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人的国家观
国家观念应当是一种永恒的观念,进入人们血肉之躯的观念,不是时有时无,短暂的、节令性的观念。虽然国家的观念不仅仅限于一面国旗,但对国旗的态度昭示着人们的国家观念。在美国访问期间,对美国国旗的印象是逐步深化起来的。最初引起我关注美国国旗,是在五角大楼专门为“9·11”事件遇难者修建的小教堂里。在实施“凤凰”工程修复五角大楼的时候,国防部专门在被撞毁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小教堂。教堂外面有一个类似接待室的地方,记录了“9·11”事件中大楼被撞毁的情况,并在一块大玻璃砖上刻下了遇难者的名字,遇难者的家人、亲属来悼念拜祭时,一般都要拓下亲人的名字带回去纪念。小教堂的专职牧师告诉我们,这个教堂每月接纳大约6300人前来拜祭祷告。我走进小教堂的时候,十字架一侧挂起的一面美国国旗使我眼前一亮,进行宗教礼拜、与上帝和神仙交流的地方也要高扬国家的理念,这是我不曾想到的。于是我开始留意起来,在西点军校教堂,海军学校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都看到了醒目的美国星条旗。动因是什么,有没有规定不知道,但闭着眼睛礼拜,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国旗是没有问题的。
教堂是西方人与上帝对话的地方。这个上帝比中国的神仙皇帝要高很多。中国的皇帝自称为天子,是老天的儿子,而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西方人没有这样的气魄,像亚历山大那样的人物,最多也只敢说“我是上帝的第一臣民”,不敢说我是上帝之子,天下“唯我独尊”。在上帝于尘世的落脚之处,美国人永久地插上了国旗,其国家的地位之高可想而知。美国有120块国家公墓,安葬着200多万为祖国服过兵役的将士的英灵,每当他们的亲属前来拜祭时,公墓负责殡仪的军官都要代表美国总统、美国国防部长赠送一面精制的美国国旗。
美国国旗可以说随处可见,不论是城市的著名建筑物,还是小镇的中心、普通的街道,都可以见到国旗招展。许多公共汽车两侧的玻璃窗上也印着国旗图案,汽车市场崭新的轿车上几乎无一例外地插着一面小国旗。参观海军陆战队大学学员宿舍时,还看见他们使用的电脑上有专门的装置,用来插一面小国旗。
国旗体现着国家观念,是国家的象征。张挂国旗也许只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非常有意义,能够唤起人们的国家观念,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州府不在闹市
美国有50个州,相当于我国省一级行政单位,州长是一个很大的官,想当美国总统,没有州长的经历一般不成。州政府是一个州的领导机构,有相对独立的司法权力,这同中国的省政府制发地区性文件的性质比较接近。不同的是,除了一个州的州政府建立在大城市外,其他49个州政府办公所在地基本都建在远离大城市的偏僻小镇。
州府不在闹市,这是美国不成文的规矩,也是二百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实践,没有任何人提出过异议。这可能与美国现在的首都华盛顿的选址有些关系。美国建国之初,首都在贵族气派的费城,华盛顿总统提议经国会通过,决定在波托马克河的上游,距蒙特维尔农场数英里的一个人烟稀少的地区内,建立联邦政府的办公区。1800年,美国第二位总统亚当斯正式把美国首都迁了过来。当时叫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为了纪念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开国元勋华盛顿和发现新大陆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后来也有叫“哥伦比亚特区”、“联邦行政区”的,但真正叫得响的就是华盛顿。首都刚刚迁来及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区还是一片空阔之地,在荒野与河流之间稀疏地散布着几栋建筑物。直到今天,华盛顿也只有70多万人口,算不上一个大都市。这成了美国各级政府办公地点选择的一个传统。
作为一个初到美国的中国人,对州府不在闹市确有耳目一新之感。实际上,把州府办公地点设置在小镇,算得上一种政治文明,体现了比较先进的执政理念和文化理念。在美国人看来,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办事,提供公共管理服务的政府,应当与繁华的闹市相隔,远离嘈杂的商业氛围,尽可能排除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能够安安静静、专心致志地办公。政府不是社会的中心,人民的主人,政府不是市场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政府不是包揽一切的家长,必须坐在非常显要的位置上。
