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谱》乃一家之史,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目的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1位,人口较多。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数据,全国庞姓人口约有310万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
现有庞姓多数为毕公高之后,庞姓人均称其为得姓始祖。毕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为政宽大为怀,为人善辩忠奸,主持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武王驾崩后,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成康之治”的盛世和他的政治功绩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毕公高支庶有封于庞乡者,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由是始称称庞姓。因毕公高名声显赫,后人遂尊毕公高为其得姓始祖。
古庞乡究属今日何地,今天已无从考证,春秋以前庞姓于史书鲜见。战国时魏国有庞涓,赵国有庞媛,西汉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庞真。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庞姓人达十数人,如庞参、庞俊父子为河南缑氏(今偃师)人,庞萌为山阳(治所在今山东金乡)人,庞雄为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北)人,庞奋为辽东属国都尉,庞德公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这些史实表明,魏晋以前,庞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四川、重庆、辽宁等地。
历史上最有名的庞姓人物,是三国蜀的庞德公之侄庞统,其主要成就是辅佐刘备入蜀得川,不幸在围攻雒县时中流矢而亡,仅得寿36岁,葬于落凤坡。此外,魏有南安狄道(今甘肃陇西)人庞德(其从兄庞柔入蜀)、扶风(今陕西凤翔)人庞迪、酒泉表氏(今甘肃高台西)人庞清。可见此际庞姓已播迁于四川、甘肃等地。
两晋南北朝时,庞姓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庞姓南安郡望、南阳郡望、始平郡望、谯郡郡望。隋唐之际,庞姓上述郡望依旧兴盛,并以其为主源向四周扩散,如陕西之榆林、泾阳,山西之太原、代县、太谷,山东之菏泽,江苏之徐州,安徽之寿县均有庞姓人定居,并有一支庞姓入迁浙江。
宋元之际,由于中原一带刀兵四起,避居南方者渐多,使得庞姓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广,并有一支入迁广东南海,后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其子孙庞善政,南宋丙戌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精堪舆,卜居广东化州木贤立业,该支系遍布粤西及广西大部分地区,后代已有20多万人。广西陆川明成化庚子科举人庞经有诗为证:
“始平郡派出英贤,清白家风世世传。
本住木贤双凤井,支分豺岭六龙田。
南琼澄迈鱼抛尺,西粤川城雁带笺。
更有石城仁厚里,一根瓜子瓞绵绵。”
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有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龐籍入朝为相,并子孙显贵当朝,使得山东庞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川籍庞姓避逃于云贵高原。而不久后的湖广填四川,又使湖北、湖南之庞姓入居四川。乾隆年间,山东庞姓有闯关东到东北者,亦有华东、华南之庞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如今,庞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广西为多,此二省之庞姓约占全国汉族庞姓人口的42%。
