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福州向东四十公里,有一座形似展翅凤凰的小城,人们称之为“金凤城”——“金”字暗示了它的富庶。前世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东吴,这里又有“温麻”的古称。后来,它成为了“福州十邑”之一,并为这一传统区间灌注了海洋因子。声韵复杂的福州话,至此略显缭乱,日夜与潮水共鸣。而山海之间,隐藏着闽东独具特色的民间建筑群,香火与烟火一样鼎盛,缓缓晕染出不同时代的篇章。
2009年9月26日,随着温福高铁的通车,连江也正式跨入了高铁时代。在江南乡花坞村火车站,每天早上7:44到晚上22:38,有14路动车从这里出发或路过,前往省内各地以及上海、温州——连江与温州的连接并非偶然,两者同处东南沿海,有着相似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性格,也都是1984年首批沿海开放试点之一。两地人能同时感应同一股台风,也都相信冒险和机遇。虽然其他方面的对比并不在一个级数上,但连江人自有其独特之处。在通向小城的省道上,你能从广告牌上感受到连江人的骄傲感,上面列着“魅力连江”的众多名号:“鲍鱼之乡”、“海带之乡”、“温泉之乡”、“建筑之乡”、“知名侨乡”……
进入县城,你可能会对这种宣传感到疑惑。连江市区面积只有方圆20平方公里左右。玉荷路与816主干道交叉形成了县城最繁华的地段,县政府就在附近。站在旧十字街路口,西望是一排略显冷清的服装店,东望是农贸市场、图书馆、幼儿园、汽配店、五金店以及彩票销售店,人流与车流涌动;南北向的816主干道鳞次栉比的依然是服装店,有许多国内大牌在这里安营扎寨,每家店都在播放流行音乐,与车水马龙的市井闹声应和,不管是《江南STYLE》还是《爱情买卖》,都以每天重复一百多遍的频率输进当地人的耳朵。当然,这是非常时期的景观。县政府正在积极改善小城面貌。2012年12月,连江启动816中路街景改造工程,共投资2000万,用于美化沿街建筑立面、店招店牌、户外广告、市政设施以及灯光夜景。
从硬件上讲,小城已经有了很强的旅游承载力:目前拥有四家三星级酒店和一家四星级的温泉酒店,三家五星级酒店也即将诞生。县城有10路公共汽车和98部出租车,多数出租车提供长短途包车和机场接送服务。当地风味小吃种类丰富,最有名的当属鱼丸和肉燕,因海之便,连江美食大多使用天然的海鲜材料。问题是,如定海古城、黄岐半岛等景区并未经过系统开发,景点之间也没有形成串联。语言上的障碍倒无足轻重,当地人还没有形成旅游意识——稀少的游客在定海生鲜酒楼吃一顿饭,很可能会被餐厅老板面无表情地狠宰一刀。
连江适合真正的公路旅行——自驾与搭乘县镇班车完全是两种感受。从县城主干道转移到S201省道上,从“小县城”来到“大乡镇”,无论是筱埕、黄岐还是苔菉镇,都别有一番风景。沿路望去,蔚蓝的天幕下是密集的海田,闲散的鸥鸟掠过浪尖又栖息于宁静的桅杆。大船停在近海远处,如油画般定格,而小船就在岸边,连缀出低矮的船坞。有渔人赤脚挑担上岸,踩过深褐色的被海水侵蚀成纹的礁石。道路的另外一边则是葱郁的山岭,以及错落密布在山间的民居,灰褐主体与大海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在定海古城,有些民居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多为石木结构,以不同种类的岩石拼出墙体,再用木与瓦搭建出屋顶。这些依山势而建、年岁不同的民居,每到黄昏便飘散出炊烟,以及米饭的香味。而此时在更远的滨海乡村,除了孩子们的嬉闹声,你还能听到悠然响起的山歌,整点时教堂的钟声,不远处一波波袭来的海潮声,甚至是老房子依次排开的节奏感——每一年,这些小镇都有新房子出现,它们是四五层的小洋楼,西式的圆顶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兀然立在老石房中间。有时,你会产生一种身处地中海海湾的错觉,直到身边走过几个村民,说起声韵复杂的福州话,才恍然发现:这里还是连江!
