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沉淀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民风民俗。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尚为猿的时期,因为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造化而成。
大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已经开始了,起初酒应当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的。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武松大碗豪饮景阳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酿酒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馏,最大的突破就是对酒精的提纯。
数千年来,中国的酿酒事业在历史的变迁中分支分流,以至于酿造出了许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类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礼酒俗,构造出一个博大渊深的酒文化古国。
酒,作为一种独具风味的饮品,在欢庆的节假日调节着人们的生活,表达着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举起一杯酒,能尽万般情。”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典、无酒不成宴,健康的饮酒增进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让人们的生活倍感暖意。然而,与健康饮酒共存的还有一些不好的饮酒习惯和习俗,给人们的生活画上了灰沉的色调。春节将至,节假日健康饮酒的话题又提到了酒桌上。虽说“无酒不成席”,同时,酒也是“穿肠毒药”,过量饮酒带来的危害也不少。酩酊酣热之际,造成了多少健康甚至生命的悲剧。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本刊特提醒喝酒的人士:节假日,请将健康饮酒进行到底。
中国饮酒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至少有60种疾病与过量饮酒有关。近年来,中国饮酒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中国酒民已超过5亿人。这些人中,又有近四成人每天饮酒一次以上。很多人在饮酒的同时并没有顾及自己的健康,超过半数的饮酒人群身体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及以下水平。中国每年有11万多人因过量饮酒导致酒精中毒死亡。
此外,饮酒导致的间接危害也值得关注。据新华社报道,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10余年居世界第一,其中酒后驾车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罪魁之一。中国汽车保有量占世界的3%,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16%。在交通事故死亡的司机中,16~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1/2,主要是3年以下驾龄的司机。中国每万辆车死亡率为9,平均每天有200~300人丧生于车祸,远远高于汽车保有量占世界30%的美国。
在国际上,酒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软性毒品。《国际禁毒公约》中,酒、烟和毒品一并被认定为“有依赖性特性”的物品。不仅高度白酒,就连啤酒也会导致酒依赖。然而在国内,中国饮酒人群对酒害的认识却明显不足。相关调查显示,三成以上的酒民并不赞同“过量饮酒有害健康,应控制饮酒的度和量,坚持少量饮酒”,而对于“饮酒会成瘾,应尽量少饮或不饮,特别是不能每日饮”这种健康饮酒观念,赞同的人只有30%。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提交了《西太平洋地区减少酒精危害计划》的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国民在每次饮用量、饮用环境状况和年消费量方面危害着健康,同时呼吁减少酒精危害,限制和规范酒精饮料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中国饮酒现状及过度饮酒的问题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急需通过一套科学评估体系和调查方法来研究中国人的健康饮酒状况,用科学的方式对国内健康饮酒现状进行调查,以其结论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从而更好地倡导国人适量饮酒,健康饮酒。
为此,中国保健协会、中华医学会、新浪网等社团机构、企业群体、主流媒体,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于2007年共同发起了“健康饮酒中国行”主题公益活动。此活动采用科学方法全面调查中国民众饮酒现状,并为民众提供健康饮酒科普支持,使每个饮酒者都能知道自身饮酒状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饮酒方法,从而引导全社会关注并树立“健康饮酒”观念,共同推动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共倡“八荣八耻”。
根据“健康饮酒中国行”活动组委会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民众健康饮酒状况调查报告,即《2007年度中国25省民众健康饮酒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多达65.39%的饮酒者健康饮酒状况不合格;仅有0.51%的饮酒者,属于具有正确饮酒观念的人群。“健康饮酒中国行”活动组委会副主任、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表示,本次调查所获取的数据结论说明,饮酒人群的健康饮酒状况不容乐观,“适量、健康、文明”饮酒理念的引导和树立工作任重而道远。
1.越年轻文明饮酒观念越差
调查显示,大部分饮酒人群是在18岁以后开始饮酒的,但仍有15.2%的个体在18岁以前就开始饮酒,值得社会关注。此外,受调查的饮酒人群开始饮酒年龄主要集中在18~25岁,占总体的62.3%。专家分析认为,这一时期是个体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初始阶段,也是个体建立、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阶段,因而饮酒行为也多发生在这个阶段。
该报告同时表明,越是年轻,文明饮酒观念越差。在各年龄段中,56岁及以上饮酒人群的健康饮酒状况要好于56岁以前的各年龄段,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56岁及以上人群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关注,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这部分人群更多的饮用保健酒,更加有益身体健康。
36~45岁、46~55岁、18~25岁3个年龄段是健康饮酒的关键年龄阶段。36~45岁年龄段正是个人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业务应酬、交际都很多,此时往往存有非常明显的不良饮酒行为,严重影响甚至恶化自己的身体健康。到46~55岁这个年龄阶段,才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保健,反映在健康饮酒状况上,表现为健康饮酒状况逐步提高。
2.单次平均饮酒量超出国际安全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协作研究指出:男性安全饮酒的限度是,每天不超过20克酒精。美国国家酒精滥用与酒中毒研究所的标准是,男性每日纯酒精的摄入量不超过40克。中国现行的标准是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酒精性肝病的指南》提出: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诊断标准认定酒精过量的条件为酒精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酒精量>80g/d。据中日友好医院的王泰玲教授介绍,正常情况下,男性每日摄入的纯酒精量不超过20至40克,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约折合42度白酒为50至100ml,35度保健酒为70至150ml,葡萄酒为200至400ml,啤酒为500至1000ml。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酒精的影响,应比男性少饮酒。