星移斗转,岁月匆匆,历代庞氏族人和中华儿女一样秉承天仁义礼智信,慎终追远,薪火相传。新世纪之初,笔者下决心着手续谱。之后三年,遍访族中长者,多方搜寻历史遗迹,研判残碑片言只语,查阅大量史实资料,仍不能追根溯源。偶然的因缘,笔者应邀出席西充县凤和乡清明宗亲联谊会,得以发现坟龛嘴庞英老祖残存墓碑,并从其墓碑传递的信息和凤和三角沟、青毡山现存碑记,参照《西充县志》和清初大移民的历史背境,作出我族系清初移民后裔的初步推断。
2013年深秋,正当续谱之事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万源市庞大鹏先生与射洪县庞建云先生,受中华庞氏宗亲会之托,欲成立“华西片区庞氏宗亲会”,他们据射洪县金华镇现存旧谱中族脉分布之记载,寻至西充县凤和乡,几经打听,找到了恢复倡导者“清明会”庞邦怀、庞阳春,之后得知笔者联系方式,经邀请他们来到西充。二位族人出示射洪县金华镇现存嘉庆辛未年木刻本《庞氏家谱》旧谱和蓬溪县转水寺庞姓族谱等资料,在得知大鹏先生为了续谱事业,早在1990年竟将自己住房以4.3万元贱卖,全部用于庞氏宗亲总谱事业之事后,深受启发和感动。
根据大鹏先生提供的《庞氏家谱》旧谱,我支系庞氏家族,祖籍湖广武昌府崇阳县,地名上高堤。自元朝进士庞荣老祖带官入川,任果州(今南充)副府,后发脉西罗垭(现南充嘉陵区),至明朝永乐癸未年进士庞壎,中顺大夫太偻(仆)寺卿,初任河南开封府陈州商水县,再任应天府江宁县陞(升)任太僕寺丞至正卿,后告老还乡回到果州顺庆府西罗垭,“子孙繁衍,人丁不下千百户”。明末张献忠入川作乱,大肆屠戮川人,清廷重兵将其围剿,大西政权解体,战败逐步退至川北西充县,后死于今多扶镇凤凰山。其间我族人与周边土著一样四处逃命,唯我老祖还宇确守故土,逃命至今仁和镇,后发脉于庞家庙(今凤和乡三角沟村)。
研究射洪县金华镇保存旧谱关于本支庞姓脉源的记载,方知庞±熏与夫人李氏生长子珙、妻王氏发、弧保宁府阆中县广元县;次子玢、妻张氏发泒龙安府江油县庞家场,三子琛、妻陈氏发弧成都府嘉定府;四子琳、妻周氏发泒涪州合川;女一;与夫人王氏生五子瑜、妻孙氏明举人发泒达州太平县东乡县;六子璟、妻王氏发弧顺庆府南充县西充县;七子璋、妻孙氏发泒梓潼剑州;八子珣、妻程氏明举人发泒射洪县蓬溪县;九子瑗、妻唐氏发泒潼川府中江县。
反复研阅此谱可知,此谱为本支系庞氏总谱,收集整理最早年代为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为十三代嗣孙庠生庞人鹏字程九书叙,谱中记载螵祖二夫人,李氏生珙、弥(珍)、琛、琳四子一女,王氏生瑜、璟、璋(beng)珣、瑗五男一女,并有景泰二年(1452年)皇帝授壎祖诏书原文,同时附有崇祯四年(1632年)从顺庆府西罗垭墓塚碑记部分内容。之后嗣孤业儒搃领庞以贵作过叙(未录叙年),在其后乾隆四十三年仲春(1779年)十二嗣孙庞守先;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孟春七十寿十二代嗣孙庠生庞鹤飞;七十七寿岁进士原任广安州教谕十一代嗣孙名弘選字右文叙(未录叙年);嘉庆十六年(1812年)夏,十五代嗣孙庠生凌云叙;嘉庆十六年(1812年)夏,嗣孙附贡生原任江苏江宁府江东分巡厅运开幾暨十六代孙禀生文送叙;嘉庆十八年(1814年)兴安府白河县瑞公十五代孙府庠生庞林凤际飞氏叙;嘉庆十八年(1814年)暮春荆州举人原任襄阳县教谕瑞公十六代嗣孙庞作霖叙;最后做叙是嘉庆十八年(1814年)桐月湖广武昌府崇阳县瑞公十五代孙庚戌科翰林院士庞冠叙。此叙原文在中华民国四年(即1915年)庞彦邦见谱序残缺重新沐手敬书附于总谱始叙。
由此观之,在230多年前,±熏祖九子后裔经康乾盛世,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尽最大可能将当时人丁现状编成总谱实属难能可贵。200多年后,达州万源庞姓于1991年续谱,重庆合川庞姓于2004年续谱,蓬溪转水寺庞姓于1988年续谱,巴中庞姓于2002年续谱,顺庆大林乡庞姓于1992年续谱,还有云南、贵州、新疆壎祖后裔均有续谱,他们在毫不知晓还世存有总谱的情况下,根据支系现有残谱或墓碑,或历代口口相传之内容,确认的本地支系始祖姓名和起初发脉情况与总谱完全吻合,这足以证明总谱的正确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献忠兵败后,退至川北,在周边杀人放火,巧取豪夺,当地人深受其害。据西充县志记载,明末清初,西充全县人口锐减至4700余人。张献忠兵败后,其残兵败将作鸟兽散,有的外逃,有的假装成两广人四处“寻亲”,为逃避清朝廷的追剿无奈之下隐姓埋名,冒籍湖广人士,购田置地,繁衍生息。西充就有一支某姓,其始祖就是张献忠军机大臣,兵败后携带巨额钱财,化装“寻亲”至某处,寻亲“无果”,悲痛欲绝,当地土著人动了善心,收留了他们,其后以“换麻糖”为生,以外出捡了一背篼银元为幌子,将钱洗白,在此建了奢华的大院,竟也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这不能不说是家族姓氏以及民间宗亲传统给予后人最大的庇荫。