城属福州
高铁时代,小城与福州之间的脐带长仅18分钟,但两者情感上的连接却已超过了500年。
连江人讲福州话,并以此确认自己的地域归属。因为在历史上,它曾是“福州十邑”之一。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州由县改州,下辖闽县、侯官、怀安、长乐、连江、古田、永泰、闽清、罗源、福清十县。岁月倏忽,加之山川阻隔,福州话也经历了“巴别塔”式的变乱,十邑口音不尽相同。连江人与福州人相遇,交流并不是那么顺畅。老福州人总觉得,连江话有些乡野味道;而连江人自己也承认,就连每个乡镇之间的口音也有少许偏差。尽管如此,每晚19:30,许多连江人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福州电视台的一档方言类节目《攀讲》——这档长达40分钟节目杂糅了福州话剧场、歌曲、评话与新闻,并未局限在福州,三年前便已讲过连江的“太平文武王风俗”和畲族山歌。
连江人也喜欢听福州戏,婚丧嫁娶,大多也会请本地闽剧唱班前来助阵。拖长的唱腔结合铿锵顿挫的念白,讲述着“宋室风云”抑或“松兰佳话”,并不宣泄过多的悲喜之情。古戏台今日已不多见,但有时江湖调会从幽深的院子中传来,从黄昏飘到夜晚。怀旧的老人们饭后前往一看:只见几盏小台灯夹在方桌上,照亮几份戏谱,演奏者围桌坐定,拉起二胡与椰胡,敲打鼓、钹与磬,运足底气开唱。铿锵的声乐仿佛在与外面的喧嚣对抗,带人穿越回从前的旧时光。连江闽剧团不仅在福州颇为知名,还曾渡过浅浅的海峡到马祖与台湾表演,与原乡人共话情谊。今年,连江将开通“环马祖澳一日游”,往返两地只需早出晚归,人们经济与生活上的互动也将更为便利。
稍有能耐的连江人喜欢“上”福州发展,对他们来说,福州才是真正的城市。而近年来,手头宽裕的福州人又喜欢“下”来连江买房子,他们觉得临山靠海的连江才是宜居的桃源。连江人变成了福州人之后,讲话的腔调稍有更改,但讲起老家依然充满骄傲——连江确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至少在滨海的地理位置上,已先天地胜过“福州十邑”中的任何一个。
别称“温麻”
连江许多餐厅以“温麻”命名,这里还有一座“温麻公园”。但两个字的来历,当地人也语焉不详。翻开《连江县志》,讲到三国时期,因为连江多山而临海,东吴在此地建造船屯,设置典船校尉一职,监管一堆“谪徒”造船,并将此地命名为温麻。公元282年,晋朝的统治者首次设立了温麻县,名称一直到隋朝开国后才被废止。 后来人揣摩命名的由来,以为这里多温泉,又广泛种植大麻,这一说法无从考证。但连江如今正在推广“温泉之乡”的招牌,在背靠汤岭,面傍鳌江的潘渡乡,有“溪山温泉”和“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两处天然温泉胜地。前者借用了理学大师朱熹在贵安讲学时期“溪山第一”的题词,而在景观布置上颇有台湾温泉的意境。温泉从地缘上更近福州,客人大多是驱车而来,公共交通系统尚未完善到亲民的地步。值得一提的是,在贵安村内有公共的温泉澡堂,仅对村内人免费开放,每年春节前夕,泡温泉已成村人的习俗。而近年也有村民因地制宜,开设了私人温泉澡堂,辅之以白果、土鸭等特产,招徕了众多喜好“农家乐”的游人。
至于麻,坊间说法更不足为信。大麻在连江绝迹多时,如今惟有麻将与最初名称能附会起来。连江麻风之盛,蔚然成潮。当地的女人,有着“雀神”或者“麻雀”的别称。她们将这一癖好发扬光大,成为了自身的标签。男人生意不分大小,要给老婆一点钱搓麻才算脸上有光。所以在连江,麻将机始终畅销不衰。老人们聚集在康乐中心,略微年轻的则前往散布于街头巷尾的麻将馆,或者在家中摆阵。当地搓麻时间最长的记录是三天两夜,保持者已不方便透露。去年2月14日,尽管前晚刚有一名男子搓麻至凌晨两点而猝死,连江民间的情人节麻将大赛依然照常举行,报名者多达百人。输赢都是小事,这种已持续两代人的生活习惯,精髓更在于消磨时光,舒缓或麻木心情;麻将声声中,生活中郁积的烦闷一扫而空。
