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rb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党内文化与行政文化、民众文化互动的视角来看,优良党风的基本内涵、内容体系、价值评判、基本维度、实质所在等构成其理论形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的原理在于我们党是执政党,其实质体现的是党内文化对行政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以优良的党风带民风”要借助于干部的表率作用发挥和对群众进行社会风尚教育的形式来达到,其实质体现的是党内文化带动民众文化的过程。
  关键词:党风;政风;民风;党内文化;行政文化;民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1)04-0075-05
  
  “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这一命题,既涉及到党风与政风、民风的互动关系,又展示了党内文化与行政文化、民众文化的互动关系。
  
  一、优良党风的理论形态
  
  (一)优良党风的基本内涵。综合学界的研究观点,党风通常是指党的组织、干部和党员在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是党员的党性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这一定义表明,党风与党性之间是外在形态和内在依据的关系。由此可说,有什么样的党性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党风,不同政党由于党性的不同必然推崇不同的党风,党员之间在党性水平上的差异往往会通过在作风状态上的差异体现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对于党风类型的划分通常有两种标准。一种是横向划分:根据党风在党内生活中所覆盖的领域,从内到外把党风划分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等五种类型。一种是纵向划分:根据党风的优劣程度,从上到下把党风划分为优良党风、一般党风、党内不正之风、党内不正之风恶性发展所形成的党内腐败之风等四种类型。可见,优良的党风属于党风建设的重要范畴,是支撑党风体系的中流砥柱,是党风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延续的鲜明旗帜。
  从内涵上讲,所谓优良党风或党的优良作风,通常可以定义为在党90年的发展历程中沉淀在党的作风体系中的具有优秀品质、传统、基因、特质的作风形态,这些作风形态一方面要从各个层面对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直接或间接对推进党领导下的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产生重大积极影响。这是本文关于党的优良作风的基本定位。
  
  (二)优良党风的内容体系。从内容体系的构成上,到目前为止优良党风至少应该涵盖以下范畴。
  一是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这是毛泽东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包含“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内的作风体系。它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光荣作风传统,奠定了党的优良作风体系的根基。
  二是“两个务必”作风。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充分预测到我们党在执政之后可能面临的风险而超前提出的党在执政条件下作风建设的新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小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是“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执政作风。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为主体框架的党存执政条件下的优良作风建设体系,显示了我们党在作风建设上不断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所谓“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总的看来,“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既坚持了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两个务必作风,又拓展了党的优良作风的领域和范畴。
  四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八个方面的良好执政作风。随着党在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执政的深入,对执政的领导干部应该有的执政作风的研究和思考也需要挺升上来。适应这一要求。胡锦涛在十六届中纪委七次全会上,提出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执政风气。即要勤奋好学、学以敛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五是当前需要在党内大兴的“四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结合党执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要在党内大必“四风”,即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在党内大兴“四风”对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贼予了具有新时期执政要求和时代气息的内涵。
  (三)优良党风的价值评判。存这个问题上,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说到底,党风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这是因为:(1)党风关系到党的性质。从理论上讲,如果党风建设搞得不好,党内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泛滥盛行,党的干部就会脱离群众、只想着为个人和小集团捞好处,就会使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崇高形象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就会使党丧失先进性,导致党的变质。(2)党风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党风正,人民群众就会信仟身边的干部,就会坚定地跟党走、就会支持党的执政;反之.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的作风不正,就会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人民群众就不希望与党走得太近,就会与党产生离心力,就不会对党的执政产生强烈的认同、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将会日益被削弱。(3)党风关系到党的领导的实现。党的领导实现得越充分.就越会有利于党的生存与发展壮大。优良的党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切实保证党制定出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有助于将它们有效贯彻落实到人民群众中,去,这就构成党的领导得以文现之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四)优良党风的基本维度。由于我们党是领导党和执政党,党的优良作风在发挥作用的维度上迎常不是单维的,而是多维的。一方面,党风要对党内政治生活产生影响,这就构成党风的党内维度(即组织维度);另一方面,党风不仅要在党内发挥作用,而且还对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这就构成党风的党外维度(即国家维度、社会维度)。而党风 的国家维度、社会维度,其基本的表现肜态就是本文所论的“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这一命题
  “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这一命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深刻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同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这是我们党最早关于党风影响党外风气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的观点,作出了“如果党风不正,社会风气、民风、政风、军风也好不了”的判断,强调“要搞好我们的党风、军风、民风,关键是要搞好党风”,从而初步形成了党风决定、影响政风和民风的思想进入新世纪,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的作风建设要带动和促进政风、行业风气和社会风气建设,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要“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这样就正式明确形成了“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重大命题。
  
