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优劣。准确规范、生动形象、真挚感人、抑扬顿挫、意味深长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敏捷,而且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艺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语文教师而言,语言既是一个工具,又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应当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强有力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特点”、“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运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 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特点
(一) 尊重母语,言简意赅,体现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首先,语文教师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流畅通,力戒读错音或满口的方言。其次,语文教师的语言在谴词、造句方面不要有错误,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颠三倒四等语病。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表意要明确,无歧义。
(二) 声情并茂,寓庄于谐,讲究语言风格的艺术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力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要做到以声传情,以形传情,很好地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朗读讲解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能够在给人以美的感受的同时以情感人,从而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有情、有韵、有趣的教学语言总是能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范性,讲究用词准确,注重逻辑规律,有时会使得我们的课堂语言显得有些僵硬、刻板。所以,“寓庄于谐”的教学语言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和提倡。有趣、有幽默感的语言能使学生消除过于生硬而带来的疲劳,可以营造轻松的情境,形象的描述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 文质兼美,探究反思,讲究教学语言的独创性。
课堂语言也是一门艺术,不仅要求要有丰富生动的内容,还要溶入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言之有德”。对于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自身的文学修养很多时候会从教学语言方面体现出来,文质兼美的语言,对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的“教”已不再是全盘授予的讲深讲透,而是要重点性地拨开疑问,对学生进行相机指导,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起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作用。
二 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语言艺术是教师能顺利教学的保证之一。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语言实践,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是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外在的集中表现。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是传授知识和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讲解、提问、终结,还是学生的听讲、回答讨论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教师内在意象和潜在的知识都必须通过语言才能呈现给学生,而学生只有明白教师的语言才能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所以,如果课堂上缺少优秀的教师语言,课堂教学就很难顺利进行。
(二) 教师语言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之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类最重要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中介材料。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反映着教师思维水平的高低。学生透过教师的语言就可以探知到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的快乐,从而激发思维兴趣,同时还能提高思维能力水平。具体来说,语文教学中好的语言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直观描述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论概括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抽象思维,教师的机智语言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的语言观点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教师语言材料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所以,教师的语言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 语言艺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课堂教学无论是传播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还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都是通过师生双方语言的表达和交流来实现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如果表达准确清晰、生动有趣那么学生就爱听乐听,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可以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内部动机,启发他们主动去思考,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在准确生动鲜明的教学语言的诱导之下,会积极主动开动脑筋,为自己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思维训练的机会,从而促使他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四) 教师语言艺术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
教师美的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审美对象,它必将对学生产生美的感染,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感受,生发审美想象,丰富审美情感,拓展审美意识。教学艺术家的语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声音清亮,具穿透力,听起来十分舒服;语言丰富多彩,运用自如,简洁明确,生动形象,很有魅力;感情完全投入;声调的轻重快慢,抑扬顿挫,总让人感觉那么自然那么优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的语言的热爱和陶醉,必将促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去进行审美创造,从而在创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三 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运用
众所周知,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怎样运用优秀的语言艺术给学生讲课,怎样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发挥好,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教师在上课时的教学语言主要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和结语这几种语言,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语言,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深思。 (一) 导语要引人入胜。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其作用是把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引入预定的轨道,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语文教学导语的最基本要素就是引人入胜,最大忌讳是千篇一律、平淡无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找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来设计教学导语,有时候还要考虑并想方设法消除学生们和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常见的教学导语有谈话式、激发式 、故事式、悬念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可以采用猜谜式。这些类型都有助于引发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的兴趣,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轨道。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人主张:开讲五秒钟,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精心设计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教学导语,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 提问语要难易适度。