财接海上
在福州其他地方的人看来:连江人爱吃爱喝、会穿会玩,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兴”——这个词包含了亢奋、赶潮流、不惜血本等多重意味。连江县城内最多的就是服装店和麻将馆、夜总会等休闲娱乐场所。一家国内知名品牌的服装店导购员愤愤不平地说:“有的客人来店里,一次买两千多块的衣服,差不多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店长指导她们多培养灵敏的嗅觉,瞅准那些真正的“大鱼”。但这门“眼神活儿”并不好练,因为当地其貌不扬、衣着老土的渔民也可能是百万富翁。夜总会等娱乐场所的服务员见惯了挥金如土的骇人声势,报价和收费时的表情已是波澜不惊。“大富豪夜总会”工作的小王信誓旦旦地以为,连江人的娱乐消费水平已经超过了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
“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是事实,连江有钱人多也毋庸置疑。在这里,财富故事总是为人津津乐道,而且多数与海相关。去年八月,一个“一夜暴富”的故事在市井中悄然传开,是讲黄岐镇海建村有一位年过半百的穷苦渔民,平日靠小渔船在海岸线捕捞维持生计,某天下午他在离岸两海里的地方捕捞,忽然发现海面漂浮着一条长约两米的黄瓜鱼,重达百余斤,老人吃力地将它拖到岸边,并以三百万的价格卖给了广东的一位老板——黑车司机说其实是180多万,数字被人们夸大了。该村村长补充道,这条鱼其实是被马祖那边的人用炸药炸昏的,漂浮到这边给老人捡了便宜。“老人与海”的故事还有不同的版本,都以惊羡的口吻强化幸运色彩,最后把数字抬高到了500万。
而就在这个故事发生的两个月前,另一个大事件则令连江人扼腕叹息。“鲍鱼之乡”黄岐遭遇了百年不遇的“赤潮”,条带状、橘红色的海洋生物袭来,导致近海海水变质,生长十分娇贵的鲍鱼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整个半岛损失高达两亿多——当地的渔民说,折合每家有50多万。也有人说损失高达百万,有的渔民因此跳了楼。
连江人喜欢听也喜欢讲这类故事,与其说是因为拜金,不如说他们深信冒险和运气。其实早在数百年前,这种海洋性基因便已流淌在连江人的血液中,并不仅仅源于渔业。清末至20世纪初,中国史上最大的海外迁徙浪潮,有很大一部分篇章在连江沿海港口书写——“下南洋”的船只时刻可能会淹没在惊涛骇浪中,幸存的人接下来还要面对的是艰苦的劳作,最后才能艰难地在异乡扎根。尽管如此,衣锦还乡的风光依然刺激着后来者前赴后继地踏上征途——在当地人看来,这也是一条考验男子汉的荣誉之路,不拼怎么会赢?所以,在民国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过去之后,连江民间依然陆续有人远征海外。
在连江,官头和马鼻两个镇的人格外受到尊敬,这两个镇在海外的华侨,多数出自这两镇。根据当地政府在2007年的统计,连江的海外华侨中,美国有7.5万人,加拿大2212人,日本2707人,新加坡1958人,阿根廷1500人,马来西亚1549人,澳大利亚1047人。他们主要从事餐饮、制衣业或经商,少部分在政界或科技界等领域发展。
贤归乡里