  (五)优良党风的实质所在。从实质上看.党风是党内文化的外在形态、表现形式,也是党内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党风是根植于党内文化之中的,优良党风则无疑就是优秀党内文化的集中体现。
  党内文化是指我们党在社会大文化的母体中,在吸收借鉴社会文化、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领导、执政等各个领域的具有先进性、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手段性特征的一整套理论体系、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的总括。党内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对现实社会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进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党的运作要求和运作实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必然内含着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文化基因。对于党内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作如下概括:有比行政文化、民众文化的更为先进性的特色;是包括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目标方向、制度安排等在内的综合性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体系,其结构、功能、价值评判远不能仅停留在党内政治生活的层面上。从存在状态上讲,党的思想文化、组织文化、作风文化、制度文化、反腐倡廉文化、领导文化、执政文化总体上构成党文化的基本存在状态。因此,可以说,没有优秀的党内文化,就不能培育出优良的党风;没有与时俱进发展的党内文化,就无法坚持和发展优良的党风。
  
  二、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
  
  (一)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的内涵。关于政风,我们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政风是指国家政权系统、公务机关、官僚体系、公务人员在权力运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政权机关和公务人员从政之德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形态。狭义的政风则专指负责行政管理职责的政府机关、政府公务人员在实施公务活动和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行为风格,是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的外在表现,是判定政府形象的直观依据。
  “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其基本含义是: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示范和榜样、为衡量标准和基本依据去推动、促进政风建设,使政风建设克服盲目状态、节省探索成本,从党风建设中吸收借鉴生长养分并在宏观上被纳入党风建设的体系结构之中的状态。从根本上讲,“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在执政条件下集中体现了“政党执政”对“政府行政”的带动,是执政党和政府关系的—个缩影。
  
  (二)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的原理。“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的基本原理在于:我们党是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主导国家政权机关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的运作。具体说来:一方面,优良党风通过党的执政活动进人政权机关、进入政府行政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对政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党的执政具体是由在政权机关、政府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领导干部去实施的。党员领导干部身兼两种角色:从党内来看,他们是党员;从党外来看,他们是政府公务人员。所以,在他们身上优良党风的底蕴是根深蒂固的,他们把在党内生活中习得的优良党风带入政务活动之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政风的形成和保持产生重大示范带动功效,成为主导政风形成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在作风建设中起表率作用。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和各级领导机关要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作出榜样,抓出成效。”
  
  (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的要点。从当前以“优良党风促政风”的基本态势出发,契合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决定、影响政府行政的现实状态,实现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应该着重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最核心的是要确立领导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公仆就是奉献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就是要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或小集团利益与广大人民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坚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历史的观点来看待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政绩。
  第二,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公务活动中要自觉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坚决反对和克服不负责任的好人主义。
  第三,自觉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公务活动中,领导干部要自觉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绩为民所树,保证公共权力的公共运行,以造福人民。执政党的干部要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真正解决“人生为什么.入党做什么,掌权干什么”的问题,深怀爱民之心,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体察人民的喜怒哀乐,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帮人民所需,想问题、办事情首要的考虑是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
  第四,大力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实现以党风促政风,应该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似。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的基本精神为准则,重点在政权机关运作、政府公务活动中大力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特点是假、大、空。反对形式主义要求从事政务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强化责任意识,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利益,着力培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官僚主义的要害 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官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意识。要彻底批驳“官本位”意识、大力反对官僚主义,每一个在政权机关工作、主导政府公务活动的领导干部都应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的问题,真正把踏踏实实做事和认认真真做官有机统一起来。
  