但本次调查发现,我国饮酒人群平均单次饮酒量为2.7两(以38度酒为标准),折算为纯酒精41.04克,平均每天饮酒的频次为0.6次,频次也较高,超出了国际安全饮用标准,也超出了中国现行的安全饮用标准。
3.对自身饮酒状况认识不足
调查还表明,我国饮酒人群对自身过量饮酒现象和行为的认知不充分,对自己的饮酒控制状况并不理性,对于饮酒过量引起的身体反应感知不明显,因饮酒导致不适的情况相对普遍。在饮酒人群总体健康饮酒状况堪忧的情况下,饮酒人群对自身未来饮酒趋势的认知也不容乐观,调查的饮酒人群所表示的未来饮酒情况中,“适当控制、减少饮酒量”和“打算戒酒”的人仅为38.2%。
虽然大部分饮酒人群都认为未成年人、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以及从事驾驶、精密设备操作,或进行危险作业等情境中都不宜饮酒,但调查显示,仍然有20.1%的人并不认为未成年人是不宜饮酒的,且不认为“正在服用药物期间不宜饮酒、患病期间不宜饮酒”的饮酒人群也超过了3成。饮酒人群对不宜饮酒情况的认识尚不充分。
研究人员认为,产生此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1.由于受访者学历程度、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其他原因,确实存在部分受访者根本不知晓“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不宜饮酒”、“未成年不宜饮酒”等观点;2.部分受访者虽然知晓不宜饮酒的具体情况,但从内心深处并不认同此种说法,故导致在调查时未勾选对应项目。此与虽然知晓“吸烟有害于健康”,但由于内心不认同,导致仍然吸烟;虽然知晓“酒后不宜驾车”,但仍然在酒后驾车情况类似。
中国保健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潘学田指出,“作为首份调查中国民众健康饮酒状况的权威性报告,本报告的公布让百姓对饮酒健康状况有了更深的理性认识”。
4.饮酒有地区差异
中国人饮酒的地区差异也相当明显,东北、华北、华中地区的饮酒人群酒量比较大,然而酒量最大的还是西北人,每次饮酒量超过3两,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各地的饮酒状况也与该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观念、文化等有关系。调查发现,南方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人们开始重视健康,也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而北方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更注重实惠,更重视人情,往往存在“穷盐罐子富酒瓶”的饮酒习惯与文化。
5.饮酒与职业有关
饮酒还与职业有关。据统计,中国第一大饮酒职业群体是工商业者,饮酒比例高达63.9%,其中又有47.1%为重度饮酒。近年来甚至发生了很多劝酒逼酒引发的纠纷。例如,2006年2月6日浙江义乌人罗晓明到同事家拜年。吃饭时由于同事不断劝酒,罗晓明喝酒严重超量,酒精中毒后死亡,其父母把8名劝酒者告上法庭。这一备受社会关注的“义乌劝酒案”于当年9月1日判决,8名被告共同赔偿原告3万元。
认识酒的性能
1.酒的成分
我们都知道,酒的种类不同,成分也不同,其营养价值也不相同。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占总重量的98%,对人体的利弊也主要是由酒精产生和决定的,其它的微量成分只占2%,包括有机酸、高级醇、酯类、醛类、多元醇等有机化合物。这些微量成分决定着酒的香气、口味、风格。另外,酒中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如杂醇油、甲醇、氰化物、铅等,对这些有害物质的含量,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
产量最多、销量最大、普及最广的白酒的主要成分也是酒精和水,白酒的度数就是以酒精含量来定的。白酒50度以上为高度酒,有的还高达65%,40~50度为降度白酒(中度酒),40度以下的为低度白酒。
2.酒醉的原理
酒醉,实际是急性酒精中毒,是由于服用过量酒精后所引起的—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人的口腔粘膜、胃肠壁都有吸收酒精的能力。酒精进入口腔后,首先被口腔粘膜吸收,而大量的酒精最终还是由胃壁、肠壁来吸收。胃大约吸收25%,肠吸收75%。因此,肠胃特别是小肠乃是酒精的主要通道。酒精被吸收后,将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以后又通过血液均匀地渗入各内脏和组织。另外,在通过口腔时微量酒精受热气化由气管、肺进入血液进行全身循环。酒精进入人体,速度相当快。空腹饮酒后第—个小时就可吸收60%,一个小时后,可高达90%以上。而酒精在体内气化和排泄较慢,因此,大量的酒精积累在血液或组织中。酒精本身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心脏、肝脏功能等都有抑制和毒害作用,它首先作用于脑干网状体。在平时,上行性网状抑制系统对大脑皮质起着抑制,由于网状体受到酒精的麻痹,使大脑皮质的机能亢进,人就显得活跃,爱唠叨,甚至由于兴奋而变得暴躁和蛮横,不能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这就是平常说的出现醉意。当脑中酒精浓度增加到一定量时,大脑皮层就产生睡觉的意识,最后发生麻木性昏迷,整个过程可分为: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昏睡期。如每百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600mg,可能导致死亡。
过量饮酒的危害
1.酒与大脑
在人体的各器官中,酗酒对其的危害,脑组织最甚。医生对酗酒死亡者的尸检表明:如酗酒者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为1,那么,其酒浓度在肝脏就是1.48,在脑脊髓中就是1.59,而脑中则达到1.75。埃朗根心理病学与心理治疗医院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人饮酒时体内甲硫氨酸的分解过程会受到干扰,导致分解过程中间的产物同型半胱氨酸在人体内含量升高,而这一物质能损伤大脑细胞,经常酗酒会使脑神经不断遭到破坏,从而使大脑容积逐渐缩小,影响大脑功能,使智力减退。经常过量饮酒还容易诱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和老年性痴呆等症。
酗酒还会影响到酗酒者后代的大脑。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对34名有酗酒家族史背景的少年进行了大脑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他们大脑内的扁桃核体积比无酗酒家族史者要小,右脑扁桃核小得更加明显。扁桃核是大脑控制情绪的中心。研究报告说,扁桃核是大脑内奖赏系统(产生欣快感)的组成部分,其构造的变化可以强化嗜毒、赌博、酗酒等行为。有酗酒家族史背景的少年的扁桃核变异显然是基因所致。
2.酒与心血管疾病
专家指出,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而言,禁酒是十分必要的。心血管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医生不止一次地告诫患者除按时服药控制症状外,还要洁身自好,改掉不良生活习惯,饮酒就是其中之一。因为饮酒后会使人体血循环加快,血管扩张,对高血压病人往往会出现脑出血和脑卒中,其结果是意识丧失,精神错乱。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而言,不适当的饮酒也可导致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作,如处理不及时可使病人丧失生命。
3.酒与哮喘
专家指出,一般认为酗酒对人体有害,而饮少量低度酒对身体可能有些好处。但对哮喘患者来说,不论饮酒的量多少以及酒的度数高低,都是有害而无益的。这是因为酒除可引起过敏性疾病外,还可诱发哮喘发作。通常在饮酒后约30分钟内出现酒精过敏症状,如面、颈部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心率加快,有时有皮疹,并导致急性呼吸道症状,如胸闷,喘息发作或严重哮喘发作。有人曾调查了53名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有30人反映在饮酒后哮喘发作,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同时发现给哮喘患者饮烈性酒时,可引起患者立即发病;在饮低度酒时,哮喘者也出现明显的呼吸阻力增加。这是由于酒的蒸气刺激气管或是支气管表面的接受刺激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而造成的。
对于哮喘病人来说,大量饮酒后除引起抗体过敏反应外,还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并促使机体释放出一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从而引起严重的支气管痉挛,呼吸变浅变缓,甚至死亡。醉酒后呕吐由于胃内强酸性物质吸入气管,也可出现致死性的哮喘发作。
4.酒与肝脏