美国把政府设置在繁华的社会之外,冷静地观察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观察着人们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围绕着社会的需要制定法律、调整政策、提供服务。他们把政府真正放在服务的位置上,如同亚当·斯密所说的守夜人,他们只负责看家护院,只负责一般性的社会管理,让社会按照社会的规律发展,让市场按照市场的准则运行,让人民按照人民的意愿生活。
美国的人才利用
20多年前,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对人才学产生了兴趣,成为中国人才学最早的研究人员之一,写过文章也出过书,还因此进入了军队的干部工作队伍。但由于工作忙碌,更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渐渐地只做事情,不搞研究了。这次美国之行,无意间涉及到人才问题,惹起一点兴致。
因为没有专门的考察任务,对于美国开发利用人才的情况只限于实际接触到的一些具体现象。尽管这种接触是只鳞片爪的,但从中可以感受到美国人才政策的某些合理性,感受到我们对人才开发使用方面的差距。
应当说,我们在人才观念、人才理论上已经大致与世界接轨了。没有人否认人才的重要性,没有人不知道人才是宝贵的财富,但在具体使用人才、利用人才资源上存在着政策上的差距。许多情况下,在说的问题解决后,关键在于如何去做,有什么样的制度法规。否则坐而论道,空谈误事,还可能浪费人才、埋没人才,把人才当成摆设,发挥不了什么实际效益。
讲究实用主义的美国,在人才的开发利用上也非常实用。是不是人才不在于人才的客观存在,而在于人才的使用价值。好箭、引而不发,对美国人来说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因此,美国的人才政策主要是确定人才的能力标准,确定使用人才的经济价值,至于人才归谁所有反在其次。像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养门客备用的方式,美国人觉得毫无现代人才理念。
据介绍,美国国家机关基本没有专职的翻译人员,纯粹从事外语工作的只有一两个资料员,一旦需要外语人才时,直接从社会上聘任。给我们代表团当翻译的是三位美籍华人,由美国政府推荐的自由工作者。在美国翻译是一种职业,取得翻译资格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拥有了翻译资格,一证在手,就可以去找工作了。陪同我们的翻译,每小时的报酬是200美元。他们的工作相当尽责,每个人参与翻译的时间掌握得非常严格,在作集体翻译时,每20分钟轮换一次。他们在作口译的同时,也做些文字翻译工作,有时还要找一份工作,或在家里做一些研究工作。年长的那位陈先生,喜欢中国古代学者的文字,写了孔子说之类的作品。外交部没有专职翻译,也许不仅仅是美国观念、美国行为。一方面,他们的外交人才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可以随时随地地处理一些相关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懂得成本核算,在编配翻译人员和聘用社会人才上算过细账。编配固定的翻译人才,用起来当然顺利,但不是天天有外事活动,不大可能天天使用,闲置起来就是人才浪费。这个问题,美国通过制度规定的方式解决得相当不错。
美国国防大学及下属四个学院,除现役的校长或院长、国务院派出的第一副院长外,其他领导一般由学者、退休的文官和退役的军队领导人担任,许多课程也由他们组织实施。战略研究所的所长就是一位在海军服役30年后前来组织这个研究所的,有博士学位,带了14个研究生。学校的教员有一半左右是根据教学需要从社会上招聘的。在招聘的教职员中,主要也是退休的文职官员、退役的将军和社会上的名流学者。招聘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志愿来的,不要任何报酬,他们只需要一个讲台,这部分人主要是军队退役人员;二是签订工作合同,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待遇等问题;三是根据授课时间、内容、质量付给一定的报酬。
制度是严格的,人才是灵活的,使用是有条件的,目的是相当明确的。作为制度,允许招聘任何人才为政府机构或社会机构或军事机构服务;作为人才可以自由选择一个部门、岗位去工作,前提是要符合规定的条件,具有相应的能力水平;最根本的是胜任工作,发挥实际效益。