  (四)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的实质。作风属于文化的范畴。以优良党风促政风,不仅是党风与政风的关系,而且还展示了党内文化与行政文化关系,体现了优秀党内文化对行政文化发展的促进功能。
  这里的行政文化是指官文化,是官员文化、官僚文化的简称,是对从政官员、官场的文化特质的概括。一般说来,行政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精华行政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契合了时代精神、执政使命对官员的要求,能够引领官场积极的精神风尚,从而服务服从长期执政之目的。糟粕行政文化则通常是指腐朽的、没落的、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官场文化,是官员违背做官使命、曲解正当的官场道德而形成的错误认知。在我国,既有2000多年的传统封建社会积累沉淀下来厚实的官文化,也有我们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来锻造出有影响力的行政文化。这其中当然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行政文化在传统政治社会的经典表述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当下,精华行政文化的集中体现则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管好权”。“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所内含的党内文化对行政文化的促进带动功能,显然展现的就是优秀党内文化对精华行政文化的助推过程。众所周知,优秀党内文化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标志的,以此为标志的优秀党文化,有助于促进带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管好权”的精华行政文化的发展,因为二者在很大程度是同质的、一致的。
  
  三、以优良的党风带民风
  
  (一)以优良的党风带民风的内涵。民风是一个通俗的说法,通常是指社会民众待人接物、行为做事的态度、习惯和风格,是民众精、气、神整体风貌的集中展示。民风通常构成社会风气,等同于社会风气,所以二者是融合在一起的。
  由于我们党是中国唯一的领导党,担负着对社会、人民群众的领导职能,所以社会领域就被纳入党的领导体系之中。既然党要去领导社会、领导人民群众,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党风对民风、社会风气的影响就是顺理成章的。这种影响显然首先是强势的、水平更高的优良党风对民风、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以优良的党风带民风”这一命题也就能够立起来。对此邓小平曾经深刻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以优良的党风带民风的路径。实现以优良党风带民风,已经形成了两条基本路径。
  第一,领导干部要主动发挥表率作用。党的领导干部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中流砥柱.是党的代言人,在群众眼中等同于党本身。群众往往是通过身边干部的行为习气去对党风作出评判,进而决定是否接受和参与以优良党风去改造、重构民风这一过程的。所以,优良党风要为群众认可并引领民风和大众风尚,就需要党的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不仅要说给群众听,更要做给群众看。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义是全党的表率。如果党的组织把群众的意见和利害放在一边,不闻不问,怎么能要求群众信任和爱戴这样的党组织的领导呢?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违反党的原则,闹派性,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利私,不与群众同甘苦,不实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服从组织决定,不接受群众监督,甚至对批评自己的人实行打击报复,怎么能指望他们改造社会风气呢!”“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如果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没有讲话的权利”,更谈不上以优良党风去影响民风、带动社会风气好转。
  第二,党要主动对群众进行社会风尚教育。以优良党风带民风重在教育。要通过教育把道理向群众讲透,使群众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优良党风的先进性,从优良党风状态出发,深刻反思置身其中的民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以党风的先进因子引领改善民风、社会风气的自觉性。对此,邓小平曾经明确要求:“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人手。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流行的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说法是不行的。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坚持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并且对群众所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
  