连江有三个人的名字被用来当作地标名称。一个是明代万历年间协助戚继光平定倭寇的秀才陈第,连江人为纪念他而建造了陈第公园;另外两位便是现在连江人心目中的乡贤和偶像——同是出自马鼻镇的旅菲华侨黄如论与旅美华侨林尚德。两人分别捐资兴建了黄如论中学和尚德中学。连江的小孩子初通人事时便已熟知他们的传奇经历,既视为榜样,满怀崇敬之心,也不乏感恩之念。这都是因为,两人发迹之后对家乡“乐善好施”的行为——赞助连江修建中学、医院、博物馆和道路,并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反哺乡里,已成为连江华侨一项坚持不懈的传统。
当然,对多数发达的乡贤来说,头等大事还是修缮宗族祠堂,毕竟一年一度,不管千山万水,总要归来为祖宗献上一烛香火。时间在正月初一,全族人衣着整齐,集体参加祭祖活动,琳琅满目的祭品摆在桌上,而后开启飨宴。连江几乎每一个乡镇都有祠堂,富丽堂皇或者稍显破旧,亦可看出当地族人的实力。许多祠堂建于明清时期,历经战乱而不倒,反复修缮中,先人的牌位也日益增多,由是暗示香火不绝。这种建筑,勾勒出连江乡间最粗朴的民俗景观。
典型而保存完整的祠堂,为坐北朝南、三进三间的格局,严谨的砖木结构,外厅中设有天井,而祖先的牌位与画像悬在正堂,肃穆而井然。
有些村庄过年的仪式较为繁缛,除了祠堂,还要去村镇的寺庙、道观上香,祈祷安康。很少有哪个地方像连江这样宗教如此合流,安然共栖于一爿山海之间。在众多宗教建筑中,基督教堂格外惹眼。如今连江已有40多个教堂,多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仿罗马或哥特式教堂,宏大的规模,甚至超出了传统的寺庙与道观。其中最早的一座建造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传教士筹资买下了建国路的一块地,建造中华圣公会城关真理堂。而最新的一座是2008年动工的益砌村教堂,崭新的玻璃窗前贴着《圣经》诗篇九十五章里的一段话:“来啊,我们要向耶和华致敬,向拯救我们的磐石欢呼。”兴建当年,全村饮水困难,人们祈求基督赐予更多的水源。这并不是这一个村庄的问题,连江整个县的淡水资源都极为稀缺。今年乡贤们归来,这将是他们要讨论的重头问题。
多重信仰也恰恰映射出当地人生活之艰辛,远行者也实出无奈,归来后的仪式中,几多打拼往事已成云烟,新的希望,又注入于香火与祷告。老一代人陆续谢幕,新生代又渐次崛起。远渡重洋的梦想淡漠了,从1980年代开始,连江商人发现了另一条道路:游戏厅——网络时代来临后又开始经营网吧。他们抱团出击,如今已经占据了全国接近80%的游戏厅和网吧市场。而外界评论毁誉参半,有人欣赏连江人敏锐的嗅觉和与时俱进的行动力,有人斥责他们教坏了城市尤其是小城市里的年轻人。赚得盆满钵满的连江商人对此并不在乎,他们油光满面地归来,性格温顺得像只绵羊,与外面的形象大相径庭。而且他们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并不在自己家乡做此类生意——目前的连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网吧。
又一批连江人成长起来了,如海浪扑打新时代的沙滩。他们并没有忘记前辈们的苦斗史,对黄如论等传奇人物有着崇拜之情,也曾犹豫过是否加入网吧大军。有些人离开了,前往心目中真正的大城市,有的年轻人选择留下,他们坚信在小城有自己的未来。出生于1992年前后的三个连江年轻人——陈航、任舒翊和阿才,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有过各自的迷茫,却最终找到了共同的方向。他们在去年12月初合伙开了一家名叫“若风”的咖啡馆,这名字中寄托着他们的希望:有一天,喝咖啡能成为连江人的休闲生活方式。三人分工明确,性格开朗的陈航和阿才负责日常打理,咖啡调制师任舒翊还专门在福州培训了三个月,他相信自己的水准在连江已称得上一流,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当地人并没有养成这种“大城市才有的生活习惯”。但他们都非常乐观,那一天迟早会来的——一如海潮,无论是谁,在一个地方坚守,总会有幸见证波澜壮阔的场面。在连江,这一天并不需要等待太久。