提问语是以发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维与回答问题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体现着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教学时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怎样提问是大有学问的,要想运用好提问,应当注意:1.提问要有计划性。2.提问要有启发性。3.提问要有顺序性。4.提问要难易适度。5.提问方式要灵活。
(三) 阐述语要通俗易懂。
阐述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和解释的教学语言。教学中阐述语要规范、准确、明了,又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怎样把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阐释语,使听讲成为学生的享受,而不是负担。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知识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而且需要教师要有很高的教学语言的表达技能、技巧。
(四) 应变语要因势利导。
应变语是教师用以应付教学形势变化的教学语言。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学双方处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教学形势常常由于意外情况而出现新的变化。如何应付千变万化的教学形势,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地调整教学语言,驾驭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具有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和语言艺术。灵活而恰当运用教学应变语,要求教师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道,找出症结所在,因势利导,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点醒“梦中人”,三言两语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症下药,冷静机智,耐心和蔼,善于点拨调控,妙语度入;切不可因教学陷入困境而手足无措,指责学生。
(五) 教学结语要简明扼要。
教学结语是对一堂课或一个问题进行总结的教学语言,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巩固强化所学知识,理清思路,掌握方法,从感性认识上深到理性认识。这种教学结语要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并且要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如橄榄在口,如余音绕梁;切忌简单机械重复所讲内容,语言枯燥乏味,毫无新意。教学结语简明扼要,学生才比较容易接受,记忆深刻;意味深长,才会回味无穷。教学结语主要有读写畅想式、发散联想式和点睛深化式。其中关于读写畅想式结语,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认为:“理想的练习设计是:巧于构思,以少胜多,学生负担不重,而功效卓著。”从课堂结语角度看,这里的“巧”主要是指教师要依据课文的基调、潜在的内容,用富有亲和力的点拨语让学生对文本作进一步的设想质疑,自主探究,从而结束课文的方法。如《项链》,到最后结语时我们可追问:“当佛来思节夫人说出她的那挂项链是假的时,路瓦栽夫人当时是什么反应?你能给小说补出几种合理的结局吗?”随之讨论并当堂完成练笔,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综上所述,一堂引人入神的语文课往往取决于授课者出神入化的语言驾驭。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就一定要在语言艺术上狠下功夫,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懂得运用语言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覃川,《今天怎样做教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胡高岭,《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才智,2012年09期。
[3] 潘伟志,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微[J],广西教育,2004年14期。
[4] 谌秀梅,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J],语文天地,2009年11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艺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语文教师而言,语言既是一个工具,又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应当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强有力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特点”、“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运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 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特点
(一) 尊重母语,言简意赅,体现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首先,语文教师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流畅通,力戒读错音或满口的方言。其次,语文教师的语言在谴词、造句方面不要有错误,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颠三倒四等语病。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表意要明确,无歧义。
(二) 声情并茂,寓庄于谐,讲究语言风格的艺术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力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要做到以声传情,以形传情,很好地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朗读讲解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能够在给人以美的感受的同时以情感人,从而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有情、有韵、有趣的教学语言总是能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范性,讲究用词准确,注重逻辑规律,有时会使得我们的课堂语言显得有些僵硬、刻板。所以,“寓庄于谐”的教学语言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和提倡。有趣、有幽默感的语言能使学生消除过于生硬而带来的疲劳,可以营造轻松的情境,形象的描述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 文质兼美,探究反思,讲究教学语言的独创性。
课堂语言也是一门艺术,不仅要求要有丰富生动的内容,还要溶入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言之有德”。对于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自身的文学修养很多时候会从教学语言方面体现出来,文质兼美的语言,对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的“教”已不再是全盘授予的讲深讲透,而是要重点性地拨开疑问,对学生进行相机指导,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起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作用。
二 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语言艺术是教师能顺利教学的保证之一。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语言实践,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是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外在的集中表现。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是传授知识和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讲解、提问、终结,还是学生的听讲、回答讨论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教师内在意象和潜在的知识都必须通过语言才能呈现给学生,而学生只有明白教师的语言才能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所以,如果课堂上缺少优秀的教师语言,课堂教学就很难顺利进行。
