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剔刻划花瓷制作解谜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s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河南;当阳峪窑;剔刻划花工具;发现
  【摘要】笔者从1997年起在河南焦作当阳峪窑址中陆续采集到15件骨质和1件象牙质制瓷工具。本文对这16件制瓷工具进行了描述,并与全国各地同时期出土的同类工具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它们就是当阳峪窑美轮美奂的剔、刻、划花瓷器的制作工具。对学术界尚无人研究的宋金元时期剔、刻、划花瓷制作方法之谜起到了抛砖引玉作用,对研究该时期陶瓷装饰艺术也有重要启发。
  
  我国古陶瓷研究界一致认为,河南焦作当阳峪窑的特色是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那么,美轮美奂的剔花瓷是怎样制出来的呢?多年来这一直是个谜。近年在当阳峪古窑址发现了一些骨质和象牙的剔、刻、划花工具,无疑对揭开古代陶瓷剔、刻、划花工艺之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证据。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些原为某古董商当时搜集的当阳峪精品瓷片,图案优美,刻线流畅,白如凝脂,黑似刷漆,精美异常。为进一步了解该窑的情况,1951年陈万里先生亲自到当阳峪调查,发表了《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与《谈当阳峪窑》二文,指出:“当阳峪的作品,向来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因之如此一个重要的窑场是被忽略了。我认为在黄河北的宋瓷,除曲阳之定、临汝之汝外,没有一处是与当阳峪相媲美。”[1]连大名鼎鼎的“观台还落在当阳之后”[2]。“碎片而能卖钱,我于北方,除当阳峪外,还未曾见过呢,……实在是宋瓷中最优秀的民间瓷器。”[3]这两篇文章对当阳峪窑研究最大的贡献有三点:一是指出剔花瓷是当阳峪的创造;二是在当阳峪发现了宋崇宁四年(1105年)的窑神碑并研究了它的重大价值;三是首次指出当阳峪窑有宋代绞胎绞釉瓷。关于第一点,文章列举了四种剔划方法:一是先施白色化妆土,剔去地子露出白色花纹;二是先施黑色化妆土,剔地露出黑色花纹;三是在胎上先施白色,再施黑色化妆土,按所需要剔去黑色留下白地,显现出黑色花纹,再用尖状器划出叶筋、花蕊,这种做法黑白对比十分明显;四是第一层先施黑釉,第二层白釉,第三层黄釉,第四层绿釉,然后根据图案需要剔出不同颜色,是一种复杂的、技巧高超的技法,具有雕刻的效果。“亦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作法”[4],“为当阳峪所独有”[5]。1962年冯先铭先生和叶民先生考察了当阳峪后,也发表了和陈万里先生相似的观点。
  1997年,笔者在对当阳峪窑址进行安全检查时,采集了一些标本,其中有一根骨签,当时还不知它是制瓷工具,并未在意。后来在对1999年焦郑高速公路取土、2002年当阳峪老村搬迁对窑址破坏事件的处理中,又在现场采集到14件骨质、1件象牙质制瓷工具,共获标本16件(编号J为焦作,D为当阳峪)。原来,当阳峪窑这些巧夺天工的艺术奇葩就是用这些工具剔、刻、划出来的。
  标本JD∶1,剔花工具。中间厚、两侧渐薄的扁平状,一端雕花,一端磨损严重,显系长期使用所致。乳黄色,骨质细腻。长7.5厘米,宽1厘米,厚0.35厘米(图一,1)。
  标本JD∶2, 剔花工具。扁平状,一端雕叶状花纹,花纹上有绿松石染色,即牙雕中的“茜色”手法;另一端残断。乳白色,骨质坚细。残长12.2厘米,最宽1.2厘米,厚0.3厘米(图一,2)。
  标本JD∶3, 剔花工具。一面扁平,一面凸起,断面呈三角形,凸起的一面雕刻出三个手握的凹槽。两端渐窄,其中一头向上翘起,有磨损痕。乳黄色。长12.8厘米,最宽0.9厘米,最厚0.5厘米(图一,3)。
  标本JD∶4,剔花工具。扁平状,窄端弯曲翘起,有使用痕。骨质坚细,乳白色略泛黄。长11.8厘米,最宽1.1厘米,厚0.25厘米(图一,4)。
  标本JD∶5, 划花工具。末端圆方形,平头,有三道旋纹,使用端扁平,尖锐。乳黄色, 骨质坚细。长12.2厘米(图一,5)。
  标本JD∶6, 划花工具。锥状,末端方形平顶,使用端尖锐锋利。乳黄色,骨质细腻坚硬,光滑。长10.4厘米, 末端宽0.85厘米(图一,6)。
  标本JD∶7, 划花工具。圆锥状,末端有帽,使用端尖锐。乳白色略泛黄,骨质坚细。长11.1厘米,最大直径0.5厘米(图一,7)。
  标本JD∶8, 划花工具。扁圆形,末端稍细,平头,使用端扁圆尖锐。乳白色略显黄,骨质坚细。长11.65厘米(图一,8)。
  标本JD∶9, 划花工具。圆柱状,末端有两道旋纹,使用端尖圆,有磨损痕。乳白色,骨质坚细,明亮发光。长7厘米,直径0.5厘米(图一,9)。
  标本JD∶10,为两端都能使用的工具。扁方形,一端扁尖,为划花使用;另一端残留四个孔,系安装鬃毛,用于清刷剔划花后残留的碎瓷土。乳黄色,骨质坚细。残长13.75厘米, 最宽0.75厘米(图一,10)。
  标本JD∶11,一端残缺,估计亦为锥状划花使用;另一端扁长方形,有20个孔,系安装鬃毛,以清刷剔划花后残留的碎瓷土。乳黄色,骨质坚硬 。残长21厘米(图一,11)。
  


  标本JD∶12,骨梳子,为篦划纹工具。齿已残断,骨质坚硬,乳黄色,亦染有绿松石“茜色”。长8.05厘米,厚0.75厘米(图二,1)。
  标本JD∶13,象牙梳子,为篦划纹工具。上有网状纹,完整,有26个齿。两面边沿有两道凹划纹装饰。牙白色,质坚细。长5.4厘米,高2.8厘米,最厚0.8厘米(图二,2)。
  标本JD∶14,骨梳子,齿已残,存9个齿。白色,骨质坚硬。长4.2厘米,高2.3厘米,最厚0.4厘米(图二,3)。