专家指出,酗酒能毒害肝脏,损害肝功能。摄入的酒精主要依赖肝脏进行氧化分解,过量饮酒可加重肝脏负担,使肝细胞受损变性,最终导致肝硬变,医学上称之为“酒精肝”。在欧美国家,酒精性肝硬化占全部肝硬化的50~90%。长期酗酒者还影响脂肪代谢,可引起脂肪肝。酒精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而致肝硬化。现在,肝硬化已成为25~64岁男子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而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大量饮入酒精所造成的。对于嗜酒如命的人,到了老年会出现肝功能衰退或肝脏萎缩。
5.酒与肾脏
专家指出,过量饮酒也会伤肾,饮入的酒精大部分通过十二指肠和空肠在30分钟至3小时吸收入血液,被吸收入血的酒精分布于所有含水的组织和体液中。吸收后的酒精90%在肝脏代谢、分解,10%由肾脏和肺排除。酒精对肾脏的损害虽不如其对肝、胰腺、心脏、神经肌肉等脏器的损害突出,但可通过上述各脏器的损害而导致肾脏损害,甚至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如酒精性胰腺炎,尤其是急性坏死性酒精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伴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深圳是尿路结石的高发区,急性酒精中毒常导致高尿钙,长期酗酒者高尿钙更为明显,而高尿钙、高血尿酸和高尿尿酸是形成肾和输尿管结石的重要因素。尿路结石可导致梗阻性肾病使肾脏功能减退。
6.酒与生殖系统
专家指出,可以肯定地说,长期过量饮酒和酗酒对人的损害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人的生殖系统的损害。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长期饮酒会造成男性性征成熟延迟,男性生育力低下;过度饮酒会诱发前列腺炎,甚至继发性功能障碍,并可造成不育;酗酒更损害生殖内分泌功能,加快睾酮代谢,造成雌激素相对增多,有活性的雄激素减少,睾丸萎缩,出现阳痿。另外男性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即使排除年龄差别的影响,也明显地表现出性欲比以前减退。酒精中毒的男性中大约40%有阳痿;约5%到10%有射精障碍。在戒酒之后数月或数年内,性功能恢复至正常者仅占这些病例的半数。
饮酒还会危害后代。专家指出,酒精能损伤精子,受到损伤的精子如果受精,则常会影响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引起流产,或导致畸形、低能儿,甚至诱发白血病。孕妇饮酒对胎儿发育危害更直接,因为胎儿不具备独立的血液循环系统,所需的营养物要从母亲的血液中不断供给,如果母亲饮酒,母亲和胎儿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是一致的,可能会导致胎儿出现酒精综合症,表现为三大特点: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发育缺陷。另外哺乳期母亲饮酒,酒精可以通过乳汁对哺儿造成不良影响。
7.酒与癌症
过量饮酒与一些癌症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过量饮酒比非过量饮酒者口腔、咽喉部癌肿的发生率高出两倍以上;甲状腺癌发生率增加30%~150%;皮肤癌发生率增加20%~70%;妇女发生乳癌的机会增加20%~60%;在食管癌患者中,过量饮酒者占60%,而不饮酒者仅占2%;乙型肝炎患者本来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就较大,如果饮酒或过量饮酒,则肝癌发生率将大大增加。
8.酒与骨质疏松症
专家指出,长期过量的饮用啤酒和蒸馏酒(白酒),是导致骨质疏松症原因之一。但葡萄酒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作用不明显。酒精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人体后,可以和其他无机物或某些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些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其发生机制是乙醇具有抑制成骨细胞功能的不良作用,抑制骨生长因子。长期过量饮酒,会使人体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乙醇,从而对骨骼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加快骨量的丢失。长期过量饮酒不仅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诱因,对骨质疏松症病人而言又是病情加重的因素,因而不提倡过量饮酒。
9.酒与眼睛
美国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分校的RonaldKlein教授和他的同事,评估了3600位介于43至86岁经常使用烟酒的人,得出结果:吸烟者和经常酗酒的人,容易罹患和年龄有关的眼部黄斑病变(ARM),因而导致眼盲。烟和酒都会造成视网膜上氧化性的伤害。发表在美国传染病学期刊(AmericanJournalofepidemiology)的研究结果显示,只要吸烟或是每天喝超过4杯的酒量,那么在未来的十年之内,会比不吸烟喝酒的人高出6倍罹患ARM的机会。
10.酒与骨骼肌病
根据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酒精中毒性肌肉病的发病率达2%,1/3~2/3的长期饮酒者出现以肌纤维萎缩为特点的肌肉病,我国这方面的病人可能在1500万~2000万。急性酒精中毒引起骨骼肌溶解,而慢性期病人出现四肢近端无力和萎缩,但病人对此可能并没有引起注意,因此专家建议不要过量饮酒。
11.酒与心理
专家指出,根据饮酒的性质和程度不同,把饮酒者分为正常饮酒者、问题饮酒者和严重问题饮酒者。正常饮酒者的饮酒行为是生活爱好或礼节性的行动,是神经系统条件反射的有节制的适应表现,是心理状态的合适流露;而问题严重的饮酒者的饮酒行为是对自己或家庭不负责的失控行为,不但影响自己身心健康,也严重影响工作和社交能力。问题饮酒者不但在生理上,也在心理上对酒精产生依赖(慢性酒中毒),医学上把这类人群称之为“酒瘾”或“酒癖”。在心理医学领域,许多有严重情绪障碍的人,如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都有酒滥用的倾向,他们饮酒目的或是为增加自信,或是为消除恐惧,或是为回避不安。以酒代药,只能使情绪障碍更加严重,陷入危机。
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慢性酒中毒对神经精神系统损伤比肝脏严重,特别是大脑新皮层的高级功能的理智性适应行为活动最先受损,其次是脑干、边缘系统和脊髓神经,临床表现为适应环境能力差,情绪恶劣,行为冲动或逃避,生理功能(睡眠、食欲和性欲)障碍,记忆减退或性格改变等。一般地说,每日每公斤体重0.5~1.0克酒精为正常饮酒量,等于或大于1.5~2.0克为问题性饮酒,后者若持续5年以上为酒精依赖性饮酒,问题性饮酒或酒依赖性饮酒行为均与心理异常尤其是情绪和个性障碍有关,建议此类人群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检查和治疗。
健康饮酒有益健康
酒是作为日常生活的饮品,平时少量饮用,可以增加食欲,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适量饮酒可以促进消化,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血管疾病;还能加速血液循环,有效地调节和改善机体内的生物化学代谢和神经传导,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
酒不仅可供饮用,还能作为防病治病的引子。传统医学认为,酒为水谷之气,味辛甘,性热,适量饮酒有活血行血、核风散寒、疏肝解郁、宣情畅意之功效;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此外,酒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博物志》有一段记载: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饮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作者认为,这表明“酒势辟恶,胜于作食之效也。”
酒与药物的结合是饮酒养生的一大进步。酒之于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酒可以行药势。古人谓“酒为诸药之长”。酒可以便药力外达于表而上至于颠,使理气行血药物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也能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
2.酒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酒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极性溶媒溶解的某些物质,均可溶于酒精之中。中药的多种成分都易于熔解于酒精之中。酒精还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够较容易地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发挥溶解作用,促进置换和扩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