(二) 教师语言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之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类最重要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中介材料。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反映着教师思维水平的高低。学生透过教师的语言就可以探知到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的快乐,从而激发思维兴趣,同时还能提高思维能力水平。具体来说,语文教学中好的语言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直观描述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论概括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抽象思维,教师的机智语言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的语言观点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教师语言材料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所以,教师的语言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 语言艺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课堂教学无论是传播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还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都是通过师生双方语言的表达和交流来实现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如果表达准确清晰、生动有趣那么学生就爱听乐听,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可以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内部动机,启发他们主动去思考,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在准确生动鲜明的教学语言的诱导之下,会积极主动开动脑筋,为自己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思维训练的机会,从而促使他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四) 教师语言艺术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
教师美的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审美对象,它必将对学生产生美的感染,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感受,生发审美想象,丰富审美情感,拓展审美意识。教学艺术家的语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声音清亮,具穿透力,听起来十分舒服;语言丰富多彩,运用自如,简洁明确,生动形象,很有魅力;感情完全投入;声调的轻重快慢,抑扬顿挫,总让人感觉那么自然那么优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的语言的热爱和陶醉,必将促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去进行审美创造,从而在创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三 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运用
众所周知,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怎样运用优秀的语言艺术给学生讲课,怎样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发挥好,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教师在上课时的教学语言主要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和结语这几种语言,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语言,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深思。 (一) 导语要引人入胜。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其作用是把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引入预定的轨道,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语文教学导语的最基本要素就是引人入胜,最大忌讳是千篇一律、平淡无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找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来设计教学导语,有时候还要考虑并想方设法消除学生们和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常见的教学导语有谈话式、激发式 、故事式、悬念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可以采用猜谜式。这些类型都有助于引发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的兴趣,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轨道。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人主张:开讲五秒钟,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精心设计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教学导语,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 提问语要难易适度。
提问语是以发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维与回答问题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体现着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教学时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怎样提问是大有学问的,要想运用好提问,应当注意:1.提问要有计划性。2.提问要有启发性。3.提问要有顺序性。4.提问要难易适度。5.提问方式要灵活。
(三) 阐述语要通俗易懂。
阐述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和解释的教学语言。教学中阐述语要规范、准确、明了,又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怎样把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阐释语,使听讲成为学生的享受,而不是负担。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知识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而且需要教师要有很高的教学语言的表达技能、技巧。
(四) 应变语要因势利导。
应变语是教师用以应付教学形势变化的教学语言。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学双方处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教学形势常常由于意外情况而出现新的变化。如何应付千变万化的教学形势,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地调整教学语言,驾驭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具有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和语言艺术。灵活而恰当运用教学应变语,要求教师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道,找出症结所在,因势利导,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点醒“梦中人”,三言两语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症下药,冷静机智,耐心和蔼,善于点拨调控,妙语度入;切不可因教学陷入困境而手足无措,指责学生。
(五) 教学结语要简明扼要。
教学结语是对一堂课或一个问题进行总结的教学语言,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巩固强化所学知识,理清思路,掌握方法,从感性认识上深到理性认识。这种教学结语要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并且要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如橄榄在口,如余音绕梁;切忌简单机械重复所讲内容,语言枯燥乏味,毫无新意。教学结语简明扼要,学生才比较容易接受,记忆深刻;意味深长,才会回味无穷。教学结语主要有读写畅想式、发散联想式和点睛深化式。其中关于读写畅想式结语,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认为:“理想的练习设计是:巧于构思,以少胜多,学生负担不重,而功效卓著。”从课堂结语角度看,这里的“巧”主要是指教师要依据课文的基调、潜在的内容,用富有亲和力的点拨语让学生对文本作进一步的设想质疑,自主探究,从而结束课文的方法。如《项链》,到最后结语时我们可追问:“当佛来思节夫人说出她的那挂项链是假的时,路瓦栽夫人当时是什么反应?你能给小说补出几种合理的结局吗?”随之讨论并当堂完成练笔,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综上所述,一堂引人入神的语文课往往取决于授课者出神入化的语言驾驭。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就一定要在语言艺术上狠下功夫,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懂得运用语言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覃川,《今天怎样做教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胡高岭,《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才智,2012年09期。
[3] 潘伟志,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微[J],广西教育,2004年14期。
[4] 谌秀梅,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J],语文天地,200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