  标本JD∶15,骨梳坯子,为半成品。乳黄色,有油性感。长5.6厘米,高2.75厘米,最厚0.55厘米(图二,4)。
  标本JD∶16,骨梳子。齿已残断,梳背上有透雕花纹。骨质脆,色发黄。残长8.8厘米,高4.2厘米,厚0.2~0.4厘米(图二,5)。
  陈万里先生对当阳峪窑的剔花瓷给予高度评价,我们认为一点都不过分,这种“具有浮雕感艺术效果的技法,真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工艺没有高超技术是做不到的”[6]。还有学者认为:“修武当阳峪窑还对剔花装饰作了改进,开创了剔花填彩。”[7]做剔花的瓷工经过鬼斧神工的工艺,将习以为常的瓷土变成人们的宠物。对制作这些精品的工艺和工具,有学者做了大概的估计:“其制作方法分为三步:首先在施过化妆土的器物上划出花纹。然后,用扁平状工具剔去花纹轮廓以外的化妆土,露出较深的胎色。实际上,这一步的做法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去铲和剔,而是用扁平状工具垂直于胎面,刮去化妆土。最后施无色透明釉,即可入窑烧制。”[8]这些扁平状工具和陈万里先生说的划叶筋、花蕊的尖状器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不清楚。实际上,近年田野考古中有一些发现,笔者所了解的有三处:一在耀州窑址出土骨篦两件,称为装饰纹样工具,时代为宋代[9];二在宝丰清凉寺窑出土的骨抿子, 时代为宋代[10];三在汝州张公巷窑2004T4⑦出土骨刀一件,时代为宋代(笔者2004年5月参加张公巷窑学术讨论会时见到的)。它们的定名不一,用途未深入探讨,但已猜测到为“装饰纹样工具”[11]。对当阳峪采集的这16件骨质、象牙质工具,结合上述三处,我们定为剔、刻、划花工具。事实上这类工具还有银质的[12]、铁质的和瓷质的,定名为“修坯刀”,时代为宋元[13]。本人在延津县吴起城遗址还收集到一件铜质的,长12.4厘米(图三),形制与标本JD∶4基本相同。
  这16件剔、刻、划花的工具,本身又是骨雕艺术品。它们骨质细腻坚硬,呈乳白色、乳黄色或牙白色,有的呈半透明状,有玉石感,还有的有油性感,温润自然。如标本JD∶13,梳体上有清晰细密的网状纹,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光泽柔和,牙纹细洁,显然是太阳心象牙制成,更属珍贵。标本JD∶2末端雕花为叶子形,似菊花叶,又染上绿松石“茜色”,形象生动,十分美丽。四把梳子刻齿整齐细密,小巧玲珑,为当阳峪窑大量的篦划纹找到了注脚。
  


  对于这16件制瓷工具的年代,因无地层关系,不好妄断。但推测应在当阳峪瓷业兴盛时期,根据当阳峪窑址上“大宋崇宁四年岁次乙酉闰二月十五日建”的《怀州修武县当阳村土山德应侯百灵庙记》的窑神碑记载和多年的窑址调查研究,“说明当阳峪窑兴盛于建庙立碑的元符崇宁年前后”[14],这批工具的年代也应在这段时间内。在洛阳邙山的宋墓里出土了一件和标本JD∶11完全一样的骨刷子[15],再结合前述耀州、宝丰和汝州三处出土的宋代工具,当阳峪这16件剔、刻、划花工具应为宋代制品。这批重要的骨质工具既是当阳峪窑匠师们的实用工具,又制作精美,磨制光滑,具有美观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当阳峪窑剔、刻、划花各类工艺艺术品的缔造者,为丰富宋代陶瓷的装饰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附言:本文写成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青云先生予以审阅,特致谢。
  
  [1][2][4]陈万里:《谈当阳峪窑》,《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4期。
  [3][5]陈万里:《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1期。
  [6][14]杨贵金:《当阳峪窑新探》,《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
  [7][8]秦大树:《白釉剔花装饰的产生、发展及相关问题》,《文物》2001年11期。
  [9][1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497~498页。
  [10][12]赵青云:《河南陶瓷史》,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95 页。
  [13]欧阳希君:《窑业工具考——瓷刀》,《中国文物报》2005年7月15日第7版。
  [15]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邙山宋代壁画墓》,《文物》1992年12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
其他文献
【关键词】工业遗产;天津三条石;民族工业;遗产保护  【摘要】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本文以天津三条石民族工业为例,浅议了工业遗产与保护的相关问题,提出以博物馆为载体,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
期刊
关键词 山西;西李高;夏商遗址;发掘  摘要 山西屯留西里高遗址在潞安集团古城煤矿扩建中发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出一批古代遗存。遗迹主要为灰坑,遗物为陶器,年代为夏、商及东周时期。该遗存的发现为了解山西晋东南地区的古代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西李高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西李高村西北约200米处,北距古城矿北围墙约30米。2006年12月为配合潞安集团古城煤矿扩建,山西省考古