3.酒还有防腐作用。一般药酒都能保存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而不变质,这就给饮酒养生者以极大的便利。
节假日中,要做到健康饮酒,就要保证以下几点:
1.饮酒适量
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宋代邵雍诗日:“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饮多成酪酊,酪酊身遂疴;饮和成醺酣,醺酣颜遂酡。”这里的“和”即是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太过伤损身体,不及等于无饮,起不到养生作用。
2.饮酒时间
一般认为,酒不可夜饮。《本草纲目》有载: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拥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由此可见,之所以戒夜饮,主要因为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之弊;另一方面酒本为发散走窜之物,又扰乱夜间人气的收敛和平静,伤人之和。此外,在关于饮酒的节令问题上,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些人从季节温度高低而论,认为冬季严寒,宜于饮酒,以温阳散寒。
3.饮酒温度
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主张冷饮,而也有一些人主张温饮。主张冷饮的人认为,酒性本热,如果热饮,其热更甚,易于损胃。如果冷饮,则以冷制热,无过热之害。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说,酒“理直冷饮,有三益焉。过于肺入于胃,然后微温,肺先得温中之寒,可以补气;次得寒中之温,可以养胃。冷酒行迟,传化以渐,人不得恣饮也。”但清人徐文弼则提倡温饮,他说酒“最宜温服”,“热饮伤肺”、“冷饮伤脾”。比较折中的观点是酒虽可温饮,但不要热饮。至于冷饮温饮何者适宜,这可随个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
就饮酒的最佳温度来说,具体是指:
黄酒:适当加温后饮用,口味倍佳,但是究竟多为温度为宜,还没有人做过系统研究。古代用注子和注碗,注碗中注入热水,注子中盛酒后,放在注碗中。近代以来,用锡制酒壶盛酒,放在锅内温酒。一般以不烫口为宜,这个温度约为45~50℃左右。
白酒:一般是在室温下饮用,但是,稍稍加温后再饮,口味较为柔和,香气也浓郁,邪杂味消失。其主要原因是,在较高的温度下,酒中的一些低沸点的成分,如乙醛、甲醇等较易挥发,这些成分通常都含有较辛辣的口味。
葡萄酒:不同的葡萄酒适宜的饮酒温度有所不同。
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 8~12℃
香槟酒、汽酒和甜型白葡萄酒6~8℃
新鲜红葡萄酒 12~14℃
陈年红葡萄酒 15~18℃
啤酒:一种低酒度的饮料酒,较适宜的饮用温度在7~10℃之间,有的甚至在5℃左右。如果喝黑啤酒,温度更低些,较为流行的做法是将酒置于冰箱内冻至表面有一层薄霜时才拿出来喝。
4.不宜空腹饮酒
空腹饮酒易醉。空腹饮酒即使酒量不多,对人体也是十分有害的。酒下肚后,酒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很短,其中的酒精,80%由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其余的由胃吸收,一个半小时的吸收量可达90%以上。饮酒后5分钟,人的血液里就有了酒精,当100毫升血液中酒精的含量在200~400毫克时,就会产生明显的中毒;400~500毫克时,就会引起大脑深度麻醉,甚至死亡,所以,空腹饮酒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而且大体在空腹时,因胃里没有食物,酒精便会直接刺激胃壁而引起胃炎,重者可能导致吐血,时间长了还会引起胃溃疡。因此,在饮酒前,最好先吃些东西,或者同时摄食其他食品,慢慢地边吃边饮。这样,能使酒精浓度降低,并且能延长酒在胃内停留的时间,酒受到胃酸的干扰,吸收缓慢,不易醉酒。
5.饮酒后不宜喝茶
有的人喝酒后习惯饮茶,这样做对身体有害无益。因为人喝酒后80%的酒精由肝脏将其逐渐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并排出体外,从而起到解酒作用。这种分解作用一般需2~4个小时,如果酒后立即饮茶,会使酒中的乙醛通过肾脏迅速排出体外,而使肾脏受到损伤,降低肾脏功能。同时,过多饮茶,入水量过多,也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对于患有高血压、心绞痛的冠心病人更为不利。所以,酒后最好吃点梨、西瓜之类的水果为宜。
6.饮酒少吃凉粉
凉粉中含有白矾,白矾有减慢肠胃蠕动的作用。因此,如果饮酒时凉粉吃多了,就会使刚喝下的酒在胃肠中停留的时间延长,这不但增加了人体对酒精的吸收,还会增加其对胃肠的刺激作用。同时,白矾也能减缓血液循环速度,延长血液中所溶进的酒精滞留时间,酒精积蓄会使人中毒。所以,饮酒多时不宜同时吃大量凉粉及其制品。
7.饮用啤酒的量
啤酒是低酒度低糖度、富有营养的保健性最佳饮料之一。但由于它毕竟含有一定量的酒精,所以还是以适量饮用为佳。根据营养学家计算,每人每日摄入乙醇的安全量为每公斤体重1克。这个数量,即会引起兴奋现象。虽然酒类的品种繁多,但均可根据酒精的含量来折算。例如,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一天可饮用含量4度的啤酒625毫升,即1瓶啤酒为宜。
8.不同种类的酒不宜混饮
喝混酒之所以容易醉,主要与酿酒的原料有关。倘若混合喝同一类原料酿造的酒,并不会醉,如果喝了谷类制成的威士忌后,再喝葡萄酒,就容易醉了。因为不同原料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容易伤害脑神经。
9.不要天天、餐餐不离酒
酒精在人体内要经一周时间才能全部排出体外,所以应该避免频繁饮酒。
10.喝酒必须有下酒菜
这是符合营养卫生科学的,因为饮酒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损耗体内的蛋白质。因此食用一些含蛋白质多的下酒菜,如松花蛋、花生米、鸡、鸭、鱼、排骨、瘦肉等菜肴,都很适宜。但它们都是酸性食物,为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喝酒吃这些菜肴时,还需要再吃些碱性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等。
11.饮用不同类别的酒,佐餐肴馔亦应有所区别
啤酒含碳水化合物较多,不宜辅之大鱼大肉,否则会因摄取过多的脂肪而造成体内热量过剩,使人发胖,还容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白酒和其他酒精浓度较高的酒,如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等,宜多吃些含蛋白质较高的蛋类、禽类、水产类和肉类等食品,还需吃些能解酒的食物。饮黄酒、葡萄酒、果露酒,则应配水果、甜味菜为宜。
12.饮酒时,多吃些糖醋烹饪的菜肴
糖醋烹饪的菜肴如糖醋鱼、糖醋排骨、糖醋莲藕及其他糖醋凉拌菜等,这对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因为饮酒对肝脏不利,而糖对肝脏及血液循环却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酸性食物与酒中的乙醇产生“酯化反应”,生成“醋酸乙醇”,能减轻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作用,又有一定的解酒效果。
13.解酒、醒酒
葛根花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主治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脾胃论》有葛花解酲(酲:醉后神志不清)汤,《滇南本草》有葛花清热丸等,均疗醉酒。此外,葛根、葛谷(葛的种子)也有醒酒作用。
草果具燥湿散寒、除痰截疟之功,因气芳香,有辟浊之性,《本草》引李杲云:“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高良姜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之功。《本草从新》载其“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
古代书籍中甚至还有所谓的“饮酒不醉”之良方。
清代无名氏之载:“饮酒欲不醉:饮酒欲不醉者,服硼砂末少许,其饮葛汤,葛丸者效迟。七夕日采石菖蒲,末服之,饮酒不醉。大醉者,以冷水浸发即解。又:饮酒先服食盐一匕,饮必倍。又:清水漱口,饮虽多不乱;或曰:酒毒自齿入也。”上述药方是否奏效,还未验证,当然也不可全信。用中草药解酒醉,有独特的效果。
现代医学工作者应用传统医学制作的酒仙乐(又名解酒灵),其成分为:人参,天麻,黄连,黄柏,黄芩,葛花,葛根,枳子,元胡,麝香等二十余种中草药配伍而成经过加工炮制成为细末粉剂型。可在饮酒前服,亦可在饮酒过程中兼服,还可以在酒后服用。此药为天然动植物或生物制品,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对人体一般无害无毒,副作用也几乎未出现。