2009年9月26日,随着温福高铁的通车,连江也正式跨入了高铁时代。在江南乡花坞村火车站,每天早上7:44到晚上22:38,有14路动车从这里出发或路过,前往省内各地以及上海、温州——连江与温州的连接并非偶然,两者同处东南沿海,有着相似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性格,也都是1984年首批沿海开放试点之一。两地人能同时感应同一股台风,也都相信冒险和机遇。虽然其他方面的对比并不在一个级数上,但连江人自有其独特之处。在通向小城的省道上,你能从广告牌上感受到连江人的骄傲感,上面列着“魅力连江”的众多名号:“鲍鱼之乡”、“海带之乡”、“温泉之乡”、“建筑之乡”、“知名侨乡”……
进入县城,你可能会对这种宣传感到疑惑。连江市区面积只有方圆20平方公里左右。玉荷路与816主干道交叉形成了县城最繁华的地段,县政府就在附近。站在旧十字街路口,西望是一排略显冷清的服装店,东望是农贸市场、图书馆、幼儿园、汽配店、五金店以及彩票销售店,人流与车流涌动;南北向的816主干道鳞次栉比的依然是服装店,有许多国内大牌在这里安营扎寨,每家店都在播放流行音乐,与车水马龙的市井闹声应和,不管是《江南STYLE》还是《爱情买卖》,都以每天重复一百多遍的频率输进当地人的耳朵。当然,这是非常时期的景观。县政府正在积极改善小城面貌。2012年12月,连江启动816中路街景改造工程,共投资2000万,用于美化沿街建筑立面、店招店牌、户外广告、市政设施以及灯光夜景。
从硬件上讲,小城已经有了很强的旅游承载力:目前拥有四家三星级酒店和一家四星级的温泉酒店,三家五星级酒店也即将诞生。县城有10路公共汽车和98部出租车,多数出租车提供长短途包车和机场接送服务。当地风味小吃种类丰富,最有名的当属鱼丸和肉燕,因海之便,连江美食大多使用天然的海鲜材料。问题是,如定海古城、黄岐半岛等景区并未经过系统开发,景点之间也没有形成串联。语言上的障碍倒无足轻重,当地人还没有形成旅游意识——稀少的游客在定海生鲜酒楼吃一顿饭,很可能会被餐厅老板面无表情地狠宰一刀。
连江适合真正的公路旅行——自驾与搭乘县镇班车完全是两种感受。从县城主干道转移到S201省道上,从“小县城”来到“大乡镇”,无论是筱埕、黄岐还是苔菉镇,都别有一番风景。沿路望去,蔚蓝的天幕下是密集的海田,闲散的鸥鸟掠过浪尖又栖息于宁静的桅杆。大船停在近海远处,如油画般定格,而小船就在岸边,连缀出低矮的船坞。有渔人赤脚挑担上岸,踩过深褐色的被海水侵蚀成纹的礁石。道路的另外一边则是葱郁的山岭,以及错落密布在山间的民居,灰褐主体与大海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在定海古城,有些民居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多为石木结构,以不同种类的岩石拼出墙体,再用木与瓦搭建出屋顶。这些依山势而建、年岁不同的民居,每到黄昏便飘散出炊烟,以及米饭的香味。而此时在更远的滨海乡村,除了孩子们的嬉闹声,你还能听到悠然响起的山歌,整点时教堂的钟声,不远处一波波袭来的海潮声,甚至是老房子依次排开的节奏感——每一年,这些小镇都有新房子出现,它们是四五层的小洋楼,西式的圆顶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兀然立在老石房中间。有时,你会产生一种身处地中海海湾的错觉,直到身边走过几个村民,说起声韵复杂的福州话,才恍然发现:这里还是连江!
