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让学生从个体积累的语言习得经验出发,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具有很强的“体验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人文对话中体验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一、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读书中体验
(一)默读中融入情感体验
默读具有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安静、便于更集中思考、易于持久阅读的特点。对一些感情比较含蓄、寓意较为深刻的文章应把重点放在默读训练的指导上。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朗读提示,逐句逐段悟一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进而通过学生的议论和教师的点拨,把学生从默读中悟出的情感步步引向成熟。如苏教版《“生命桥”》的第三段:“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后再让学生默读静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出现了几分钟的沉默,但可以断定的是学生在潜心与文本对话,学生的纯真和善良的思绪奔涌不息,他们已经体察到了这段文字的悲剧美:“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是生命的希望,却又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为代价的。“那情景是何等地神圣”,猎人们也“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此时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学生在静静地体味,“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朗读中融入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对那些感情饱满、朗朗上口的文章,老师常常让学生齐声朗读。由于朗读人数多,气势强,极易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让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轻声读课文,先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因为学生自由读,快慢不定,遇到障碍,还可以停一停,想一想,有利于准确地把握朗读的语感。在自由谈的基础上过渡到有感情地轻声读,这是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教师要适当指点。再由轻声读转向齐声朗读,这对多数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充分的表演和纵情倾吐。
(三)诵读中积累情感体验
诵读是表现文本之声,是诵读者语感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融合,是诵读者与文本言语的对话。对古诗词、现代歌谣和精美散文的片段理解,学生通过诵读达到与文本对话的心灵沟通,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如《可爱的草塘》第五段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启发学生头脑中浮现出草塘那满眼的葱绿、静中有动的画面,和作者一起步入这美丽可爱的草塘,然后进行诵读。在欣赏性的诵读中,学生如临其境,被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豐富情感所感染,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在诵读中,他们倾吐了热爱大自然之情,把无情的书面语言化为了声情并茂的口头语言,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提高了情感的体验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体验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不了解一个字和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翻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语文老师要善于将学生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到前台,这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学生生活体验的方法很多,教师利用语言,联系生活,帮助联想,展现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如一位教师教学《游园不值》时提出问题: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入朋友的园子里,没能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么可惜啊。但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我想里面一定是绿草茵茵、百花争艳,蝴蝶在翩翩起舞,蜜蜂在花间采蜜。”“我想里面有一条小石子路,两边都是垂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着身姿。”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对春天的切身体会。
(二)通过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让学生入境表演,求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它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完整演绎,也可以是对文中“空白”处创造想象表演。于永正老师教学《狐假虎威》后半部分时,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读了解狐狸如何借老虎的威风在百兽面前神气活现的样子,他抓住“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这个很不起眼但极富启发性的问题,借助模拟表演这一形式,引导学生研读。学生如临其境,抽象的语言文字顿时“活”起来了,思维也“活”起来了,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在人文和谐的对话中体验
学生阅读课文,其实是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对话过程。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从接触课文开始,学生就在与课文进行对话。于是,《丰碑》中的军需处长走出了大雪山,来到学生的心中;白居易笔下的《忆江南》的花草江水化作灵动的生活经历,感动着学生的心灵……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活跃在学生的心间;一处处独具特色的景观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一种种感人至深的情感浸润着学生的灵魂,作品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实践证明:“体验式”阅读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体验文本和自我体验的实践中,既有独立学习的意识,又有合作探究的行为。课堂教学始终在自由、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参考文献:
[1]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叶澜.教育研究,2002(05).
[2]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刘儒德.教育研究, 2002(02).
[3]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论教学过程审美模式的构建[J].孙俊三.教育研究,2001(0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具有很强的“体验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人文对话中体验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一、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读书中体验
(一)默读中融入情感体验
默读具有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安静、便于更集中思考、易于持久阅读的特点。对一些感情比较含蓄、寓意较为深刻的文章应把重点放在默读训练的指导上。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朗读提示,逐句逐段悟一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进而通过学生的议论和教师的点拨,把学生从默读中悟出的情感步步引向成熟。如苏教版《“生命桥”》的第三段:“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后再让学生默读静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出现了几分钟的沉默,但可以断定的是学生在潜心与文本对话,学生的纯真和善良的思绪奔涌不息,他们已经体察到了这段文字的悲剧美:“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是生命的希望,却又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为代价的。“那情景是何等地神圣”,猎人们也“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此时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学生在静静地体味,“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朗读中融入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对那些感情饱满、朗朗上口的文章,老师常常让学生齐声朗读。由于朗读人数多,气势强,极易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让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轻声读课文,先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因为学生自由读,快慢不定,遇到障碍,还可以停一停,想一想,有利于准确地把握朗读的语感。在自由谈的基础上过渡到有感情地轻声读,这是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教师要适当指点。再由轻声读转向齐声朗读,这对多数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充分的表演和纵情倾吐。
(三)诵读中积累情感体验
诵读是表现文本之声,是诵读者语感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融合,是诵读者与文本言语的对话。对古诗词、现代歌谣和精美散文的片段理解,学生通过诵读达到与文本对话的心灵沟通,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如《可爱的草塘》第五段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启发学生头脑中浮现出草塘那满眼的葱绿、静中有动的画面,和作者一起步入这美丽可爱的草塘,然后进行诵读。在欣赏性的诵读中,学生如临其境,被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豐富情感所感染,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在诵读中,他们倾吐了热爱大自然之情,把无情的书面语言化为了声情并茂的口头语言,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提高了情感的体验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体验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不了解一个字和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翻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语文老师要善于将学生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到前台,这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学生生活体验的方法很多,教师利用语言,联系生活,帮助联想,展现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如一位教师教学《游园不值》时提出问题: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入朋友的园子里,没能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么可惜啊。但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我想里面一定是绿草茵茵、百花争艳,蝴蝶在翩翩起舞,蜜蜂在花间采蜜。”“我想里面有一条小石子路,两边都是垂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着身姿。”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对春天的切身体会。
(二)通过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让学生入境表演,求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它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完整演绎,也可以是对文中“空白”处创造想象表演。于永正老师教学《狐假虎威》后半部分时,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读了解狐狸如何借老虎的威风在百兽面前神气活现的样子,他抓住“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这个很不起眼但极富启发性的问题,借助模拟表演这一形式,引导学生研读。学生如临其境,抽象的语言文字顿时“活”起来了,思维也“活”起来了,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在人文和谐的对话中体验
学生阅读课文,其实是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对话过程。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从接触课文开始,学生就在与课文进行对话。于是,《丰碑》中的军需处长走出了大雪山,来到学生的心中;白居易笔下的《忆江南》的花草江水化作灵动的生活经历,感动着学生的心灵……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活跃在学生的心间;一处处独具特色的景观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一种种感人至深的情感浸润着学生的灵魂,作品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实践证明:“体验式”阅读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体验文本和自我体验的实践中,既有独立学习的意识,又有合作探究的行为。课堂教学始终在自由、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参考文献:
[1]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叶澜.教育研究,2002(05).
[2]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刘儒德.教育研究, 2002(02).
[3]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论教学过程审美模式的构建[J].孙俊三.教育研究,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