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中的山水清音

来源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_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间集》的相思离别、歌颂自然之美及咏史怀古等题材中,山水书写或渲染气氛,或抒发情感,对词作主题的呈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山水书写借鉴了山水诗以景传情、因情见景、情景交融等手法,体现了士大夫文人的审美趣味及词的抒情功能,预示着词坛“以诗为词”的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融合的结晶,二者的内在联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塑造人类社会文明新境界的时代动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进的内在逻辑绝非偶然,而是应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内在升华,实现了从传统苏联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更上层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上,将赓续高举社会主义的鲜明旗帜,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互激荡中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中,治理主体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本文在分析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治理主体及其角色定位的基础上,认为农村社区在治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协同治理机制还不够健全.要想提高协同治理的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核多元机制、“三社”联动机制、协商互动机制等协同治理机制.协同治理机制的完善,需要强化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平台等方面的保障.
当某种“文化基因”主导人类的思想和行动时,即升级为“超级文化基因”,“极端经济学”是其中最顽固的那种.当人们把“风险/回报”“收益/亏损”等商业原则视为决定人类行为选择和制度创设的试金石时,“极端经济学”就应运而生.如今,商业原则充斥着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经济学也不再是经济学家的私有物品.当金钱成为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时,“经济理性”就滑向它的反面,变成一种粗暴的、愚笨的“非理性”.“非理性”的“极端经济学”极具道德破坏力量,导致透支未来的消费伦理缺失,公共部门决策的“伦理不涉”,非营利组织陷入道德两难境地,
“西方现代文论思潮与人道主义”的问题是一个文学理论正本清源的议题.它不仅公允评价了西方近现代文艺中的“人的文学”的包容理念,而且也让人道主义的理性传统、人本意识、人性导向、自我递归和精神追求重新得到了一次深入的解析与再反思,这对世界诗学理论架构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要深度挖掘“文学是人学”的人性实质和精神特征,就必须理清现代文论思潮的转型与人道主义嬗变之间的渊源关系.
《河岳英灵集》是殷璠重要的诗论著作.殷璠所论“兴象”对于阐释《河岳英灵集》中描写“方外之情”的诗歌有着重要意义.诗集中叙写方外之情的诗歌多呈现出情与景水乳交融,诗歌意蕴涵泳不尽的美学特征.在诗人闲逸的诗风和隐沦情怀的背后,这类描写“方外之情”的诗歌中多有佛老思想的显现.这凸显出佛老思想对盛唐文人创作的重要影响.佛老思想对文人心性的打磨是盛唐诗人叙写“方外之情”的诗歌中多呈现“兴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