城属福州
高铁时代,小城与福州之间的脐带长仅18分钟,但两者情感上的连接却已超过了500年。
连江人讲福州话,并以此确认自己的地域归属。因为在历史上,它曾是“福州十邑”之一。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州由县改州,下辖闽县、侯官、怀安、长乐、连江、古田、永泰、闽清、罗源、福清十县。岁月倏忽,加之山川阻隔,福州话也经历了“巴别塔”式的变乱,十邑口音不尽相同。连江人与福州人相遇,交流并不是那么顺畅。老福州人总觉得,连江话有些乡野味道;而连江人自己也承认,就连每个乡镇之间的口音也有少许偏差。尽管如此,每晚19:30,许多连江人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福州电视台的一档方言类节目《攀讲》——这档长达40分钟节目杂糅了福州话剧场、歌曲、评话与新闻,并未局限在福州,三年前便已讲过连江的“太平文武王风俗”和畲族山歌。
连江人也喜欢听福州戏,婚丧嫁娶,大多也会请本地闽剧唱班前来助阵。拖长的唱腔结合铿锵顿挫的念白,讲述着“宋室风云”抑或“松兰佳话”,并不宣泄过多的悲喜之情。古戏台今日已不多见,但有时江湖调会从幽深的院子中传来,从黄昏飘到夜晚。怀旧的老人们饭后前往一看:只见几盏小台灯夹在方桌上,照亮几份戏谱,演奏者围桌坐定,拉起二胡与椰胡,敲打鼓、钹与磬,运足底气开唱。铿锵的声乐仿佛在与外面的喧嚣对抗,带人穿越回从前的旧时光。连江闽剧团不仅在福州颇为知名,还曾渡过浅浅的海峡到马祖与台湾表演,与原乡人共话情谊。今年,连江将开通“环马祖澳一日游”,往返两地只需早出晚归,人们经济与生活上的互动也将更为便利。
稍有能耐的连江人喜欢“上”福州发展,对他们来说,福州才是真正的城市。而近年来,手头宽裕的福州人又喜欢“下”来连江买房子,他们觉得临山靠海的连江才是宜居的桃源。连江人变成了福州人之后,讲话的腔调稍有更改,但讲起老家依然充满骄傲——连江确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至少在滨海的地理位置上,已先天地胜过“福州十邑”中的任何一个。
别称“温麻”
连江许多餐厅以“温麻”命名,这里还有一座“温麻公园”。但两个字的来历,当地人也语焉不详。翻开《连江县志》,讲到三国时期,因为连江多山而临海,东吴在此地建造船屯,设置典船校尉一职,监管一堆“谪徒”造船,并将此地命名为温麻。公元282年,晋朝的统治者首次设立了温麻县,名称一直到隋朝开国后才被废止。 后来人揣摩命名的由来,以为这里多温泉,又广泛种植大麻,这一说法无从考证。但连江如今正在推广“温泉之乡”的招牌,在背靠汤岭,面傍鳌江的潘渡乡,有“溪山温泉”和“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两处天然温泉胜地。前者借用了理学大师朱熹在贵安讲学时期“溪山第一”的题词,而在景观布置上颇有台湾温泉的意境。温泉从地缘上更近福州,客人大多是驱车而来,公共交通系统尚未完善到亲民的地步。值得一提的是,在贵安村内有公共的温泉澡堂,仅对村内人免费开放,每年春节前夕,泡温泉已成村人的习俗。而近年也有村民因地制宜,开设了私人温泉澡堂,辅之以白果、土鸭等特产,招徕了众多喜好“农家乐”的游人。
至于麻,坊间说法更不足为信。大麻在连江绝迹多时,如今惟有麻将与最初名称能附会起来。连江麻风之盛,蔚然成潮。当地的女人,有着“雀神”或者“麻雀”的别称。她们将这一癖好发扬光大,成为了自身的标签。男人生意不分大小,要给老婆一点钱搓麻才算脸上有光。所以在连江,麻将机始终畅销不衰。老人们聚集在康乐中心,略微年轻的则前往散布于街头巷尾的麻将馆,或者在家中摆阵。当地搓麻时间最长的记录是三天两夜,保持者已不方便透露。去年2月14日,尽管前晚刚有一名男子搓麻至凌晨两点而猝死,连江民间的情人节麻将大赛依然照常举行,报名者多达百人。输赢都是小事,这种已持续两代人的生活习惯,精髓更在于消磨时光,舒缓或麻木心情;麻将声声中,生活中郁积的烦闷一扫而空。
