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京的正北方,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辖12个旗县市,被称为“天堂草原”,且有“蒙元文化圣地、游牧文化之源、摔跤健将摇篮、蒙古长调之乡、民族服饰之都”的美誉。锡林郭勒,蒙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流,美丽的锡林河蜿蜒在碧草如茵的锡林郭勒草原。锡林郭勒盟的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美丽的草原风光、深厚的蒙元历史文化和古朴的民俗风情。
美丽草原 旅游天堂
锡林郭勒盟可利用草场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6.5%,锡林郭勒大草原以原始、纯朴、辽阔、完整而著称于世。早在1987年,她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MAB)保护网络成员,这也是我国境内仅有的一个以单纯草原为完整生态系统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锡林郭勒大草原覆盖锡林郭勒盟全境,草原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属特品级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草原类型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和完整性。锡林郭勒草原由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呈现了明显的地带性差异。草原类型从乌珠穆沁草原东部的草甸草原到中部的典型草原逐渐过渡到苏尼特荒漠草原,并且在这些草原带中又夹带着沙地疏林与河谷、湿地,呈现了多样的草原生态系统,提供了类型丰富的旅游资源。繁花似锦的草甸草原,辽阔茂盛的典型草原,荒凉沧桑的荒漠草原,奇特的沙地疏林草原,以及人间仙境般的河谷、湿地,给人以极大的视觉享受。
第二、品位独特。在锡林郭勒草原上,青草、碧水、蓝天、白云、金沙有机组合,交相辉映,极具生态观赏、审美价值,是极其难得的净土,是现代社会人们向往返璞归真、融入大自然的的最好去处。
第三、具有很高的科学、生态等价值。由于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代表性和完整性,这里还是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所在地,也是国际草原科学界关注的重点地区之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同时,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京津及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北京的后花园,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可以说,作为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锡林郭勒大草原最大的特征是地形平坦,广阔无垠。但在草原内部地表形态又丰富多彩,平原、盆地、火山、沙地、石林等多样地貌组合成锡林郭勒盟的独特地形景观,有鬼斧神工的平顶山,有九曲回肠的锡林河,有雄浑博大的浑善达克沙地,有精巧绝伦的柳兰神韵、沙地疏林,有神奇的宝德尔楚鲁天然石雕群,有地球沧桑巨变的见证恐龙遗址、通古尔古生物化石区,有著名湿地景观贺斯格淖尔,有草原水域景观滦源殿、西山湾、南沙梁、小扎格斯台淖尔、乌拉盖水库等,有山地景观成吉思汗望山、乌里雅斯太山、成吉思宝格都山、罕海日罕山等,均是游客寻奇揽胜的绝佳去处。
锡林郭勒盟是蒙元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蒙古帝国和大元朝的龙兴之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片草原上跃马扬鞭,开创了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元辉煌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曾在元上都登基。康熙大帝在多伦与蒙古诸部王公贵族会盟,巩固了祖国北僵。悠久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有原始人类的印记洪格尔岩画和神秘遗迹突厥石人,有横贯草原中部的秦、燕、金古长城和随《马可.波罗游记》名扬世界的元上都遗址,有明成祖五次北征留下的历史丰碑玄石坡、立马峰和金代边防重镇侍郎城,有内蒙古四大黄教庙宇之一贝子庙和满清商业历史见证山西会馆,有闻名世界的二连浩特恐龙遗址等,能够很好满足人们求知、学习的心理。
锡林郭勒盟蒙古族风情浓郁,民俗保留完整,辽阔草原成为孕育我国北方民族的摇篮,也是骠悍的北方民族生产生活的大舞台,先后有匈奴、林胡、乌桓、鲜卑、突厥、柔然、契丹等诸多游牧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孕育了灿烂的游牧文明,至今这里仍以蒙古族民族风情独特而倍受游客青睐,淳朴、善良、豪放、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及各族人民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生生不息,仍然保留有最原始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是现今蒙元文化和游牧文明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以蒙古长调、民族歌舞、马头琴和民族服饰表演为主的民族文化艺术;以摔跤、赛马、射箭、蒙古象棋和马术为主的民族体育运动;以奶食品、手把肉、烤全羊为主的蒙古族风味食品;以草原那达慕、草原婚礼、祭敖包等为主的民俗风情,构成了锡林郭勒盟特有的蒙古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去年6月,先前被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蒙古族长调再次与那达慕、祭敖包民俗一道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遗产名录。
科学发展 壮大产业