大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已经开始了,起初酒应当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的。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武松大碗豪饮景阳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酿酒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馏,最大的突破就是对酒精的提纯。
数千年来,中国的酿酒事业在历史的变迁中分支分流,以至于酿造出了许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类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礼酒俗,构造出一个博大渊深的酒文化古国。
酒,作为一种独具风味的饮品,在欢庆的节假日调节着人们的生活,表达着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举起一杯酒,能尽万般情。”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典、无酒不成宴,健康的饮酒增进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让人们的生活倍感暖意。然而,与健康饮酒共存的还有一些不好的饮酒习惯和习俗,给人们的生活画上了灰沉的色调。春节将至,节假日健康饮酒的话题又提到了酒桌上。虽说“无酒不成席”,同时,酒也是“穿肠毒药”,过量饮酒带来的危害也不少。酩酊酣热之际,造成了多少健康甚至生命的悲剧。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本刊特提醒喝酒的人士:节假日,请将健康饮酒进行到底。
中国饮酒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至少有60种疾病与过量饮酒有关。近年来,中国饮酒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中国酒民已超过5亿人。这些人中,又有近四成人每天饮酒一次以上。很多人在饮酒的同时并没有顾及自己的健康,超过半数的饮酒人群身体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及以下水平。中国每年有11万多人因过量饮酒导致酒精中毒死亡。
此外,饮酒导致的间接危害也值得关注。据新华社报道,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10余年居世界第一,其中酒后驾车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罪魁之一。中国汽车保有量占世界的3%,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16%。在交通事故死亡的司机中,16~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1/2,主要是3年以下驾龄的司机。中国每万辆车死亡率为9,平均每天有200~300人丧生于车祸,远远高于汽车保有量占世界30%的美国。
在国际上,酒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软性毒品。《国际禁毒公约》中,酒、烟和毒品一并被认定为“有依赖性特性”的物品。不仅高度白酒,就连啤酒也会导致酒依赖。然而在国内,中国饮酒人群对酒害的认识却明显不足。相关调查显示,三成以上的酒民并不赞同“过量饮酒有害健康,应控制饮酒的度和量,坚持少量饮酒”,而对于“饮酒会成瘾,应尽量少饮或不饮,特别是不能每日饮”这种健康饮酒观念,赞同的人只有30%。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提交了《西太平洋地区减少酒精危害计划》的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国民在每次饮用量、饮用环境状况和年消费量方面危害着健康,同时呼吁减少酒精危害,限制和规范酒精饮料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中国饮酒现状及过度饮酒的问题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急需通过一套科学评估体系和调查方法来研究中国人的健康饮酒状况,用科学的方式对国内健康饮酒现状进行调查,以其结论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从而更好地倡导国人适量饮酒,健康饮酒。
为此,中国保健协会、中华医学会、新浪网等社团机构、企业群体、主流媒体,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于2007年共同发起了“健康饮酒中国行”主题公益活动。此活动采用科学方法全面调查中国民众饮酒现状,并为民众提供健康饮酒科普支持,使每个饮酒者都能知道自身饮酒状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饮酒方法,从而引导全社会关注并树立“健康饮酒”观念,共同推动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共倡“八荣八耻”。
根据“健康饮酒中国行”活动组委会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民众健康饮酒状况调查报告,即《2007年度中国25省民众健康饮酒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多达65.39%的饮酒者健康饮酒状况不合格;仅有0.51%的饮酒者,属于具有正确饮酒观念的人群。“健康饮酒中国行”活动组委会副主任、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表示,本次调查所获取的数据结论说明,饮酒人群的健康饮酒状况不容乐观,“适量、健康、文明”饮酒理念的引导和树立工作任重而道远。
1.越年轻文明饮酒观念越差
调查显示,大部分饮酒人群是在18岁以后开始饮酒的,但仍有15.2%的个体在18岁以前就开始饮酒,值得社会关注。此外,受调查的饮酒人群开始饮酒年龄主要集中在18~25岁,占总体的62.3%。专家分析认为,这一时期是个体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初始阶段,也是个体建立、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阶段,因而饮酒行为也多发生在这个阶段。
该报告同时表明,越是年轻,文明饮酒观念越差。在各年龄段中,56岁及以上饮酒人群的健康饮酒状况要好于56岁以前的各年龄段,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56岁及以上人群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关注,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这部分人群更多的饮用保健酒,更加有益身体健康。
36~45岁、46~55岁、18~25岁3个年龄段是健康饮酒的关键年龄阶段。36~45岁年龄段正是个人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业务应酬、交际都很多,此时往往存有非常明显的不良饮酒行为,严重影响甚至恶化自己的身体健康。到46~55岁这个年龄阶段,才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保健,反映在健康饮酒状况上,表现为健康饮酒状况逐步提高。
2.单次平均饮酒量超出国际安全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协作研究指出:男性安全饮酒的限度是,每天不超过20克酒精。美国国家酒精滥用与酒中毒研究所的标准是,男性每日纯酒精的摄入量不超过40克。中国现行的标准是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酒精性肝病的指南》提出: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诊断标准认定酒精过量的条件为酒精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酒精量>80g/d。据中日友好医院的王泰玲教授介绍,正常情况下,男性每日摄入的纯酒精量不超过20至40克,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约折合42度白酒为50至100ml,35度保健酒为70至150ml,葡萄酒为200至400ml,啤酒为500至1000ml。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酒精的影响,应比男性少饮酒。
但本次调查发现,我国饮酒人群平均单次饮酒量为2.7两(以38度酒为标准),折算为纯酒精41.04克,平均每天饮酒的频次为0.6次,频次也较高,超出了国际安全饮用标准,也超出了中国现行的安全饮用标准。
3.对自身饮酒状况认识不足