财接海上
在福州其他地方的人看来:连江人爱吃爱喝、会穿会玩,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兴”——这个词包含了亢奋、赶潮流、不惜血本等多重意味。连江县城内最多的就是服装店和麻将馆、夜总会等休闲娱乐场所。一家国内知名品牌的服装店导购员愤愤不平地说:“有的客人来店里,一次买两千多块的衣服,差不多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店长指导她们多培养灵敏的嗅觉,瞅准那些真正的“大鱼”。但这门“眼神活儿”并不好练,因为当地其貌不扬、衣着老土的渔民也可能是百万富翁。夜总会等娱乐场所的服务员见惯了挥金如土的骇人声势,报价和收费时的表情已是波澜不惊。“大富豪夜总会”工作的小王信誓旦旦地以为,连江人的娱乐消费水平已经超过了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
“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是事实,连江有钱人多也毋庸置疑。在这里,财富故事总是为人津津乐道,而且多数与海相关。去年八月,一个“一夜暴富”的故事在市井中悄然传开,是讲黄岐镇海建村有一位年过半百的穷苦渔民,平日靠小渔船在海岸线捕捞维持生计,某天下午他在离岸两海里的地方捕捞,忽然发现海面漂浮着一条长约两米的黄瓜鱼,重达百余斤,老人吃力地将它拖到岸边,并以三百万的价格卖给了广东的一位老板——黑车司机说其实是180多万,数字被人们夸大了。该村村长补充道,这条鱼其实是被马祖那边的人用炸药炸昏的,漂浮到这边给老人捡了便宜。“老人与海”的故事还有不同的版本,都以惊羡的口吻强化幸运色彩,最后把数字抬高到了500万。
而就在这个故事发生的两个月前,另一个大事件则令连江人扼腕叹息。“鲍鱼之乡”黄岐遭遇了百年不遇的“赤潮”,条带状、橘红色的海洋生物袭来,导致近海海水变质,生长十分娇贵的鲍鱼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整个半岛损失高达两亿多——当地的渔民说,折合每家有50多万。也有人说损失高达百万,有的渔民因此跳了楼。
连江人喜欢听也喜欢讲这类故事,与其说是因为拜金,不如说他们深信冒险和运气。其实早在数百年前,这种海洋性基因便已流淌在连江人的血液中,并不仅仅源于渔业。清末至20世纪初,中国史上最大的海外迁徙浪潮,有很大一部分篇章在连江沿海港口书写——“下南洋”的船只时刻可能会淹没在惊涛骇浪中,幸存的人接下来还要面对的是艰苦的劳作,最后才能艰难地在异乡扎根。尽管如此,衣锦还乡的风光依然刺激着后来者前赴后继地踏上征途——在当地人看来,这也是一条考验男子汉的荣誉之路,不拼怎么会赢?所以,在民国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过去之后,连江民间依然陆续有人远征海外。
在连江,官头和马鼻两个镇的人格外受到尊敬,这两个镇在海外的华侨,多数出自这两镇。根据当地政府在2007年的统计,连江的海外华侨中,美国有7.5万人,加拿大2212人,日本2707人,新加坡1958人,阿根廷1500人,马来西亚1549人,澳大利亚1047人。他们主要从事餐饮、制衣业或经商,少部分在政界或科技界等领域发展。
贤归乡里
连江有三个人的名字被用来当作地标名称。一个是明代万历年间协助戚继光平定倭寇的秀才陈第,连江人为纪念他而建造了陈第公园;另外两位便是现在连江人心目中的乡贤和偶像——同是出自马鼻镇的旅菲华侨黄如论与旅美华侨林尚德。两人分别捐资兴建了黄如论中学和尚德中学。连江的小孩子初通人事时便已熟知他们的传奇经历,既视为榜样,满怀崇敬之心,也不乏感恩之念。这都是因为,两人发迹之后对家乡“乐善好施”的行为——赞助连江修建中学、医院、博物馆和道路,并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反哺乡里,已成为连江华侨一项坚持不懈的传统。