在锡林郭勒盟委、行署的高度重视下,全盟在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市场培育与宣传促销,行业管理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国际旅游、边境旅游、国内旅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随着全盟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二产对三产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作为全盟第三产业龙头的草原旅游业已成为锡盟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全盟实施旅游项目40多个,累计投入资金6.95亿元,年均增长60%以上。目前,全盟有旅游景点44处,人文历史景观16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9处,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中东部、南部和西北部三大旅游区,能够较好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需求。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从培育旅游大产业的高度,积极推进旅游产业、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盟旅行社数量增至25家,拥有旅游接待能力的饭店300余家,其中星级饭店21家;培育发展“牧人之家”旅游点100多家;锡林郭勒通航较早,近年来,北京—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所在地锡林浩特市的旅游航班密度不断加大,旅游旺季开通了至大连、广州的航班以及发往呼市的旅游专列;“三横五纵一出口”的公路骨架基本覆盖了全盟各主要旅游景区,景区内部基本实现了黑色路面通行;蒙古包、民族服饰、地方食品、工艺品等 400多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先后被开发出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始发挥。
锡林郭勒盟旅游局局长苏鹏告诉记者:结合近几年旅游事业的发展经验,全盟将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按照“一手抓建设,一手抓促销”的总体要求,在项目建设上突出草原风光、蒙古族民俗风情及探险、冰雪、沙漠、边境等资源优势,加快整合步伐,重点打造十大旅游精品,构建四条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两个旅游中心城市;客源市场开发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宣传促销手段,强化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的主客源市场,不断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中、远程客源市场;在主题活动上重点挖掘蒙元文化及苏尼特、阿巴嘎、乌珠穆沁、察哈尔四大部落文化,打造旅游那达慕、游牧文化节、马文化节等旅游节庆品牌;在区域合作上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扩大与蒙古国、北京、天津、河北省、赤峰、兴安盟、辽宁等地的合作,着力培育成熟旅游线路;近年来,锡林郭勒草原旅游知名度逐渐提高,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香港大公报》等30多家报刊杂志报道60余次,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广传媒等40多家强势媒体关注180多次,播出时间累计达2000多分钟。“十一五”以来,锡林郭勒盟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5%以上,在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上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步伐,做好特色餐饮挖掘,培育特色旅游娱乐项目,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通过积极努力,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330万人次,旅游收入55亿元,把锡林郭勒盟建设成为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草原生态旅游区和蒙古族民俗旅游区之一。
美丽草原 旅游天堂
锡林郭勒盟可利用草场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6.5%,锡林郭勒大草原以原始、纯朴、辽阔、完整而著称于世。早在1987年,她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MAB)保护网络成员,这也是我国境内仅有的一个以单纯草原为完整生态系统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锡林郭勒大草原覆盖锡林郭勒盟全境,草原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属特品级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草原类型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和完整性。锡林郭勒草原由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呈现了明显的地带性差异。草原类型从乌珠穆沁草原东部的草甸草原到中部的典型草原逐渐过渡到苏尼特荒漠草原,并且在这些草原带中又夹带着沙地疏林与河谷、湿地,呈现了多样的草原生态系统,提供了类型丰富的旅游资源。繁花似锦的草甸草原,辽阔茂盛的典型草原,荒凉沧桑的荒漠草原,奇特的沙地疏林草原,以及人间仙境般的河谷、湿地,给人以极大的视觉享受。
第二、品位独特。在锡林郭勒草原上,青草、碧水、蓝天、白云、金沙有机组合,交相辉映,极具生态观赏、审美价值,是极其难得的净土,是现代社会人们向往返璞归真、融入大自然的的最好去处。
第三、具有很高的科学、生态等价值。由于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代表性和完整性,这里还是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所在地,也是国际草原科学界关注的重点地区之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同时,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京津及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北京的后花园,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可以说,作为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锡林郭勒大草原最大的特征是地形平坦,广阔无垠。但在草原内部地表形态又丰富多彩,平原、盆地、火山、沙地、石林等多样地貌组合成锡林郭勒盟的独特地形景观,有鬼斧神工的平顶山,有九曲回肠的锡林河,有雄浑博大的浑善达克沙地,有精巧绝伦的柳兰神韵、沙地疏林,有神奇的宝德尔楚鲁天然石雕群,有地球沧桑巨变的见证恐龙遗址、通古尔古生物化石区,有著名湿地景观贺斯格淖尔,有草原水域景观滦源殿、西山湾、南沙梁、小扎格斯台淖尔、乌拉盖水库等,有山地景观成吉思汗望山、乌里雅斯太山、成吉思宝格都山、罕海日罕山等,均是游客寻奇揽胜的绝佳去处。