调查还表明,我国饮酒人群对自身过量饮酒现象和行为的认知不充分,对自己的饮酒控制状况并不理性,对于饮酒过量引起的身体反应感知不明显,因饮酒导致不适的情况相对普遍。在饮酒人群总体健康饮酒状况堪忧的情况下,饮酒人群对自身未来饮酒趋势的认知也不容乐观,调查的饮酒人群所表示的未来饮酒情况中,“适当控制、减少饮酒量”和“打算戒酒”的人仅为38.2%。
虽然大部分饮酒人群都认为未成年人、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以及从事驾驶、精密设备操作,或进行危险作业等情境中都不宜饮酒,但调查显示,仍然有20.1%的人并不认为未成年人是不宜饮酒的,且不认为“正在服用药物期间不宜饮酒、患病期间不宜饮酒”的饮酒人群也超过了3成。饮酒人群对不宜饮酒情况的认识尚不充分。
研究人员认为,产生此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1.由于受访者学历程度、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其他原因,确实存在部分受访者根本不知晓“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不宜饮酒”、“未成年不宜饮酒”等观点;2.部分受访者虽然知晓不宜饮酒的具体情况,但从内心深处并不认同此种说法,故导致在调查时未勾选对应项目。此与虽然知晓“吸烟有害于健康”,但由于内心不认同,导致仍然吸烟;虽然知晓“酒后不宜驾车”,但仍然在酒后驾车情况类似。
中国保健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潘学田指出,“作为首份调查中国民众健康饮酒状况的权威性报告,本报告的公布让百姓对饮酒健康状况有了更深的理性认识”。
4.饮酒有地区差异
中国人饮酒的地区差异也相当明显,东北、华北、华中地区的饮酒人群酒量比较大,然而酒量最大的还是西北人,每次饮酒量超过3两,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各地的饮酒状况也与该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观念、文化等有关系。调查发现,南方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人们开始重视健康,也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而北方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更注重实惠,更重视人情,往往存在“穷盐罐子富酒瓶”的饮酒习惯与文化。
5.饮酒与职业有关
饮酒还与职业有关。据统计,中国第一大饮酒职业群体是工商业者,饮酒比例高达63.9%,其中又有47.1%为重度饮酒。近年来甚至发生了很多劝酒逼酒引发的纠纷。例如,2006年2月6日浙江义乌人罗晓明到同事家拜年。吃饭时由于同事不断劝酒,罗晓明喝酒严重超量,酒精中毒后死亡,其父母把8名劝酒者告上法庭。这一备受社会关注的“义乌劝酒案”于当年9月1日判决,8名被告共同赔偿原告3万元。
认识酒的性能
1.酒的成分
我们都知道,酒的种类不同,成分也不同,其营养价值也不相同。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占总重量的98%,对人体的利弊也主要是由酒精产生和决定的,其它的微量成分只占2%,包括有机酸、高级醇、酯类、醛类、多元醇等有机化合物。这些微量成分决定着酒的香气、口味、风格。另外,酒中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如杂醇油、甲醇、氰化物、铅等,对这些有害物质的含量,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
产量最多、销量最大、普及最广的白酒的主要成分也是酒精和水,白酒的度数就是以酒精含量来定的。白酒50度以上为高度酒,有的还高达65%,40~50度为降度白酒(中度酒),40度以下的为低度白酒。
2.酒醉的原理
酒醉,实际是急性酒精中毒,是由于服用过量酒精后所引起的—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人的口腔粘膜、胃肠壁都有吸收酒精的能力。酒精进入口腔后,首先被口腔粘膜吸收,而大量的酒精最终还是由胃壁、肠壁来吸收。胃大约吸收25%,肠吸收75%。因此,肠胃特别是小肠乃是酒精的主要通道。酒精被吸收后,将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以后又通过血液均匀地渗入各内脏和组织。另外,在通过口腔时微量酒精受热气化由气管、肺进入血液进行全身循环。酒精进入人体,速度相当快。空腹饮酒后第—个小时就可吸收60%,一个小时后,可高达90%以上。而酒精在体内气化和排泄较慢,因此,大量的酒精积累在血液或组织中。酒精本身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心脏、肝脏功能等都有抑制和毒害作用,它首先作用于脑干网状体。在平时,上行性网状抑制系统对大脑皮质起着抑制,由于网状体受到酒精的麻痹,使大脑皮质的机能亢进,人就显得活跃,爱唠叨,甚至由于兴奋而变得暴躁和蛮横,不能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这就是平常说的出现醉意。当脑中酒精浓度增加到一定量时,大脑皮层就产生睡觉的意识,最后发生麻木性昏迷,整个过程可分为: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昏睡期。如每百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600mg,可能导致死亡。
过量饮酒的危害
1.酒与大脑
在人体的各器官中,酗酒对其的危害,脑组织最甚。医生对酗酒死亡者的尸检表明:如酗酒者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为1,那么,其酒浓度在肝脏就是1.48,在脑脊髓中就是1.59,而脑中则达到1.75。埃朗根心理病学与心理治疗医院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人饮酒时体内甲硫氨酸的分解过程会受到干扰,导致分解过程中间的产物同型半胱氨酸在人体内含量升高,而这一物质能损伤大脑细胞,经常酗酒会使脑神经不断遭到破坏,从而使大脑容积逐渐缩小,影响大脑功能,使智力减退。经常过量饮酒还容易诱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和老年性痴呆等症。
酗酒还会影响到酗酒者后代的大脑。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对34名有酗酒家族史背景的少年进行了大脑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他们大脑内的扁桃核体积比无酗酒家族史者要小,右脑扁桃核小得更加明显。扁桃核是大脑控制情绪的中心。研究报告说,扁桃核是大脑内奖赏系统(产生欣快感)的组成部分,其构造的变化可以强化嗜毒、赌博、酗酒等行为。有酗酒家族史背景的少年的扁桃核变异显然是基因所致。
2.酒与心血管疾病
专家指出,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而言,禁酒是十分必要的。心血管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医生不止一次地告诫患者除按时服药控制症状外,还要洁身自好,改掉不良生活习惯,饮酒就是其中之一。因为饮酒后会使人体血循环加快,血管扩张,对高血压病人往往会出现脑出血和脑卒中,其结果是意识丧失,精神错乱。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而言,不适当的饮酒也可导致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作,如处理不及时可使病人丧失生命。
3.酒与哮喘
专家指出,一般认为酗酒对人体有害,而饮少量低度酒对身体可能有些好处。但对哮喘患者来说,不论饮酒的量多少以及酒的度数高低,都是有害而无益的。这是因为酒除可引起过敏性疾病外,还可诱发哮喘发作。通常在饮酒后约30分钟内出现酒精过敏症状,如面、颈部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心率加快,有时有皮疹,并导致急性呼吸道症状,如胸闷,喘息发作或严重哮喘发作。有人曾调查了53名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有30人反映在饮酒后哮喘发作,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同时发现给哮喘患者饮烈性酒时,可引起患者立即发病;在饮低度酒时,哮喘者也出现明显的呼吸阻力增加。这是由于酒的蒸气刺激气管或是支气管表面的接受刺激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而造成的。
对于哮喘病人来说,大量饮酒后除引起抗体过敏反应外,还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并促使机体释放出一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从而引起严重的支气管痉挛,呼吸变浅变缓,甚至死亡。醉酒后呕吐由于胃内强酸性物质吸入气管,也可出现致死性的哮喘发作。
4.酒与肝脏