当然,对多数发达的乡贤来说,头等大事还是修缮宗族祠堂,毕竟一年一度,不管千山万水,总要归来为祖宗献上一烛香火。时间在正月初一,全族人衣着整齐,集体参加祭祖活动,琳琅满目的祭品摆在桌上,而后开启飨宴。连江几乎每一个乡镇都有祠堂,富丽堂皇或者稍显破旧,亦可看出当地族人的实力。许多祠堂建于明清时期,历经战乱而不倒,反复修缮中,先人的牌位也日益增多,由是暗示香火不绝。这种建筑,勾勒出连江乡间最粗朴的民俗景观。
典型而保存完整的祠堂,为坐北朝南、三进三间的格局,严谨的砖木结构,外厅中设有天井,而祖先的牌位与画像悬在正堂,肃穆而井然。
有些村庄过年的仪式较为繁缛,除了祠堂,还要去村镇的寺庙、道观上香,祈祷安康。很少有哪个地方像连江这样宗教如此合流,安然共栖于一爿山海之间。在众多宗教建筑中,基督教堂格外惹眼。如今连江已有40多个教堂,多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仿罗马或哥特式教堂,宏大的规模,甚至超出了传统的寺庙与道观。其中最早的一座建造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传教士筹资买下了建国路的一块地,建造中华圣公会城关真理堂。而最新的一座是2008年动工的益砌村教堂,崭新的玻璃窗前贴着《圣经》诗篇九十五章里的一段话:“来啊,我们要向耶和华致敬,向拯救我们的磐石欢呼。”兴建当年,全村饮水困难,人们祈求基督赐予更多的水源。这并不是这一个村庄的问题,连江整个县的淡水资源都极为稀缺。今年乡贤们归来,这将是他们要讨论的重头问题。
多重信仰也恰恰映射出当地人生活之艰辛,远行者也实出无奈,归来后的仪式中,几多打拼往事已成云烟,新的希望,又注入于香火与祷告。老一代人陆续谢幕,新生代又渐次崛起。远渡重洋的梦想淡漠了,从1980年代开始,连江商人发现了另一条道路:游戏厅——网络时代来临后又开始经营网吧。他们抱团出击,如今已经占据了全国接近80%的游戏厅和网吧市场。而外界评论毁誉参半,有人欣赏连江人敏锐的嗅觉和与时俱进的行动力,有人斥责他们教坏了城市尤其是小城市里的年轻人。赚得盆满钵满的连江商人对此并不在乎,他们油光满面地归来,性格温顺得像只绵羊,与外面的形象大相径庭。而且他们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并不在自己家乡做此类生意——目前的连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网吧。
又一批连江人成长起来了,如海浪扑打新时代的沙滩。他们并没有忘记前辈们的苦斗史,对黄如论等传奇人物有着崇拜之情,也曾犹豫过是否加入网吧大军。有些人离开了,前往心目中真正的大城市,有的年轻人选择留下,他们坚信在小城有自己的未来。出生于1992年前后的三个连江年轻人——陈航、任舒翊和阿才,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有过各自的迷茫,却最终找到了共同的方向。他们在去年12月初合伙开了一家名叫“若风”的咖啡馆,这名字中寄托着他们的希望:有一天,喝咖啡能成为连江人的休闲生活方式。三人分工明确,性格开朗的陈航和阿才负责日常打理,咖啡调制师任舒翊还专门在福州培训了三个月,他相信自己的水准在连江已称得上一流,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当地人并没有养成这种“大城市才有的生活习惯”。但他们都非常乐观,那一天迟早会来的——一如海潮,无论是谁,在一个地方坚守,总会有幸见证波澜壮阔的场面。在连江,这一天并不需要等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