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中的山水清音

来源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_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间集》的相思离别、歌颂自然之美及咏史怀古等题材中,山水书写或渲染气氛,或抒发情感,对词作主题的呈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山水书写借鉴了山水诗以景传情、因情见景、情景交融等手法,体现了士大夫文人的审美趣味及词的抒情功能,预示着词坛“以诗为词”的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哲学体现了信息时代技术哲学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从一般技术哲学到信息技术哲学,肖峰首创了国内信息技术哲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信息技术的本质是延展人的认知机能的技术;信息技术介入人的认识活动,引发了认识论的转向;肖峰在其信息技术哲学的视域中提出“信息型实践”范畴,阐释“信息社会主义”的政治哲学涵义,关注信息技术对人的本质的影响,并在信息技术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社会论、人文论六个方面展现出深厚的原创性,在“信息技术—哲学”和“信息—技术哲学”两个进路上形成了开放的体系.结合信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融合的结晶,二者的内在联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塑造人类社会文明新境界的时代动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进的内在逻辑绝非偶然,而是应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内在升华,实现了从传统苏联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更上层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上,将赓续高举社会主义的鲜明旗帜,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互激荡中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我国科技型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充足积累、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市场主体的积极响应、投资者的日益增加等因素,使我国科技型企业具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可行性.知识产权证券化有助于科技发展和降低企业风险,并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价值.鉴于我国当前的知识产权状况和制度基础,现阶段应采取政府主导型的知识产权证券化启动模式,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实现路径宜采取集中资产、集体证券化的打包组合模式,基础资产可以是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请求权、保理债权和应收账款债权等.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实现路径应当在基础资产源头、化解风险以及
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中,治理主体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本文在分析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治理主体及其角色定位的基础上,认为农村社区在治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协同治理机制还不够健全.要想提高协同治理的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核多元机制、“三社”联动机制、协商互动机制等协同治理机制.协同治理机制的完善,需要强化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平台等方面的保障.
当某种“文化基因”主导人类的思想和行动时,即升级为“超级文化基因”,“极端经济学”是其中最顽固的那种.当人们把“风险/回报”“收益/亏损”等商业原则视为决定人类行为选择和制度创设的试金石时,“极端经济学”就应运而生.如今,商业原则充斥着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经济学也不再是经济学家的私有物品.当金钱成为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时,“经济理性”就滑向它的反面,变成一种粗暴的、愚笨的“非理性”.“非理性”的“极端经济学”极具道德破坏力量,导致透支未来的消费伦理缺失,公共部门决策的“伦理不涉”,非营利组织陷入道德两难境地,
传统观点认为,姓名权作为一项典型的人格权具有非财产性特征,《民法典》未生效前,法律并未承认权利人对人格标识中的财产价值享有所有权,但随着识别性人格标识的财产价值得到社会认同以及商品化权被正式纳入《民法典》,因滥用识别性人格标识而引发的财产利益纠纷即将得到明确的法律规制.以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文学作品中使用公众人物姓名这一现象为契机,以权利相容为基点,剖析相关攀附行为中文学作品的虚构实质与公众人物的容忍义务能否作为抗辩理由,以及如何兼顾权利人的财产利益和文学创作的自由,进而探讨如何解决文学创作领域识别性人格标识
“西方现代文论思潮与人道主义”的问题是一个文学理论正本清源的议题.它不仅公允评价了西方近现代文艺中的“人的文学”的包容理念,而且也让人道主义的理性传统、人本意识、人性导向、自我递归和精神追求重新得到了一次深入的解析与再反思,这对世界诗学理论架构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要深度挖掘“文学是人学”的人性实质和精神特征,就必须理清现代文论思潮的转型与人道主义嬗变之间的渊源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民间信仰及仪式重新出现在乡村社会中,这一现象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多种解释框架.本文通过晋南羊村娥皇女英信仰的田野调查发现,民间信仰在当下的实践动力,主要源于民间信仰自身的结构特征,包括传说、村庙、仪式.正是传说叙事与神圣崇拜、村庙景观与村落秩序、仪式展演与村际关系之间的相互表达,构成了信仰实践的叙事性动力、象征性动力和关系性动力,使民间信仰能够经受现代理性话语体系的冲击,实现民间信仰在当代的传承.
伴随着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与此同时,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却持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对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和政府部门不信任.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导致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产生不信任的原因在于:转基因的社会争论动摇了公众的信任,转基因坊间叙事破坏了公众信任,负面信息影响了公众的信任,转基因技术恐惧心理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针对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不信任态度,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社会调节:加强转基因知识的科学普及,加强有关转基因争议的理性对话,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河岳英灵集》是殷璠重要的诗论著作.殷璠所论“兴象”对于阐释《河岳英灵集》中描写“方外之情”的诗歌有着重要意义.诗集中叙写方外之情的诗歌多呈现出情与景水乳交融,诗歌意蕴涵泳不尽的美学特征.在诗人闲逸的诗风和隐沦情怀的背后,这类描写“方外之情”的诗歌中多有佛老思想的显现.这凸显出佛老思想对盛唐文人创作的重要影响.佛老思想对文人心性的打磨是盛唐诗人叙写“方外之情”的诗歌中多呈现“兴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