  (三)以优良的党风带民风的实质。以优良党风带民风的实质是党内文化对民众文化的带动,是党内文化影响作用于民众文化的一种过程。而党内文化作用于民众文化的过程,则又始终伴随着党内文化的大众化过程。所谓党内文化的大众化,就是指党的文化体系逐渐揭开其神秘面纱,走出党内政治运作的神秘舞台,日益走向公民社会,溶入现实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渐为社会民众所认识、熟悉、接受,进而在社会民众的心中得到内化的过程。党内文化的大众化在本质上是党与社会、人民群众在文化层面的关系问题,是党主动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公民社会所应该采取由对民众在文化层面联系和沟通的重要方式,是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进而增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本方略。
  实现党内文化的大众化,党内文化对民众文化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可小视。从现实的文化发展态势来看,党内文化无论是在发展水平、层次上都高于社会文化和民众文化。因此,基于文化的相通性,以党内文化示范带动社会文化在逻辑上是能够自圆其说的。而鉴于党内文化的强势地位,党内文化在示范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基因会潜移默化地对社会民众产生影响,在触及到民众的兴奋点、使民众产生共鸣的地方,一些党内文化就很容易为社会民众所接纳和认可,从而完成大众化过程。通常是在两个向度上展开。第一,以党内优秀文化带动社会优秀文化。比如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和社会民主发展、以优良党风带民风、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国家社会的团结统一、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动作用引导群众前进等等,所体现的都是这一向度的基本精神。第二,以批驳党内腐朽没落文化拉动批驳社会腐朽没落文化。比如以惩治党内腐败拉动对社会腐败的惩治、以批驳党内不正之风拉动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批判等等,所体现的则是这一向度上的基本精神。因此,以优良党风带民风实质上体现的是党内文化对民众文化的带动,展示的是党内文化大众化过程中对民众文化发展的引领。
  总之,优良党风对政风、民风的促进带动作用是清晰明确的,在一些情况下政风、民风对党风建设和发展也会产生影响甚至是重大影响。这说明党内文化与行政文化、民众文化的互动是双向的,在党内文化作用于行政文化、民众文化的过程中,行政文化、民众文化对党内文化具有反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 2012年在广西开展一次以“解放思想、赶超跨越”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重要决定。认真学习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这一重要决定,需要我们认识和把握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要意义,弄清“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的联系与区别,明确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目的、主要任务、具体要求、方法步骤及主要“抓手”。  关键词:解放思想;思想解放;赶超跨越;广西第十次党代会  中图分类号:D6
期刊
摘 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十年土地革命时期。期间党与红军内部出现了“右”倾悲观思潮,并几度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对此,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给予了科学回答,形成了毛泽东信念观:坚定信念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坚信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与发展既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坚信星火必燎原,中国革命高潮必将到来。毛泽东信念观的形成是大革命失败后时局变化
期刊
摘要: 开展基层党建“创先争优”活动,既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具体行动措施。通过2年来的实践,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于推动农村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然,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先争优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予以解决,以深入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广西柳州市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期刊
摘 要:在社会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国家领导者要完成现时代的思想转型,首先必须进行理性顶层设计,从过去的成功经验中解放出来;必须面向未来趋势,从现实的短期利益中解放出来;必须学会及时反思:从盲目地追赶中解放出来;必须追求社会共赢,从狭隘的既得利益中解放出來。  关键词:领导者转型;成功经验;短期利益;盲目追赶;既得利益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
期刊
摘要:产业聚集正效应已受到各方肯定,但产业聚集同时对区域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工业聚集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其归因是抱有发展压倒一切、滥用公共产品和搭车不付费的理念。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规划环评与复评,完善环保设施,科学管理,严惩环境违法行为。企业要加大环保资金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正常使用环保设施,走上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关键词:产业聚集;区域环境;负外
期刊
摘要:文章以古希腊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探求哲学的本质、使命以及哲学的生存发展问题。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大案”。导致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有起诉因、政治因和哲学性格因,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性格,即“牛虻精神”是苏格拉底之死最真实的原因。苏格拉底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哲学的三大使命:求善、授法和批判,这三大使命是哲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发展之基,也是苏格拉底以死为代价给后来、当下乃至未来的哲学指明
期刊
摘要:赫斯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思想影响主要表现在德国与法国的比较及哲学现实化恩想两个方面。从文本研究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能够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诸多启示,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要回溯历史、面向思想与现实以及最终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同。  关键词:赫斯;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中图分类号:B5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
期刊
摘要:中国的发展需要东盟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东盟的发展也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双方在政治与安全、经济与贸易、国际与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碍于中国与东盟合作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新问题。中国与东盟双方只有不断的加强了解和沟通,坚持在“和谐世界”理念旗帜下持久深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求同存异,才能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关系,实现双方的互利双赢。  关键词:“和谐世界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代表和反映公意。执政为民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马克恩主义的政党观、社会主义的国家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观。正确理解执政为民的价值体现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执政为民不等于以党代政、不否认党的利益、不等于以民为本和人本主义。只有坚持强化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民主、国家民主和人民民主,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才能真正将执政为民的价值导
期刊
摘要: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面向东盟的广西农机综合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面临诸多的挑战。因此,应对挑战,加快和促进面向东盟的广西农机综合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求政策创新和制度安排。具体来说包括: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树立农机综合产业发展的生态理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人才政策;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和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农机保险制度等。  关键词:东盟;广西;农机综合产业;政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