期刊
【关键词】北京市;房山区;长阳1号地;汉墓    【摘要】2009年6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配合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房山区分中心住宅项目工程建设,对发现的3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陶器、铜器、铜钱等随葬品。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分析,墓葬时代为东汉晚期。    长阳1号地工程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东北部,距长阳镇2.5公里,西为京石高速(图一)。为配合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房山区分中心住宅项目
期刊
中国货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其种类繁多、内容上极具广度与深度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货币文化。早在南北朝时期,已有顾煊的《钱谱》问世,并逐步形成了专门对其进行研究的学科——中国钱币学。由于中国钱币学内容庞杂,常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因此特别需要一本深入浅出、融学术与通俗读物为一体的专著作为引领初学者入门的有效的学习途径。日前,欣闻学苑出版社出版了高英民所著的《中国古代钱币》,读后不禁额手相庆,深
期刊
【关键词】河北;满城县;东汉墓;发掘简报  【摘 要】2006年10月,满城县文物局为配合满城县宏昌园B区建设工程,对发现的9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M9保存较完整,出土遗物丰富,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断,M9的时代为东汉晚期。  宏昌园B区位于满城县城东侧,东邻南马村,南临满神铁路,西距育才街100米,北临宏昌大街。 2006年10月,在该建设工程中发现古墓葬,满城县文物局即派人员
期刊
刘勇先生是河北省武安市城关人,1932年2月出生。他于1954年6月参加工作,任邯郸市文化馆美术宣传干事。1972年调入邯郸市文物管理处,开始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成为邯郸文物事业较早的开拓者之一。他多次被评为省、市文博系统先进工作者,并被授予邯郸市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退休之后,仍心系文物考古事业,直到现在,年逾古稀的他还在协助单位做一些资料整理工作。  在从事文物工作的20多年间,刘勇先生以大部
期刊
【关键词】河北;满城;汉代墓葬  【摘要】2004年10月25日至2005年10月18日,为配合满城县城西山花园小区建设工程,保定市文物管理所、满城县文物勘探队对工程涉及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东汉墓M9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随葬品,为研究当地古代文化增添了实物资料。    2004年10月25日至2005年10月18日,保定市文物管理所、满城县文物勘探队为配合满城县城西山花园小区建设工程,对工程
期刊
2007年10月20日至22日,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成立45周年庆典暨学术研讨会在邯郸市隆重召开,到会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及来宾共120余人。在开幕式上,邯郸市副市长辛宝山致欢迎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兄弟单位致贺词,乔登云所长对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历史沿革、基本职能及45年来的工作概况做了简要介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做了重要讲话。张柏局长在讲话中充分
期刊
【关键词】清代;涿州行宫;假山;结构特点  【摘要】清代涿州行宫位于涿州南关药王庙东侧,其院内的假山既作庭院点缀,又具影壁的实用价值,在北方园林界享有盛名,本文介绍了其结构和艺术特点。    涿州南关药王庙东侧旧有佛教建筑一处,名曰保庆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高宗乾隆南巡时,改建为涿州行宫。乾隆南巡共六次,第一次时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出京城每30公里设一行宫,涿州行宫是第二个。当时的改建工
期刊
【关键词】涿州;辽代石塔;塔铭;佛教邑社  【摘要】涿州永乐村旧有辽代石塔一座,其保存至今的塔身铭文记述了一村之内的几个佛教邑社30多年相继不辍的佛事活动,生动反映了辽代民间佛教邑社组织崇佛的情形。当时位于燕京南部的涿州是中国北方佛教活动的中心,其佛寺之众多,佛事活动之频繁,均盛于辽南京析津府所隶之其它州县。    位于涿州城北的永乐村,旧有辽代石塔一座。塔为经幢式,高6米余,八角,密檐13层,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