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1位,人口较多。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数据,全国庞姓人口约有310万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
以封地庞乡为姓氏
现有庞姓多数为毕公高之后,庞姓人均称其为得姓始祖。毕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为政宽大为怀,为人善辩忠奸,主持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武王驾崩后,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成康之治”的盛世和他的政治功绩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毕公高支庶有封于庞乡者,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由是始称称庞姓。因毕公高名声显赫,后人遂尊毕公高为其得姓始祖。
古庞乡究属今日何地,今天已无从考证,春秋以前庞姓于史书鲜见。战国时魏国有庞涓,赵国有庞媛,西汉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庞真。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庞姓人达十数人,如庞参、庞俊父子为河南缑氏(今偃师)人,庞萌为山阳(治所在今山东金乡)人,庞雄为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北)人,庞奋为辽东属国都尉,庞德公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这些史实表明,魏晋以前,庞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四川、重庆、辽宁等地。
历史上最有名的庞姓人物,是三国蜀的庞德公之侄庞统,其主要成就是辅佐刘备入蜀得川,不幸在围攻雒县时中流矢而亡,仅得寿36岁,葬于落凤坡。此外,魏有南安狄道(今甘肃陇西)人庞德(其从兄庞柔入蜀)、扶风(今陕西凤翔)人庞迪、酒泉表氏(今甘肃高台西)人庞清。可见此际庞姓已播迁于四川、甘肃等地。
两晋南北朝时,庞姓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庞姓南安郡望、南阳郡望、始平郡望、谯郡郡望。隋唐之际,庞姓上述郡望依旧兴盛,并以其为主源向四周扩散,如陕西之榆林、泾阳,山西之太原、代县、太谷,山东之菏泽,江苏之徐州,安徽之寿县均有庞姓人定居,并有一支庞姓入迁浙江。
宋元之际,由于中原一带刀兵四起,避居南方者渐多,使得庞姓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广,并有一支入迁广东南海,后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其子孙庞善政,南宋丙戌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精堪舆,卜居广东化州木贤立业,该支系遍布粤西及广西大部分地区,后代已有20多万人。广西陆川明成化庚子科举人庞经有诗为证:
“始平郡派出英贤,清白家风世世传。
本住木贤双凤井,支分豺岭六龙田。
南琼澄迈鱼抛尺,西粤川城雁带笺。
更有石城仁厚里,一根瓜子瓞绵绵。”
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有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龐籍入朝为相,并子孙显贵当朝,使得山东庞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川籍庞姓避逃于云贵高原。而不久后的湖广填四川,又使湖北、湖南之庞姓入居四川。乾隆年间,山东庞姓有闯关东到东北者,亦有华东、华南之庞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如今,庞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广西为多,此二省之庞姓约占全国汉族庞姓人口的42%。
为修族谱卖旧房
星移斗转,岁月匆匆,历代庞氏族人和中华儿女一样秉承天仁义礼智信,慎终追远,薪火相传。新世纪之初,笔者下决心着手续谱。之后三年,遍访族中长者,多方搜寻历史遗迹,研判残碑片言只语,查阅大量史实资料,仍不能追根溯源。偶然的因缘,笔者应邀出席西充县凤和乡清明宗亲联谊会,得以发现坟龛嘴庞英老祖残存墓碑,并从其墓碑传递的信息和凤和三角沟、青毡山现存碑记,参照《西充县志》和清初大移民的历史背境,作出我族系清初移民后裔的初步推断。