国家观念应当是一种永恒的观念,进入人们血肉之躯的观念,不是时有时无,短暂的、节令性的观念。虽然国家的观念不仅仅限于一面国旗,但对国旗的态度昭示着人们的国家观念。在美国访问期间,对美国国旗的印象是逐步深化起来的。最初引起我关注美国国旗,是在五角大楼专门为“9·11”事件遇难者修建的小教堂里。在实施“凤凰”工程修复五角大楼的时候,国防部专门在被撞毁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小教堂。教堂外面有一个类似接待室的地方,记录了“9·11”事件中大楼被撞毁的情况,并在一块大玻璃砖上刻下了遇难者的名字,遇难者的家人、亲属来悼念拜祭时,一般都要拓下亲人的名字带回去纪念。小教堂的专职牧师告诉我们,这个教堂每月接纳大约6300人前来拜祭祷告。我走进小教堂的时候,十字架一侧挂起的一面美国国旗使我眼前一亮,进行宗教礼拜、与上帝和神仙交流的地方也要高扬国家的理念,这是我不曾想到的。于是我开始留意起来,在西点军校教堂,海军学校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都看到了醒目的美国星条旗。动因是什么,有没有规定不知道,但闭着眼睛礼拜,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国旗是没有问题的。
教堂是西方人与上帝对话的地方。这个上帝比中国的神仙皇帝要高很多。中国的皇帝自称为天子,是老天的儿子,而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西方人没有这样的气魄,像亚历山大那样的人物,最多也只敢说“我是上帝的第一臣民”,不敢说我是上帝之子,天下“唯我独尊”。在上帝于尘世的落脚之处,美国人永久地插上了国旗,其国家的地位之高可想而知。美国有120块国家公墓,安葬着200多万为祖国服过兵役的将士的英灵,每当他们的亲属前来拜祭时,公墓负责殡仪的军官都要代表美国总统、美国国防部长赠送一面精制的美国国旗。
美国国旗可以说随处可见,不论是城市的著名建筑物,还是小镇的中心、普通的街道,都可以见到国旗招展。许多公共汽车两侧的玻璃窗上也印着国旗图案,汽车市场崭新的轿车上几乎无一例外地插着一面小国旗。参观海军陆战队大学学员宿舍时,还看见他们使用的电脑上有专门的装置,用来插一面小国旗。
国旗体现着国家观念,是国家的象征。张挂国旗也许只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非常有意义,能够唤起人们的国家观念,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州府不在闹市
美国有50个州,相当于我国省一级行政单位,州长是一个很大的官,想当美国总统,没有州长的经历一般不成。州政府是一个州的领导机构,有相对独立的司法权力,这同中国的省政府制发地区性文件的性质比较接近。不同的是,除了一个州的州政府建立在大城市外,其他49个州政府办公所在地基本都建在远离大城市的偏僻小镇。
州府不在闹市,这是美国不成文的规矩,也是二百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实践,没有任何人提出过异议。这可能与美国现在的首都华盛顿的选址有些关系。美国建国之初,首都在贵族气派的费城,华盛顿总统提议经国会通过,决定在波托马克河的上游,距蒙特维尔农场数英里的一个人烟稀少的地区内,建立联邦政府的办公区。1800年,美国第二位总统亚当斯正式把美国首都迁了过来。当时叫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为了纪念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开国元勋华盛顿和发现新大陆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后来也有叫“哥伦比亚特区”、“联邦行政区”的,但真正叫得响的就是华盛顿。首都刚刚迁来及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区还是一片空阔之地,在荒野与河流之间稀疏地散布着几栋建筑物。直到今天,华盛顿也只有70多万人口,算不上一个大都市。这成了美国各级政府办公地点选择的一个传统。
作为一个初到美国的中国人,对州府不在闹市确有耳目一新之感。实际上,把州府办公地点设置在小镇,算得上一种政治文明,体现了比较先进的执政理念和文化理念。在美国人看来,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办事,提供公共管理服务的政府,应当与繁华的闹市相隔,远离嘈杂的商业氛围,尽可能排除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能够安安静静、专心致志地办公。政府不是社会的中心,人民的主人,政府不是市场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政府不是包揽一切的家长,必须坐在非常显要的位置上。