锡林郭勒盟是蒙元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蒙古帝国和大元朝的龙兴之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片草原上跃马扬鞭,开创了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元辉煌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曾在元上都登基。康熙大帝在多伦与蒙古诸部王公贵族会盟,巩固了祖国北僵。悠久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有原始人类的印记洪格尔岩画和神秘遗迹突厥石人,有横贯草原中部的秦、燕、金古长城和随《马可.波罗游记》名扬世界的元上都遗址,有明成祖五次北征留下的历史丰碑玄石坡、立马峰和金代边防重镇侍郎城,有内蒙古四大黄教庙宇之一贝子庙和满清商业历史见证山西会馆,有闻名世界的二连浩特恐龙遗址等,能够很好满足人们求知、学习的心理。
锡林郭勒盟蒙古族风情浓郁,民俗保留完整,辽阔草原成为孕育我国北方民族的摇篮,也是骠悍的北方民族生产生活的大舞台,先后有匈奴、林胡、乌桓、鲜卑、突厥、柔然、契丹等诸多游牧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孕育了灿烂的游牧文明,至今这里仍以蒙古族民族风情独特而倍受游客青睐,淳朴、善良、豪放、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及各族人民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生生不息,仍然保留有最原始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是现今蒙元文化和游牧文明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以蒙古长调、民族歌舞、马头琴和民族服饰表演为主的民族文化艺术;以摔跤、赛马、射箭、蒙古象棋和马术为主的民族体育运动;以奶食品、手把肉、烤全羊为主的蒙古族风味食品;以草原那达慕、草原婚礼、祭敖包等为主的民俗风情,构成了锡林郭勒盟特有的蒙古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去年6月,先前被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蒙古族长调再次与那达慕、祭敖包民俗一道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遗产名录。
科学发展 壮大产业
在锡林郭勒盟委、行署的高度重视下,全盟在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市场培育与宣传促销,行业管理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国际旅游、边境旅游、国内旅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随着全盟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二产对三产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作为全盟第三产业龙头的草原旅游业已成为锡盟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全盟实施旅游项目40多个,累计投入资金6.95亿元,年均增长60%以上。目前,全盟有旅游景点44处,人文历史景观16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9处,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中东部、南部和西北部三大旅游区,能够较好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需求。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从培育旅游大产业的高度,积极推进旅游产业、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盟旅行社数量增至25家,拥有旅游接待能力的饭店300余家,其中星级饭店21家;培育发展“牧人之家”旅游点100多家;锡林郭勒通航较早,近年来,北京—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所在地锡林浩特市的旅游航班密度不断加大,旅游旺季开通了至大连、广州的航班以及发往呼市的旅游专列;“三横五纵一出口”的公路骨架基本覆盖了全盟各主要旅游景区,景区内部基本实现了黑色路面通行;蒙古包、民族服饰、地方食品、工艺品等 400多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先后被开发出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始发挥。
锡林郭勒盟旅游局局长苏鹏告诉记者:结合近几年旅游事业的发展经验,全盟将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按照“一手抓建设,一手抓促销”的总体要求,在项目建设上突出草原风光、蒙古族民俗风情及探险、冰雪、沙漠、边境等资源优势,加快整合步伐,重点打造十大旅游精品,构建四条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两个旅游中心城市;客源市场开发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宣传促销手段,强化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的主客源市场,不断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中、远程客源市场;在主题活动上重点挖掘蒙元文化及苏尼特、阿巴嘎、乌珠穆沁、察哈尔四大部落文化,打造旅游那达慕、游牧文化节、马文化节等旅游节庆品牌;在区域合作上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扩大与蒙古国、北京、天津、河北省、赤峰、兴安盟、辽宁等地的合作,着力培育成熟旅游线路;近年来,锡林郭勒草原旅游知名度逐渐提高,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香港大公报》等30多家报刊杂志报道60余次,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广传媒等40多家强势媒体关注180多次,播出时间累计达2000多分钟。“十一五”以来,锡林郭勒盟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5%以上,在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上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步伐,做好特色餐饮挖掘,培育特色旅游娱乐项目,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通过积极努力,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330万人次,旅游收入55亿元,把锡林郭勒盟建设成为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草原生态旅游区和蒙古族民俗旅游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