实性,做实资金投向的效益评估监测,防范风险隐患,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在试点工作中,寻乌探索出了乡(镇)、扶贫办和金融机构并联审批的“傻瓜式”工作模式,分别由乡镇调查信贷意愿、县扶贫办审核扶贫户信息、金融机构核准放贷,在贷款办理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个一”集中式并联审批,即:“一次调查、一次集齐资料、一次审查、一次审批”,对贫困户较为集中的村,进行现场调查、审核、核准,缩短了业务链条,提高了办贷效率。同时,采取分批放贷的方式,申请一批、审核一批、发放一批,最大限度缩短放贷时间,做到了贫困户有需求随时放贷。
为解决贫困户信贷资金投资的盲目性,降低产业发展风险,寻乌充分发挥结对帮扶干部的作用,由结对帮扶干部全程跟踪指导,根据贫困户资源优势、劳力结构、发展意愿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帮助其选好脱贫致富路子,并对贷款资金的使用进行指导、把关,确保贷款资金投入精准;引导贫困户抱团发展,采取将贷款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等方式,确保贷款资金有稳定收益。
文峰乡长布村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成立了养兔专业合作社,使企业与贫困户之间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将贷款资金入股合作社,年终能获取不低于 9000元的养兔收益分红;三标乡上下坝的全村14户贫困户将贷款资金通过合作社“统一购牛、统一防疫、分户养殖、统一销售”,集中发展养牛产业,每户贫困户实现增收4000元以上。
2015年以来,寻乌新发展油茶种植21000多亩、葡萄5000多亩、鹰嘴桃2000多亩、百香果1500多亩、猕猴桃近10000亩、果蔬种植1000亩。有212户贫困户通过发展光伏发电实现脱贫,194名贫困劳动力创办了电商网店,为加速全县脱贫步伐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今年,寻乌实行了对贫困户100%、对示范引领的龙头企业及合作社50%的贴息政策;安排缓释金4575万,可撬动银行放贷3.66亿元,确保在册贫困户人均可获得贷款3万元以上,财政扶贫资金将继续发挥 “四两拨千斤”的扶贫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