专家指出,酗酒能毒害肝脏,损害肝功能。摄入的酒精主要依赖肝脏进行氧化分解,过量饮酒可加重肝脏负担,使肝细胞受损变性,最终导致肝硬变,医学上称之为“酒精肝”。在欧美国家,酒精性肝硬化占全部肝硬化的50~90%。长期酗酒者还影响脂肪代谢,可引起脂肪肝。酒精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而致肝硬化。现在,肝硬化已成为25~64岁男子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而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大量饮入酒精所造成的。对于嗜酒如命的人,到了老年会出现肝功能衰退或肝脏萎缩。
5.酒与肾脏
专家指出,过量饮酒也会伤肾,饮入的酒精大部分通过十二指肠和空肠在30分钟至3小时吸收入血液,被吸收入血的酒精分布于所有含水的组织和体液中。吸收后的酒精90%在肝脏代谢、分解,10%由肾脏和肺排除。酒精对肾脏的损害虽不如其对肝、胰腺、心脏、神经肌肉等脏器的损害突出,但可通过上述各脏器的损害而导致肾脏损害,甚至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如酒精性胰腺炎,尤其是急性坏死性酒精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伴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深圳是尿路结石的高发区,急性酒精中毒常导致高尿钙,长期酗酒者高尿钙更为明显,而高尿钙、高血尿酸和高尿尿酸是形成肾和输尿管结石的重要因素。尿路结石可导致梗阻性肾病使肾脏功能减退。
6.酒与生殖系统
专家指出,可以肯定地说,长期过量饮酒和酗酒对人的损害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人的生殖系统的损害。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长期饮酒会造成男性性征成熟延迟,男性生育力低下;过度饮酒会诱发前列腺炎,甚至继发性功能障碍,并可造成不育;酗酒更损害生殖内分泌功能,加快睾酮代谢,造成雌激素相对增多,有活性的雄激素减少,睾丸萎缩,出现阳痿。另外男性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即使排除年龄差别的影响,也明显地表现出性欲比以前减退。酒精中毒的男性中大约40%有阳痿;约5%到10%有射精障碍。在戒酒之后数月或数年内,性功能恢复至正常者仅占这些病例的半数。
饮酒还会危害后代。专家指出,酒精能损伤精子,受到损伤的精子如果受精,则常会影响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引起流产,或导致畸形、低能儿,甚至诱发白血病。孕妇饮酒对胎儿发育危害更直接,因为胎儿不具备独立的血液循环系统,所需的营养物要从母亲的血液中不断供给,如果母亲饮酒,母亲和胎儿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是一致的,可能会导致胎儿出现酒精综合症,表现为三大特点: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发育缺陷。另外哺乳期母亲饮酒,酒精可以通过乳汁对哺儿造成不良影响。
7.酒与癌症
过量饮酒与一些癌症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过量饮酒比非过量饮酒者口腔、咽喉部癌肿的发生率高出两倍以上;甲状腺癌发生率增加30%~150%;皮肤癌发生率增加20%~70%;妇女发生乳癌的机会增加20%~60%;在食管癌患者中,过量饮酒者占60%,而不饮酒者仅占2%;乙型肝炎患者本来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就较大,如果饮酒或过量饮酒,则肝癌发生率将大大增加。
8.酒与骨质疏松症
专家指出,长期过量的饮用啤酒和蒸馏酒(白酒),是导致骨质疏松症原因之一。但葡萄酒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作用不明显。酒精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人体后,可以和其他无机物或某些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些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其发生机制是乙醇具有抑制成骨细胞功能的不良作用,抑制骨生长因子。长期过量饮酒,会使人体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乙醇,从而对骨骼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加快骨量的丢失。长期过量饮酒不仅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诱因,对骨质疏松症病人而言又是病情加重的因素,因而不提倡过量饮酒。
9.酒与眼睛
美国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分校的RonaldKlein教授和他的同事,评估了3600位介于43至86岁经常使用烟酒的人,得出结果:吸烟者和经常酗酒的人,容易罹患和年龄有关的眼部黄斑病变(ARM),因而导致眼盲。烟和酒都会造成视网膜上氧化性的伤害。发表在美国传染病学期刊(AmericanJournalofepidemiology)的研究结果显示,只要吸烟或是每天喝超过4杯的酒量,那么在未来的十年之内,会比不吸烟喝酒的人高出6倍罹患ARM的机会。
10.酒与骨骼肌病
根据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酒精中毒性肌肉病的发病率达2%,1/3~2/3的长期饮酒者出现以肌纤维萎缩为特点的肌肉病,我国这方面的病人可能在1500万~2000万。急性酒精中毒引起骨骼肌溶解,而慢性期病人出现四肢近端无力和萎缩,但病人对此可能并没有引起注意,因此专家建议不要过量饮酒。
11.酒与心理
专家指出,根据饮酒的性质和程度不同,把饮酒者分为正常饮酒者、问题饮酒者和严重问题饮酒者。正常饮酒者的饮酒行为是生活爱好或礼节性的行动,是神经系统条件反射的有节制的适应表现,是心理状态的合适流露;而问题严重的饮酒者的饮酒行为是对自己或家庭不负责的失控行为,不但影响自己身心健康,也严重影响工作和社交能力。问题饮酒者不但在生理上,也在心理上对酒精产生依赖(慢性酒中毒),医学上把这类人群称之为“酒瘾”或“酒癖”。在心理医学领域,许多有严重情绪障碍的人,如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都有酒滥用的倾向,他们饮酒目的或是为增加自信,或是为消除恐惧,或是为回避不安。以酒代药,只能使情绪障碍更加严重,陷入危机。
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慢性酒中毒对神经精神系统损伤比肝脏严重,特别是大脑新皮层的高级功能的理智性适应行为活动最先受损,其次是脑干、边缘系统和脊髓神经,临床表现为适应环境能力差,情绪恶劣,行为冲动或逃避,生理功能(睡眠、食欲和性欲)障碍,记忆减退或性格改变等。一般地说,每日每公斤体重0.5~1.0克酒精为正常饮酒量,等于或大于1.5~2.0克为问题性饮酒,后者若持续5年以上为酒精依赖性饮酒,问题性饮酒或酒依赖性饮酒行为均与心理异常尤其是情绪和个性障碍有关,建议此类人群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检查和治疗。
健康饮酒有益健康
酒是作为日常生活的饮品,平时少量饮用,可以增加食欲,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适量饮酒可以促进消化,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血管疾病;还能加速血液循环,有效地调节和改善机体内的生物化学代谢和神经传导,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
酒不仅可供饮用,还能作为防病治病的引子。传统医学认为,酒为水谷之气,味辛甘,性热,适量饮酒有活血行血、核风散寒、疏肝解郁、宣情畅意之功效;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此外,酒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博物志》有一段记载: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饮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作者认为,这表明“酒势辟恶,胜于作食之效也。”
酒与药物的结合是饮酒养生的一大进步。酒之于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酒可以行药势。古人谓“酒为诸药之长”。酒可以便药力外达于表而上至于颠,使理气行血药物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也能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
2.酒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酒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极性溶媒溶解的某些物质,均可溶于酒精之中。中药的多种成分都易于熔解于酒精之中。酒精还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够较容易地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发挥溶解作用,促进置换和扩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