美国把政府设置在繁华的社会之外,冷静地观察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观察着人们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围绕着社会的需要制定法律、调整政策、提供服务。他们把政府真正放在服务的位置上,如同亚当·斯密所说的守夜人,他们只负责看家护院,只负责一般性的社会管理,让社会按照社会的规律发展,让市场按照市场的准则运行,让人民按照人民的意愿生活。
美国的人才利用
20多年前,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对人才学产生了兴趣,成为中国人才学最早的研究人员之一,写过文章也出过书,还因此进入了军队的干部工作队伍。但由于工作忙碌,更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渐渐地只做事情,不搞研究了。这次美国之行,无意间涉及到人才问题,惹起一点兴致。
因为没有专门的考察任务,对于美国开发利用人才的情况只限于实际接触到的一些具体现象。尽管这种接触是只鳞片爪的,但从中可以感受到美国人才政策的某些合理性,感受到我们对人才开发使用方面的差距。
应当说,我们在人才观念、人才理论上已经大致与世界接轨了。没有人否认人才的重要性,没有人不知道人才是宝贵的财富,但在具体使用人才、利用人才资源上存在着政策上的差距。许多情况下,在说的问题解决后,关键在于如何去做,有什么样的制度法规。否则坐而论道,空谈误事,还可能浪费人才、埋没人才,把人才当成摆设,发挥不了什么实际效益。
讲究实用主义的美国,在人才的开发利用上也非常实用。是不是人才不在于人才的客观存在,而在于人才的使用价值。好箭、引而不发,对美国人来说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因此,美国的人才政策主要是确定人才的能力标准,确定使用人才的经济价值,至于人才归谁所有反在其次。像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养门客备用的方式,美国人觉得毫无现代人才理念。
据介绍,美国国家机关基本没有专职的翻译人员,纯粹从事外语工作的只有一两个资料员,一旦需要外语人才时,直接从社会上聘任。给我们代表团当翻译的是三位美籍华人,由美国政府推荐的自由工作者。在美国翻译是一种职业,取得翻译资格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拥有了翻译资格,一证在手,就可以去找工作了。陪同我们的翻译,每小时的报酬是200美元。他们的工作相当尽责,每个人参与翻译的时间掌握得非常严格,在作集体翻译时,每20分钟轮换一次。他们在作口译的同时,也做些文字翻译工作,有时还要找一份工作,或在家里做一些研究工作。年长的那位陈先生,喜欢中国古代学者的文字,写了孔子说之类的作品。外交部没有专职翻译,也许不仅仅是美国观念、美国行为。一方面,他们的外交人才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可以随时随地地处理一些相关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懂得成本核算,在编配翻译人员和聘用社会人才上算过细账。编配固定的翻译人才,用起来当然顺利,但不是天天有外事活动,不大可能天天使用,闲置起来就是人才浪费。这个问题,美国通过制度规定的方式解决得相当不错。
美国国防大学及下属四个学院,除现役的校长或院长、国务院派出的第一副院长外,其他领导一般由学者、退休的文官和退役的军队领导人担任,许多课程也由他们组织实施。战略研究所的所长就是一位在海军服役30年后前来组织这个研究所的,有博士学位,带了14个研究生。学校的教员有一半左右是根据教学需要从社会上招聘的。在招聘的教职员中,主要也是退休的文职官员、退役的将军和社会上的名流学者。招聘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志愿来的,不要任何报酬,他们只需要一个讲台,这部分人主要是军队退役人员;二是签订工作合同,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待遇等问题;三是根据授课时间、内容、质量付给一定的报酬。
制度是严格的,人才是灵活的,使用是有条件的,目的是相当明确的。作为制度,允许招聘任何人才为政府机构或社会机构或军事机构服务;作为人才可以自由选择一个部门、岗位去工作,前提是要符合规定的条件,具有相应的能力水平;最根本的是胜任工作,发挥实际效益。