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质分为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重在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这些能力的综合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即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
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来形成的“教师出题,学生写作”的模式,使学生的写作变成纯粹的被动应付。没有创作热情,哪里有好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强,学生读后有创作冲动。教者教读课文时,可以利用学生的创作激情,抓住有“写头”的地方巧妙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去,去推断事情的发展;进到人物内心世界,去揣度人物心理;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表述,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第一,注意平时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就象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只有生活丰富多彩,热爱生活的人,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第二,留心观察,善于捕捉事物特征。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找出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征。
第三,注重阅读,丰富间接生活积累。生活的直接积累对写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但人的精力和经验总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受着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大量的知识要从书本中来获得。同时,使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大量阅读,善于积累,同样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的丰富感受,提高生活的认识。
分析题意,提炼素材
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自然写不好文章。但有了材料如果不精心选材或选材不当,仍然也写不出好文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能力。
审明题意,选取材料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在选择材料前,必须要明确文章的体裁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些学生往往不舍得割舍材料,有用没用一起上,这样就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结果。所以,在写作文章时,首先要明确主题。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课文题目,培养审题技能以外,还可采用一些方式,培养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把自己作文的中心思想浓缩为一句简短的文字,即提炼出“主题句”。采用这种浓缩法,对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技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选取典型材料,即那些反映事物本质、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材料。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立意要深刻,创意要新颖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需要通过材料烘托主题。因此,看一篇文章是否成功,首先就要看作者是否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生活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地,即立意要深刻。其次,在立意深刻的基础上,还要看作者的创意是否新颖,即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见解,所抒发的感受,不落俗套,否则人云亦云,则没有新意。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尽量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性,这样就会抓住读者,给人一种新鲜醒目的感觉。要做到创意新颖,关键是写作的角度要新。因为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物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生活现象,同一人物或同一景物,只要是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面。因此,角度新也就是立意要新,观点要新,构思要新。
启发学生联想
想象力是学生阅读和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阅读中,有想象的积极参与,可更好地发掘作品中的美,可增加文章的深度,丰富文章的神采,加强文章的感染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与写作训练的分割,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受到禁锢,值得一读的文章极少,学生习作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不是不切实际的虚构生活,就是依样画葫芦地翻版范作,很少能读到鲜活的东西。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有“写头”的地方,用“续貂”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
作文能力应包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两方面的能力。认识生活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能力,而反映生活则需要准确的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书面写作能力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和记笔记的好习惯,这样有益于学生积累作文的素材,有效地解决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写真事、说实话的好文风,以及快速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此,这一向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康川学校)
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来形成的“教师出题,学生写作”的模式,使学生的写作变成纯粹的被动应付。没有创作热情,哪里有好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强,学生读后有创作冲动。教者教读课文时,可以利用学生的创作激情,抓住有“写头”的地方巧妙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去,去推断事情的发展;进到人物内心世界,去揣度人物心理;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表述,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第一,注意平时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就象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只有生活丰富多彩,热爱生活的人,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第二,留心观察,善于捕捉事物特征。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找出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征。
第三,注重阅读,丰富间接生活积累。生活的直接积累对写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但人的精力和经验总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受着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大量的知识要从书本中来获得。同时,使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大量阅读,善于积累,同样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的丰富感受,提高生活的认识。
分析题意,提炼素材
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自然写不好文章。但有了材料如果不精心选材或选材不当,仍然也写不出好文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能力。
审明题意,选取材料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在选择材料前,必须要明确文章的体裁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些学生往往不舍得割舍材料,有用没用一起上,这样就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结果。所以,在写作文章时,首先要明确主题。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课文题目,培养审题技能以外,还可采用一些方式,培养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把自己作文的中心思想浓缩为一句简短的文字,即提炼出“主题句”。采用这种浓缩法,对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技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选取典型材料,即那些反映事物本质、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材料。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立意要深刻,创意要新颖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需要通过材料烘托主题。因此,看一篇文章是否成功,首先就要看作者是否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生活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地,即立意要深刻。其次,在立意深刻的基础上,还要看作者的创意是否新颖,即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见解,所抒发的感受,不落俗套,否则人云亦云,则没有新意。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尽量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性,这样就会抓住读者,给人一种新鲜醒目的感觉。要做到创意新颖,关键是写作的角度要新。因为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物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生活现象,同一人物或同一景物,只要是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面。因此,角度新也就是立意要新,观点要新,构思要新。
启发学生联想
想象力是学生阅读和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阅读中,有想象的积极参与,可更好地发掘作品中的美,可增加文章的深度,丰富文章的神采,加强文章的感染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与写作训练的分割,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受到禁锢,值得一读的文章极少,学生习作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不是不切实际的虚构生活,就是依样画葫芦地翻版范作,很少能读到鲜活的东西。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有“写头”的地方,用“续貂”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
作文能力应包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两方面的能力。认识生活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能力,而反映生活则需要准确的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书面写作能力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和记笔记的好习惯,这样有益于学生积累作文的素材,有效地解决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写真事、说实话的好文风,以及快速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此,这一向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康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