3.酒还有防腐作用。一般药酒都能保存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而不变质,这就给饮酒养生者以极大的便利。
节假日中,要做到健康饮酒,就要保证以下几点:
1.饮酒适量
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宋代邵雍诗日:“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饮多成酪酊,酪酊身遂疴;饮和成醺酣,醺酣颜遂酡。”这里的“和”即是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太过伤损身体,不及等于无饮,起不到养生作用。
2.饮酒时间
一般认为,酒不可夜饮。《本草纲目》有载: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拥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由此可见,之所以戒夜饮,主要因为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之弊;另一方面酒本为发散走窜之物,又扰乱夜间人气的收敛和平静,伤人之和。此外,在关于饮酒的节令问题上,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些人从季节温度高低而论,认为冬季严寒,宜于饮酒,以温阳散寒。
3.饮酒温度
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主张冷饮,而也有一些人主张温饮。主张冷饮的人认为,酒性本热,如果热饮,其热更甚,易于损胃。如果冷饮,则以冷制热,无过热之害。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说,酒“理直冷饮,有三益焉。过于肺入于胃,然后微温,肺先得温中之寒,可以补气;次得寒中之温,可以养胃。冷酒行迟,传化以渐,人不得恣饮也。”但清人徐文弼则提倡温饮,他说酒“最宜温服”,“热饮伤肺”、“冷饮伤脾”。比较折中的观点是酒虽可温饮,但不要热饮。至于冷饮温饮何者适宜,这可随个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
就饮酒的最佳温度来说,具体是指:
黄酒:适当加温后饮用,口味倍佳,但是究竟多为温度为宜,还没有人做过系统研究。古代用注子和注碗,注碗中注入热水,注子中盛酒后,放在注碗中。近代以来,用锡制酒壶盛酒,放在锅内温酒。一般以不烫口为宜,这个温度约为45~50℃左右。
白酒:一般是在室温下饮用,但是,稍稍加温后再饮,口味较为柔和,香气也浓郁,邪杂味消失。其主要原因是,在较高的温度下,酒中的一些低沸点的成分,如乙醛、甲醇等较易挥发,这些成分通常都含有较辛辣的口味。
葡萄酒:不同的葡萄酒适宜的饮酒温度有所不同。
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 8~12℃
香槟酒、汽酒和甜型白葡萄酒6~8℃
新鲜红葡萄酒 12~14℃
陈年红葡萄酒 15~18℃
啤酒:一种低酒度的饮料酒,较适宜的饮用温度在7~10℃之间,有的甚至在5℃左右。如果喝黑啤酒,温度更低些,较为流行的做法是将酒置于冰箱内冻至表面有一层薄霜时才拿出来喝。
4.不宜空腹饮酒
空腹饮酒易醉。空腹饮酒即使酒量不多,对人体也是十分有害的。酒下肚后,酒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很短,其中的酒精,80%由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其余的由胃吸收,一个半小时的吸收量可达90%以上。饮酒后5分钟,人的血液里就有了酒精,当100毫升血液中酒精的含量在200~400毫克时,就会产生明显的中毒;400~500毫克时,就会引起大脑深度麻醉,甚至死亡,所以,空腹饮酒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而且大体在空腹时,因胃里没有食物,酒精便会直接刺激胃壁而引起胃炎,重者可能导致吐血,时间长了还会引起胃溃疡。因此,在饮酒前,最好先吃些东西,或者同时摄食其他食品,慢慢地边吃边饮。这样,能使酒精浓度降低,并且能延长酒在胃内停留的时间,酒受到胃酸的干扰,吸收缓慢,不易醉酒。
5.饮酒后不宜喝茶
有的人喝酒后习惯饮茶,这样做对身体有害无益。因为人喝酒后80%的酒精由肝脏将其逐渐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并排出体外,从而起到解酒作用。这种分解作用一般需2~4个小时,如果酒后立即饮茶,会使酒中的乙醛通过肾脏迅速排出体外,而使肾脏受到损伤,降低肾脏功能。同时,过多饮茶,入水量过多,也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对于患有高血压、心绞痛的冠心病人更为不利。所以,酒后最好吃点梨、西瓜之类的水果为宜。
6.饮酒少吃凉粉
凉粉中含有白矾,白矾有减慢肠胃蠕动的作用。因此,如果饮酒时凉粉吃多了,就会使刚喝下的酒在胃肠中停留的时间延长,这不但增加了人体对酒精的吸收,还会增加其对胃肠的刺激作用。同时,白矾也能减缓血液循环速度,延长血液中所溶进的酒精滞留时间,酒精积蓄会使人中毒。所以,饮酒多时不宜同时吃大量凉粉及其制品。
7.饮用啤酒的量
啤酒是低酒度低糖度、富有营养的保健性最佳饮料之一。但由于它毕竟含有一定量的酒精,所以还是以适量饮用为佳。根据营养学家计算,每人每日摄入乙醇的安全量为每公斤体重1克。这个数量,即会引起兴奋现象。虽然酒类的品种繁多,但均可根据酒精的含量来折算。例如,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一天可饮用含量4度的啤酒625毫升,即1瓶啤酒为宜。
8.不同种类的酒不宜混饮
喝混酒之所以容易醉,主要与酿酒的原料有关。倘若混合喝同一类原料酿造的酒,并不会醉,如果喝了谷类制成的威士忌后,再喝葡萄酒,就容易醉了。因为不同原料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容易伤害脑神经。
9.不要天天、餐餐不离酒
酒精在人体内要经一周时间才能全部排出体外,所以应该避免频繁饮酒。
10.喝酒必须有下酒菜
这是符合营养卫生科学的,因为饮酒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损耗体内的蛋白质。因此食用一些含蛋白质多的下酒菜,如松花蛋、花生米、鸡、鸭、鱼、排骨、瘦肉等菜肴,都很适宜。但它们都是酸性食物,为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喝酒吃这些菜肴时,还需要再吃些碱性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等。
11.饮用不同类别的酒,佐餐肴馔亦应有所区别
啤酒含碳水化合物较多,不宜辅之大鱼大肉,否则会因摄取过多的脂肪而造成体内热量过剩,使人发胖,还容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白酒和其他酒精浓度较高的酒,如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等,宜多吃些含蛋白质较高的蛋类、禽类、水产类和肉类等食品,还需吃些能解酒的食物。饮黄酒、葡萄酒、果露酒,则应配水果、甜味菜为宜。
12.饮酒时,多吃些糖醋烹饪的菜肴
糖醋烹饪的菜肴如糖醋鱼、糖醋排骨、糖醋莲藕及其他糖醋凉拌菜等,这对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因为饮酒对肝脏不利,而糖对肝脏及血液循环却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酸性食物与酒中的乙醇产生“酯化反应”,生成“醋酸乙醇”,能减轻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作用,又有一定的解酒效果。
13.解酒、醒酒
葛根花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主治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脾胃论》有葛花解酲(酲:醉后神志不清)汤,《滇南本草》有葛花清热丸等,均疗醉酒。此外,葛根、葛谷(葛的种子)也有醒酒作用。
草果具燥湿散寒、除痰截疟之功,因气芳香,有辟浊之性,《本草》引李杲云:“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高良姜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之功。《本草从新》载其“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
古代书籍中甚至还有所谓的“饮酒不醉”之良方。
清代无名氏之载:“饮酒欲不醉:饮酒欲不醉者,服硼砂末少许,其饮葛汤,葛丸者效迟。七夕日采石菖蒲,末服之,饮酒不醉。大醉者,以冷水浸发即解。又:饮酒先服食盐一匕,饮必倍。又:清水漱口,饮虽多不乱;或曰:酒毒自齿入也。”上述药方是否奏效,还未验证,当然也不可全信。用中草药解酒醉,有独特的效果。
现代医学工作者应用传统医学制作的酒仙乐(又名解酒灵),其成分为:人参,天麻,黄连,黄柏,黄芩,葛花,葛根,枳子,元胡,麝香等二十余种中草药配伍而成经过加工炮制成为细末粉剂型。可在饮酒前服,亦可在饮酒过程中兼服,还可以在酒后服用。此药为天然动植物或生物制品,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对人体一般无害无毒,副作用也几乎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