2013年深秋,正当续谱之事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万源市庞大鹏先生与射洪县庞建云先生,受中华庞氏宗亲会之托,欲成立“华西片区庞氏宗亲会”,他们据射洪县金华镇现存旧谱中族脉分布之记载,寻至西充县凤和乡,几经打听,找到了恢复倡导者“清明会”庞邦怀、庞阳春,之后得知笔者联系方式,经邀请他们来到西充。二位族人出示射洪县金华镇现存嘉庆辛未年木刻本《庞氏家谱》旧谱和蓬溪县转水寺庞姓族谱等资料,在得知大鹏先生为了续谱事业,早在1990年竟将自己住房以4.3万元贱卖,全部用于庞氏宗亲总谱事业之事后,深受启发和感动。
族谱的补续
根据大鹏先生提供的《庞氏家谱》旧谱,我支系庞氏家族,祖籍湖广武昌府崇阳县,地名上高堤。自元朝进士庞荣老祖带官入川,任果州(今南充)副府,后发脉西罗垭(现南充嘉陵区),至明朝永乐癸未年进士庞壎,中顺大夫太偻(仆)寺卿,初任河南开封府陈州商水县,再任应天府江宁县陞(升)任太僕寺丞至正卿,后告老还乡回到果州顺庆府西罗垭,“子孙繁衍,人丁不下千百户”。明末张献忠入川作乱,大肆屠戮川人,清廷重兵将其围剿,大西政权解体,战败逐步退至川北西充县,后死于今多扶镇凤凰山。其间我族人与周边土著一样四处逃命,唯我老祖还宇确守故土,逃命至今仁和镇,后发脉于庞家庙(今凤和乡三角沟村)。
研究射洪县金华镇保存旧谱关于本支庞姓脉源的记载,方知庞±熏与夫人李氏生长子珙、妻王氏发、弧保宁府阆中县广元县;次子玢、妻张氏发泒龙安府江油县庞家场,三子琛、妻陈氏发弧成都府嘉定府;四子琳、妻周氏发泒涪州合川;女一;与夫人王氏生五子瑜、妻孙氏明举人发泒达州太平县东乡县;六子璟、妻王氏发弧顺庆府南充县西充县;七子璋、妻孙氏发泒梓潼剑州;八子珣、妻程氏明举人发泒射洪县蓬溪县;九子瑗、妻唐氏发泒潼川府中江县。
反复研阅此谱可知,此谱为本支系庞氏总谱,收集整理最早年代为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为十三代嗣孙庠生庞人鹏字程九书叙,谱中记载螵祖二夫人,李氏生珙、弥(珍)、琛、琳四子一女,王氏生瑜、璟、璋(beng)珣、瑗五男一女,并有景泰二年(1452年)皇帝授壎祖诏书原文,同时附有崇祯四年(1632年)从顺庆府西罗垭墓塚碑记部分内容。之后嗣孤业儒搃领庞以贵作过叙(未录叙年),在其后乾隆四十三年仲春(1779年)十二嗣孙庞守先;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孟春七十寿十二代嗣孙庠生庞鹤飞;七十七寿岁进士原任广安州教谕十一代嗣孙名弘選字右文叙(未录叙年);嘉庆十六年(1812年)夏,十五代嗣孙庠生凌云叙;嘉庆十六年(1812年)夏,嗣孙附贡生原任江苏江宁府江东分巡厅运开幾暨十六代孙禀生文送叙;嘉庆十八年(1814年)兴安府白河县瑞公十五代孙府庠生庞林凤际飞氏叙;嘉庆十八年(1814年)暮春荆州举人原任襄阳县教谕瑞公十六代嗣孙庞作霖叙;最后做叙是嘉庆十八年(1814年)桐月湖广武昌府崇阳县瑞公十五代孙庚戌科翰林院士庞冠叙。此叙原文在中华民国四年(即1915年)庞彦邦见谱序残缺重新沐手敬书附于总谱始叙。
由此观之,在230多年前,±熏祖九子后裔经康乾盛世,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尽最大可能将当时人丁现状编成总谱实属难能可贵。200多年后,达州万源庞姓于1991年续谱,重庆合川庞姓于2004年续谱,蓬溪转水寺庞姓于1988年续谱,巴中庞姓于2002年续谱,顺庆大林乡庞姓于1992年续谱,还有云南、贵州、新疆壎祖后裔均有续谱,他们在毫不知晓还世存有总谱的情况下,根据支系现有残谱或墓碑,或历代口口相传之内容,确认的本地支系始祖姓名和起初发脉情况与总谱完全吻合,这足以证明总谱的正确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献忠兵败后,退至川北,在周边杀人放火,巧取豪夺,当地人深受其害。据西充县志记载,明末清初,西充全县人口锐减至4700余人。张献忠兵败后,其残兵败将作鸟兽散,有的外逃,有的假装成两广人四处“寻亲”,为逃避清朝廷的追剿无奈之下隐姓埋名,冒籍湖广人士,购田置地,繁衍生息。西充就有一支某姓,其始祖就是张献忠军机大臣,兵败后携带巨额钱财,化装“寻亲”至某处,寻亲“无果”,悲痛欲绝,当地土著人动了善心,收留了他们,其后以“换麻糖”为生,以外出捡了一背篼银元为幌子,将钱洗白,在此建了奢华的大院,竟也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这不能不说是家族姓氏以及民间宗亲传统给予后人最大的庇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